首頁> 其他類型> 歷史三千問> 第二十二章 司馬懿的隱忍(3)

第二十二章 司馬懿的隱忍(3)

2024-08-19 08:24:01 作者: 菜菜六親不認
  1、曹操培養了無數良將,為什麼在司馬懿奪權時,沒人反對?

  司馬懿,這位歷史長河中的重量級人物,一直是曹魏政權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他不僅是曹魏的資深老臣,更是歷經沙場、戰功赫赫的宿將。他的智慧、謀略以及深沉的心機,使得他在曹魏政權中擁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他的地位並非一帆風順,而是在曹爽上台後,歷經了一番波折。

  曹爽上台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大肆啟用少壯派作為自己的黨羽,將那些曹魏的老臣逐漸邊緣化。這樣的做法,無疑是對曹魏政權的一次巨大衝擊。而在這樣的背景下,司馬懿看到了機會。他利用自己的智慧和影響力,以正義的名義聲討曹爽,指責其濫用職權、排擠老臣的行為。

  在這個過程中,智謀超群的蔣濟也被司馬懿所迷惑。蔣濟原本也是曹魏的老臣,但因為種種原因,被曹爽所冷落。在司馬懿的遊說下,蔣濟決定與司馬懿一同對付曹爽。他們聯手策劃了一場針對曹爽的政變,成功地將曹爽趕下了台。

  然而,在政變成功後,蔣濟逐漸發現了司馬懿的真面目。他意識到,司馬懿並非真正的正義之士,而是一個野心勃勃、心機深沉的權謀家。他利用政變的機會,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地位,將曹魏的政權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蔣濟在得知這一切後,深感羞愧和懊悔。他意識到自己被司馬懿所利用,成為了其實現野心的工具。在巨大的心理壓力下,蔣濟最終選擇了自盡這條極端的道路。

  這段歷史,不僅展現了司馬懿的智謀和手腕,也揭示了權力鬥爭的殘酷和無情。在這個過程中,蔣濟的悲慘遭遇更是讓人深感惋惜。他原本是一個有才華、有抱負的人,但因為被權力和欲望所迷惑,最終走上了不歸路。

  司馬懿,這位在曹魏末年嶄露頭角的政治家、軍事家,他的政治資本的確大多源自於他的赫赫軍功。他不僅是曹魏軍界的一顆璀璨明星,更是其中首屈一指的人物。在戰場上,他智勇雙全,屢立戰功,為曹魏的穩定和擴張立下了汗馬功勞。

  即使在他的家族中,也有反對的聲音,比如貫丘儉和諸葛誕。然而,這兩位所謂的反對派,實際上都與司馬懿有著深厚的關係。貫丘儉,這位曾在司馬懿平定遼東之戰中擔任副將的將領,他與司馬懿的默契配合和深厚友誼,使得他在戰後依然對司馬懿抱有敬意。而諸葛誕,在淮南一叛時選擇了中立,原因也在於他與司馬懿和王凌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他是司馬懿和王凌的親家,這種關係使得他在政治上不得不保持中立,以維護家族的利益。

  到了淮南二叛之際,諸葛誕選擇了站在司馬家的陣營,一同參與鎮壓貫丘儉。雖然他與司馬兄弟之間的矛盾像是分贓不均,但這其實只是權力鬥爭的表象。諸葛誕的勢力在淮南地區過大,不受控制,這使得司馬家不得不採取強硬措施,以維護自己的利益。然而,在這場權力鬥爭中,諸葛誕的家族並沒有受到太大的影響。他的兒子諸葛靚在降吳後又降晉,不僅沒有受到司馬炎的責罰,反而其家族還受到了厚待。在江左開闢之際,諸葛家與王家一度相提並論,成為了當地的名門望族。

  可以說,要不是因為權力失衡的問題,諸葛家和司馬家由始至終都是緊密的合作關係。他們之間的關係,不僅僅是家族之間的聯姻,更是政治上的相互扶持。在曹魏末年這個動盪的時代,這種關係對於兩家來說都是至關重要的。

  在三國鼎立的時局下,曹魏歷經四代皇帝,其間湧現出了諸多忠誠而又富有能力的老將。滿寵、郭淮、徐邈、田豫、孫禮、胡質等人,被譽為曹魏的"四大天王",他們各自在戰場上屢建奇功,為國家穩定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在這群英勇的將領中,滿寵的生涯尤為引人注目。

  滿寵,這位久經沙場的將領,常年駐守在外,為曹魏的邊疆安寧付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與那些在朝中擁有巨大影響力的文臣相比,滿寵在中央的聲望和影響力卻遠遠不如司馬懿。司馬懿,作為曹魏末年的重要政治家和軍事家,以其深邃的政治智慧和卓越的軍事才能,逐漸在朝中嶄露頭角。

