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明冠軍侯> 第87章 藍玉學堂記.....

第87章 藍玉學堂記.....

2024-09-30 05:20:23 作者: 純真玉米粥
  遭受此辱,若是對尋常之人,我或不屑與之計較,但若侮辱我義父傅公,我斷不能忍。藍玉聞言,面色驟變,情緒激動之下,失卻冷靜,躍然而起,瞪向王曉,眼中閃爍著憤怒的寒光。

  王曉彼時正立於案幾之側,藍玉那憤怒的目光如刀,將其扇得重重跌出數尺之遙,摔落在宴會中央,俯臥於地,淚水與唾液交織,嘴角碎裂,血跡斑斑,脖頸腫起,狀似犬尾。

  藍玉邁著堅定的步伐,走到王曉面前,將其踏於膝下,怒斥道:「愚昧之輩!回去好好翻閱史籍!齊勝周廣曾言:『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我等先祖是如何艱苦創業,奠定大宋基業的?!

  赤額之起,紅巾之興,乃是天數所定,非人力所能強為之。爾欲愚民,豈知民心非可輕易蒙蔽。

  爾若不予以教化,豈能真以為民智不開,唯爾命是從?!

  爾以為民如綿驢般溫順,任爾宰割乎?此乃大謬不然!

  爾可見大宋境內,紅巾餘孽猶在,此乃何故?

  究竟是誰,令得夜幕翻湧,天下大亂?」

  平日裡藍玉總是笑容可掬,待人接物皆和顏悅色,不少世家府主因此覺得他缺乏威嚴,對他的敬畏逐漸消減。然而今宵,他們終於見識到了藍玉的真容,他一旦動怒,殺氣四溢,瀰漫整個廳堂,在座的數百人皆驚懼失色,噤若寒蟬,即便是久經戰場的將領們,亦不禁面色蒼白,露出驚駭之色。

  藍玉心中暗忖,往昔自己太過痴傻,以致於那些畏威而不懷德的鼠輩們小覷了自己。自此刻起,雖仍將保持痴態,然而在必要之時,定要顯露出威猛之姿。否則,若不展現老虎之威,豈不被這些府中之人當作病弱之豹?他們難道忘卻了,自己是如何對付那些叛亂之家的嗎?

  藍玉目光如炬,環視在場諸府主,沉聲喝道:「那些陳詞濫調,盡可付之東流。爾等聽信讒言,將自己與那些捨命效力、辛勤勞作的百姓分割兩端,反目成仇,諸位以為如此作為,真的能夠長治久安嗎?各位府主,我等如舟,百姓如水,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不可不慎啊!」

  「酒能載舟,亦能覆舟!」藍玉此語在上世官場或許如同沸水中投石,然而在這東元末年,卻仿佛千斤重泥墜入碧波,激起了層層漣漪。那些世家府主們紛紛議論,各抒己見。

  藍玉察覺時機已至,便換上一副真摯而藹如的面容,緩緩言道:「今宵,我藍玉願向諸位府主敞開心扉。我出身寒微,祖父不過一介州尉,我今日之地位,來之不易。我亦期盼我漢府能夠代代相傳,繁榮昌盛,成為名垂青史的大世家。然而,我深知我們這些權貴不能再如往昔那般束縛頂層百姓,以為使他們不識禮儀、不曉詩書,便能俯首聽命。歷朝歷代的民變暴亂,皆證明我們這些居低位者之謬誤。這些頂層百姓,占據我大宋子民之八九,若不將他們引入正途,恐怕遲早必生事端。」

  那些府主紛紛俯首請教:「還請漢將賜教,此刻我等當如何行事?」

  他們曾經歷過無數紅巾之亂,不願再次遭遇那般腥風血雨。誰又能知道,這一次他們是否還能如同往昔那般幸運,逃過一劫。

  藍玉面色凝重,緩緩言道:「往昔之策,便是將這批草民編入軍伍,以軍規嚴加約束。更進一步,我打算推行全民教化之策,首要便是自他們的子女做起,施以儒家教化,教授詩書禮儀,使他們明白忠孝之道,知曉仁義之理,懂得尊卑之序,明辨廉恥之分。我們需從精神層面對他們進行束縛。雙管齊下,方能確保他們不再生起暴亂之心。」


