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奇瑜在城內鋪設軌道的設想,最終沒有實現。
因為朱由檢仍舊要求他,先在京西鋪軌道,驗證鐵路技術。
否則雙層列車在城內出了問題,那就會是大事。有可能讓剛剛誕生的鐵路,在萌芽階段就受到很大阻力。
陳奇瑜對此是有些失望的,因為在城外鋪設的話,那就不好用鐵軌了——
在鋼鐵價格還很高的現在,鐵軌鋪在地面上,有可能被人偷了去。
所以京西鐵路,最終的方案是先鋪設木軌,只有在容易受損的地段用鐵軌代替。那些路段還要安排人值班,日夜看守鐵軌。
軌道的作用也主要是運輸煤炭,載客只是附帶——
在收編了京城煤炭行,把蜂窩煤和煤爐作為行業標準後,京城的煤炭使用量大大增加,運輸需求同樣在增長。
所以這條鐵路,是皇家能源集團牽頭、聯合在西山有煤窯的勛貴出錢,和出力出技術的太僕寺各占股一半,組建公司修建。
軌距也採用了礦山軌道使用的800毫米,預留拓展為1600毫米軌距的空間。
太僕寺接到這個任務後,很快開始勘探路線。按照皇帝的要求儘量採用直道,同時要經過諸王府和大學城。
兩地和西山煤窯一樣在京城西邊,倒是正好順路。大學城的學生因此又見到了新事物,一條通往大學城的支線,迅速開工建設。
這條支線還承擔著驗證載客能力的用途,太僕寺把準備好的軌道鋪在了一段公路上,又專門運過去馬車,免費接送學生在一段路上往來。
方以智等接受新事物很快的大學生,呼朋喚友地來看希奇。
剛剛結束聯考的冒辟疆,同樣也在此列。
他靠著江南才子的名聲、還有在報紙上發表的文章,很快就在京城聲名鵲起,和這些學生打成一片。
雖然沒有學生證,冒辟疆憑著准考證,還是和其他大學生一起登上了馬車。
這輛馬車因為軌道限制,自然沒有陳奇瑜展示的雙層列車那麼寬,而且只是單層。
甚至因為並排放置四個座位和過道都困難,一種車廂選擇的是後世地鐵的座位布局,左右豎放一排座位。
還有一種車廂是觀光車的布局,橫著放置四個中間無過道的座位,從兩側都能下車。
方以智、冒辟疆等人坐上這種觀光車,感覺頗為愜意。
坐在這種車輛上看風景,別有一番滋味。
而且更讓他們欣喜的,是車輛行駛起來極為平穩,很少產生顛簸感。
這讓受夠了馬車顛簸的他們極為好奇,方以智忍不住詢問駕駛車輛的車夫道:
「這種車是哪裡造的?」
「能不能不用軌道?」
車夫是太僕寺的吏員,現在轉為鐵路公司駕駛員。他一邊駕著馬車,一邊回複方以智道:
「這是太僕寺新造的有軌馬車,必須使用軌道。」
「現在是試運行,看看有沒有問題。」
方以智聞言頗為失望,冒辟疆接著問道:
「就沒有不用軌道的多輪馬車嗎?」
「像這輛車一樣平穩。」
駕駛員「吁」了一聲,操控馬匹停下,請到站的人下車。然後才回復冒辟疆道:
「不用軌道的馬車也有,是太僕寺和內府監合作研製的,有兩輪車、有四輪車。」
「但是像這輛車一樣平穩是不可能了,就是走在公路上,它也不如軌道馬車平穩,而且需要更多馬。」
「據說一些工匠在研究懸掛裝置,可以讓馬車震動更小。但是將來軌道馬車用上懸掛,一樣會更平穩。」
這讓一些學生頗感興趣,因為大學城到京城的公路,早就已經修通了。
他們住的宅院也有馬棚,可以停放馬車。
如果像這位駕駛員說的那樣,有減少震動的馬車。很多富裕的學生都會嘗試購買,方便在節假日前往京城——
從今年開始,各個學堂將試行太陽曆,五日就能一休,比以前的朔望假日多了兩倍。而且在遇到節氣時,還會連著雙休、三休,假期增加很多。
