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華典籍:水經注> 水經注卷四十斤江水

水經注卷四十斤江水

2024-09-01 11:31:39 作者: (北魏)酈道元
  【原文】

  斤江水出交阯龍編縣,東北至鬱林領方縣,東注於郁。

  《地理志》云:徑臨塵縣至領方縣,注於郁。

  容容、夜、湛、乘、牛渚、須無、無濡、營進、皇無、地零、侵離、侵離水出廣州晉興郡,郡以太康中分鬱林置。東至臨塵,入郁。

  無會、重瀨、夫省、無變、由蒲、王都、融、勇外,此皆出日南郡西,東入於海。容容水在南垂,名之,以次轉北也。

  右二十水,從江已南至日南郡也。

  嵩高為中嶽,在穎川陽城縣西北。

  《春秋說題辭》曰:陰含陽,故石凝為山。《國語》曰:禹封九山,山,土之聚也。《爾雅》曰:山大而高曰崧。合而言之為崧高,分而名之為二室,西南有少室,東北有太室。《嵩高山記》曰:山下岩中有一石室,雲有自然經書,自然飲食。又云:山有玉女台,言漢武帝嘗見之,因以名台。

  泰山為東嶽,在泰山博縣西北。

  岱宗也。王者封禪於其山,示增高也。有金策玉檢之事焉。霍山為南嶽,在廬江灊縣西南。

  天柱山也。《爾雅》云:大山宮,小山為霍,《開山圖》曰:其山上侵神氣,下固窮泉。

  華山為西嶽,在弘農華陰縣西南。

  《古文》之惇物山也。

  雷首山在河東蒲坂縣東南。

  砥柱山在河東大陽縣東河中。

  王屋山在河東垣縣東北也。

  昔黃帝受丹訣於是山也。

  大行山在河內野王縣西北。

  王烈得石髓處也。

  恆山為北嶽,在中山上曲陽縣西北。

  碣石山在遼西臨渝縣南水中也。

  大禹鑿其石,夾右而納河,秦始皇、漢武帝皆嘗登之。海水西侵,歲月逾甚,而苞其山,故言水中矣。

  析城山在河東濩澤縣西南。

  大岳山在河東永安縣。

  壺口山在河東北屈縣東南。

  龍門山在河東皮氏縣西。

  梁山在馮翊夏陽縣西北河上。

  荊山在馮翊懷德縣南。

  岐山在扶風美陽縣西北。

  汧山在扶風汧縣之西也。

  隴山、終南山、惇物山在扶風武功縣西南也。

  西傾山在隴西臨洮縣西南。

  《禹貢》中條山也.

  冢山在隴西氐道縣之南。

  南條山也。

  鳥鼠同穴山在隴西首陽縣西南。

  鄭玄曰:鳥鼠之山有鳥焉,與鳥飛行而處之。又有止而同穴之山焉,是二山也。鳥名為,似雞而黃黑色,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處,鼠內而鳥外。孔安國曰:共為雌雄。杜彥達曰:同穴止宿,養子互相哺食,長大乃止。張晏言不相為牝牡,故因以名山。

  積石在隴西河關縣西南。

  《山海經》云:山在鄧林東,河所入也。

  都野澤在武威縣東北。

  縣在姑臧城北三百里,東北即休屠澤也,《古文》以為豬野也。其水上承姑臧武始澤,澤水二源,東北流為一水,徑姑臧縣故城西,東北流,水側有靈淵池。王隱《晉書》曰:漢末,博士燉煌侯瑾,善內學,語弟子曰:涼州城西,泉水當竭,有雙闕起其上。至魏嘉平中,武威太守條茂,起學舍,築闕於此泉。太守填水,造起門樓,與學闕相望。泉源徙發,重導於斯,故有靈淵之名也。澤水又東北流徑馬城東,城即休屠縣之故城也。本匈奴休屠王都。謂之馬城河,又東北與橫水合,水出姑臧城下,武威郡,涼州治。《地理風俗記》曰:漢武帝元朔三年,改雍曰涼州,以其金行,土地寒涼故也。遷於冀,晉徙治此。王隱《晉書》曰:涼州有龍形,故曰臥龍城。南北七里,東西三里,本匈奴所築也。及張氏之世居也,又增築四城,箱各千步,東城殖園果,命曰講武場,北城殖園果,命曰玄武圃,皆有宮殿。中城內作四時宮,隨節游幸,並舊城為五。街衢相通,二十二門。大繕官殿觀閣,采綺妝飾,擬中夏也。其水側城北流,注馬城河。河水又東北,清澗水入焉,俗亦謂之為五澗水也。水出姑臧城東,而西北流注馬城河。河水又與長泉水合,水出姑臧東揟次縣,王莽之播德也。西北歷黃沙阜,而東北流注馬城河,又東北徑宣成縣故城南,又東北徑平澤、晏然二亭東,又東北徑武威縣故城東。漢武帝太初四年,匈奴渾邪玉殺休屠王,以其眾置武威縣,武威郡治。王莽更名張掖。《地理志》曰:谷水出姑臧南山,北至武威入海。屆此水流兩分,一水北入休屠澤,俗謂之為西海;一水又東徑百五十里入豬野,世謂之東海,通謂之都野矣。