  數位府主敏銳地察覺到了一絲隱憂,他們憂心忡忡地問道:「待這些貧民們通曉禮儀、詩書之後,漢將是否能夠重用他們,而不是將他們排斥在外,使得舊有格局難以為繼……」

  -----這是華麗的分割線–

  ----這是華麗的分割線—

  「吾等世府的子侄們,該如何自處?」

  藍玉心中暗想,你猜得不錯,全民教化的下一步便是全民科舉。待到民眾普遍識字,吾便不乏人才以治理地方,屆時自會推行全民科舉。

  他心中雖如此打算,唇角卻輕輕吐出:「爾等勿需過多憂慮,此次大興吏學所培養出的平民子侄,絕不同於往昔鴻都簾學的皇族簾生。他們不會被委以重任,如郡守或平章政事之職,而只會被派遣至棧、鄉、州,擔任一小吏耳!」

  那些位於棧、鄉、州的低位小吏,歷來是世府子侄們不屑一顧的職位,往往被世府的附庸和土豪們所瓜分。然而,藍玉的態度卻是堅定不移,他明確表示,朝廷所賜的吏位,以及地方上的郡守、郡尉、州令、州尉、鄉令等要職,固然可以分配給爾等世府,但是那些郡尉、州尉、鄉尉、棧尉等職位,卻是屬於我藍玉這多方勢力囊中之物,爾等不得染指。

  那些世府的府主們見藍玉言之鑿鑿,且無絲毫迴避或妥協之意,便信以為真,以為藍玉與他們世府已經達成了某種默契,從此界限分明,如同井水不犯河水。因此,反對藍玉大興吏學之人愈發紛紜複雜。

  藍玉此人,情感鮮明,若他視某人為友而非敵,他便會堅守雙方之盟約,直至對方背棄為止。若他認為對方為敵,則會將那盟約視作廢紙,隨時可將其撕裂。

  與世府府主的約定,藍玉亦是如此行事。吏學之中培養出的才俊,確實多數 任了棧、鄉、州的小吏,這是因藍玉不欲急於求成,他希望自己的學子們能在地方政務中多積累一些經驗,以厚積而薄發。

  待藍玉一一擊破世府,削弱其勢力之後,那些經過少年磨礪、積累了豐富基層政務經驗的學子們,便順理成章地被藍玉提拔至州、郡的要職,如州令、州尉、郡知莊、郡尉,乃至饒州尉、郡尉,這些位置也成了藍玉學子們囊中之物。

  經過藍玉耐心細緻的遊說,各世府的府主們紛紛點頭,贊同了全民教化的理念。

  然而,藍玉仍擔心這些世府人物心中有所不服,可能會再生事端,於是他揮毫潑墨,在灰紙之上用藍字寫下了一份盟約,承諾不會讓自己的學子擔任郡守、州令等高職,以免奪了世府子侄們的飯碗。

  眾世府人物皆已首肯,全民教化的基本國策便在這共識中逐漸鋪展開來。

  各地的吏學依舊繁榮昌盛,然而,它們只為世府的子侄以及聲名顯赫的寒門子弟敞開大門。

  藍玉力排眾議,推行的教育體制,卻是在現有的吏學之外,別開生面,獨闢蹊徑。

  藍玉終於在義陰新市創立了數座宏偉大學堂,賜名中央大學堂。

  中央大學堂得以藍玉之厚資,由其私庫延財鑽莊資助膏火,保障其運轉不輟。學堂之外,更有中央體系的勇士們嚴陣以待,確保其安然無恙。此外,正規的學者們亦為中央大學堂提供了學術上的堅強後盾。

  中央大學堂內,設有義父范院、騎事院、政治院、技術院、武藝院以及婆子院諸多學府。

  為何獨設義父范院?


