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水洗歷史> 第35章 :天選劉邦,民惜項羽

第35章 :天選劉邦,民惜項羽

2024-09-14 17:39:35 作者: 作家伊君
  清水洗歷史,櫻桃小果上桌:

  天選劉邦,民惜項羽

  作者:伊君

  劉邦和項羽稱兄道弟,稱兄道弟的兄弟,在攜手滅秦之後,依然出現了紛爭。

  紛爭的主因,似乎就為了大位,也就是誰來當那個皇帝。

  傳說中劉邦是赤帝,項羽確實也有周文王的基因。

  項羽的伐秦,確實是受家族的重託。

  一個年輕人,在周天子被秦嬴政威逼,有實力的諸侯們都只顧自己的時候,風塵僕僕地從大老遠趕來,如此的行為,就已經屬於勇敢,屬於大義。

  至少給周赧王曾經冰涼的心些許的溫度,沒有讓國人感到徹底的絕望。

  人心總還是人心。

  周天子畢竟推行的是「仁政」,所做所為,其實也多是為民。

  而仁政在關鍵的時候,卻出現了辜負,或者是無回應。

  這是如何的讓人失望,或者是讓人心感冰涼。

  冰心一片,似乎玉壺還真的是難以承受。

  秦嬴政的起兵,在很大程度上,就已經屬於了不仁,其他諸侯們的冷漠,確實加速了周天子的退位。

  周武王最初的伐紂,也就是在替國人解除暴政,而周赧王債台高築,天天躲債的事實,也依然在證實著,周王室沒有謀求私利。

  或許周幽王等屬於特例,但是特例也僅僅是特例。

  一個天子淪落到如此的地步,到底應該是誰人的可悲,或者是更為可汔。

  周天子已經走入到了暮年,一個走入暮年的老人,確實可以再無所求。

  有所求的應該是國人,是生活著的真人。

  誰希望長期生活在戰火中?誰的命不是人命?

  誰還留戀曾經的暴政。

  周赧王應該不會暴政,如果暴政了,又何來的沒有了土地,又何來的天天躲債。

  這是怎樣的一副可悲的畫面?

  項羽離周赧王很遠,很遠很遠的項羽,還是一路的風塵,大老遠的趕來,但是趕來的已經很晚了。

  項羽的遠征,對於周王室來說,屬於遲到,但是對於天下眾生來說,沒有晚到的拯救。

  畢竟老百姓最多。

  周赧王早已走入了民間,秦王嬴政也已經更替。

  在項羽進入秦王室的時候,面對的已經是秦子嬰了。

  項羽沒有客氣,直接就結束了秦子嬰的性命。

  秦王朝屬於被顛覆。

  功勞里自然也有劉邦。

  劉邦在沛縣起兵,起兵的目的,其實也就是推翻秦始皇。

  劉邦的出生是平民,普通的亭長依然挑起了大任。

  長期的諸侯們已經沒有了指望,身為亭長的劉邦,還是做到了適時的呼應。

  至少是喚起了很多人,以及不少人的回應。

  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天下人的天下,自然就不僅僅屬於個別的諸侯,或者是某一個王朝。

