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崇禎重振大明> 第470章 合作隊和移民

第470章 合作隊和移民

2024-09-02 01:49:32 作者: 鳳凰北斗
  皇帝的一道命令,能改變無數人的命運。

  遠在東寧的李三水,就提前接到了宋應昇的召喚,要提前去陝西開展移民。

  他在左思右想後,最終在妻子的支持下,放棄了正在署理的都保長一職,選擇繼續去移民——

  畢竟他擅長的就是當保長,這些日子擔任都保長管理一千戶,讓他覺得力不從心。

  相比只管理一百戶的保長來說,都保長的工作更加繁雜,除了要管好麾下一千戶,還有財務、軍事等責任。

  李三水一個底層軍戶,哪受過這類教育?

  他之所以能夠當好保長,靠的全是用心。

  到了都保長這個位置上,那就忙不過來了。

  所以,在接到宋應昇的來信後,他放棄了都保長一職,用其中的調令,求得上官同意。

  東寧中衛的軍官,對李三水的辭職還是非常可惜的。

  李三水自覺擔任都保長不稱職,但是在東寧中衛的高層看來,他已經幹得很可以。

  至少他那一都沒有什麼破事,李三水也沒有仗著權勢欺男霸女等行為。而且在墾荒時以身作則,在當地漢民的指導下學會了種植水稻,帶動了麾下的不少人。

  所以他們勸說了李三水一陣,直到發現李三水態度堅決,才批了他的調令。

  好在讓人欣慰的是,東寧衛的春耕已經完成,最艱難的墾荒也已過去。

  接任的都保長只要能力不是太差,就能做好這些事。

  李三水離職之後,東寧中衛的軍官,很快任命了新的都保長。並且按照東寧府的要求,對署理都保長的人選進行更換,合格的轉為實任,不合格的任命其他人。

  在都和保的治理上,也發生了變化。成立了民兵隊不說,還嘗試建立墾荒隊、種植隊、收割隊等合作隊。

  民兵隊要負責保衛工作,主要從退役軍士和軍民戶中挑選,平時兵農合一,防備土人進犯。

  種植隊和收割隊則是把擁有的耕牛、鐵器等生產工具集中起來,在農忙時一起勞作,提高工作效率。

  之所以這樣,是因為涿鹿區那邊發現,為軍士軍戶重新分地後,很多家庭變成了一兩人的小戶,出丁服役之後就沒法耕種田地。

  所以一些有威望的軍士,就和其他家庭聯合起來,在農忙時相互幫助。

  這種做法的效果不錯,涿鹿守備區護軍都尉陳仁錫發現後,建議在其它衛所實行。

  朱由檢對此也很讚賞,仿照後世的合作社制定相關政策,讓劉宗周整理之後,在順天府和東寧府的衛所試行。

  李三水也是聽說了這件事,下定了辭去都保長的決心。

  因為他這是外出任官,符合合作隊的幫扶政策。遇到農忙的時候,不至於家裡的田地照顧不過來。

  至於因此要出一些糧,李三水是不太在乎了。因為他有八百零一畝土地,即使只開墾出來兩百畝、第一年開荒的收成也不可能很好,他收穫的糧食卻仍不是小數,而且在墾荒前五年還不用納稅。

  所以李三水現在,可謂自信了很多,漸漸有了世襲軍士的樣子。

  在將家裡的事情安排好之後,李三水帶著上次被賞賜的軍大衣,準備踏上行程。


  不過在臨行前,他又遇到了一件事,讓他的行程不得不向後拖延。

  那就是他的妻子楊大妮,身體有些不舒服。

  李三水緊張地去城隍廟找懂醫術的道士看了一下,才得知一件喜事——

  他的妻子已經懷有身孕。

  這讓他喜得不知說什麼才好,又有些不敢離去了。

  因為他家裡就他和妻子兩個人,他在離開之後,平時的除草、施肥等工作,都需要人看著。

  如今妻子懷孕,讓他怎麼放心?

  但是楊大妮卻很有主見,認為自己剛懷孕沒多久沒有事,還有個弟弟能幫忙。

  李三水如今連都保長的職務都辭了,再不去移民像什麼話?

