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清水洗歷史> 第34章 :孟姜女哭長城,汝墳女盼夫歸

第34章 :孟姜女哭長城,汝墳女盼夫歸

2024-09-14 17:39:21 作者: 作家伊君
  清水洗歷史,櫻桃小果上桌:

  孟姜女哭長城,汝墳女盼夫歸

  作者:伊君

  孟姜女哭長城,已經響徹了幾千年,幾乎成了世世代代的家喻戶曉。

  是傳說,其實也是真實生活的寫照。

  孟姜女不僅僅是一個女子,她更是一個群體,或者就是一個階層的勞動人民的代表。勞動人民也有代表性,代表著太多的女性,或者是那個時期的人,發出了呼聲。

  控訴秦始皇的暴政,更是對暴君的譴責。

  秦始皇修長城,修出了太多人的不幸,太多人的悲悲悽淒,生離死別。

  范喜良不在了,孟姜女只能去哭,用哭聲去感動天地,希望神靈的救助,或者在老百姓的心中,面對當時殘酷的暴政,老百姓也只能把希望去寄託給神靈。

  不管長城倒不倒,作為普通人,似乎對於秦嬴政,也確定是沒有辦法了。

  孟姜女本想著給自己的夫君送棉衣,結果棉衣送到了,人已經不在了,不在了的不僅僅是傳說,不僅僅是一個范喜良,應該還有太多的人,也代表了太多人的哭訴,多少人希望不要再修什麼長城了,趕快見到親人,能夠和自己的親人團聚才是重要。

  但是對於當時的孟姜女來說,能夠見到真人,就已經成了奢望。

  大老遠地趕來,趕來的時候,人就已經不在了。

  范喜良需要寒衣,想來和孟姜女一樣送衣食的人也應該不少,修長城的人多,牽涉的家庭,關聯的親人自然也很多。

  長城的築建成了太多人的不幸,或者就是太多人用生命,用軀體修築的一座工事。

  長城多威武,當初修築的人承受的苦難就應該有多重。

  孟姜女在找不到范喜良之後,哭天搶地表現出的也就是自己內心的疼痛,誰家沒有親人親情,可是一個好好的人說沒有也就找不到了。

  秦始皇不管,他要的也就是自己的威武。

  老百姓的生命對於暴君來說,也就是儘可能地得到利用。

  利用到你可以沒有了生命,或者就是白骨露於荒野,似乎才是最好。

  荒野上沒有長城,真正的長城還就是要穿越高山野嶺。

  孟姜女一路走來不容易,哭泣的時候,自然也是悲痛到了不能夠再悲悽。

  她沒法像陳勝吳廣那樣發起起義,她只是一個女性,女性在傷心的時候也只有哭。

  對於當時的她來說,哭也只是內心的發泄。

  但是在發泄的時候,在當時或者是後來民眾的心中,似乎也是希望能夠得到些許的安慰。

  傳說中,孟姜女哭倒了長城,在雷公的幫助下,她看見了倒塌的城牆中,有著太多的白骨。

  白骨自然也都是人骨,那麼多的白骨,孟姜女依然沒有辦法認出來哪些屬於范喜良。

  畢竟白骨很多,自然死去的人就不少。

  更多的還是見不到自己的親人,即便是已經成了白骨,也只能和長城連為一體。成為修築長城的一部分。

  不管長城偉不偉大,當時死人的事情絕對是真實到了不能夠再真實了。

  孟姜女在找尋范喜良屍骨的時候,據說用的是滴血認親。

  在大雨中,在風暴里,一個女性,咬破手指,要和一大片的白骨進行滴血認親,又談何容易?

  但是孟姜女還是非常感激雷公,至少她看到了白骨,至少她能夠把些許的白骨安葬在一塊相對好一點的地方了。

  孟姜女成了名人,范喜良也算是魂歸了故里。這樣的結局,雖悲悽,但是還算對活人的內心有點慰籍。

  不然又怎樣?!

  當時的老百姓,面對秦嬴政,似乎還真就怎麼不了。

  年邁的天子都被他趕到了民間,他要的是自己當始皇,其他的老百姓又能如何?

  讓你修長城你也不能不去,讓你修他的驪山陵墓,你也不能反對。

  即便是死,即便是自己的屍骨就成了後來長城,或者是驪山陵墓的一部分,但是你還必須去做。

  陳勝吳廣據說也就是在趕往工地的路上發起起義的,看到了別人的死亡,應該也是評估了自己的人生。

  在進退都是一條路的時候,即便是老百姓,即便是苦役,也依然會有爆發力,或者是求生欲。


  自然也如同孟姜女,孟姜女還是用哭聲,感動了上天,感動了雷公。

  天怒人怨的結果,自然也就註定了秦王朝的結局,結局也就是沒有好下場。

  秦始皇沒有能夠始皇得了,長生的美夢,自然也只能成為了夢。

  該死的人自然死去,活著的人,似乎一直還都在奮進。

  奮進中人家同情孟姜女,同時也在警惕著暴君。

  暴君人人痛恨,出了暴君,要麼反抗,要麼也只能去忍受。

  孟姜女忍受到了不能夠再忍受,她還是用哭聲發出了痛訴。痛訴也能夠響徹很多年,上千年。上千年來的人都知道孟姜女,都知道範喜良。或者在大家想到長城的時候,就想到了孟姜女的痛訴,登上長城的時候,也能夠意識到長城下還有著根根的白骨。

  范喜良的白骨被孟姜女認走了,是不是還有太多的人,只能永遠葬身在牆體中?