  合離山在酒泉會水縣東北。

  合黎山也。

  流沙地在張掖居延縣東北。

  居延澤在其縣故城東北,《尚書》所謂流沙者也,形如月生五日也。弱水入流沙,流沙,沙與水流行也。亦言出鐘山,西行極崦嵫之山,在西海郡北。山有石赤白色,以兩石相打,則水潤。打之不已,潤盡則火出,山石皆然,炎起數丈,徑日不滅。有大黑風,自流沙出奄之,乃滅,其石如初。言動火之事,發疾經年,放不敢輕近耳。流沙又徑浮渚,歷壑市之國,又徑於鳥山之東,朝雲國西,歷崑山西南,出於過瀛之山。《大荒西經》云:西南海之外,流沙出焉,徑夏後開之東,開上三嬪於天,得《九辯》與《九歌》焉。又歷員丘不死山之西,入於南海。

  三危山在燉煌縣南。

  《山海經》曰:三危之山,三青鳥居之。是山也,廣圓百里,在鳥鼠山西,即《尚書》所謂竄三苗於三危也。《春秋傳》曰:允姓之奸,居於瓜州。瓜州,地名也。杜林曰:燉煌,古瓜州也。州之貢物,地出好瓜,民因氏之。瓜州之戎並於月氏者也。漢武帝元鼎六年,分酒泉置,南七里有鳴沙山,故亦曰沙州也。

  朱圉山在天水北,冀城南。

  即冀縣山,有石鼓,《開山圖》謂之天鼓山。九州害起則鳴,有常應。

  又云:石鼓山有石鼓,於星為河鼓,星動則石鼓鳴,石鼓鳴則秦土有殃。鳴淺殃萬物,鳴深則殃君王矣。岷山在蜀郡湔氐道西。

  《漢書》以為瀆山者也。

  熊耳山在弘農盧氏縣東。

  是山也,谷水出其北林也。

  荊山在南郡臨沮縣東北。

  東條山也。卞和得玉璞於是山,楚王不理,懷璧哭於其下,王后使玉人理之,所謂和氏之玉焉。

  內方山在江夏竟陵縣東北。

  《禹貢注》:章山也。

  大別山在廬江安豐縣西南。

  外方山,崧高是也。

  桐柏山在南陽平氏縣東南。

  陪尾山在江夏安陸縣東北。

  衡山在長沙湘南縣南。

  禹治洪水,血馬祭衡山,於是得金簡玉字之書。按省玉字,得通水理也。九江地在長沙下巂縣西北。

  雲夢澤在南郡華容縣之東。

  東陵地在廬江金蘭縣西北。

  敷淺原地在豫章歷陵縣西。

  彭蠡澤在豫章彭澤縣西北。

  《尚書》所謂彭蠡既豬,陽鳥攸居也。

  中江在丹陽蕪湖縣西南,東至會稽陽羨縣,入於海。震澤在吳縣南五十里。

  北江在毗陵北界,東入於海。

  嶧陽山在下邳縣之西。羽山在東海祝其縣南也。

  縣即王莽之猶亭也。《尚書》殛鯀於羽山,謂是山也。山西有羽淵,禹父之所化,其神為黃熊以入淵矣。故《山海經》曰: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鯀羽郊者也。