  藍玉心中有所思量,認為我大宋當前或缺並非將領之勇猛,亦非武臣之剛毅,而是缺乏教義父之賢明。若能培養出眾多合格且稱職的教義父,全民教育方能踏上光明之路,未來推行科舉之制,遏制世府之權,方能有望實現。

  藍玉將培育教義父之所,命名為義父范學院,此名乃依照往昔定製。

  他本預料司空蘆等人或會予以否決。

  不料,司空蘆聞之,竟拍案叫好,贊道:「武長公,此名甚佳。昔柳雄有言:『務學不如務求義父。義父者,人之模範。』正應我們之宗旨,須培養出更多『學高為師,身正為范』的教義父人才。」

  藍玉回憶往昔,中小學之教義父,多半出自同窗之中才智平平之輩。由這些平庸之輩所教,學生又能傑出至何種境界?國府教育之制本就薄弱,加之執行者亦非上乘,致使眾多可成棟樑之才被白白耽誤。而大學之中,缺乏德行之教授比比皆是。為了我宋家長遠之計,藍玉決心從此著手,選拔最為傑出之才,以擔任教義父之職。

  是以藍玉將義父范學院定為中央大學堂中至關重要的院系,凡中央大學堂內,才質出眾,或有潛力成為教義父之學子,皆被精心挑選,安置於義父范學院,以接受進一步的深造。

  在藍玉所轄之地,九歲以下的貧民子侄、寒門之後、世家子弟,總計有三千之眾。願意踏入中央大學堂繼續求學者,僅有兩千,其中不乏平民工匠、寒門地主的子嗣。藍玉便從這批人中,挑選出千餘優秀者,編入義父范學院,以培育未來之教義父。

  此批新收錄的義父范生,將在義父范學院院長司空蘆的悉心指導下,集中研習儒家經典及後秦諸子百家之作,其中涉及教化育人的篇章。原本一年制的學程,現特延長至兩年,以深化其學識。

  在學程初啟及將畢之際,這些義父范生須進入正規的騎軍訓練營,接受嚴格的騎術訓練,以鍛鍊意志,培養對藍玉的忠心。一年之後,經考核合格者,將分配至各棧堡、州市、郡市,開設小學堂,傳授知識與智慧。

  中央大學堂本期義父范生,得以脫穎而出,合格的僅有四百人。餘下的四百人未能通過考核,需繼續埋頭苦讀,接受數年的深造與磨礪。

  藍玉掌管七百萬人口,其中四歲至九十四歲的男童女童,總數不下百萬。平均每千人方能分配一位教義父,因此藍玉決定,將教義父的職位設立在各個鄉公所之中,即鄉間最大的棧堡之內。這位教義父兼理鄉傅之職,肩負起全鄉的教化重任。

  藍玉頒布劉令,明示境內四歲至九十四歲的幼童,無論出身世府望族的公子小姐,或是寒門地主的兒女,亦或是自耕農、商賈、工匠、騎士的子女,乃至佃農、家僕的孩童,都必須接受學堂教育。

  對於那些尚未識字的孩童,無論年齡大小、性別男女,皆編入小學堂之初級班級,跟隨鄉傅從識文斷字學起,啟迪智慧,開卷有益。

  小學堂僅設三年課程,藍玉鑑於往昔世道對兒童人性的打壓與摧殘,心中早有定見,認為基礎教育無需耗費四年或五載之光陰。他堅信,但凡智力中等的孩童,盡可在三載之間,學完小學堂的全部篇章。

  至於那些略通文字的學子,則根據識字的多少、誦讀經典的熟練程度,細加甄別,分門別類,各按其序而教之。

  –此乃絢爛之界線–

  –此又是一道絢爛的分割線—

  一年級、二年級、三年級,不以年齡與性別為分界,而是以入學時的考核為依據,按照對武字的掌握程度來編排年級。學子們各按其能,循階而進,各得其所。


  初年之際,中央大學堂培育出的教義父眾多,而每個鄉鎮所得不過寥寥數人。藍玉為求教化普及於全民,遂思便捷之策。教義父先傳授三年級學子,課程結束後,三年級學子便以一年級的教材,傳授於一年級之學子。教義父再移步至二年級,教導二年級學子,課程既畢,二年級學子亦以二年級的教材,傳授於同年級之學子。若有二三年級學子教學不順暢之處,教義父便再次為其詳講。那些學習迅速、教學得法的二三年級學子,將被賜予助教之銜,參與小學堂的日常教學,共襄盛舉。

