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道易吾學> 你看就對了(五行、四象、三才、天干地支)

你看就對了(五行、四象、三才、天干地支)

2024-09-01 01:59:30 作者: 華道黎明和淵樓
  相信科學,拒絕迷信。學習舊思想,爭做新青年。學習新思想,爭做更新的青年。

  時代變化不止,亦如天道行健。好吧,懶得編了……

  由於內容有點多,所以分個1.2.3.4.5.6.7.8.9……很正常吧。

  五行細講(1):

  木火土金水,非常簡單,我們來講點細的……

  木:顏色為青,方位為東,五季為春,五聲為呼喊,五音為角,五臟為肝,六腑(五腑)為為膽,

  五星為木星(歲星),五體為筋,五志為怒,五指為食指,五官為目(眼睛),五味為酸,五臭為膻,五節為新年,五時為平旦,五獸為青龍。

  火:顏色為赤,方位為南,五季為夏,五聲為笑,五音為徵,五臟為心,五腑為小腸,五星為火星(螢惑)

  ,五體為脈,五志為喜,五指為中指,五官為舌,五味為苦,五臭為焦,五節為上巳,五時為日中,五獸為朱雀。

  土:顏色為黃,方位為中,五季為長夏,五聲為歌,五音為宮,五臟為脾,五腑為胃,五星為土星(鎮星)

  ,五體為肉,五志為思,五指為大拇指,五官為口,五味為甘,五臭為香,五節為端午,五時為日酉,五獸為黃麟/勾陳/騰蛇。

  金:顏色為白,方位為西,五季為秋,五聲為哭,五音為商,五臟為肺,五腑為大腸,五星為金星(太白),

  五體為皮,五志為悲,五指為無名指,五官為鼻,五味為辛,五臭為腥,五節為七夕,五時為日入,五獸為白虎。

  水:顏色為黑,方位為北,五季為冬,五聲為呻,五音為羽,五臟為臀,五腑為膀胱,五星為水星(辰星),

  五體為骨,五志為恐,五指為小拇指,五官為耳,五味為咸,五臭為朽,五節為重陽,五時為夜半,五獸為玄武。

  我們都知道陽動陰靜、陽明陰暗、陽熱陰寒……

  而在陰陽與八卦的中間還有四象,即少陰,少陽,老陰,老陽。

  分出四象即有五行,因其有了強弱,而分出了區別,所以

  木屬少陽,其性動者、升者也。

  火屬老陽其性明者、熱者也。

  金屬少陰其性斂者、降者也。

  水屬老陰其性暗者、寒者也。

  土陰陽皆存,居中而轉化四行,因其常定不動,故多以陰屬,其性靜者、守者也。

  故周敦頤在《太極圖說》中寫道:「陽變陰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行順布,四時行焉,

  五行,一陰陽也,陰陽,一太極也,太極,本無極也,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無極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二炁交感,化生萬物,萬物化生,而變化無窮焉。」

  我在看一些洪荒小說的時候,就會看到一些關於三才三道的東西,

  就是「天地人」但天道不是破輪子,地道也不是后土,人道更不是掌管輪迴。

  天生氣,有五賊。地生形,有五材。人生欲,有五志。

  天生氣:寒暑燥濕風,對應五賊:水火金土木。地生形,即為五材:金水木火土。


  所以《素問》中的「天元紀大論」才說:「在天為風,在地為木。

  在天為熱,在地為火。在天為濕,在地為土。在天為燥,在地為金。在天為寒,在地為水。」

  天生氣:寒暑燥濕風。人生欲,即五志:喜怒思悲恐。

  所以《素問》中說:「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濕風,人有五藏,化五氣,以生喜怒思悲恐,論言五運相襲而皆治之。」

  其實這也不太能算細講,只是相對於第一章來說算細講,陰陽五行理論之深奧豈是這短短几頁能講完的,

  這只是讓大家相比於之前更好理解天地,更好理解陰陽五行而已。

  天干地支:

  細講完陰陽五行,之後就是基本所有術數都會用到的基礎:「天干地支」

  天干有十: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地支十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先知其五行五方。

