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崇禎重振大明> 第461章 兩位元士的奮鬥

第461章 兩位元士的奮鬥

2024-08-28 18:45:37 作者: 鳳凰北斗
  「顧兄,恭喜!」

  「有了元士身份,兄台就不用在科舉上費心了。」

  看著遠去的中使,張永安向他賀喜道。

  他是實在沒有想到,自己和顧炎武撰寫的文章,會被皇帝看到。

  自己又被記了一年功不說,指出問題的顧炎武,更是被皇帝追敘守衛清華園、寫出《軍制論》的功績,特賜元士出身。

  元士可是有國士之稱,十六歲的元士,是當今元士中年齡最小的。

  顧炎武經此一遭,必然名聲大噪,被朝野上下審視——

  誰都會感到奇怪,這個年輕人有什麼本事,被皇帝如此厚待?

  顧炎武此時也有些懵,因為他從沒有想過,自己會被特賜元士出身。

  對於才考上秀才兩年的他來說,現在想的是如何在鄉試中舉。進士、元士的事情,從來都不在他的考慮範圍內。

  而且自家人知道自家事,他在守衛清華園時只是出謀畫策,根本就沒有親自上陣。

  指出巡捕營新軍的問題,也不過像寫出《軍制論》一樣,故發奇言罷了。

  沒想到竟然被皇帝看重,被特賜元士出身。

  心裡不安的他,第一時間想的就是推辭。但是看著除了張永安外,周圍人審視的目光和小聲的議論,他心裡的狂狷之意冒了出來,大笑道:

  「這有何喜?」

  「元士身份,對你我不是唾手可得嗎?」

  「張兄過段時日,定然也能被特賜元士出身。」

  把聖旨卷著收了起來,大有當仁不讓之意。

  張永安見此是目瞪口呆,繼而又有些苦笑,不認為自己能被特賜元士身份。

  軍中被特賜元士出身的,是孫元化、茅元儀那樣立下功勞的文士,自己一個擔任武職的文蔭子弟,憑什麼被特賜元士出身呢?

  所以他拉著顧炎武的衣袖讓他不要亂說,打算把這個狂傲的年輕人拽回去。

  然而就在這時,徐光啟的一句話,讓他們不得不留下來:

  「旨意已下,奏疏已經批覆。」

  「諸位都議一議,對逃兵如何處置?」

  「顧元士、張中尉,你們也留下來說說,這個章程如何定?」

  張永安一介中尉,迎著大學士的目光,一時訥訥不敢言。

  顧炎武卻不怕這種大場面,大言炎炎地道:

  「逃兵是一定要處置的,不然對不起聽令作戰的將士。」

  「顧某以為應當立刻向周圍貼告示,並且讓軍法官行文有逃兵的衛所,勒令逃兵回營。」

  「他們回來後要降為輔兵在軍中做苦役,還要記過減磨勘,作為逃亡的懲罰。」

  「如果有人一直不回營,那就降為軍戶,讓陽武侯帶著流放海外。」

  這一番話,讓巡捕營的軍官人人叫好,張永安卻聽得想要把臉捂起來。

  這些軍官不知道如何處罰犯錯的逃兵嗎?只不過是顧慮皇帝的態度,以前不敢用軍法嚴懲而已。

  如今皇帝的命令明確,允許巡捕營增加軍法官、並且設立憲兵隊,代表著只要士兵犯錯,他們就能讓憲兵執行軍法。


  之所以沒人大聲說出來,不過是擔心傷了皇帝的仁德,打算悄悄執行而已。

  如今顧炎武說了,這些軍官就能把事情推到顧炎武頭上,告訴士兵正是因為這個人,軍法才變得嚴起來——

  皇帝和他們都是仁慈的,壞人是顧炎武。

  可以說,顧炎武現在就是個背鍋俠,把他們準備做的事,大聲喊出而已。

  張永安都無法想像,以後士兵在面對軍法時,會有多少人會罵顧炎武。把軍法變嚴的原因,歸咎到這個人頭上。

  但是初出茅廬的顧炎武,顯然沒想到這些,或者根本不屑想。

  他按自己的想法,為巡捕營制定了軍法條例,建議嚴格執行。

  徐光啟對他很是欣賞,再加上想要保護年輕人,詢問道:

  「顧元士對軍法、軍制有如此見解,不知是否願意在憲兵隊兼職,擔任護軍中尉?」

  元士最初任職,相比五甲進士的從八品還差一些,只能從正九品開始。

  只不過磨勘期和進士一樣,同樣都是四年。

  顧炎武被特賜元士出身後,就被授予翰林院正九品侍書。

  所以徐光啟詢問他,願不願意兼職。

  顧炎武是願意繼續在軍中兼職的,只不過他拒絕了徐光啟調去憲兵隊的好意,說道:

  「顧某還沒明白如何做指導員。」

  「待到和張中尉學明白了,再報答學士賞識。」

  仍舊打算在張永安的中隊,擔任見習指導員。

  徐光啟聽聞此言,很是意外地看了張永安一眼。

  他雖然知道張永安有本事,卻沒料到竟然能折服顧炎武。

  能讓這個狂傲的年輕人說學習,可見張永安必有獨到之處,自己以後要多注意點——

  說不定張永安就像顧炎武說的那樣,以後被賜元士。

  所以他准許了顧炎武的請求,讓他繼續在張永安的中隊擔任見習指導員。

  張永安這個時候,已經不知道要說什麼好了。

  他是不想把顧炎武這個麻煩人物放在自己中隊的,這麼狂傲的年輕人,說不定就會做出什麼事來,讓自己苦心訓練的士兵毀於一旦。

  只是顧炎武硬要跟著他,徐學士也發了話。他自己沒有反抗的能力,只能認了下來。

  返回清華園臨時營地的路上,他語重心長地向顧炎武道:

  「顧兄,中隊有直屬的通訊員和衛生員,平時可以幫軍官做點瑣事。」

  「你從他們中挑兩個可靠的,一定不能離開。」

  「否則不小心受了欺負,別怪為兄沒提醒你。」

  顧炎武奇怪地道:

  「我怎麼會受欺負?」

  「難道二中隊的士兵有人敢欺負指導員?」

  張永安意味深長地道:

  「二中隊的士兵是沒有,但是其他中隊就不一定了。」

  「他們知道喊著罰過的顧元士在這,說不定就會打你的悶棍。」

  「這段時間一定要注意,不能放鬆警惕。」


  強行給顧炎武安排了兩個士兵,讓他們日夜守著。免得鬧出元士被打的事情,皇帝和徐學士面上都不好看。

  顧炎武在他們的守衛下,倒是沒有被打悶棍。只是有幾次上廁所時,險些掉下去罷了。

  這讓他更加認識到軍中的複雜,想要做出事來,沒有那麼容易。

  漸漸地,他向張永安學會了虛心做事、學會了和士兵談心。在遇到事情的時候也不再悶著頭就上,而是多向上級寫報告,請求上級指示。

  二中隊的士兵也慢慢接受了他,親切地稱為「小顧元士」。

  張永安同樣向顧炎武學會了自信、更敢於出頭做事,並且在顧炎武的鼓動下,撰寫擔任中隊長和指導員的心得。想要著書立說,方便在以後成為元士。

  兩個年輕人,就這樣砥礪互進,逐漸確定了軍中基層軍官的條例。

  ——

  朱由檢沒料到顧炎武會在軍中做出這麼一番事業,他之所以特賜顧炎武為元士,不過是覺得這個人有大才,不想讓他埋頭四書五經、被考試耽擱罷了。

  再加上顧炎武的功勞勉強說得過去、自己如今又能用中旨,所以他就在這一批元士名單中,加上了顧炎武的名字。

  理由還有「學生代表」四個字,認為顧炎武的表現,稱得上京城大學生的表率。

  所以顧炎武被特賜元士出身,其實在京城沒有掀起多大風波。朝野議論最多的,是呂祥這個工匠,同樣被特賜元士出身。

  雖然他是被工部提議,還被錢嘉徵、孫元化、茅元儀等元士推薦,不是朱由檢私自加進去的。朝野上下仍舊多有非議,很多文官認為不應該給工匠特賜元士出身。

  為了給呂祥正名,朱由檢又讓呂祥展示了改進的熱氣球。允許付費體驗,帶著民眾上天。

  這吸引了很多喜歡新奇的學生注意,再加上皇帝曾為熱氣球開出賞格,給算出浮力的人特賜元士出身。

  很多學生和士子開始在這方面下功夫,想要得到個元士出身。

  朝野的非議也因此被壓了下去,很多學生認為,造出熱氣球的呂祥,稱得上是國士——

  以後的史書之上,必然會留一筆。

  不過對朱由檢來說,呂祥最大的貢獻,其實不是熱氣球。而是他按照自己的指點,把炮閂造了出來。

  雖然這種炮閂很原始,閉氣性稱不上理想。但是佛郎機炮等後裝炮的射程,卻比以前提高了許多。

  再加上呂祥改進了子銃,按照皇帝所說把火藥和彈頭集中在子銃內。還改進彈頭形狀,製造了圓柱彈、圓頭彈、尖頭彈、開花彈、榴霰彈、脫殼穿甲彈等彈種,使得後裝炮的效能和實用性提高許多。

