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印度尼西亞古代史> 第三節女王攝政和聯姻政策

第三節女王攝政和聯姻政策

2024-08-27 15:41:54 作者: 王任叔
  查亞納加臘被刺死後,卡查·馬達又把行剩的坦賈刺死了。王族中似乎沒有發生很大的震動。看來查亞納加臘並沒有孩子留下來。繼承問題白然是王族中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據稱,這一-解決辦法十分奇特。王位白克爾塔·臘查沙的第四王后,即臘查帕特尼繼任。因為當時的四位辛加沙里公主只有她還活著。看來這樣的繼承是尊重辛加沙吧工族的女系傳統。但當時臘查帕特尼已經出家當了尼姑,顯然不可能穿著尼姑衣服來登上王位的。於是她把這王位交給她的長女特里布瓦納(一名室利·吉塔爾查)代理;她成為臘查帕特尼即她的母親的服政下。而特黑布瓦納是分封到卡胡里藩領地的女領主(即臘圖),並且她早已嫁給了辛加沙里的藩侯,也是她的同疾兄弟,克爾塔瓦爾達納(Kertawardh-ana)。這樣,這位特里布瓦納攝政女王的背後,不僅有母后臘查帕特尼的支持和教導,而且還有她丈夫辛加沙里的藩侯的實際協助,這是可以肯定的。這位辛加沙里藩侯克爾塔瓦爾達納在中央政府中也擔任了全國的最高的大法官職位。查亞納加臘死後,麻喏巴歇王朝的繼承問題的這樣解決,顯然是中央集權的封建勢力同分藩的地方封建勢力的妥協結果。擁護臘查帕特尼為王位的繼承人,無疑是代表中央集權一派的意見的;但由於爪哇封建社會是以土地公有的農村公社為基礎的,地方分藩勢力十分強大,於是又委託她的長女特里布瓦納攝政。特里布瓦納不僅有自己的領地,是卡胡里潘的女藩侯,而且她的丈夫克爾塔瓦爾達納也是辛加沙里的藩侯,是可以作為地方分藩勢力的一面旗幟看的。繼位問題之所以用這樣奇特的辦法來解決,其本質的用意怕就在於此吧。

  室利·吉塔爾查作了母后的攝政王登上了王位,上王號為特里布瓦納·通加黛維·查亞毗濕奴瓦爾達尼(Tribhuwana Tung-gadewi Jayawishnuwardhani)。

  她的妹妹迪亞·威查特,分封到答哈領地,被稱為答哈領主。事實上,她在宮廷中也有重要權力,世人稱之為「宛如半個女王一般」。她同馬塔軍(Matahun)的藩侯結婚。這個藩侯名庫達梅爾塔(Kudamerta),尊號是威查亞·臘查沙(Wijaya Ra-jasa)。之後,他成為溫克爾的藩侯。

  特里布瓦納同克爾塔瓦爾達納於1334年養了個王子哈延·武魯(Hayam Wuruk)。這個王子以後成為麻喏巴歇最繁盛時代的國王。還養了個公主,叫伊希瓦里(Ishwari),分封為帕章(Pajang)的領主。