  天干:甲乙東方木、丙丁南方火,戊己中間土,庚辛西方金,壬癸北方水。

  地支:亥子為水,寅卯為木,巳午為火,申酉為金,辰戌丑未為土。

  我之前講過陰陽統一的知識,在這裡會用到,一陽一陰皆歸一,五行同分陰陽體。由此可知。

  天干:甲為陽木,乙為陰木。丙火為陽,丁火為陰。戊土為陽,己土為陰。庚金為陽,辛金為陰。壬水為陽,癸水為陰。

  也就是,甲丙戊庚壬為陽,乙丁己辛癸為水。各占其五,而分陰陽之數,也就是奇偶數。由此可以得到他們的數字。

  甲1乙2丙3丁4戊5己6庚7辛8壬9癸10

  地支是由子開始,則子為陽,按照順序得:子水為陽,丑土為陰,寅木為陽,卯木為陰,辰土為陽,巳火為陰,午火為陽,未土為陰,申金為陽,酉金為陰,戌土為陽,亥水為陰。

  各占其六,得數:子1丑2寅3卯4辰5巳6午7未8申9酉10戌11亥12。

  了解了陰陽五行以及數的知識就應該知道其代表了什麼。

  [甲]:參天大樹,陽剛之木。

  [乙]:妖艷花草,陰柔樹植。

  [丙]:太陽熾熱,熊熊烈火。

  [丁]:陰光小火,萬家燈火。

  [戊]:山川大地,巨石城牆。

  [己]:田園稼牆,陰墳土屋。

  [庚]:殺伐之神,鋼刀利刃。

  [辛]:秋陰麗人,金銀珠寶。

  [壬]:浩瀚洪流,堤壩河海。

  [癸]:泉泉溪水,小河流域。

  那麼,我們在五行哪裡,有說過在天為炁,在地為形。那如果放到天干會如何呢?

  [天炁甲]:震雷之屬,陽震雷木。

  [地形甲]:陽參天木,巨樹陽植。

  [天炁乙]:巽風扶搖,陰風起巽。

  [地形乙]:花草陰木,微花陰物。

  [天炁丙]:扶桑太陽,照亮萬物。


  [地形丙]:熊熊烈火,地爐用矣。

  [天炁丁]:點點星光,無其明月。

  [地形丁]:陰燭火明,微光明堂。

  [天炁戊]:霞光大放,午下存陽。

  [地形戊]:山川大地,厚德載物。

  [天炁己]:白雲在天,雲賦白陰。

  [地形己]:草植田園,稼牆之屬。

  [天炁庚]:明亮圓月,月亮之屬。

  [地形庚]:雖陽而陰,刀兵利刃。

  [天炁辛]:雪霜之物,寒冷刺骨。

  [地形辛]:頑鈍其金,難以傷人。

  [天炁壬]:秋露多雨,烏雲密布。

  [地形壬]:江湖河伯,奔流到海。

  [天炁癸]:甘霖之屬,久霖雨露。

  [地形癸]:湧泉滴露,池甘地水。

  故此天乾的類象也由此衍生得出:

  甲:……你們自己依據陰陽五行,和本質抽象類比的去推演吧。

  地支:

  地支由於為地而濁,所以相比天干而已比較複雜,地支代表了時間,天干代表了空間。所以往後在講地支與時間有關的東西。

  [子]孽也,冬陽坎水,陽至而孽生萬物,冬春而發。

  [丑]紐也,長夏陰土,艮有止象。言始終之意,萬物之阻芽,土水克而難言生死。然則,承水之氣傳木之生。

  [寅]津也,春陽艮木,生演而津之途徑,萬物引達於寅。木土克而艮無之,大生也。

  [卯]茆也,春陰震木,言陽升生而茂,茂始茆也。陽生陰卯,上辰而震。

  [辰]震也,長夏陽土,震動生發,謂萬物震動而長,萬物震美於辰。似木土克,實藏於其中,為起而發。承木之炁傳火之生。

  [巳]起也,夏陰巽火,萬物滿盛,起極之日,炎炎夏日,陽土蓄生死故巳火以起萬物。

  [午]忤也,夏陽離火,萬物盛大,枝柯蕚於午。陽極陰氣地升而逆反。陰巽木之巳火極生於午。

  [未]蔓散者也。陰土坤卦,長夏。萬物昧蔓於未。未者,言萬物生成有滋味也。昧者,氣也,滋味存而生氣味。

  昧者,不明也,陰生而陽者不明其態,稍衰也,炁之無形不明其貌。午陽火生未陰土,陽陰消息。消火之氣,化金生之力。

  [申]伸也,秋陽坤金,陰生升萬物有衰,無力則結果,成熟萬物之體也。土金生而去陽扶陰。

  [辛]老也,秋陰兌金,陰氣扶升而陽留執於酉,萬物衰老也。陽之更衰,陰之更盛,年之更歲。陽坤生陰兌也。

  [戌]滅也,長夏陽土乾卦,陰之更極,萬物寂滅之時,皆畢入戌中。

  陽聊於無,陰旺與滅,兌之陰長乾之陽,肅殺也。承金之炁傳水之生。

  [亥]藏也,冬陰乾水,萬物之陽皆藏與亥中,陰外陽內,萬物閉藏蓄積勃發,似潛龍勿用。陰中虛無空生,以勃發生機,似無極生太極般。重歸於孽。

  ……

  十二地支你們應該也看出個一二三了,它是一種由生長到死亡描述,是一種天道規律的描述。


  其中蘊含了長生規律,五行規律,且其中還有更深層次的道韻,也是非常深奧的,你們自己悟吧,我是懶狗……(我不寫)

  十二長生:是由天干地支體系所衍生出來的,大體概括了一個人一生的運勢走向,小則個人,中到集團,大到國家。

  即:長生→沐浴→冠帶→臨官→帝旺→衰→病→死→墓(墓庫)→絕→胎→養。

  那提到十二長生就必須提到旺相休囚死了,我們在第一章的時候有說過,《子平命學》中記載:當我者旺,我生者相,生我者休,克我者囚,我克者死。

  算了下章再講……

  這裡由於我不知道怎麼編了,但旺相休囚死和十二長生又是下一章的內容,所以我覺得我應該講個題外話。

  至於這題外話……我也不知道是啥,想到哪說到那吧。

  關於天干地支……我要說一下,其實在實際應用中,絕大多數 術數都是使用地支而很少使用天乾的,因為天干天干,那主要力量肯定就是在天上的但是奇門遁甲之類的一些東西就是看天乾的。

  而人是生活在地面的,絕大多數事情也是發生在地之上,正所謂,上邊一個天,下邊一個地,一撇一捺一個人,橫在塵世間。

  你們可能有一些懂的會疑惑,為什麼術數爻用中醫的內容,那是因為易醫不分家……好吧,其實就是 易醫不分家……

  沒錯,你們看……好吧我懶得說了。

  那既然說到這了,我就再說一下,關於傳統文化的吧。

  中國,是一個很神奇的國家,可以說,自黃帝時期開始,中國對統一的執念就已經開始發芽了。

  到了周朝時期就已經有了中國的概念,到了秦朝更是出現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這一壯舉。

  到了後來,幾乎所有生活在中國這片土地上的國家,都對統一天下有著極為特殊的執念。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基本上一大半的亞洲區域都曾是中國的領土,所以不止東南亞一帶,甚至向北很多區域的民族都有很多有統一天下的執念。

  那既然有那多次天下一統,那肯定也有很多次文化融合吧,那既然文化融合了,知識也肯定得融合吧。

  那麼經過了這數千年的發展融合創新,再發展融合創新之後,也就形成了中國特有的,大統一知識體系。

  如果你去看一些古書籍,你可能會發現,無論是儒家、道家、術家、縱橫家、雜家、墨家、法家、兵家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佛家等等等……的學說,他們都有一個作為統一的知識體系。那便是……

  「陰陽五行」

  因此中國的傳統文化被統一稱為「道學」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