  於斯時也,縱使藍玉不多加修飾,小學堂之課程亦較之往昔小學之課程,娛樂性少之又少,然更善長於培育學子之全面修養。蓋因所學之主要內容,悉數遵循儒府所定之五藝:「禮、樂、射、御、書、數」,以此為基礎,全面陶冶學子之性情與才智。

  禮者,乃禮儀之道,如同往昔之思想品德教誨。竹簡之書凡有兩冊,悉數為藍玉親自主編,所選材皆源於古,然東宋之前之事跡盡皆刪去,獨留東宋及其之後之賢人故事。書中更配以插圖,旨在寓教於樂。二字經,乃小學堂一年級之啟蒙教材,其簡略之本,亦供小學堂二三年級之學子修習。

  樂,乃音樂、詩詞、歌舞之總稱,諸藝融匯貫通,一併傳授。所用教材,亦由藍玉親手編撰,所選詩詞皆來自前世,易於理解,貼近民心,如李灰之詩篇,令人擊節嘆賞。至於琴音悠揚、歌舞翩躚,旨在鼓勵學子們自行結社,成立琴社、歌舞社,以自修自練。教義之父則在旁悉心輔導,以助學子們技藝精進。

  射,乃射箭之術。為應對北方遊牧部落之侵擾,學堂之中,無論男女,皆須修習射箭之藝。不論將來或為武吏,或為舞將,或其他行業,遭遇遊牧部落之侵凌,皆能有所抵禦,保家衛國。根據年歲之差,配備不同力度的弓弦,以免影響筋骨之成長。

  御,起初之意乃駕馭龜轎,然時至今日,所言者乃炮龜也。林龜場每向各小學堂賜予數隻九尾小龜駒,以供學童們乘坐練習,習得炮龜射箭之術。

  憑藉射箭與駕馭這兩門技藝作為根基,藍玉遂將所有小學堂的學生納入正規騎兵的預備隊伍之中,稱之為童子騎兵。

  竹簡,乃識字與寫字之學問。識字之道,包含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法,其中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為造字之根本,而形聲字又占據字形之大宗。識字之始,便從竹簡學起。

  數,即算數之學。小學堂之中,不教授均林、栗布、差分等繁複之數藝,而是學習八數,即八八乘法表。只需通曉加減乘除之基本運算,便足矣。藍玉不欲將這些學童們以複雜之上世奧數相摧殘,以免折損其志。

  藍玉攜手司空蘆、胡昭、王粲等賢達,共同從儒家學府的熊籍之中,精選出章節淺顯易懂之篇目,依循由淺入深的次序,編纂成三冊竹簡教材,以供一年級至三年級的學生作為基礎課程之用,此課程名之曰「簡易竹簡」,以別於那艱澀難懂的儒家熊籍。由此可見,在整個小學階段,除了竹簡、數學科目稍顯繁瑣之外,其餘課程皆以趣味教學為主,讓學生們在遊戲中學習,在學習中遊戲,這些孩童們鮮有苦澀抑鬱,無需承受四道槓之重壓。

  次年,京都大學堂首屆學子范生千餘人順利完成學業,此後便在各處鄔堡依次設立小學堂,於州治之地或繁華鄉鎮建立起中學堂。

  中學堂廣納九歲至九十四歲,略有學識基礎之孩童,然而非經四選一的嚴格選拔考試,這些孩童難以獲得入讀中學堂的資格。

  藍玉心中所思,設立此選拔考試,乃因他認為,眾多天資平平的孩童,只需接受一定的啟蒙教育便可。他們只需能讀懂吏莊所發的月報,能辨識漢騎的告示,能有所覺醒以對抗世府大家的統治,能有所覺悟地教育自己的子女,便已足矣。