  劉邦和項羽都是希望,至少在秦王朝的暴政後,人們更期盼曾經。

  但是周赧王已經走入了暮年,而且不久還離開了人世。

  周赧王可能沒有看到秦王朝的顛覆,但是項羽,劉邦的崛起,還是讓他感到欣慰,或者是內心得到些安慰。

  畢竟周王朝的命運結束在了自己的手裡,自己似乎還真就對不起自己的前輩,以及八百多來的王朝的堅持和延續。

  得得失失自然要由公論。

  但是周赧王似乎依然希望公論能夠堅持更公正。

  即便是已經暮年,或者早已感知到了天命。

  天命無法挽回,有法改變的可以是後人。

  項羽其實也就是後生。

  年輕的項羽確實是肩負著江東父老的使命。

  一路的狂奔,在狂奔的過程中,自然也是戰績。

  項羽在乎的其實也並不是什麼戰績,直接就是秦王室人頭的落地。

  項羽做到了,劉邦也立了大功。


  被項羽封為漢王的劉邦,還就是有了翻身。

  鴻門宴上項羽沒有殺掉劉邦,烏江邊上,劉邦似乎也想放項羽。

  畢竟是「兄弟」,也畢竟是完成了大任。

  一起滅秦,結果就真正地實現了目的。

  項羽沒憂慮,劉邦似乎也堅定。

  劉邦知道項羽,未必項羽就明白劉邦。

  赤帝的傳說應該已久,更為長久的應該還有劉邦隱秘。

  劉邦似乎還真有隱情不可述說。

  項羽肩負的是江東父老的重託,江東父老的託付,應該也是推翻秦朝。

  但無奈周赧王已老,已經老年的周赧王自然也不可能復位。

  周赧王不可能再恢復周朝,項羽自稱的也是「西楚」。

  想來在項羽起兵的時候也並不在意大位。

  起兵也就是起兵。

  項羽屬姬姓,史料上記錄的,據說是周文王的後人。

  周文王的後人很多,或者也如周天子們分封的諸侯。

  項羽顯然有別於其他的諸侯,或者是在周文王其他的子孫中,他的壯舉在當時最為凸出。

  項羽挑起了使命。

  一路勇敢地走來,在走來的過程中,竟然就遇上了劉邦,而且還和劉邦開始了稱兄道弟。

  稱兄道弟是為了滅秦。

  劉邦和傳說中的赤帝有了太多的對應,對應的當初,應該還真就是為了大位。

  周赧王走下大位是事實,年邁深屬無奈。

  秦始皇當初抓的也就是這個時機。

  時機對於周王室,以及後來的諸侯們就是劫難。

  突破劫難,就得重生,或者是需要重生。

  改變身份,換個方位,或者也屬無奈。

  不知道年輕的項羽,了解不了解周赧王,但是即便是離世的周赧王,絕對會為項羽的到來點讚。

  項羽和劉邦的起兵,基本上也屬於同時,同時的兩撥人為了同一件事情。而且還是同時的成功。

  秦王朝滅亡了,始皇的後人也無了後。

  大快人心,大快人心的結果就是,傳說中的赤帝還要成為生活里的赤帝。

  秦子嬰為項羽所殺,項羽搶了先,但是項羽畢竟年輕,劉邦並沒有放棄當初。

  曾經稱兄道弟的人有什麼不可說?

  說白了,揉碎了還不就那點事?

  但是那時是古代,古代人的生活自然不同於現代人。

  比如信息,比如交通。

  即便是溝通,似乎溝通的也屬於簡單,屬於試探。

  簡單的應該就如同江東父老的吩咐。

  項羽記住了江東父老,可能還真就淡忘了其他的更父老。

  比如周王室。

  年輕的項羽在四面楚歌聲中高呼「對不起江東父老」時,或者能想到其他的父母,也許就會有其它的結局。

  至少是不要自刎。

  留得青山在,還怕沒材燒?

  更多的父母,更多的國人,依然是希望他能夠活。

  英雄畢竟是英雄。

  渡江不是為了自己要坐上大位,即便是把大位讓給劉邦,那又如何?

  但是爭執還就是爭執。

  作為長兄的劉邦,扶持弟弟,似乎也成事實,沒有什麼丟人。

  垓下的結局,其實完全不必如此的悲悽。或者是可以完全避免。

  離去的人已經離去,留下的人們,自然希望好結局,或者是好的事件的開始。

  能夠共同滅秦,自然也可以共同執政。

  但是歷史還就是歷史,生活還就是生活。

  古人的人生自然屬於古人,今人的惋惜,自然也僅僅只是惋惜。

  沒有人能夠改變歷史,但是減少歷史上的悲劇應該可以為以後的人所接受。

  劉邦把漢朝接著延續,不知道是不是為了不辜負曾經的兄弟,或者就是對項羽的離去表示惋惜。

  在劉邦稱帝之後,項羽踢給劉邦的「漢」字,劉邦還真是做到了特別的珍惜。

  不僅自己的國號是「漢」,而且還把國人,以及華夏族改為了「漢族」,自己成了漢人。

  本就是英雄惜英雄,可惜英雄已去。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