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五五章 定扶餘

2024-08-28 03:06:10 作者: 老燕難飛
  除了遷徙高句麗人,丁寬另一件重要的事情,反而是搞「發明創作」。【Google搜索】遼東是苦寒之地,想要漢人能夠在遼東大規模定居,甚至占住整個東北地區,除了要有足夠的糧食產出支撐之外,還必須要讓這些遷居而來的漢人,能夠平安的度過寒冷的冬季。

  說是「發明創造」,但實際上都是後世極為常見的日用之物。

  丁寬的第一個「發明」,就是紅磚。中國制磚的歷史已經幾千年了,其實工藝已經很成熟,只不過歷史上,中國大量製造的是青磚。

  青磚與紅磚其實生產工藝很接近,只是青磚的質量要求更高,生產工藝更複雜,成本更高。古代,能夠用的起磚瓦的都是富貴人家,窮人只能用木頭、竹子和茅草之類廉價之物來建設房子。

  因此介於青磚和廉價材料之間的紅磚,在中國古代就幾乎沒有用武之地,直到晚清年間,隨著各種建築需求的大幅上升,更便宜的紅磚才成為主流。

  【認識十年的老書友給我推薦的追書app,!真特麼好用,開車、睡前都靠這個朗讀聽書打發時間,這裡可以下載 】

  丁寬其實在揚州之時,就已經弄出了更加便於生產的紅磚,雖然此時不可能有機械化的制磚機,但紅磚的生產成本和便利程度,仍然比青磚有突出的優勢。只是紅磚的質量,較之青磚相差很多,因此一直沒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但遼東之地不同,在遼東這種苦寒之地,木頭、竹子和茅草之類廉價建材,不足以滿足禦寒需求,而紅磚成本更便宜的優勢就提現出來了。

  因此丁寬到了遼東之時,就已經在平郭建立了磚窯,進行批量生產。

  有了便宜的紅磚,足夠禦寒的房屋就可以大規模的興建起來。而有了紅磚,另一樣禦寒的重要設施,就有了基礎,這就火爐、火炕、火牆。

  火爐、火炕、火牆其實非常的簡單,就是在炕與牆中留下專門的煙道,讓火爐中升火時產生的煙,先進入這些通道,再排出室外,這個過程中,這些煙的熱量就足以提升室內的溫度。

  此時冶鐵工藝還有差距,鐵產量並不高,因此丁寬並沒有考慮過搞什麼暖氣之類,但火爐、火炕、火牆這種現代中國幾乎被淘汰的技術,用在漢代,那簡直就是牛逼到天上去的黑科技。

  有了磚石的屋子保暖,有了火爐、火炕、火牆取暖,有了棉衣禦寒,漢人在北方的冬日,只要能夠有足夠的糧食和薪柴,就能夠安然的度過。這就可以解決,在遼東乃至整個東北地區,移民實邊的最基本問題。

  北方的冬日絕對是酷寒,連大地都已經被凍的及其堅硬,根本沒有辦法搞大規模的基建。但丁寬有幾萬兵馬閒置著,在日常訓練之外,小規模的搞一些試驗性的建設項目還是沒有問題的。

  因此這個冬天,丁寬主要就是把這些過冬技術,拿出來進行實地檢驗。只要這些技術能夠在這個冬天運轉良好,未來丁寬就準備在東北地區全面推廣。

  這些過冬技術,丁寬完全不怕被胡人學了去,磚瓦房這些都是固定的建築,一次興建可以使用幾十年,只適合那些定居的農耕社會。

  對於遊牧為生的胡人來講,這些技術根本不實用,除非他們也找個地方興建城邑,定居下來。然而一旦遊牧的胡人定居下來,還有那麼可怕嗎?