  陶丘在濟陰定陶縣之西南。

  陶丘,丘再成也。

  菏澤在定陶縣東。

  雷澤在濟陰成陽縣西北。

  菏水在山陽湖陸縣南。

  蒙山在太山蒙陰縣西南。

  大野澤在山陽巨野縣東北。

  大邳地在河南成皋縣北。

  《爾雅》曰:山一成謂之邳,然則大邳山名,非地之名也。明都澤在梁郡睢陽縣東北。

  益州沱水在蜀郡汶江縣西南。其一在郫縣西南,皆還入江。荊州沱水在南郡枝江縣。

  三澨地在南郡邔縣北沱。

  《尚書》曰:導漢水,過三澨。《地說》曰:沔水東行,過三澨合流,觸大別山阪。故馬融、鄭玄、王肅。孔安國等,咸以為三澨,水名也。許慎言:澨者,埤增水邊土,人所止也。按《春秋左傳》:文公十有六年,楚軍次於句澨,以伐諸庸。宣公四年,楚令尹子越師於漳澨。定公四年,左司馬戍敗吳師於雍澨。昭公二十三年,司馬薳越縊於薳澨。

  服虔或謂之邑,又謂之地。京相璠、杜預亦云:本際及邊地名也。今南陽、淯陽二縣之間,淯水之濱,有南澨、北澨矣。而諸儒之論,水陸相半,又無山源出處之所,津途關路,惟鄭玄及劉澄之言在竟陵縣界。《經》雲邔縣北沱,然沱流多矣,論者疑焉,而不能辨其所在。


  右《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凡六十。

  【譯文】

  斤江水發源於交趾郡龍編縣,東北到鬱林郡領方縣,東流注人郁水。

  《地理志》說:經過臨塵縣,到領方縣,注入郁水。

  容容水,

  夜水,

  緬水,

  湛水,

  乘水,

  牛者水,

  須無水,

  無濡水,

  營進水,

  皇無水,

  地零水,

  侵離水,

  侵離水發源於廣州晉興郡,此郡是晉太康年代(280一289)從鬱林郡分置的,東流到臨塵縣注入郁水。

  無會水,

  重獺水,

  夫省水,

  無變水,

  由蒲水,

  王都水,

  融水,

  勇外水,

  上列各水,均發源於日南郡西,東流入海。容容水在南部邊疆,其餘各水均按次排列於此水之北。

  上列二十水,位於江以南到日南郡。

  篙高是中嶽,位於穎川郡陽城縣西北;

  《春秋說題辭》說,陰中含陽,所以岩石凝結成山。《國語》說,禹封九山,土聚集起來,稱為山。《爾雅》說:大而高的山稱為篙,合起來稱為篙高,分開來稱為二室。西南有少室,東北有太室。《篙高山記》說:山下岩石中有一所石室,據說裡面有自然形成的經書,有自然形成的飲食。又說:山中有玉女台,漢武帝見過,所以稱為玉女台。

  泰山是東嶽,位於泰山郡博縣西北;

  五嶽中的正宗,帝王在此山封禪,以增高其地位。這裡有金的書冊和玉的印章。

  霍山是南嶽,位於廬江郡瀚縣西南;

  霍山就是天柱山。《爾雅》說:大山稱為宮,小山稱為霍。《開山圖》說:此山上通神明,下達地府。

  華山是西嶽,位於弘農郡華陰縣西南;

  華山就是《古文尚書》中的悼物山。

  雷首山位於河東郡蒲坂縣東南;

  砒柱山位於河東郡大陽縣東的黃河中;

  王屋山位於河東郡垣縣東北;

  從前黃帝在此山接受丹訣。

  太行山位於河內郡野王縣西北;

  這是王烈獲得石髓的地方。

  恆山是北嶽,位於中山郡上曲陽縣西北;

  喝石山位於遼西郡臨渝縣南的海水之中;

  大禹開鑿此石,阻其右側而接納河水。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經登臨。海水向西侵入,長期以後而全山淪入海中,所以說山在海中。

  析城山位於河東郡菠澤縣西南;

  太岳山位於河東郡永安縣;

  壺口山位於河東郡北屈縣東南;

  龍門山位於河東郡皮氏縣西;

  梁山位於馮朔郡夏陽縣西北的黃河之上;

  荊山位於馮翔郡懷德縣南;

  岐山位於扶風郡美陽縣西北;

  濟山位於扶風郡濟縣以西;

  隴山、終南山、悖物山,位於扶風郡武功縣西南;

  西傾山位於隴西郡臨挑縣西南;

  西傾山就是《禹貢》的中條山。

  蟠家山位於隴西郡氏道縣以南;

  蟠家山就是南條山。

  鳥鼠同穴山位於隴西郡首陽縣西南;