  然而,滿寵在政治鬥爭中並不具備強大的實力。他曾受到王凌黨羽的詆毀和排擠,幾乎一度陷入困境,幾乎垮台。這種困境並非源於他的軍事才能不足,而是因為他缺乏在朝中建立廣泛人脈和影響力的能力。滿寵與司馬懿雖然有著親家關係,他的女兒嫁給了司馬懿的兒子司馬乾,但這種關係並未給他在政治上帶來多少便利。

  滿寵和他的家族一向忠誠於曹氏,這種忠誠在歷次政變中為他們帶來了不小的麻煩。隨著司馬家族勢力的逐漸壯大,滿寵和他的家族成為了司馬家清算的對象。然而,滿寵在臨終前卻為他的兒孫安排好了後路。他深知自己無法改變時局,也無法阻止司馬家族的崛起,因此他希望自己的兒孫能夠遠離政治鬥爭的旋渦,過上平靜的生活。


  然而,滿寵的兒孫們卻並未如他所願。他們繼承了父親的忠誠和勇敢,卻缺乏在政治鬥爭中生存的智慧。他們死忠於曹氏,最終也未能逃脫司馬家族的清算。這段歷史,既展現了滿寵的忠誠和勇敢,也反映了他在政治鬥爭中的無奈和困境。

  徐邈,這位曾經手握重權,擔任司隸校尉的朝廷重臣,在曹爽執政的時代背景下,其職業生涯發生了重大的轉折。他不再是權力的中心,而是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視線,轉為一個安逸養老的官員。這無疑是一個被權力中心排擠出去的典型案例。然而,徐邈自己對此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他坦誠地表示,自己當時已是年邁體弱,多病纏身,能否繼續勝任那充滿挑戰和壓力的實權職位,確實是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

  與此同時,孫禮的遭遇也引起了人們的廣泛關注。他曾經的勞苦功高,為朝廷立下了赫赫戰功,但同樣在曹爽的打壓下,他也被邊緣化。幸運的是,他後來得到了司馬懿的賞識和提拔,重新回到了權力的中心。這樣的經歷,讓人們不禁將孫禮視為司馬懿的得力幹將,一個與司馬懿緊密相連的盟友。

  這兩位官員的遭遇,無疑反映了當時朝廷的權力鬥爭和人才選拔的複雜性。徐邈的隱退,既是他個人對年齡和健康的考量,也是權力鬥爭的必然結果。而孫禮的重新崛起,則展示了司馬懿對人才的重視和提拔,同時也暗示了未來朝廷的走向和權力格局的變化。

  田豫,這位英勇善戰的將領,其一生都在南北征戰中度過。他的足跡遍布邊疆,刀光劍影間,立下了赫赫戰功。然而,在朝中他卻始終保持著低調,不參與任何政治勢力的爭鬥。雖然身為劉備、曹彰的舊臣,但他深知在魏國這片土地上,他的身份極為敏感,稍有不慎就可能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在魏明帝的時代,田豫受到的委屈和打壓是最多的。他的忠誠和才幹被誤解,被排擠,甚至被誣陷。但他始終保持著堅韌和冷靜,沒有因此而自暴自棄,更沒有高調舉旗反抗。他深知,在這樣的政治環境中,保持低調、明哲保身才是最重要的。

  後來,司馬懿看到了田豫的才能和忠誠,想要讓他擔任衛尉這一要職。然而,田豫卻多次請辭,他深知這個職位雖然權力巨大,但也充滿了危險。他更願意選擇一個相對輕鬆、安全的職位,於是請求擔任太中大夫,並以此為契機,退居二線,享受退休的平靜生活。

  田豫的選擇,無疑是明智的。他懂得在複雜的政治環境中保全自己,更懂得在人生的道路上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道路。他的一生,雖然充滿了曲折和艱辛,但也充滿了智慧和勇氣。他用自己的方式,書寫了一段不平凡的歷史。

  關於胡質,他的故事充滿了傳奇色彩。在襄陽那場艱苦的戰役中,他身陷重圍,命懸一線。然而,正是在這生死攸關的時刻,司馬懿猶如天降神兵,救他於危難之中。這一救,不僅挽救了胡質的生命,更在兩人之間鑄就了深厚的情誼。

  後來,胡質的兩個兒子都成為了西晉時期的名臣,他們各自在政壇上嶄露頭角,為西晉的穩定和發展貢獻了自己的力量。這一成就,無疑也驗證了胡質在家庭教育上的成功,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經驗,為後代鋪就了通向成功的道路。

