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世家大族這邊,卻一色的沒有太大響動。
崔然與孫希私下分析,盧太師雖致仕多年,但威望猶在。
北方世家,向來以盧氏一族馬首是瞻。
世家望族傳承幾百年,一個個都精明得很。
不會因為一時的風吹草動,而改變立場。
所謂流水的皇帝,不變的世家。
所以皇帝對此,也不得不有所忌憚。
而大周朝邊境,也不太平。
靖海侯前腳剛被皇帝派去邊關平定南嶽滋擾。
西夏李元明後腳,就領著殘部在邊境搶劫大周朝百姓。
正如允良之前所料,皇帝並沒有派遣此前在西夏平叛戰役中大勝的崔然前往邊境,而是重用他重視提拔的寒族將領魏凱旋擔任主帥。
魏凱旋初到邊境,殺敵熱血沸騰,在張家堡將與西夏軍激戰,很容易就取得了勝利。
捷報傳回汴京,皇帝大喜。
崔然卻心有憂慮,對於那邊的地形和李元明的行軍手法,他太了解,太熟悉了。
他隱隱覺得事情沒那麼簡單,他上奏皇帝說了自己的憂慮,請求皇帝派他領軍前往西夏邊境。
皇帝意味深長地看了他一眼:「魏將軍當初也是與你一道在邊境殺過敵的,你也曾言他是個將才,勇猛無敵。怎麼,如今倒不信任他了?」
崔然深深把話咽回去,他總不能說魏凱旋是個將才沒錯,但他不是個帥才呀。
這麼說,皇帝又會誤會他之前是存心在坑他。
他原本還想說些什麼,但皇帝已經如此忌憚他了,再多說,只怕更加引起他的反感。
只好最後說了句:「魏將軍畢竟領軍經驗太少,不如……」
皇帝掐斷他的話:「你之前領軍經驗也是不足,還不是照樣打敗西夏鐵騎?」
崔然張了張口,終究不敢再說什麼。
最後只好悻悻然,退出了大殿,一臉灰敗回到了迦葉軒。
孫希見他神色不對,憂慮道:「這又是怎麼了?」
崔然眼圈一紅,神情悲愴:「陛下一意孤行,之前的戰友,怕是回不來幾個了。」
孫希皺眉:「陛下不允許你去支援?」
崔然頹然地搖了搖頭,拳頭緊握,指節咯咯作響。
他的臉,如被寒霜冰凍的花朵,黯然而慘白。
魏凱旋帶了五萬帝國精銳去了邊關,其中大部分寒族將領,都是上次平叛的功臣。
但之前的統帥是驃騎大將軍田瀚國,如今田大將軍為陛下所忌憚,自然不會再讓他帶重兵前往邊境,這會讓他覺得自己更難掌控田將軍。
果然,過了不到七天,前方傳回戰報。
崔然憂慮的事,還是無可奈何地發生了。
原來魏凱旋擊退西夏軍後,率領軍隊開始狂追。
整整追了三天,人困馬乏,連口糧都不夠了。
終於,他們到了任水川,魏凱旋下令休整。
他自認為計劃很周全,因為在他面前就是羊牧隆城,自己的援軍秦止和韓琪與自己相距僅五里。
而羊牧隆城裡的守將劉慎更是一員猛將,自己手下的得力幹將。
他和秦止、韓琪約定,明早一起匯兵一處,一起追擊,匯合羊牧隆城。
次日,兩軍卻並未匯合,為的是快速行軍追擊西夏人。
然而行軍路上,他卻發現了幾隻奇怪的盒子,裡面有翅膀拍打和哀鳴的聲音。
於是他命人打開盒子,誰知,卻有上百隻鴿子騰空而起,鴿子越飛越高,鴿聲越傳越高,越傳越遠。
緊接著,西夏軍隊埋伏在周邊的士兵,如潮水一般涌將出來。
為首的,正是李元明本人。
他帶著他的十多萬人馬,而魏凱旋當時身邊,只有不到兩萬士兵,而且是疲憊不堪的。
瞬間的中計,已經讓軍心不定,加之疲憊,大周的士兵仿佛以一片孤葉阻擋西夏軍的滾滾洪流。
大周軍的劣勢太明顯了,驚惶之下,他們連基本的陣勢都還沒排列好,屏障更是一點也無,能做的,只有迎戰和衝鋒。
魏凱旋甚至連自己的大兒子墜馬而死都沒來得及看一眼,情急之下,只能命令自己另一個兒子率軍沖向高坡,希望居險而守,能夠有所轉機。
然而這是西夏人選擇的戰場,一切退路都已被封死。
他眼睜睜看著他們墜崖而亡,自己,則身中數箭,且被李元明一槍刺中咽喉,壯烈殉國。
本打算與他匯合的秦止和韓琪,也是幾乎同時在姚家川遭到了伏擊。
雖然開始還有援兵,但主帥魏凱旋全軍覆沒之後,西夏軍開始合圍,再無僥倖出現。
眾將士奮勇殺敵,但敗局已定,都是垂死掙扎。
羊牧隆城守將劉慎最為忠勇頑強,他本不必死在那裡。
但他聽說魏凱旋被西夏軍圍打,立馬帶兵殺到。
然而當時西夏軍的鐵桶陣已成,他帶著一萬人馬瘋狂衝擊,要將魏凱旋救出,然而以一萬對十萬,無異於雞蛋碰石頭。
他手掌流血,依舊死戰不退,最後死於亂箭,正可謂力竭而死,何其悲壯。
最後只有秦止和一千多個士兵逃出。
暮色來臨,西夏人逐漸退去,周軍屍橫遍野。
短短一天,魏凱旋帶過去的寒族名將幾乎損失殆盡,士兵陣亡四萬多。
如此慘敗,朝野震驚。
皇帝頹然坐倒在金鑾殿,大半朝臣心如寒冰。
但朝會之上,又不能當面指責皇帝決策失誤,誤派大將。
他們只好將矛頭指向當初推薦魏凱旋為帥的右丞相孫河頭上。
孫河頓時被御史言官們噴成了篩子。
崔然、田瀚國等人,俱低頭不語,臉黑如鍋,一個賽一個的黑。
但邊境這樣的情況,勢必要再派大將前去阻擊。
皇帝身子很快不適,躺倒在御座上。
宣了太醫來看,表示至少要休養半個月。
皇帝無法上朝,但邊關戰事緊急,總不能放著不管。
最後,虛弱的皇帝躺在御床上,有氣無力發了話:「朕心悲愴,政事先交由謝丞相來處理。」
謝如雅跪在御床前,磕頭道:「陛下信任,老臣原不應辭。但此事事關重大,還望陛下與朝臣們一起商議決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