  這讓朱由檢大為高興,甚至稱這種火炮為呂氏炮,字母簡寫為PL,確定了PL50、PL75、PL100、PL125等口徑的新型後裝炮。

  如今,各大工坊正在緊鑼密鼓地製造這種火炮,準備讓巡捕營新軍試用。並且在明年派出炮兵隊,用於對建虜的作戰。

  可以說,加上炮閂的火炮,非常受到歡迎。

  但是加上銃閂的火銃,就有些不上不下了。

  這不僅是閉氣性的問題,主要還在於使用人數的差別。


  火炮使用的時候,有多個炮手負責不同的任務。

  有裝填手把子銃填進炮膛,並且把子銃留出的火門和炮膛上留出的引火孔對齊。

  有炮手負責炮閂,有炮手負責點火。清理炮膛、搬運炮彈等等,同樣有專門人員。

  甚至因為火炮發射後子銃太熱,還配備取出子銃的炮手,裝備用石棉製成的火浣布,避免手被灼傷。

  可以說,再繁雜的工作,拆分成幾個人負責後也變得很簡單。

  但是這些條件,在使用火銃時統統都沒有。

  火銃不可能像火炮一樣有七八個人操作,最多一兩個人。

  所以最終的結果,就是出現了朱由檢最初設想的、類似抬槍的火銃,需要有一個人放銃,另一個人輔助。

  射擊手負責火銃的瞄準和發射,以及清理彈膛、倒引火藥等工作。

  彈藥手負責子銃的裝填,同時戴石棉手套取出子銃。

  這導致改進的掣電銃射速雖然相比普通火銃快、射程也相差不多,卻因為占用兩個人,有些得不償失。

  裝備研究院的建議,是小批量試製,放在新軍中看效果。

  朱由檢同意了這個建議,但是他仍沒有放棄掣電銃,做出兩個指示:

  一是就是仿照他所知的抬槍,製造更大口徑的掣電銃,並且配上霰彈,當做小炮使用。

  二是他根據記憶繪製了毛瑟步槍的外形圖,簡單介紹了毛瑟式旋轉後拉槍機步槍的原理。讓呂祥製造木製模型,讓研究掣電銃的人明白,自己需要的連發掣電銃最終是什麼樣,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研製過程中遇到的金屬定裝彈、雷汞底火、擊針、膛線等難題,都要一一解決。

  期間研發出的技術,也可以用在制式火銃上,提高當前火銃的威力。

  呂祥在皇帝的親自指點下,製造出這個所謂的「連發掣電銃」模型後,終於明白了皇帝想要的掣電銃,到底是什麼樣子。

  其他軍械研究院的人員,在明白連發掣電銃的原理和威力後,也認為這種火銃有可能研發出來,徹底取代弓箭。

  他們想的不錯,弓箭在中國的徹底沒落,就是在連發槍傳入之後。在此之前的火繩槍、燧發槍、火帽槍等等,都因為射速問題,沒能徹底取代弓箭。

  大明若想在武器上取得對建虜的絕對優勢,就必須造出連發槍。這樣才能徹底取代弓箭,讓建虜喪失最大的優勢。

  轉管迅雷銃的研製同樣如此,朱由檢希望能造出轉管機槍,進一步增加射速。

  所以他再次強調了金屬定裝彈和底火的重要性,並且讓呂祥製造加特林式轉管機槍模型,讓迅雷銃研究小組,向這個目標前進。

  又因為連發掣電銃、轉管迅雷銃都需要用金屬定裝彈,很多技術都有相通之處。朱由檢把相關研究小組合併,在輕兵器研究所成立先進武器研究室,專門探索這些。

  因為這個研究室很難快速出成果,可能會不受官員的看重。朱由檢囑咐內廷專門撥款,讓兵仗局製造這個研究室設計的武器,幫他們向著最終目標快速疊代。

  從武勛和寺觀徵收的賦稅,有力支撐了這一點。讓朱由檢有充足的錢財,支持這些研究。(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