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世子的崛起> 八百六十七、嵬名令公

八百六十七、嵬名令公

2024-08-22 01:54:06 作者: 我的長槍依在
  景國大軍才發,夏國已人心惶惶,不少人開始往景國邊境跑。

  還有人準備往西避禍,景國兵鋒太盛,很多人都不認為夏國能夠阻擋景國。

  夏國皇宮,李繼已經慌了神,不斷下令各地徵兵,增加軍隊數目,對於增兵,李繼幾乎盡瘋狂,完全到了不考慮實際情況的地步。

  於是到四月中旬,景國大軍還沒來,夏國各地就起了內亂,賀蘭山下地區揭竿而起,差點攻入京都。

  好在李元昌果斷老辣,絞撫並用,很快平息這場動亂。

  但景國大軍依舊快到門口。

  這次和以往和不同,以前若是戰敗,夏國還有最後一條路,往草原跑以保存實力,他們的祖上確實那麼幹過。

  那時候草原亂糟糟一鍋粥,他們北上能打敗當地部族快速立足然後生存下去,可如今草原各部已統一在蒙古國旗幟下,他們若敢北上,定會死無葬身之地。

  朝中吵成一團,大多數文臣都覺得乾脆向景國投降算了,不然北上落入韃靼人手中只會死得更慘。

  不過皇叔李元昌堅決不同意,並且向朝廷保證,定會將景軍阻擋在南面一帶。

  根據夏國的探子和眼線,他們只知道景國在兩個方向增兵。

  一個是唐隆鎮方向,增加的是邊鎮兵力。

  唐隆鎮作為一顆釘子,夏國派出大將嵬名令公率軍東進,抵禦唐隆鎮方向來敵。

  李元昌則盡率主力,朝順軍、神勇軍南下,抵禦南面來敵。

  因為之前的情報誤導,加上景國狄至軍後發,李星洲大軍也還在路上,探子回報不完整。

  讓夏國對大局面產生誤判,他們認為南面之敵,西面行營都部署,景國大將劉季率領的是景國攻夏主力。

  將一如既往從延州方向往北攻擊。

  而西面唐隆鎮方向則是牽制和襲擾為主,應該不是主力,即便人多勢眾,也是府州、太原、河中,雲州之兵,不是中央禁軍精銳。

  所以對西面較為放鬆。

  而對河道,夏國也格外重視,景國有一支強悍且無敵的水師,這是天下人皆知之事。

  所以李元昌下令,讓沿河諸州將搜集民間船隻,聚集在石口淺水附近,統一鑿沉,以阻塞河道,讓景國船隻不得通行。

  這件事說起來容易辦起來難,先是搜集百姓船隻就會受到阻力,對於世代生活河邊的百姓都是靠船養家餬口的。

  其次則是將各地船隻聚集一處也是個大工程,很耗費時間,主辦此事的是夏國如今新中書令王源。

  工程浩大,加上水路遙遠,水道狀況不好,景國還是逆流而上,行船困難,這個時節風向不利景軍等原因,王源自認為能很好完成此任務。

  不過這只是以防萬一的做法,在他心裡並不認為景國人會閒到深入腹地這麼遠以攻擊北方。

  至於南面則因為水道不再他們控制之中,無法設防,所以王源對此事不太上心,覺得國主就是病急亂投醫,已經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其實完全不至於如此。

  所以做事也不是很上心。

  ........

  唐隆鎮以西一百五十里,嵬名令公騎馬登上黃土山坡,遠遠看去,下方山谷中大軍正在延綿向東。


  步軍在山谷中行進,隔著一道坡,另一邊是騎兵大部。

  「將軍,我看出其不意突襲唐隆鎮,或許能一舉奪下。」身邊有副將道。

  嵬名令公只是搖頭,「我手下的兵雖然人多,但都不是精銳,精銳盡在南面。再者景國已不是當初的景國,你真以為能有機可乘麼。」

  「這.....屬下不解?」副將顯然眼界不夠廣,看不到全局之變。

  嵬名令公久鎮邊關,是夏國難得宿將,他緩聲解釋:「以往景國從河東出師都是不敢盡力的,幽雲十六州之中寰州、朔州、應州、蔚州、雲州都在遼國手中,若他們盡出河東主力,那遼軍從朔州、寰州西進五十里,一天的路程就能到雁門關,你說他們敢全力西進麼?

  所以以往不是河東軍隊沒膽子,而是他們有後顧之憂。

  這次不同了,景國的皇太孫收回了幽雲十六州,北面有雲州,武州,新州,媯州,儒州為屏障,他們根本沒有北面威脅,沒有後顧之憂。

  貿然接戰,我們必定討不了好。」

  嵬名令公說著長嘆一聲:「此次皇上也慌了神,居然強行徵募大軍,如今夏國上下大軍已過二十萬,可這樣征來的兵丁訓練鬆弛,武備不足,加之思鄉之情,根本不堪一戰。

  別看我手下有八萬大軍,若真打起來,能打的只有原先那兩萬邊軍。

  所以我們不能與景軍直接交鋒,否則一旦戰敗,全軍即潰,只能堅修營壘、設置障礙,層層阻擊,讓景軍主動進攻。」

  副將聽完點頭:「大帥高明。」

  「呵,不是高明,是形勢所迫,若是精兵在手,我也要與景國交手一番!打仗這麼憋屈軟弱,誰不感覺屈辱。」

  .......

  四月中旬,嵬名令公率領大軍在唐隆鎮西面道路兩側層層設置障礙,修築防禦工事,準備阻敵西進。

  而增兵唐隆鎮的折惟忠和楊業也收到消息,不過除了派斥候西進,查探敵人布防情況之外,並沒有繼續往前,也沒有派兵。

  因為朝廷的發過來的旨意中一再強調,讓他們增兵後守住唐隆鎮這個橋頭堡,不要冒進,只要守住就是大功。

  而且斥候也探明,對方至少有五萬人以上,而他們這邊的兵力是折惟中從府州帶來三千人,楊業從太原帶來五千人,加上原本戍守唐隆鎮的三千守軍,也只有一萬一千人左右。

  好在他們帶了四十門大炮,還有兩千五百人的火槍手。

  楊業將四十門炮安排在北面山坡上,在唐隆鎮後方,將兩千五百名火槍手安排在唐隆鎮西北面,修築工事,構築第一道防禦陣線。

  而更多士兵囤駐城中,騎兵囤駐北坡頂,隨時準備支援,採取完全固守的姿態,完全不準備與敵人交鋒。

  同時折惟忠負責準備大量船隻,接應大軍渡河。

  主要以兩種方式,一種是派出兩營騎兵,分別沿河南上北下,徵用沿河百姓的船隻,如果不給就武力奪取。

  另外則是就地取材,自己造。

  雙管齊下,一同開工。

  信報也不斷傳來,四月中旬,天下兵馬大元帥李星洲的部隊已經過了太原、憲州、嵐州正向唐隆鎮趕來。

  等到四月二十一下午,唐隆鎮軍士隔著河已經能看到對岸密密麻麻的旌旗。

  楊業依舊鎮守,折惟忠則連忙乘船渡河,去迎接皇太孫。

  主力大軍到了!

  大戰即將打響......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