  然而,歷史總是充滿了誤會和訛傳。在史書中,有一個關於徐州刺史「胡質」的記載,他曾在平定諸葛誕的叛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據後世學者考證,這位徐州刺史「胡質」很可能是一個誤寫,他實際上應該是胡質的兒子胡威。胡威同樣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將領,他在司馬家族中深受器重,成為了得力幹將。

  從這一系列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胡質對司馬懿的忠誠和感激。他曾在危難之中得到司馬懿的救助,這份恩情他銘記在心,因此他不可能有反對司馬懿的想法。此外,胡質還是曹操時期的老臣之一,他經歷過戰亂,見證了曹魏的興衰。在曹爽掌權時期,他因為自己的忠誠和才能而受到了排擠和打壓。但這並沒有改變他對曹魏的忠誠和對國家的熱愛。

  綜上所述,胡質是一位忠誠、勇敢、有才華的將領。他在歷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記,為曹魏和西晉的穩定和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的故事,不僅是一段傳奇,更是一段歷史的見證。

  郭淮,這位魏國的傑出謀士,他的一生都在為國家獻計獻策,歷任了曹植、曹丕、曹操三位重要人物的身邊,成為了他們不可或缺的智囊。從漢中之戰開始,他便追隨夏侯淵和張郃征戰沙場,身經百戰,見證了無數生死離別,也積累了豐富的軍事和政治經驗。他的智慧和膽識使他成為了魏國不可多得的宿將,深受皇帝的信任和倚重。

  然而,在司馬氏奪權的關鍵時刻,郭淮的態度卻顯得頗為曖昧。一方面,他的大舅子王凌是反對司馬氏的重要人物,他的家族和勢力都站在了司馬氏的對立面。另一方面,司馬懿作為他的老領導,曾經給予他無數的指導和幫助,他對於司馬懿也充滿了敬意和感激。在這樣的情境下,郭淮陷入了左右為難的境地,他既要考慮到家族的利益,又要顧及到與老領導的情誼,這使得他的立場變得異常微妙。


  面對這樣的困境,郭淮並沒有選擇直接站隊,而是採取了觀望和審慎的態度。他深知,在這場權力鬥爭中,任何一方都有可能取得勝利,而他作為一個謀士,更需要保持清醒的頭腦和冷靜的判斷。他不斷地觀察和分析形勢,尋找著最佳的解決方案,以期能夠在這場風暴中保全自己和家族的利益。

  然而,無論他如何努力,最終的結果都並非他所能左右。在這場權力鬥爭中,無數人失去了生命和財富,而郭淮也在這場風暴中遭受了巨大的打擊。但他並沒有因此而放棄,而是繼續為國家的繁榮和穩定貢獻著自己的力量,成為了魏國歷史上一位備受尊敬的宿將。

  在曹魏末年的動盪局勢中,王凌的倒台無疑是一場巨大的地震。這位曾經權傾朝野的權臣,最終卻落得個族誅的下場,其家族成員無一倖免。在這樣的背景下,郭淮這位太原郭氏的代表人物,他的每一個舉動都牽動著時局的神經。

  面對王凌的覆滅,郭淮知道,自己必須謹慎行事。他明白,此時的他,已無法置身事外。於是,他選擇了做戲,以保全自己和家族的未來。他動員全家,甚至與州吏一起,為妻子求情,希望以此來求得司馬懿的寬恕。而司馬懿,這位深諳權謀的智者,也明白此時不宜多生枝節,便給了郭淮一個面子,算是暫時平息了這場風波。

  然而,此事過後,太原郭氏徹底倒向了司馬家,成為了司馬氏的重要盟友。這一點,在之後的政治鬥爭中愈發明顯。當夏侯玄一倒台,夏侯霸便立刻感到恐懼,他擔心自己會成為郭淮的下一個目標。於是,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逃亡蜀國,以避免遭到郭淮的報復。

  而郭淮在這個時期,已經成為了司馬家的得力幹將。他的立場和態度,世人心知肚明。然而,即便有人不信邪,如貫丘儉,他在起兵時還意圖將郭淮拉入自己的陣營。但可惜的是,那時郭淮已經病逝,無法再為任何一方效力。不過,即使郭淮還活著,他也絕不可能背叛司馬師。畢竟,他的侄女郭槐已經嫁給了司馬家的核心謀臣賈充,這份姻親關係,使得他與司馬家緊密相連,無法割捨。

  而除了郭淮之外,還有一位太原的王昶。他與王凌親如兄弟,但在政治立場上,他卻選擇了中立。他受到過司馬懿的舉薦,但並沒有因此而完全倒向司馬家。他始終保持著一種超然的態度,觀察著時局的變化。這樣的人物,在亂世之中,往往能夠保全自己,甚至在某些時候,還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用。

