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金堤永固> 第18章 洗滌心靈

第18章 洗滌心靈

2024-09-21 14:50:16 作者: 安瀾志
  其《道德經》「道可道,非常道。」成為學者和聖人治學的聖經,有著奧妙無窮的認知,那就是按自然和社會規律辦事,道法自然。

  這一思想不是教人無所事事,無欲無求,而是蘊含著有所為有所不為的樸素的辯證法智慧。

  無為即是以人為本,構建社會和諧,用無為之清靜,少私寡慾之德行,來修身修世。

  道家的基本思想就是無為而治,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讓人要尊重自然,包容世界。

  上升到治國理政上,就是要靠萬民自我實現無為無不為,靠萬民的自治實現無治無不治。

  楚懷信由無為智性,到有心看景,觀瞻一下人神道一宇聖地,來洗滌心靈。自然就鼓動嚴燈塔,在此逗留一回。

  嚴燈塔也想領略一下風光,探個究竟。何況天雨留人,就聽其言觀其行,尤其敬神,更是安危所需,不得不從。

  而看山看水看寺廟,楚懷信可有了用武之地,竭盡講解之能事,做了一回導遊。對此境況,說的頭頭是道,引人入勝。

  大放厥詞道:這個老山鎮地處淮河與洪澤湖交匯處,系大別山余脈,也可算是之首,洪澤湖之源。

  上接江、淮,下連沂、泗諸水,承上啟下,水釜湯池中一嶼,為蘇、魯、豫、皖水上交通樞紐。

  老子鎮歷史悠久,相傳二千五百多年前,道家始祖李耳曾在此採藥煉丹,普救民疾,後人不忘其德行,由此而得名,亦名丹山。

  老山鎮文化底蘊深厚,其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古淮河文化安淮寺及青牛跡、仙人洞。

  尤其龜山曾在淮河入海口上,一處中流砥柱,是史前文明,大禹治水駐足處,留下三過家門而不入的精神,勵志千古,積澱在古邑村落中。

  遺存諸多人文逸事,民間傳說,構勒出歷史文化長廊,是遊人訪古尋幽的好去處,也是文人騷客抒情吟詠的寫生點,更是人們祈求神靈保佑的風水寶地。

  古剎安淮寺位於斯鎮北山之巔,原址在龜山,始建於宋,史稱龜山寺,享譽江淮名剎。

  清康熙十九年洪水洗劫,該寺被淹入水底,道光十九年江南河道總督麟慶移建安淮寺,確顯神靈,龜山寺舊址浮出佛器。

  可安淮寺也由於年久失修,破落不堪,加之兵燹匪劫破壞,搶掠一空,逐漸夷為平地。

  新安淮寺在各大叢林和僧眾居士竭誠捐助努力下,建設規模逐年擴大,佛器日臻俱全,雲僧往來頻繁,檀越日益增多。

  安淮寺,前有山門殿,供奉彌勒佛和韋陀神;

  中有大雄寶殿,供奉西方三聖和地藏王菩薩;

  南有玉佛殿,供奉釋迦牟尼佛和千手觀世音菩薩;

  北有大王聖殿,供奉四金龍四大王塑像;

  還有丹霞山下一處仙人洞,紫氣東來,福天洞府,異象萬千,面南朝北,湖風逐浪,波光粼粼,供奉著老子修煉的坐像。

  安淮寺儼然成為聚佛、道、仙、神於一門格局。儒道釋共生,各種流派混雜一處,這在全國尚屬獨樹,顯現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遊人至此,不僅可隨心、隨願、隨緣拜佛敬神,祈福求財,還可捷足先登鳳凰亭飽覽洪澤湖泱泱大觀,美不勝收了。

  再看那淮水流潺,船舶穿梭,湖鷗盤旋,漁帆點點,青紗百里,麟波萬頃的洪澤湖,湖光灩瀲,波濤洶湧,萬里無垠,水天相連,大自然風光盡收眼帘,令人心曠神怡,寵辱皆忘,回歸自然。


  據盱眙志記載,老山鎮歷史上曾在中山建過老君殿,供奉老子聖像和天、地、水三元諸神,道徒時近二百餘人,實是淮河入湖口邊多元文化流派的集大成,盛極一時。

  入道者必須寬衣素食、戒占女色,忌絕菸酒,遵循道家養身,改善地方民風民俗起到良好的教化作用,是一塊心靈的淨土。

  此外,在北山南麓還建有三元宮,每年農曆正月初一至二月二都舉辦花鼓燈會和龍燈會,聞名遐邇,熱鬧非凡。

  昔日邑人將宗教活動和民間娛樂融為一體,是社戲最佳場所,吸引了八方旅客。

  她不僅是淮河、洪澤湖地區佛教文化最早發祥之地,也是我國許多傳奇故事的發生地。

  唐代小說家李公佐所撰《岳瀆經》中的水怪無支祁(又稱巫支祁或烏支祁)的故事,就是取源於龜山民間傳說。中國古典地方名戲《打漁殺家》亦是取材於此。

  她同時還是宋末元初大畫家龔開出生地。龔開所撰《宋江三十六人贊》比施耐庵《水滸傳》成書至少要早六十年。

  龜山又是古戰場,兵家必爭之地。自西向東分別有臧質城、漢王城、霸王城遺址。

  宋金戰爭時期,這裡是宋金對峙前哨,岳飛、韓世忠都曾多次飲馬淮畔,在龜山共商抗金大計,其北側灰溝是梁紅玉屯兵擊鼓之地,宋將李全也曾在此屯兵十萬,金兀朮也曾兵犯至此,欲焚龜山寺。

  這一幕幕歷史的畫面,都給龜山塗上了神奇色彩,也帶來災難,不堪回首。

  龜山在唐宋時期非常繁華,為淮水入運樞紐,漕運發達,商賈雲集,曾有人口十萬,山上有淮瀆廟,東側有龜山寺,香客遊人川流不息。

  宋代文化名人王安石、蘇軾、蘇轍、歐陽修、秦觀、米芾、賀鑄、張耒、楊萬里等都曾遊歷過龜山,並留有讚美詩篇,龜山瀕淮懸崖勒石「龜山」二字也系米芾所題。

  龜山自北宋朝廷南遷後,漕運停止,運河淤塞而急劇衰落。龜山寺被洪水淹沒,淮瀆廟亦廟毀僧散。

  明清時期,龜山雖有復甦,也遺存史跡,留有景點,文人雅士也曾留下詩文,但皆無前期的繁盛,永遠失去『往日輝煌。

  龜山名勝古蹟遍布,僅據志載即有二十多處,其中支祁井(亦稱水母井、地宮)、《移建安淮寺碑記》碑、《聖旨碑》、《重修淮瀆廟碑記》碑、御碼頭等古蹟尚存。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