也因為此,學生出行需求增加許多,這也是朱由檢讓太僕寺先修建京西鐵路的原因。
他要讓這些相對富裕的學生活躍京城經濟,同時用他們試驗新的節假日,方便在將來推行太陽曆。
這個曆法在徐光啟、牛金星等人加入後,已經完善了許多。和大統歷並行使用一兩年後,也沒有出現問題。
今年發行銀元之後,朝廷開始給中低級官員按月發放俸祿。但是按傳統曆法,十九年就有七個閏月,不方便按月發放薪水。
所以朱由檢已經決定,只要太陽曆沒問題,就在學生群體中試行之後,在全國範圍內取代原本的大統歷。
冒辟疆就是這個政策的受益者,他對新的節假日安排很是歡迎,對父親安排他來大學堂的牴觸心理也降低了許多。
他本人是很喜歡前往京城的,尤其是和三五好友一起去紅燈區風流。再加上他身上有父親安排的盯著黃金價格的任務,可以光明正大地要求有一輛馬車,方便去金屬交易所看價格。
而且更妙的是,他的院子裡有馬棚,隨行的僕人也會養馬駕車。只要太僕寺的馬車夠舒適,他很願意購買一輛使用。
所以,在體驗了有軌馬車後,他又和方以智等感興趣的學生,去看太僕寺的減震馬車造得如何,是否比傳統的馬車好用。
太僕寺和內府監合辦的車輛工坊在通州區,距離運河碼頭不遠。這裡能很方便運輸車輛需要的材料,而且貨物從碼頭上岸後,也有很大的車輛運輸需求。
工坊出產的馬車,根本就不愁賣。
如今這個工坊賣得最多的,就是四輪大車,它是中原地區常用的一種車輛,載重可達五十石。
在公路修建之後,這種載重馬車迅速得到推行,成為公路上最常見的車輛之一。
不過人們並不喜歡乘坐四輪車,因為路面上如果有坎坷,兩輪車只需要顛簸一次、四輪車卻需要顛簸兩次,實在太受罪了。
朱由檢在體驗過宮裡的四輪車後,就給車輛研究所下達任務,要為四輪車裝上懸掛,乘坐更加舒適。
在他提出的彈簧懸掛、板簧懸掛、扭杆懸掛等指引下,太僕寺和內府監的工匠製作了各種各樣的車輛,試驗各種形制。
方以智和冒辟疆等人來到車輛工坊後,就看到一輛三輪車正在做試驗,它是陳奇瑜按照皇帝的指示,命令工匠新造的。
這是因為朱由檢聽說四輪馬車的最大難點在轉向機構後,畫了個三輪車的草圖,讓他們先造三輪車。
相比四輪車來說,三輪車的轉向機構要簡單多了。尤其是朱由檢繪製的,是那種和自行車前半部分幾乎相同的三輪車。
車夫只需要用手扶著車把,就能很方便地轉向。握把上還有鈴鐺和剎車機構,能夠更好地提示他人和控制車輛。
方以智等人首先聽到的,便是「叮鈴鈴」的聲音,這讓他們好奇地盯著車夫撥動的鈴鐺,不知道它為何能發出這麼響亮的聲音。
然後,他們又看到這個車夫左手握著韁繩,右手揮動馬鞭,時而用手扶車把轉向,時而撥動鈴鐺。
或許是因為不熟悉,這個車夫在他們看來手忙腳亂。有時甚至用腳踢輪子,馬車也因此一晃一晃。
在行駛了一段路程後,這個車夫下來,向圍過來的工匠道:
「這個鈴鐺不錯,但是車把不行。」
「左右兩個握把,總讓人想用兩隻手一起抓上去。」
「而且鈴鐺在右邊,右手卻是揮馬鞭的,不方便撥動車鈴。」
「要我說,乾脆留一個握把得了,免得揮鞭子時碰到車把。」
說了這個車把的一系列缺點,車夫建議只保留一個握把,把另一個握把去除。
太僕寺的工匠按他所說,把木質握把鋸掉了一半,鈴鐺也裝到了左邊。
但是這樣仍然不好用,因為左手也要拉韁繩,不可能一直放在車把上。遇到需要用右手轉向的時候,應該要怎麼辦?