  所以她催著李三水出發,把他送上了船隻。

  李三水雖然還擔心,卻只能懷著喜悅和擔憂,踏上了北去的船隻。

  ——

  陝北,奉命去陝西查看情況的行人司行人馬懋才,看到家鄉餓殍滿地的情況。懷著沉痛的心情,將見聞寫入奏疏。

  也正是他的《備陳災變疏》,讓延綏官員不敢隱瞞。在剛剛開春的當下,就請求開始移民——

  實在是延綏的糧食已經耗盡了,再拖延下去連衛所的口糧都無法保證,只能儘快移民。

  馬懋才也正是知道這種情況,再加上他的家鄉安塞縣,因為編成衛所活下了不少人。所以他沒有苛責延綏官員,甚至在奏疏中說了一些好話,褒揚了一些做得好的官吏。

  不過家鄉的情況,也讓他心急如焚。所以在朝廷的批覆用飛鴿傳書傳回後,他當即作為特使留在延綏護軍府,幫助組織移民。

  作為延綏一帶為數不多的進士,馬懋才在本地還是很有名氣的。

  天啟五年考上進士的他,如今是朝廷行人司正八品行人,磨勘法確定的散官級別是從六品。

  他寫奏疏向朝廷請求救災的事情傳出後,很多延綏百姓感念他的恩德,對他極為感激。

  也因為此,在他號召延綏百姓移民後,很多原本不願離鄉的人、或者對編入衛所懷有疑慮的人,都響應了他的號召,主動聽從官府的安排移民。

  甚至移民的人越來越多,負責移民的官員都有些安排不過來。

  見到這種情況,馬懋才又寫了一封奏疏,請求允許招秀才和武秀才為官,讓他們參與移民。

  這份奏疏,並沒有送到朝廷。因為馬懋才從朱童蒙那裡得知,陝西布政司吏政廳,就有資格任命低品級官員和吏員。

  所以奏疏就變成了延綏護軍使朱童蒙和他聯名的呈文,呈送給三遍總督府和陝西布政司。

  楊文岳看到之後,覺得這是個解決官吏不足的好辦法。現在的陝西因為大部份地方實行軍管,可謂處處缺人。

  他拿著這份呈文和孫傳庭、沈自彰等人商議,這些人也都很贊同。

  不過孫傳庭考慮得更多一些,要求秀才必須從軍才能直接授官,否則就只能授予吏員:

  「若不做出限制,恐怕各地秀才,會來陝西冒籍。」

  「天下生員數十萬,如何安排過來?」

  「再說除了關中和漢中外,陝西都在軍管。」


  「要求他們從軍,也是理所應當。」

  「陛下在京城中,就曾號召秀才從軍,還招了很多大學生擔任見習指導員。」

  根據這個理由,孫傳庭成功說服了楊文岳等人,並且把這個決定轉為陝西戡亂救災委員會的決議。

  陝西的文武秀才,也因此多了個當官的機會,那就是加入軍中做軍官。

  如果是在江南等地,估計是沒有多少秀才願意的,因為從九品的軍官根本不被他們放在眼裡。

  但是陝西這邊能考上進士的文人實在是少,再加上連年發生大災,很多人也沒有條件學習。

  所以這個命令下達後,得到很多秀才響應。

  吏政廳把他們派到延綏等地,充實當地官吏。

  而且很多人被授予護軍府軍官的身份,在家鄉負責移民。

  他們在當地大多有些名望,陝西的移民工作,因此更加順利。

  尤其是李三水等本地人回鄉、向他們宣揚了東寧的景象後,不用護軍府再費力去抓,就有很多流民主動請求遷徙——

  實在是李三水說得太過誘人了,他們根本沒想過,能分幾十畝、幾百畝的水澆地。

  所以陝北的移民,這次很是踴躍。

  甚至傳到關中後,關中也有一些活不下去的災民,想要遷徙海外。

  他們同樣有門路,因為秦王開藩,正在招攬移民。

  孫傳庭、朱童蒙等人,對此很是欣慰,覺得皇帝下達的移民數額,今年能夠完成。

  他們也開始秘密執行皇帝的指示,把異族和信仰佛道之外宗教的人,優先遷移出去——

  避免陝西的人口比例失調,發生不測之事。(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