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北狄亂中原,齊楚之盟
齊桓公二十七年,白國一百一十三年(公元前658年)
狄人攻邢,形勢十分嚴重。齊公和管仲立即聯合宋、曹救邢,同時讓白國出兵斷狄人的後路。當齊、宋、曹三國軍隊到達邢國時,邢國百姓像是見到親人一般,扶老攜幼紛紛投奔。
白國
國君白峙決定親自帶領三千精銳白軍,從太行山西北出山,在邢國和衛國的交界處,阻擊撤退返回的長狄。
世子白鈺坐鎮太原,把守好太行山的各個關隘,防止赤狄攻破關隘,劫掠白國。
兩千白軍在長狄人撤退必經之路列隊。遠處大量狄人騎兵帶著劫掠來的財貨和女人向著這裡而來。
這是一個山谷地形,長狄遠遠看到白軍的列隊,馬上就混亂了起來,在首領的呵斥下才平靜。
隨後大部分狄人聚集在一起,只留下了小部分狄人看顧戰利品。「轟隆隆」,狄人騎兵馬蹄聲像是向著白軍而來的雷霆,順帶的就是濺起的漫天黃沙。
看到狄人衝鋒,兩千白軍立馬用弓箭射擊,只是射了兩輪,狄人就快到眼前了。白軍連忙組織後撤。
狄人看白軍後退,瞬間就興奮起來了,因為針對輕步兵的追逐戰,狄人就沒有敗過。可是很快他們就笑不出來了,因為白軍漏出的是一排排的拒馬。
這還不是最恐怖的,在狄人衝鋒至還有三十步的時候,前排突然栽入一個寬兩米的深坑。
前面的狄人勒不住馬,就算勒住了,還是被後面的騎兵推下去。這時,白軍也列好了軍陣,繼續朝著狄人射去。
狄人在頂住前赴後繼的填坑,以及白軍大量箭矢的殺傷後,終於將坑填滿,隨後就是不斷撞向拒馬,撞上就是死,僥倖衝過拒馬的,都被白軍戈戟手殺了。
終於狄人堅持不住開始撤退。這時狄人還是有大量的人馬,突然山谷兩邊冒出大量白軍,將滾石推向山谷,大量的滾石頓時就將狄人砸的人仰馬翻。
不僅如此,大量的石塊,導致狄人的戰馬根本跑不起來,於是狄人只能下馬牽著戰馬撤退。
白峙看到狄人都下馬了,下令山下的兩千白軍全軍出擊,越過拒馬,踏過狄人屍首和戰馬填滿的坑洞,跨過狄人一路留下的屍體,很快就和狄人短兵相接。
在草原放牧的狄人如何是擅長單兵作戰,且常年翻山越嶺的白軍的對手,白軍就如同下山的猛虎,將狄人殺得戰馬都不要了,就往後跑。
後方留守的狄人見到前方大部隊幾乎全軍覆沒,立刻丟下戰利品,向著其他方向逃竄。
此役,白軍殲滅大量狄人,收穫了大量戰利品,也解救了大量的邢國和衛國百姓。白國軍隊的名聲,又一次響徹天下。
最終,狄人被打退乃至殲滅。可是邢國卻被狄人洗劫一空。於是齊公和管仲同宋、曹兩國,決定幫助邢國把都城遷到夷儀,這裡靠近齊國,較為安全。而白國將將一部分戰利品送給邢國和衛國,讓他們加快恢復速度。
眾諸侯的幫助,使得破亂的邢國得到了迅速的安定。邢、衛兩國都遭狄人洗劫,但在齊公、管仲的主持下,都得以復國。