  答哈領主迪亞·威查特同威查亞·臘查沙結婚後,養了個公主叫因杜·黛維(Indu Dewi),被封為拉森領主(Ratu Lase-m)。而這位拉森領主,又同馬塔琿的藩侯臘查沙瓦爾達納(Rajasawardhana)結婚。帕章領主伊希瓦里同帕古(Paguhan)的藩侯辛加瓦爾達納(Singawardhana)結婚。拉森領主結婚後沒有後裔。這樣,卡胡里潘、辛加沙里、達哈、馬塔琿、溫克爾、拉森、帕章、帕古漢這些藩國,就由臘查帕特尼的兩位公主及其孫女們以聯姻關係而統屬於威查亞,即統屬於麻喏巴歇的創建者的王族系統以內來了。卡胡里潘即過去的戎牙路,但當時領地不如艾爾朗加所分劃的那樣大,主要是在布蘭塔斯河下游三角地帶,約等於今日的泗水地區。辛加沙里也稱為杆馬板,答哈、溫克爾,在今日的諫義里和茉莉芬一帶。馬塔琿大概也在那一個大區內。拉森是以今日的拉森山而得名的,在杜板的西北,也許包括了自三寶壠到杜板這一地區。帕章在棱羅城之西不遠地方,但作為一個藩國很可能包括梭羅日惹地區。就是這個的章藩國,以後發展為馬塔蘭王國。只有帕古漢不知其地望所在。但在今日的北加浪岸(當時稱蒲家龍的)地區有帕古曼甘其地,可能是古之帕古漢。因為自諫義里以來,北加浪岸已為一個對外貿易的重鎮。麻喏巴歇王國不可能忽略這一地區的。

  麻喏巴歇的這一種聯姻政策,實際上為削弱分藩勢力,鞏固王族系統的統一的中央集權造成了條件。現在幾乎中、東爪哇兩大部分的領土和藩國都統一在威查亞王族的系統之下了。而這樣一種借聯姻政策以求統一的作法,正也是印度尼西亞本土的古代母系氏族殘餘和威查亞的聯姻政策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也和印度尼西亞的社會基礎的農村公社長期保持著以血緣為主的氏族制的殘餘勢力分不開的。

  中央集權的封建勢力和地方分藩的封建勢力的妥協和聯結,也往往會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和壓迫。這就不能不引起人民的起義。據《爪哇諸王志》說,在1331年,國內發生了沙登(Sadeng)人和克爾塔(Kerta)人的起義。沙登大概是在爪哇東角勿蘇基州的沙登山區。據稱它是在南海岸普加爾庫倫附近,那裡有座山叫沙登。克爾塔是在勿蘇基州的北海岸線上。這整個的勿蘇基州本來是威臘臘查的封地,自從南比叛亂平復以後,收歸為麻喏巴歇的直轄領地。但可以推想,那裡的部族的勢力還是足夠強大的。一個在北海岸線上的克爾塔人,南海岸線上的沙登人,都先後舉行了起義,他們的矛頭無疑是釙對三國的殘酷的封建壓迫和剝削的。也許因為蘭時王國政府更多注意於麻喏巴歇首都的以西地區,聯姻政策一直推行到中爪哇的帕章,或者還推行到北加浪岸;而對爪哇東角沒有加以注意,兩地的部族人民也就乘機發動起義了。

  歷史資料沒有提供克爾塔和沙登人民起義的細節,但這些起義肯定發生在1331年和1332年之間。有一座名為賈蒙達女神像,實際上就是稱為濕婆神妻子的社爾加像。它銘刻著這紀念物的建立是在「女王陛下懲罰了沙……成為世界征服者那時候。」「沙」字下文句中斷了,多半就是「沙登」。這證明沙登戰役對王國的鞏固具有重大的意義。

  征服克爾塔人和沙登人的大臣,被提到的有克爾塔瓦爾達納、肯貝爾(Kember)和卡查·馬達。卡查·馬達還因此升任了王國的帕提,即首相。從特里布瓦納攝政王的一件敕令中,我們知道在王國中央政府中有5個大臣職位,即落佶連馬

