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武俠仙俠> 我在英國學通靈> 第17章 五方佛子 黑袍登門

第17章 五方佛子 黑袍登門

2024-08-19 09:16:15 作者: 坐天觀井
  彭城地處四省交界之地,作為重要的經濟和交通關隘,若沒能及時鎮壓,讓邪祟得逞肆虐,恐怕會輻射和影響周邊幾千萬人。

  張鎮岳的雷法彭城內其他修行者必然有所感應,如今塵埃落定,必然要給出一個說法以應對各方勢力的關注和質疑。

  張玄風壓低聲音對張鎮岳說:「至於你剛才問到是否需要遮掩,要知道多說多錯,我們只需守口如瓶。」

  「要想保護小靈,最好的辦法就是保持平常心態,像過去一樣對待他。這樣才不會引起外界的注意。」

  「我們不能貿然改變行為,必須謹慎再謹慎。且讓小靈繼續他的西行求學之路,我們靜觀其變。如若後續有必要,讓他斷了學業回來就是。」

  張鎮岳見大哥如此回答,知道他心中有數,謀算本就不是自己所長,無論是對小靈的安排還是一會見到來客,自己只需聽大哥的,從旁輔助就是。

  兩人繼續前行,穿過一道月洞門,院中景象漸漸映入眼帘。只見院中花木扶疏,假山錯落有致,一池碧水映照著月光雲影。

  「對了,大哥。」張鎮岳突然想起了什麼,「那位不添大師,是不是就是佛門五佛子裡的『黑袍』不添?」

  張玄風點了點頭:「正是他。不添和尚是淨土宗的,這一宗的修行法門以念佛和觀想西方極樂淨土為主。」

  「據說這位不添和尚性格頗為奇妙,不少佛門長老對他擔任五佛子之一頗有微詞。我們今天也會他一會,看看這位大師到底妙在何處。」

  道門之內,流派雖如繁星點點,錯綜複雜,但歸結起來,大抵可劃分為兩大道首:北方全真道與南方正一道。

  道門修行,講究的是與自然和諧共處,道法自然,修行界的道家高功多是在山川間自在修行,天心自然,約束不多。

  換言之,道家修行者或信眾能產生的心力往往都是自身可以駕馭和掌握的。

  相較於道門的自然與超脫,佛門在華夏則顯現為另一番景象。

  佛門有八大宗派,各自獨樹一幟,卻又共同構成了佛教的龐大體系。

  與道門「天心無為」的理念不同,佛門因其嚴格的戒律和儀式和「普度眾生」的思想,在民間擁有極為廣泛的影響力,信眾遍布各個階層。

  然而,也正因為這些規矩和約束,佛門弟子或信眾會出現修心和能夠產生的心田靈韻不匹配的現象。

  若是修心更高,只是多了一位非修行界的佛門高僧,其實是好事。

  若是心田靈韻更高,或是多位這樣的信眾在一起,心田靈韻就有產生靈異的可能。

  佛門信眾遍布四海,為確保他們在各類法會、朝拜等活動中的心田靈韻不為別有用心之人所用,也為了護持一些遇到邪祟事件但沒有高階修行者應對的佛門弟子或寺廟的平安與秩序,八大宗派聯合推舉出五人。

  這五人被賦予雲遊天下、監察五方的重任,也被尊稱為「五佛子」。

  說到此處,兩人已走到春暉堂後院。張玄風停下腳步,整了整衣袍,自屏牆後率先邁入了春暉堂。

  這間待客堂取意自「客至如春,生機和諧」,堂內布置得古樸典雅,一角擺放著造型奇巧的盆景,另一角則設有一個造型精美的香爐,裊裊升起淡淡的檀香味。傳統的格子窗外,翠竹輕搖,為室內增添了一抹靜謐與生機。


  張玄風進入春暉堂後,看到魚凌雲身著深色西裝,獨自坐在右手處,對面是知客管家與一位身著黑色僧袍的和尚。

  他也不先去落座,快步走向已經起身行禮的魚凌雲,捏了捏他的肩膀說:「凌雲,你來了,這麼晚還跑來,他們有沒有給你上解酒茶?」

  「凌雲見過伯父,我哪會客氣,當然已經飲過了,還是家裡的解酒茶配得最舒服。」

  「你喜歡喝,一會兒就讓他們給你包上些帶走,你是為我們龍虎山辦事,多虧有你,我們這些老人家才不必去參與這些迎來送往的事情。但是身體要緊,也不要太勞累。」

  另一邊,張鎮岳作為當代天師,一進來就走向了不添和尚。

  他未語先笑,寒暄道:「久聞大師大名,不知道今天來的是宗教事務局的研究員不添大師,還是佛門五佛子的黑袍不添大師?」

  「阿彌陀佛,天師言重了,別忘了我除了那些勞什子的身份,卻還有個最得意的自封,今天來的是『天下五觀堂總堂主』不添和尚。」

  張玄風和魚凌雲打過了招呼,此時也落坐正位,看向了不添和尚。

  雖然他已經將天師之位傳給了弟弟張鎮岳,但這是血統一脈的張家總祠所在,由他這個族長坐在上首才符合表尊重的待客之道。

  張玄風見不添和尚面前的點心和果盤都吃得差不多了,只餘一些殘渣碎屑,想起當年自己聽到的關於不添和尚的傳聞,不禁會心一笑。

  「大師既然登門便是我張家的貴客,萬莫客氣,不如再讓廚房為大師做些素齋素麵?」

  不添和尚抹了抹嘴角的糕餅殘渣,說道:「阿彌陀佛,感謝老天師,那我可不客氣了?」

  「這些瓜果糕餅吃起來實在沒什麼味道,素齋素麵我前些天也吃得膩口了些,若是不甚麻煩的話,可否給我來些炸雞和燒酒啊?哈哈哈哈!」

  這不添和尚的法號是他師傅給起的。

  據說當年還是小和尚的不添,在饑荒之年的時候被東林寺的首座撿回寺里,每到吃齋的時候其餘僧眾都已離開了,他卻總是還在添飯,非要吃的肚子圓鼓鼓,一口都塞不下去了才作罷。

  首座大師既感到好笑,又心生憐憫。他深知這個孩子曾經歷過饑荒的苦難,所以對食物有著異乎尋常的渴望,在為他賜下法號的時候就取了這麼個名號,意欲告誡他莫貪口欲。

  照著眾人看來,這不添和尚分明葷素不忌,酒肉不避。他師父這一番苦心多半算是白費了。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