  一個冬天就這樣慢慢過去了,丁寬的幾項新技術也通過了東北嚴寒的考驗,今年就準備全面在東北地區推開。

  而隨著春日的到來,天氣漸漸轉暖,丁寬在組織春耕的同時,軍事上也開始恢復了活躍,下一個目標就是扶餘。

  扶餘占據的地方就是後世的吉林、遼寧北部、黑龍江中部,王城在後世的長春附近,地域包括了吉林高官春市、吉林市、松原市、四平市、白城市,遼寧省昌圖縣、黑龍江省樺南縣等地。

  與高句麗居住於長白山脈之內不同,扶餘所占據的都是以平原為主的地區,因此以農耕為主要生活方式,同時扶餘周邊又較為繁盛的草原,畜牧業也很發達。

  這段時間,丁寬一直在搜集各種信息,翻看古籍記載,以對扶餘有更深入的了解。以丁寬的理解,扶餘所占有的土地,也是以農耕為主業,實際上更適合漢人的長期占有和居留。

  而且與丁寬之前對東夷(東北地區胡人的總稱),刻板印象略有差異的是,扶餘人的侵略性並不強,雖然與漢人也有衝突之時,但總體與大漢的關係以和平為主。

  這與扶餘人農耕為主的生活方式有巨大的關係,整體而言,農耕文化離不開自己的土地,因此對外擴張的欲望並不強。對漢人的威脅,遠低於遊牧民族,居住在山中的高句麗等漁獵民族。


  而且扶餘長期與大漢交流,多次遣使到大漢朝廷進貢朝拜,受到漢人的影響很深,很多習俗與漢人非常相似。

  此時的扶餘只有大約二十萬左右人口,被夾在高句麗和鮮卑之間,並不是東北地區強大的異族。公孫度到了遼東之後,扶餘人更是主動的投靠了代表大漢朝廷的公孫度。

  這樣一番了解下來,丁寬就開始與韓融、荀攸、戲志才進行商議,對扶餘的策略做了一些調整。

  想要徹底占據東北,扶餘的國家地位是一定不會再允許他們保留的,肯定要徹底併入大漢的統治,但扶餘的人口,卻並不需要再進行大規模的遷移。

  通過設立官府,傳播教化,技術交流,增加漢人移民等等手段,完全可以通過一段時間,把扶餘人徹底進行漢化,直接變成大漢子民。

  畢竟中原人口遷移到遼東的速度不會有那麼快,已經遷徙了三十萬高句麗人去了夷州島,如果再強行遷走這些相對好管理的扶餘人,很可能造成東北地區出現太多的空白地帶,給鮮卑、烏桓等其他異族擴張勢力的機會。

  而且遷去夷州島的高句麗人足有三十萬,已經是一個很大的數量,足夠江東士族消化安置幾年,才能進入良性循環,此時再多遷去二十萬人,只會加大消化安置的難度,對夷州島意義並不大。

  整體策略目標稍微做了調整之後,對扶餘的進攻卻沒有停滯,交代好春耕事宜,丁寬就率領三萬漢軍向扶餘展開的了進攻。

  扶餘總共只有二十萬人口,所有的青壯男子也不過四五萬人,真正的戰力也就只有一萬出頭,去年還被丁寬消滅了五千人,其實已經非常的空虛。

  而且扶餘占據的是平原地區,沒有什麼天然的易守難攻關隘可以依靠。因此丁寬的進兵非常順利,沿途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抵抗,丁寬就率兵到達了扶餘的王城。

  看到扶餘的王城,丁寬和手下的將領們都笑了出來。扶餘的王城,雖然也是號稱王城,但連像樣的城牆都沒有,居然是一個木柵城,其防守能力由此可知。

  扶餘的國王名叫尉仇台,本就是在高句麗和鮮卑的壓力之下,依附了代表大漢的公孫度。但沒想到又來了一個丁寬,平定了公孫度,順手把他派去支援公孫度的五千人馬也給消滅了。

  因此此時尉仇台也已經喪膽了,他本有心再次投降附庸丁寬。丁寬雖然接受他的投降,但卻要和處理高句麗一樣,把扶餘的統治階層也流放到揚州去。

  這個冬天尉仇台幾次派人來拜見丁寬,想要繼續留在自己的國度,繼續統治這個小王國,因此雙方就投降的條件一直沒有達成協議。

  丁寬此時帶著兵馬來到扶餘王國之外時,實在不願意去揚州的尉仇台,居然帶了一千多心腹逃入了草原,去投了鮮卑。

  國王都跑了,群龍無首的扶餘王都,哪裡還能有什麼抵抗,丁寬兵不血刃的就占據了這個王都,並徹底將扶餘這個異族王國滅除,原扶餘所具有的領地,也被徹底劃入了大漢的疆域。

  扶餘的原有官員貴族,連帶其家屬,大概三四千人,都被丁寬一股腦再次流放到了揚州,扶餘之地也算是徹底的平定下來。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