  在分析三國歷史中的複雜局勢時,我們不難發現,司馬懿作為一位權謀深重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在當時的政治舞台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然而,當我們回顧那些與他同時代的人物時,我們不能簡單地斷定他們是否從一開始就堅定地站在司馬懿的一方。但無可否認的是,至少從表面上來看,他們與司馬懿之間沒有明顯的矛盾衝突,更找不到反對司馬懿的正當理由。

  與司馬懿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曹爽一黨。曹爽在掌權期間,由於其種種不當行為,如驕奢淫逸、濫用職權等,導致了他在政治上失去了民心,甚至引發了天怒人怨的局面。這種極端的政治行為使得曹爽一黨成為了眾矢之的,幾乎所有人都想要踩上一腳,以示不滿和反對。

  與此相反,那些與司馬懿沒有直接矛盾的人物,雖然可能並未公開表示支持司馬懿,但至少在行動上並沒有反對他。他們可能出於各種原因,如自保、觀望或是對司馬懿的某些政策表示認同,而選擇了與司馬懿保持一定的距離,但並未形成明顯的對立關係。這種政治生態的微妙變化,無疑為司馬懿日後在政治鬥爭中的勝利奠定了基礎。

  當司馬懿開始策劃武力奪權的時候,他或許並未預料到,這一行動的時機已然稍晚。在這關鍵的時刻,各方的勢力已經早早地選定了自己的陣營,有的選擇直接參與這場權力的角逐,有的則選擇保持中立,靜觀其變。而在這個風雲變幻的局勢中,想要找到能夠牽制中央重臣的外援,幾乎成了一種奢望。

  回顧司馬懿與曹爽之間的權力鬥爭,他對於邊鎮的部署確實展現出了過人的智慧和策略。他精心挑選的親信將領鄧艾、周泰、石苞,分別被派遣到前線擔任太守的要職,手中握有重兵,開始累積資力。這不僅僅是對他們能力的信任,更是對他們忠誠度的考驗。而在這種布局之下,他們三人的每一次軍事行動,都仿佛是在為司馬懿的未來鋪路。

  到了司馬兄弟主政的時期,這三位將領的價值更是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他們紛紛被提拔為刺史,手中掌控著三州的兵權。這不僅僅是他們的榮耀,更是司馬懿深思熟慮、長遠布局的結果。從這一刻開始,整個國家的軍事力量,仿佛都被司馬懿的智謀所操控,無論是中央還是地方,都仿佛在他的算計之中。

  這樣的布局,不禁讓人感嘆司馬懿的深謀遠慮。他早在多年前,就已經開始為這一刻做準備,從邊鎮的部署,到將領的選拔,再到兵權的掌控,每一步都走得如此穩健,如此精準。這樣的司馬仲達,確實是一個讓人無法忽視的存在,他的智慧與膽識,早已成為了那個時代的傳奇。

  魏國那位歷經三朝的老臣高堂隆,在他生命即將走到盡頭之際,依然心繫國家,對他的學生曹叡寄予了深深的憂慮。他躺在病榻之上,臉色蒼白,卻仍堅持著對學生傳授最後的智慧。他打了一個謎語,說宮中的燕巢被一種怪鳥所占領,這是一種罕見的異象,預示著國家的不安定。他藉此勸誡曹叡,應當讓諸王在各自的封國建立軍隊,以拱衛中央皇權,確保國家的長治久安。

  然而,年輕的曹叡對這位老人的話並未能深刻理解。他下詔書回復高堂隆,稱讚他品德高尚,為何會突然病逝,他堅信高堂隆的病痛會很快好轉。曹叡的話語充滿了對高堂隆的敬仰和關懷,但卻未能領會到高堂隆話中的深意。

  高堂隆聽聞曹叡的詔書,心中不禁一沉。他知道,他的憂慮和告誡並未能引起曹叡的重視。他望向窗外,目光中滿是憂慮。魏國的兵權問題,實際上早已埋下了隱患。這始於曹操時期對諸王的禁錮,雖然避免了諸王之間的爭鬥,但卻導致了兵權集中於權臣之手,埋下了日後的禍根。

  然而,如果讓諸王掌兵,又可能會引發另一種混亂局面。權臣與諸王之間的爭鬥,可能會讓國家陷入更深的動盪之中。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無論是哪種情況,都可能讓魏國陷入危機。

  高堂隆深深嘆息,他知道他無法再為魏國做些什麼了。他閉上了眼睛,仿佛看到了魏國未來的混亂和動盪。他的心中充滿了無奈和遺憾,但他也明白,這是他無法改變的事實。於是,他選擇了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飛升而去,留下了一個令人深思的謎題和無盡的憂慮。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