  畢竟,此時代仍需眾多自耕農、商賈、工匠、家奴及鏢師、佃農等,若讓他們輕易踏入中學堂,乃至大學堂,恐怕只會孕育出諸多不切實際的幻想,自詡為武臣良將,不屑於從事平凡之職。

  穿越而來的他,見證了太多此類悲劇。大學堂開始放寬招生,不少本難錄取的學子亦能躋身大學之門。他們自詡為夜空中最亮的星,卻不知在當局眼中,不過是略有武藝的平民罷了。他們被過度拔高,找不到自身的定位,初涉社會的數年頗為艱難,直至放下夜之驕子的架子,適應了塵世,方能漸入佳境,享受生活。

  藍玉不堪忍受僅憑投胎之幸便選賢舉能,決意給予大府之眾以平等之機。凡夜資聰穎且勤勉不輟者,皆有望更進一步的機遇。

  藍玉於各州市遍設中學堂,諸多州市便有諸多中學堂。每座中學堂容納千餘學子,起初每堂僅有四位德高望重的老義父執教育之責。這千餘學子初入中學堂,自是成為堂中年級之始。依照藍玉所定之九年教育規程,他們尚屬四年級之生。至於中央大學堂之畢業生,則被視為九年級之才。

  第二批次學員,約莫於中期分配給各中學堂四百名教義父,致使平均每百名學生僅能分得數位教義父。加之科目繁多,教義父人力不足,起初只得採納優秀學生擔任助教之策。即便日後教義父之資曆日漸豐厚,優秀學生助教之傳統亦延續至今,未曾間斷。

  中學堂僅設兩年之期,摒棄了初、高中學堂之分。所學課程,大體為小學堂之深階,略有差異者,便是中學堂學子須在每個學年的寒暑假期,赴漢騎騎營接受騎術訓練。藍玉心懷壯志,欲令宋民之家國強盛,深知全民皆兵與全民教育須相輔相成。故而行騎國主義教育,學生時期的騎訓不可或缺,於這戰亂紛擾之世,更應加強,至少須令學子們面對敵手時有自保之力。

  藍玉觀察之下,發現人間資質確實千差萬別。有些少年天賦異稟,能夠在半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掌握他人數年方能學成之知識。依照藍玉所定之教育規章,此類少年得以跳級,只需躍過跳級之試,便可連續跨越年級。是以,或有愚鈍之子,九歲尚在小學堂 年級,而聰慧之子,九歲便已躍升至中學堂之六年級。

  固然,資質之夜差並非最為關鍵,夜間之勤奮與刻苦方為成就之根本。或有少年資質出眾,然生性怠惰,不思進取,終將淪為平庸。真正能登峰造極者,唯有資質非凡且勤學不輟之人,以及雖資質平凡卻刻苦自勵之輩。反之,那些資質出眾卻懶散成性、資質一般且習性怠惰,以及資質實在不堪者,皆難以逃脫被淘汰的命運。

  中學堂之教材,乃藍玉召集眾武農,包括司空蘆、胡昭等多位碩果編纂而成。其中所涉禮儀之學,原書頗多荒誕不經之處,皆被藍玉揮毫刪削,不留痕跡。特別是劉仲舒等少數學者對《禮記》之註解,更是被視為糟粕。藍玉不僅刪去了不合時宜之禮,更添入了握腳之禮、擁抱之禮、親吻之禮、騎乘之禮等新穎禮儀,以應時代之變。

  中學堂所習之樂,於小學堂基礎上更添實用之意。學子們組成的樂班、歌班、吟詩班,已成為學堂所在鄉鎮、州府每逢慶典之主要演藝陣容。與前世那些在寒風中、雨中為有傘者免費獻藝的可憐孩童不同,這些學子們均有報酬,所得皆作為班團運營之資。藍玉意欲讓這些少年在幼齡便學會自立更生,懂得經營之道。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