  鄭玄說:鳥鼠之山有鳥,與鼠共同飛行。它們共同居住之處則是同穴之山,這是兩座山。鳥的名稱叫鴕,和鵬相像而顏色黃黑,鼠像家鼠而尾巴短,它們穿地共居,鼠在內而鳥在外。孔安國說:雌雄共居。杜彥達說:同穴居住,產養以後就互相哺育,長大後才中止。張晏說:雌雄不相混雜,所以稱此山為鳥鼠同穴山。積石山位於隴西郡河關縣西南;


  《山海經》說:此山在鄧林以東,是黃河流入的地方。都野澤位於武威縣東北;

  武威縣在姑減城北三百里,其東北就是休屠澤,《古文尚書》稱為豬野。此水上流接姑減武始澤,澤水有兩個源頭,向東北流合成一條河流,經過姑藏縣舊城以西向東北流,水邊有一個靈淵池。王隱《晉書》說:漢朝末年,敦煌人博士侯瑾善於佛學,他對其弟子說,涼州城以西的泉水行將枯竭,當有雙網在此處興建。到了魏嘉平年代(249?254),武威太守條茂在此興建學校房舍,在此泉上修築雙網,太守把泉水填平,造起門樓,和學校房舍及雙網相對。泉水的源頭遷移到此重發,所以有靈淵這個名稱。澤水又東北流經過馬城以東,這就是休屠縣的舊城,是原來匈奴休屠王的都城。澤水到此稱為馬城河。又東北流與橫水會合,橫水發源於姑減城下,姑減城是武威郡治和涼州州治。《地理風俗紀》說:漢武帝元朔三年(前126),把雍州改成涼州,因其五行屬金,而土地寒涼的緣故。州治遷到冀,晉朝又把州治遷到這裡。王隱《晉書》說,涼州形狀像龍,所以叫做臥龍城,此城南北七里,東西三里,原是匈奴所修築的。等到張氏到這裡世居,又增築了各為一千步的四個城箱,東城種植果樹,名為講武場;北城種植果樹,稱為玄武圃,兩處都有宮殿。中城內修建了一所四時宮,按時按節地供其游賞。把舊城並成五區,二十二門,大街小巷互相溝通。』宮殿樓閣,大加修繕,妝飾得五彩繽紛,和京城皇宮比美。此水從城側北流,注入馬城河。馬城河又東北流,與清澗河會合,世俗也稱它為五澗水,發源於姑減城東,西北流注入馬城河。馬城河又與長泉水會合,長泉水發源於姑減城東的婿次縣,就是王莽的播德縣,西北流經過黃沙阜,再東北流注入馬城河。馬城河又東北流經過宣威縣舊城南,又東北流經過平澤、晏然二亭以東,又東北流經過武威縣舊城以東。漢武帝太初四年(前101),匈奴的渾邪王殺掉了休屠王,他的士民眾人就建置了武威縣,是武威郡的郡治,王莽改名為張掖。《地理志》說,谷水發源於姑減南山,北到武威注入海中。到了這裡,河流分成兩條,一條北流注入休屠澤,通常叫做西海;一條又東流一百五十里,注入豬野,通常稱為東海,一般也稱為都野。

  合離山位於酒泉郡會水縣東北;

  合離山就是合黎山。

  流沙地在張掖郡居延縣東北;

  居延澤在居延縣舊城東北,即《尚書》所稱的流沙。其形狀像五日的新月。弱水注入流沙。所謂流沙,就是河流與沙一起漫流。也有說流沙發源於鐘山的,西流遠達西海郡以北的醃峨之山。山上有紅色和白色的石頭,用兩石互相打擊,石上就生水而潤滑。若繼續不斷打擊,水干以後就發火,山上的石頭都燒起來,火勢高達數丈,整日不滅,並發生大黑風。要用流沙之水才能淹滅,石頭就恢復原狀。對於此山發火的事情,因為發生很快,而且常年不熄,所以不敢輕易接近它。流沙又經過浮諸和壑市之國,又經過鳥山以東、朝雲國以西,經過崑山西南,從過流之山流出來。《大荒西經》說:流沙從西南海外出來,經過夏後開以東。夏後開將三個美女獻給天帝,獲得了《九辯》和《九歌》。流沙又經過員丘不死山,注入南海。

  三危山在敦煌縣南;

  《山海經》說:三危之山,有三隻青鳥住在那裡。這座山,在鳥鼠山以西,廣圓達百里。《尚書》所說的把三苗放逐到三危,就是此山。《春秋傳》說:有允姓的奸邪之人,居住在瓜州。瓜州是地名,杜林說:古時的瓜州就是敦煌。瓜州的土地出好瓜,是這裡的貢物,所以人們稱這裡為瓜州。瓜州之戎,為月氏所並,也就是這個瓜州。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分出酒泉縣的地方置這個縣。縣南七里有鳴沙山,所以也叫沙州。