  帕提、德蒙(Demung)、玖努魯漢、朗卡(Pangga)和杜孟貢(Tumenggung)。在1330年,卡查·馬達還擔任著答哈的帕提(或等於州長官),而這以後他便成為王國的馬哈帕提宰相了。足見特里布瓦納攝政王對這個後來締造大帝國事業的人以巨大的信任。據稱卡查·馬達在他就職的覲見廳內宣誓:如果他不把群島各地征服,他將不食王國的封祿。他舉出如下這些地方:古倫,(或指西蘭島之南的戈羅姆島。但也有可能指巴厘與龍目之間的奴沙本尼達島)、西蘭、丹戎在囉、阿嚕、彭亨.東波(在松巴哇北海岸)、巴厘、孫陀、巴淋邦和單馬錫。上述地點,有的是用來代表整個島嶼的,如丹戎布羅之為加里曼丹,彭亨之為馬來半島,等等。當時,象肯貝爾那樣的大臣,聽了卡查·馬達這一誓言,都不免加以調嘲。卡查·馬達深感受到侮辱,向女攝政王傾訴衷情。他得到女攝政王的庇護,努力設法制止這種嘲諷及其他大臣對卡查·馬達的侵犯。

  畢竟是「時勢造英雄」。卡查·馬達在女攝政王時期和以後她的嗣王哈延·武祿時期得以實現他建立麻喏巴歇海上大帝國的事業的抱負。這不僅是印度尼西亞歷史運動的客觀要求,而且還由於當時的客觀環境給予他這一事業的建立以便利條件。

  在十四世紀初期,東方各國都呈現了極為動亂的局面。蒙古人在小亞細亞的政權不甚鞏固,旭烈兀王朝的國家已開始瓦解,小亞細亞北部被稱為奧斯曼人的土耳其部族百益強大起來,並且向小亞細亞內地和歐洲的巴爾千半島發展勢力。蒙古旭烈兀王朝的國家存在時期是白1258年到1304年。這時在伊朗已存在著好幾個封建小國家。印度是東方沒有遭受蒙古人侵略的幾十個國家之一。十四世紀,是德里伊斯蘭教王國領土擴大的最多的一個時期。德里素丹占領了印度的全部領士,達到最南部。南印度代注輦而起的般茶王國也趨於衰弱。在十四世紀四十年代,在德里素丹被征服的領上上爆發了起義。孟加拉和德干高原先後建立了獨立國家。而中國在十四世紀王十年代,南方的人民反元家統治的鬥爭正在展開。這一切都使西來的和北來的勢力有了一定程度的削弱。爪哇同元蒙的關係,自1332年遣使距僧加剌奉金書表通好後,直到1363年才再遣使澹蒙加伽進獻方物。其間相去31年,還不如三十年代往來的頻繁。而1368年元蒙也就滅亡,建立了明朝。在這30年中正是卡查·馬達擔任麻喏巴歇的首相時期,也正是元蒙帝國勢力哀弱下去和中國陷於戰火之中時期。外來勢力的減弱自然有助於內部力量(指印度尼西亞群島而言)的增強,而爪哇本身封建分藩割據局面的打破,促進了國內市場的擴大。農村公社的糧食生產由於王國的徵稅而集中起來,成為王族對印度尼西亞群島內貿易中的重要商品,以換取群島各地的土特產。文誕、文老古等地的肉豆蔻,帝汶的檀香木,蘇門答臘西北部及洋泥的樟腦,馬來半島的錫等等,也往往集中在爪哇。因而,它又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進一步分工,促進了爪哇手工藝品的發展。這一切又要求有除爪哇以外的更大範圍內的統一市場,並且憑藉這個統一市場的力量,同北方的中國、西方的印度和阿拉伯等國進行貿易。這就是卡查·馬達所處時代的歷史要求。

  麻喏巴歇的對外擴張,據稱首先是對松巴哇北部的東波的征討。次年,即1334年便征討巴厘。統治巴厘的是巴達胡魯王及他的臣屬,但巴厘的巴達胡魯王是非常有勢力的。據稱,他的勢力及於孔季安島、松巴哇、龍日、馬都拉一部分,並伸展到爪哇的東角,還伸展到蘇拉威西的一部分:武吉斯、波尼、班達爾等地。爪哇對巴厘這次征討,並取得勝利,就具有極大的意義。