於是天下的人都讚賞地說:邢國人遷進新都城,就好像回到了老家;恢復後的衛國,人們心情很是高興,也很快忘記了亡國的悲痛,齊國不愧是天下的大國啊,白國軍隊不愧是天下強軍啊!以此來表示齊國和白軍的強大。
楚武王時,楚國雖然占地幾百里,但是仍然是子男爵的爵位,楚王很是惱怒,於是決定攻打隨國。隨君自知抵擋不住,於是親自去見楚王說:「我隨國並沒有罪過啊。」
楚王說:「我楚國世代身居蠻夷之地,為周王朝之南屏,討伐蠻夷,擴地幾百里。如今,天下諸侯們紛紛背叛周天子,相互侵犯、攻殺。而我擁有強大的軍隊,因此打算藉此參與中原的政事,想要為維護周王室貢獻一份力量,想請你幫我請求周王室提升我的爵位,尊奉我的名號。」
隨國人幫楚王向周王室請求尊號,但周王室拒絕了,隨國人沒辦法只好如實回報了楚王。
楚王熊通聽完後氣憤地說:「楚國的祖先是鬻(yù)熊,是周文王的老師,可惜去世得早。周成王時,天子想要提拔我的先祖,可是竟然只是賞賜了他子男爵位的土地,讓他住在楚地,如今蠻夷部族都已經歸順了,但周天子仍不給加封爵位,常人說:人不予尊,需自尊也!既然如此,那我就自稱尊號好了!」
熊通於是自稱為武王,然後與隨國人締結盟約後才離開。
後來周天子召見隨侯,斥責他擁護楚國國君稱王。楚武王聽聞大怒,以為隨侯背叛了自己,於是起兵討伐隨國。但事與願違,武王在行軍途中去世,楚國因而退兵。武王死後,武王之子文王熊貲(zī)繼位,並開始將郢(yǐng)作為國都。
之後幾年楚國接連攻打申國、蔡國、鄧國等以及一系列長江、漢水一帶的小國,小國全都害怕楚國。
文王去世,他的兒子熊囏(jiān)繼位,熊囏繼位後想要殺死弟弟熊惲,於是熊惲逃奔隨國,聯合隨國人一起襲擊並殺了熊囏而自立為王,是為楚成王。
楚成王剛剛即位,就向百姓廣施恩德,並與諸侯恢復從前的友好關係,還派人向周天子進獻貢品,天子賜予他胙肉,說:「你要好好鎮撫你們南方夷越之地的動亂,不要侵入中原。」於是楚國向南向東不斷討伐夷越,最終領地擴展到方圓千里。
齊公二十九年,白國一百一十五年
楚國又出兵鄭國。齊公與管仲聽說後帶領眾諸侯共同救鄭抗楚。由於楚國不斷攻鄭,齊公、管仲和魯、宋、陳、衛、鄭、許、曹、白等八國組成九國聯軍南下,首先一舉消滅了一直跟隨楚國的蔡國,兵鋒直指楚國。
而楚國在九國聯軍大軍壓境的形勢下,很快明白了形勢比人強的道理,於是果斷的派使臣屈完前往聯軍談判。
屈完一見到齊公,行完禮後就問:「外臣見過齊公,天下人都知道伱們齊國住在北海,我們楚國住在南海,我們兩國之間相隔千里,以往任何事情都是互不干涉的。不知道這次你們齊國到我們這裡來,是為了什麼?」
站在齊公身旁的管仲,聽了之後就替齊公答道:
「從前召康公奉了周天子的命令,曾對我們的祖先太公說:五等侯九級伯,如果有哪個諸侯不守禮法你們都可以去征討他。
向東直到大海,向西直到黃河,向南直到穆陵,向北直到周王朝的盡頭,都在你們征討範圍內。如今,你們楚國不向周天子進貢用於祭祀和濾酒用的包茅,這是公然違反周禮的舉動啊!