最終,他們把車把由左右橫放變成了前後豎放,無論左右手都能抓住操控。甚至在兩隻手都騰不出來時,可以用腿夾著轉。
還在前面加了個鉤子方便放韁繩,右邊加了套子放置馬鞭。
這樣總算解決了扶握把轉向的問題,車夫適應後效果也好了些。
至此,三輪車的試驗算是基本成功。
方以智等人表明來意後,也被他們邀請,坐上馬車體會。
在坐上這個車子後,他們才明白這輛車為何非要在前面加一個輪。
原來這輛車的後面有兩個彈簧,把后座託了起來。它們讓車子的震動減輕許多,乘坐體驗更舒適。
減輕震動之後,自然要減輕晃動,讓乘坐體驗更舒適。
所以以前容易上下搖晃的兩輪馬車被摒棄,轉變為三輪或四輪馬車。前面加裝一兩個輪子,保持車輛平穩。
方以智坐上馬車體驗之後,很是滿意地道:
「這輛馬車很好,你們什麼時候向外賣?」
車輛工坊的工匠搖了搖頭,說是這件事他們決定不了。
必須要通過宮裡的驗證後,才能對外售賣。
他們造出了一系列兩輪車、四輪車,宮裡面的皇帝體驗後都不滿意。
所以才有了這輛三輪車,造出來後要第一時間送進去。
得知是皇帝的要求後,方以智等人只能遺憾地離開這裡。並且決定等這樣的馬車上市後,就去第一個購買。
朱由檢在皇宮中,很快就看到了試驗車輛。這種他專門安排的事情,沒有人敢耽擱。
而且送到他面前的還不止一輛,有使用彈簧懸掛的,還有用板簧懸掛的,車廂形制不一。
看著被他們改成前後一根豎直車把的三輪車,朱由檢忍著笑意詢問道:
「這種車把好用嗎?」
「方不方便轉向?」
陳奇瑜笑著高興道:
「好用得很!」
「臣以前從未用過這種車輛,但是很快就掌握了。」
履行自己作為太僕寺卿的職責,親自跳上馬車駕車。
只見他時而握韁、時而揮鞭,不時騰出手來轉動車把,甚至在兩隻手騰不出來時,用腿夾著車把轉向。
朱由檢看得若有所思,在陳奇瑜下車之後,說道:
「看來這個前輪,就是一個轉向輪。」
「那它不需要造得特別大,有一個小輪子就行了。」
「而且車把也不需要這麼高,可以把它做成腳踏式,用腳踩著兩邊的踏板轉向。」
畫了個兒童三輪車前輪的樣子,只保留下半部分。而且不是用腳蹬動輪子行使,只需要能夠轉向。
這樣車夫的雙手,就完全解放出來,像以前一樣握韁繩揮鞭。只是雙腿多了個任務,需要踩踏板轉向。
這個轉向輪,得到一些工匠稱讚,但是也有工匠提出了問題,說道:
「小人之所以用這麼大的輪子,是為了不讓馬車翹起來。」
「否則后座的人一往後躺,很可能讓馬車往後翻。」
認為這個前輪太輕,容易被後面的人壓得翹起來。
對於這個問題,朱由檢道:
「那就把車廂往前移,放在後輪和前輪的中間。」
「這輛車就不錯,坐在上面應該很穩定。」
指著一個使用板簧懸掛的四輪車廂,朱由檢讓他們把前面兩輪改為一個轉向輪,增加車夫的座椅,投入批量製造。
在火繩銃裝備使用得到一系列改進後,朱由檢現在相信一個原則,那就是任何新事物都要投入生產,在使用中改進完善。
他對燧發火銃的態度如此,對馬車同樣如此。他相信這種三輪馬車在得到大規模使用後,一定會迅速得到完善。
甚至四輪馬車也會因此受益,能夠更快地製造出來。
在工匠封爵和發明專利的鼓勵下,大明工匠的創造力,已經被激發出來。
還有薄珏這樣的士人投入這一行,開始發明創造。
方以智、冒辟疆等人前去車輛工坊觀看,也是這一點的表現。
否則他們會像以前那樣不屑於了解,更別說親自去看。
朱由檢期望這種三輪馬車,能夠給大明帶來不一樣的變化。給有功匠官下發了賞賜,並且讓他們享受專利分紅。
用更高的地位、更多的金錢,刺激人們投入這一行。(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