  大概對巴厘的征討不止是一次。我們在巴匝知道有1338年女攝政王的佛教守院。可見這以前巴重已為爪哇所征服。但到1343年,巴厘或者又發生叛亂,或者有什麼起義。這次征討是由卡查·馬達親自指揮的。戰爭可能得到了巽他人和馬都拉人的協助,由兩路進軍,一路從北邊推進,一路從南邊推進,在南邊一路就是由卡查·馬達親自率領的。

  麻喏巴歇帝國擁有全印度尼西亞並包括馬來半島、菲律賓群島,大概是經過了卡查·馬達的30年的努力。在《爪畦史頌》提到麻喏巴歇所擁有的領上時,在1365年,即卡查·馬達死後一年,大概在女三攝政時期(1328—1350年),也很有可能用兵於印度尼西亞群島的西部了。我們從各方面可以知道,當時爪哇對蘇門答臘已經確立了宗主國的主權。

  在爪哇的查果陵廟裡,有兩塊梵文的石碑,指出:在1343年在那裡舉行過燮殊室利像的豎立的聖祭。還指出:在這聖地的前面一邊,曾由阿爾亞·旺夏迪臘查於同年建立了一座耆那教寺院。阿爾亞·旺夏迪臘查也是麻喏巴歇王國的一種官職的稱號。接著還說到王國是由臘查帕特尼女王統治著的。阿迪賈瓦爾曼(Adicawarman)是女王所生的後商。受特里·帛琉達塔臘也命令建立一座美麗的寺院。我們知道臘查帕特尼本來是有一個兒子的。而當時的蘇門答臘的末羅游王,正也是阿迪賈瓦爾曼。他是駐蹕在巴東高原上的,他在那裡頒布了許多敕令。他的家族以同爪哇王族有聯繫而聞名。在這石碑上,這位國王的稱號是曼特里·帛琉達塔臘。這個稱號通常也叫做韋爾達·曼特里(W-erdha Mantri),是一個宮廷中有名官職。在女王攝政的較後敕令中,就有個身居阿爾亞·提婆臘查職務的阿迪賈(Acica)。

  這個人,官職是韋爾達·曼特里。這就可以相信;不是他在蘇門答臘當執政國王時以女王名義在爪哇建立一座聖像;而是在建立曼殊室利像的當時,他還擔任著王宮的高級職務。看來,他,阿迪費瓦爾曼是完成了這個任務後,開始去到蘇門答臘住下來的。這樣,在這以前蘇門答臘的末羅游同爪哇是處在這樣奇特的關係中。但這種奇特的關係也是容易解釋的:威查亞娶了辛加沙里的四個公主時,就以她們作為巴厘、末羅游、丹戎布羅和馬都拉的宗主權的象徵的。但在查亞納加臘王時期,王國的內部不斷遭逢叛亂和起義,對上述各地的宗主權確實也只有象徵意義。而在女王攝政時期,為了加強爪哇對末羅游的宗主權,也就把阿迪賈瓦爾曼派送到那裡去了。

  在巴東高原的米南加保王國,顯然是三佛齊王國的繼續,在十三世紀初是在巴唐哈里河上游的錫戎戎(Sijungjung)地方建立了達爾馬希臘查(Dharmashiraja),即護法城。前面已經講到。在馬來半島查亞的首府寺中的造像銘里的國工名字是同在末羅游巴丹羅卓平原上的蘭布漢地方1286年的Maultmaliwarma-dewa圍王名字相同的。這個國王名字是刻在一尊觀世音像的座上的。接在這個國王名字之後的是芒庫布米(首相)提婆土漢(De-wa Tuhan)。而國名則仍然為末羅游補羅。但這尊觀世音像則是爪哇的辛加沙里王克爾塔納加臘送去的;大概這時(1286年)三佛齊已服屬於爪哇了。爪哇的遠征軍還在相當長的時期里在蘇門答臘及馬來半島從事征伐;直到1293年元蒙軍退出爪哇後10天才回到爪哇。而這以後又有一個很長時間爪哇無力來管轄這個王國。到了1343年才派阿迪賈瓦爾曼到末羅游來,並且把銘文也刻在那尊觀世音像的背後。那年分是1347年。但這個王國似乎又從錫戎戎搬到帕加爾魯榮(Pagar Ruyung)。在那裡有一塊石碑,指出王國的要塞(首都)離這一地方不遠,年代也是1347年。從此,巴東高原的米南加保區域就成為搬遷後王國的中心。這一搬遷說明,繼承三佛齊國的傳統的末羅游國,已龜縮成為一個山地王國了,甚至和馬來半島各國已斷絕了政治的聯繫。而他們過去散布在馬來半島各國的居民及其政治影響,終於使那裡的人民自稱為馬來人即末羅遊人了。這個半島被稱為馬來半島,事實上是從十三世紀末三佛齊帝國滅亡時開始的。儘管作為種族說,那裡是在新右器時代已居住了所謂原始馬來人這個種族。