還有周昭王南征,至今未回,這件事也不是與你們無關。今天我們齊國帶領眾位諸侯興師來到這裡,正是為了向你們問罪啊!」
屈完回答說:「多年沒有進貢包茅,的確是我們楚國的過錯。至於昭王南征未回,這是發生在漢水的事情,你們去漢水邊打聽好了,與我楚國並無關聯。」
齊公見楚使屈完的態度不軟不硬,失去了耐心,於是就命令大軍在陘駐紮下來。楚軍和齊國聯軍南北相峙,從春季到夏季,已經有了半年的時間。
楚國有些頂不住,於是又派屈完和齊公、管仲談判。而齊公、管仲也早就無意打仗,這次攻打楚國只是想通過這次征討來顯示霸主的威風,嚇唬楚國罷了。所以他們很快就同意與屈完談判,並達成協議,將軍隊撤到召陵。
談判完畢,齊公為了炫耀兵力,就請還沒有回去的屈完來到軍中與他同車觀看軍隊。只見齊軍隊形整齊劃一,武器鋒利,甲胃堅韌,戰車多如牛毛。
齊公指著軍隊對屈完說:「指揮這樣的軍隊去打仗,什麼樣的敵人能抵抗得了呢?指揮這樣的軍隊去夾攻城寨,有什麼樣的城寨攻克不下呢?指揮這樣的軍隊去講道理,什麼樣的道理講不通呢?」
屈完則很沉靜地回答道;「齊公啊!你若用德義來安撫天下諸侯,誰又敢不服從呢?而如果只憑武力,那麼我們楚國可以把方城山當城,把漢水當池,城這麼高,池這麼深,你的兵就算再多,恐怕也無濟於事啊!」
齊公聽完,也不知道該如何回答,便轉移話題,帶著屈完要去舉辦宴會。
齊公三十五年,白國一百二十一年
周惠王崩逝。周惠王是周厘王之子,周厘王是周莊王之子,周莊王是周桓王之子,周桓王則是周平王之孫。
齊公會同各諸侯國共同擁立太子鄭為周天子,是為周襄王。
周襄王即位後,命周公孔賜齊公文武胙、彤弓矢、大路,以表彰其功。齊公召集天下各路諸侯大會於葵丘,準備舉行受賜典禮。
受賜典禮上,周公孔向周襄王請命,因為齊公年老德高,所以不必下拜受賜。齊公想聽從天子命,管仲從旁進言道:「周天子雖然謙讓,但是臣子卻不可不敬啊。」
於是齊公向周天子婉拒道:「天威不違顏咫尺,小白安敢貪王命,天子欲廢臣職乎?」說罷,只見齊公快步走下台階,再拜稽首,然後再次登堂受胙。
眾諸侯見此,都嘆服齊君是個有禮之君。受賜典禮結束後,齊公又與眾諸侯重申盟好,訂立了新的盟約。
齊桓公三十九年,白國一百二十五年
周襄王的弟弟叔帶勾結戎人進攻洛邑,王室內亂,十分危機。齊公聽聞此消息,連忙派管仲幫助襄王平息內亂。之後管仲很好的完成這個任務,獲到了周天子的讚賞。
周襄王為了表示尊重霸主的臣下,準備用上卿禮儀設宴為管仲慶功,但管仲沒有接受。最後管仲只接受了下卿禮儀的待遇。
齊公四十一年,白國一百二十七年
管仲去世,管仲臨死前齊公問誰可以替代他的相位,是鮑叔牙嗎?管仲拒絕了,並向齊公推薦了公孫隰(xí)朋說:「鮑叔牙是君子,但他善惡過於分明,見人之一惡,終身不忘,這樣是不可以為政的。而公孫隰朋為人忠厚,不恥下問、居家不忘公事且有為政之才,是齊相的不二人選。」
並要求齊公遠離開方、豎刁、易牙這三個小人,管仲死後,繼任的公孫隰朋、鮑叔牙兩位相國繼續沿用管仲所留下的政治制度。齊公也任命管仲的後代為大夫,世世代代享受齊國的福蔭。
齊桓公四十三年,白國一百二十九年(公元前643年)
一代霸主齊桓公小白病重薨逝,五公子(公子無虧、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黨羽爭位,五公子互相攻打對方,齊國一片混亂。齊桓公屍體在床上放了六十七天,屍蟲都從窗子裡爬了出來。直到新立的齊君無虧繼位桓公的屍首才得以收殮。
——
因為周平王的微弱,鄭莊公的強暴,使得中原諸國化作一盤散沙,而楚人的勢力這般強盛,戎狄的馳騁又這等自由,夏、商、周以來積累了千餘年的文化真的動搖了。
齊桓公處於如此艱危的時局,靠著自己的國力和一班賢臣名將,創造出『霸』的新政治來,維持住了諸夏的組織和文化,使得各國人民在這均勢小康的形勢之下慢慢的進行內部的發育。
諸夏之人紛紛擴充智慧,融合情感,整齊國紀,畫一民志。所以霸政行了百餘年,文化的進步真的是快極了,戰國時代燦爛的建設便是孕育在那時的。這真是共和國歷史上一個該注意的人物啊!
但是,可憐桓公一死,中原諸國依舊是一盤散沙。桓公的霸業已全部倒塌了。在這間不容髮的時刻,黃河上游的惟一姬姓大國而且有大才幹的君主晉文公就接過齊桓公的意志而起,擔負了第二度尊王攘夷的責任。
——《春秋霸主對於諸夏乃至共和國的意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