  在中國早期的文獻中,傳說中有《孟姜女哭長城》,但是在《詩經》中還有一首流傳久遠的作品。寫的是「汝墳女盼夫歸」。

  周南·汝墳

  遵彼汝墳,伐其條枚。未見君子,惄如調飢。

  遵彼汝墳,伐其條肄。既見君子,不我遐棄。

  魴魚赬尾,王室如毀。雖則如毀,父母孔邇。

  「汝墳女盼夫歸」,據說屬於先秦作品,作者已無法考證,但是在《詩經•周南》里卻是被放在了最後。

  沒法知道先秦先出了多少,就這部作品的內容來推測,說它發生在秦時總歸是正確的,或者是理由比較充足的。也是丈夫被征走,婦人期盼著丈夫能夠回去的急切心情。

  孟姜女哭倒的是長城,她的丈夫是范喜良,而這位婦人只知道她是汝墳人。

  汝墳在中國歷史上由來已久,地位也是相當的特殊。不管是後來,還是就在當時。《周南》里偏偏就留下了一個《汝墳》,幾千年來,太多的文人墨客都在註解,似乎也註解出了不少新意,但是就從文本表述上來說,作品依然離不開時代,或者就是時代的反映。

  《汝墳》被專家們推算在先秦,它又被放在了《周南》中的最後面,想來這個「先秦」的「先」也不會先的太遠,專家們或者就是當初的編輯者,也是在有著疑問。或者想給後人們些許的啟示。

  沒法像孟姜女哭長城那樣明明朗朗,孟姜女人家哭倒的就是長城,一想起長城,自然修築長城就聯繫到了秦始皇,一想到秦始皇也就想到暴政。

  秦朝之前是周朝,周朝的最後一位天子周赧王在被秦王嬴政趕下大位,走向民間的地方是汝州,汝州距離汝南,也就是當時的汝墳,也是非常之近,僅僅只隔了幾百里,幾百里地一匹快馬不要一天的時間就能夠跑到,即便是古代,這點距離應該也不是距離。

  周赧王走向民間去的是汝州,而汝墳在周朝一直都是周平王少子烈後人的封地。

  「汝墳女盼夫歸」的地方,恰恰還就是周平王少子烈後人們的封地上,距離走向民間的周赧王是不是也有一定的寓意?

  周赧王讓出了大位,秦嬴政當上了始皇,當上了始皇的嬴政,真的就放心走向民間的周赧王?

  即便周赧王年事已高,但是周赧王畢竟是一代天子,周王朝畢竟有著八百年的歷史。

  周赧王選擇去汝州安身,想來也有自己的理由,或者就是多方面的權衡之後的結果。

  汝墳對於周朝來說關鍵,對於當時的周赧王來說應該也是更為關鍵。

  《詩經•周南》里在這個關鍵點上還就是出現了一篇《汝墳》,而且內容還就是「汝墳女盼夫歸」,內容雖然沒有孟姜女哭長城那樣悲悲悽淒,但是也依然能夠讓人感覺到傷感,感受到無奈。

  《周南》本應收集周時的作品,《汝墳》被推算在了先秦,而先秦似乎還不太暴政,真正到了秦始皇的時候,還偏偏就有佂夫,有修築大工事。

  不僅修築長城,還要修築阿房宮以及驪山陵墓等。

  秦始皇還要長生不老,還想一直始皇下去。

  他始皇,自然就有人遭殃。

  孟姜女是一個,汝墳女是不是也是屬於很多,或者就是當時的代表。

  和孟姜女同屬於一個時代?或者就離那個時期不遠。

  編輯者們把《汝墳》收錄進《周南》里應該有深意,是不是這種深意也是非常的特別?

  畢竟歷史已經發展了好多年,幾千年來的文人墨客,在面對《詩經》的時候,更多的是心生敬意。在心生敬畏的同時,作為後來的後來人,我們是不是更應該去客觀地,立足遠方去看時局,想像當時的場景,或者想想哪些推測才更合情合理。

  《汝墳》作為先秦作品被收入到了《周南》,而且還處在《周南》的後面。作為後來的編輯者,把秦時的一篇和走向民間的周赧王比較近的作品,主觀地往前提提,從立足點上來說,也屬於正常。

  畢竟秦始皇暴政的時候周赧王還在,而汝州又是周赧王當時所在地。

  這裡面是巧合還是屬於特意?

  古人有古人的思考,今人有今人的敬畏,往前推可以,往後移是不是也合理?

  畢竟在民間的傳說中還有一個《孟姜女哭長城》,而且孟姜女哭長城的影響也已經很深遠。深遠到了幾千年後,依然屬於人人都懂。

  想到長城就聯想到孟姜女,想到孟姜女又能想到秦始皇修長城。

  而站在遙遠的今天來看,「汝墳女盼夫歸」像不像是另外的一個孟姜女,或者就是和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發生在同一個時代的一部作品,一個女性更為合理?

  秦始皇已經不在了,孟姜女也只是一個傳說,而被編著進《詩經》里的《汝墳》,還就是用另一種方式存在著。篇幅不長,寓意深遠。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