  朱困山位於天水北、冀城南;

  朱圍山就是冀縣山,山上有石鼓,所以《開山圖》稱它天鼓山。中國有災禍時石鼓就鳴,常常得到應驗。又說:石鼓山有石鼓,與星宿對應,星宿動的時候石鼓就鳴,石鼓鳴的時候中國就有災殃。石鼓鳴聲輕,災殃及於萬物;石鼓鳴聲重,災殃及於君主。

  眠山位於蜀郡渝氏道西;

  就是《漢書》所稱的讀山。

  熊耳山位於弘農郡盧氏縣東;

  殷水從此山以北的森林發源。

  荊山位於南郡臨沮縣東北;

  荊山就是東條山,卞和在此山得到一塊美玉,但楚王不加以琢治,卞和抱著美玉在山下哭。楚王后來叫琢玉的人琢治此玉,稱為和氏之玉。

  內方山位於江夏郡竟陵縣東北;

  《禹貢》稱為章山。

  大別山在廬江郡安豐縣西南;


  外方山就是篙高;

  桐柏山位於南陽郡平氏縣東南;

  陪尾山位於江夏郡安陸縣東北;

  衡山位於長沙郡湘南縣南;

  禹治理洪水時,殺了馬在衡山祭祀,因而得到《金簡玉字之書》,對此書進行研究,懂得了治水的道理。

  九江位於長沙郡下雋縣西北;

  雲夢澤位於南郡華容縣東;

  東陵地位於廬江郡金蘭縣西北;

  敷淺原位於豫章郡歷陵縣西;

  彭鑫澤位於豫章郡彭澤縣西北;

  《尚書》所說:彭澤氫已經形成,鴻雁就到這裡居住。中江位于丹陽郡蕪湖縣西南,東到會稽郡陽羨縣人海;

  震澤位於吳縣南五十里;

  北江位於毗陵縣北界,東人海;

  蜂陽山位於下邪縣西;

  羽山位於東海郡祝其縣南;

  祝其縣,就是王莽的猶亭。《尚書》說:鯨在羽山被處死刑,就是此山。山的西面有羽淵,是禹的父親鯨所變化的,他的神是一隻黃熊,進入了禹淵。所以《山海經》說:洪水滔天,鯨不聽帝的命令,在帝的土地上築堤障水,帝命令祝融殺鯨於羽郊。

  陶丘位於濟陰郡定陶縣西南;

  陶丘是再次形成的丘阜。

  菏澤位於定陶縣東界;

  雷澤位於濟陰郡成陽縣西北;

  菏水位於山陽郡湖陸縣南;

  蒙山位於太山郡蒙陰縣西南;

  大野澤位於山陽郡巨野縣東北;

  大鄭地位於河南郡成皋縣北;

  《爾雅》說:山一重稱為邱,所以大任是山名而不是地名。明都澤位於梁郡唯陽縣東北;

  益州沱水位於蜀郡泣江縣西南,其一在郭縣西南,都回流人江;荊州,沱水位於南郡枝江縣;二

  三遨地位於南郡郎縣北沱;

  《尚書》說:疏導漢水,經過三灌。《地說》說:河水向東,經過三噬而會合,與大別山山坡接近。所以馬融、鄭玄、王肅、孔安國等,都把三噬作為水名。許慎說:所謂涯,就是在水邊加土作岸,以讓人止息。根據《春秋左傳》文公十六年(前611),楚軍駐紮在句噬,』以討伐庸國。宣公四年(前605),楚國的令尹子越帶領部隊到漳途。定公四年(前506),左司馬戍,在雍噬打敗吳國的部隊。昭公二十三年(前519),司烏篷越在劫荃自殺。對於這個噬,服虔說是城邑,又說是地方。京相潘和杜預也都說是水中和水邊的地名。現在南陽和清陽二縣之間,清水沿岸有南噬和北噬。對於這個三噬,各學者的說法,在水中和在陸上各居其半,又沒有說出它發源於何山以及經過的路程,只有鄭玄和劉澄之說它在竟陵縣縣界。《水經》說,是鄧縣以北的長江支流。但長江的支流很多,卻不能辨明它的位置,論證這個.出題的人是有懷疑的。以上是《禹貢》山水澤地所在,共六十。

  (本書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