  在爪哇女王攝政時期,北蘇門答臘的地位日見重要了。而且伊斯蘭教也開始傳播到那裡來。有個阿拉伯人伊本·巴圖塔寫了本旅行記。他曾作為印度的德里素丹的使節被派到中國來。他在1345年和1346年間是住在北蘇門答臘的。他訪問過須文答刺城,在那裡他受到歡迎和善意接待。當時須文答刺的素丹是艾哈近德,他已把他的國土從須文答刺擴大到帕賽。據那個阿拉伯人指出,這個國家在貿易方面還通用中國的錫幣和金幣。王國固然也已經鑄造了自己的錢幣,這是後來發現了這類錢幣而得到證明了的。當地同異教徒(即信仰印度教的)的戰爭還在進行。有個素月的從弟穆爾·爪哇逃到他們的工地上來。在那裡有兩個城市,即卡庫拉和卡馬臘。第一個城市是在港H,每一隻船經過都要徵稅,這個城是用石尚圍了起來的,前其他須文答剌城市大都用木頭建築的。根據須文答刺——帕賽的資料,我們知道王族的墓碑是用石頭建造的。這個墓就是素丹艾哈邁德的。但當時他們自製的錢幣上仍然用過去的素丹馬力克·阿爾·塔希爾的名宇。墓石是從印度胡荼辣(即今日的古吉拉特)的孟買運來的。其中有一塊石頭有胡荼辣的銅錢的畫面。它顯然是取之於印度的寺院的。這一切都說明印度勢力義一次仲入到印度尼西亞,代替了這以前把今日的大亞齊命名為監無里的阿拉伯人的勢力。但這次侵入的印度勢力是來白西北印度的,酒且不再是印度教徒而是伊斯蘭教徙了。就是在印度尼西亞的西部一角上(蘇門答臘北部)同當時的印度加強了商業和宗教的聯繫,並且成為群島伊斯蘭教傳入的第一個出發點。而伊斯蘭教的傳入就導致商品經濟的再度繁盛,百年後成為瓦解麻喏巴歇帝國的一種力量。麻喏巴歇帝國在大肆擴張的時期,實已孕育了本身消亡的因素。這足歷史的對立發展的趨勢,正在努力於帝國擴張事業的卡查·馬達未必能認識到這一點。

  女王攝政於1334年養下一個孩子,取名為哈延·武祿,意為「小雄雞」。工太子也就被封為卡胡里潘公(卡胡里潘也被稱為濟瓦納)。他在16歲那年,繼承了王國的王位,上尊號為臘查沙·納加臘。而這時,國王的外祖母,即臘查帕特尼,被認為是法定的王位繼承老的女王也逝世了。國王的正式即位怕也是由於這個女王的逝世。這位名義上的女王葬於諫義里的巴亞朗果(Bha-yalango)的毗舍沙補羅的陵廟用。她是被看作為般若波羅密

  多菩薩化身的。那個像就建立在卡馬爾的般若波羅密多補羅地方。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