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皇叔且慢> 第三百三十章 出使漳泉之人選

第三百三十章 出使漳泉之人選

2024-10-07 13:12:51 作者: 晏十三娘
  趙普心下想著,官家怕看了趙光義這封奏本,還顧念兄弟之情,這罪,怕是重不了了!

  「三日內,給朕一個結果!」趙匡胤說完,朝他們擺了擺手,一副不想多言的模樣。

  趙普應聲告退,準備出宮便讓人去找蘇曉來,就這件事商量出個對策。

  趙德昭則被趙匡胤留了下來。

  「外頭這些流言...」趙匡胤看向趙德昭,問道:「你有什麼想法?若不是你三叔的話,是哪個要害你?」

  趙德昭聽了這話倒是一愣,趙匡胤還從未同他這麼開誠布公得說起自己同趙光義的事。

  這話一問,便是將他二人的矛盾放在了明面上,也難怪也讓趙普他們幾個先回去了,確實也不好在外人面前說這些。

  皇帝都這麼直白得問了,趙德昭也不扭捏,直接說道:「我之前倒也懷疑過三叔,不過後來想想,他確實沒這個本事。」

  接收到趙匡胤的白眼後,趙德昭「嘿嘿」笑了笑,繼續道:「不過我也沒得罪別的什麼人啊?兒子的人緣可好了!」

  趙匡胤點點頭,「確實,得罪你的都進大理寺了!」

  趙德昭滯了一滯,當即抗議道:「爹你說這話就不對,好像兒子多愛公報私仇一樣,進大理寺的不就一個姚恆?他那是證據確鑿,兒子可是誣陷他了?」

  說完,趙德昭又哼道:「石熙載也得罪過兒子,兒子可舉薦他去番禺市舶司發光發熱了,多大公無私啊!」

  趙德昭說完後發覺自己這話多少有些歧義了,得罪自己的不是進了大理寺,就是被自己送去了嶺南。

  要知道,嶺南這地方是流放之地,在這個年代,不是什麼好地方啊!

  「那到底是哪個?你心裡真沒想法?」趙匡胤問道:「我是大宋皇帝,也是你爹,若有人這麼害你,爹定然會給你個公道,可若就這麼置之不理,如此放任下去,就怕不好收場。」

  趙德昭明白趙匡胤的意思,收了笑意正了神色,「兒子也讓人去打聽過,但只打聽出來,流言是隨流民傳入京中,可流民多是大名附近州縣,兒子也沒有得罪那兒的人呀!」

  「大名...」趙匡胤喃喃,想著大名那兒都有誰在。

  不過片刻,二人倏地對視一眼,異口同聲道:「遼國!」

  大名府位於黃河北,有「控扼河朔、北門鎖鑰」之勢,若山前七州沒有收回,大名便是宋都的北大門。

  在黃河決堤這麼亂的時候,混入幾個契丹人散布謠言,那可真是再容易不過的事了。

  眼下契丹人最恨的人,還真就是趙德昭!

  「呵!」趙德昭冷笑一聲,「想了這麼久,倒是沒往契丹人身上想,這麼看來,他們倒真是挺恨我的啊!」

  「若真是他們,倒也好辦了。」趙匡胤倒是定了心,契丹人搗亂總比自己人搗亂得好,讓武德司的去調查清楚,抓幾個回來公之於眾,比他們自己澄清要容易些。

  趙德昭想了想,問道:「爹,南漢歸降後,漳泉也該收一收了吧。」

  漳泉便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帶,眼下該是平海軍節度使陳洪進掌握其控制權。

  趙德昭本想再等一等,等漳泉或是吳越自己投宋歸降,可如今發現等不得,還得主動出擊得好。


  相比於吳越,趙德昭以為漳泉更容易歸降,畢竟政權小,如今控制這地方的,也就是個節度使。

  況且,它離南漢近,當初大宋攻打南漢,他全程看在眼中,想來也不敢多做抵抗。

  趙匡胤聽趙德昭這話,不過稍想一想便明白了他的打算,漳泉這地方,他的確也不準備留太久,但要發兵攻打,委實有些不划算,若能讓他們自己歸降......

  「你有什麼打算?」趙匡胤問道。

  「找個人去漳泉同陳洪進談談,節度使讓他繼續做,但漳泉兩地政務,需要朝廷指派人去接管。」趙德昭說道。

  「找誰去談?」

  這個問題,確實將趙德昭難住了。

  若說選個將軍出來,趙德昭閉著眼睛能報出幾十個名字,可若說合適的外交官,趙德昭想了想,沒有頭緒。

  趙德昭出宮時,選誰去漳泉同陳洪進談還沒有定論,他便直接去了政事堂,找趙普、薛居正幾個拿主意。

  趙普正同蘇曉商議趙光義的案子,不在正堂,趙德昭只見到了薛居正和呂餘慶,二人見他從宮裡出來,放下手頭的事便去見他。

  趙德昭將他同官家的猜測說了,又講了打算讓漳泉歸降,就是缺個使臣前去後,薛居正便想到了翰林院。

  「翰林院...誰合適?」趙德昭問道。

  「翰林學士盧多遜、學士院殿直李昉都是合適之人。」薛居正看向呂餘慶,「呂參政以為呢?」

  呂餘慶看了眼薛居正,笑了笑沒有說話。

  這人選提的讓他不知道說什麼好!

  李昉是後漢乾佑年間的進士,授職秘書郎,經宰相馮道引薦,同呂端一同任職弘文館,後改任右拾遺,集賢修撰。

  後周時,李昉隨宰相李谷出征淮南,柴榮喜愛其文才,回師後擢升其為主客員外郎、知制誥、集賢殿直學士。

  之後大宋初建,李昉加中書舍人,可在建隆三年,就被罷為給事中,後調回京,又被陶谷誣告,彼時吏部尚書張昭替李昉說話,為此牽連而辭官告老回鄉。

  因為這事,李昉貶為彰武軍行軍司馬,直到不久前才再次召入朝,奉命直學士院。

  官家雖然重新召他回京,卻不是那麼看重他,到現在還是個翰林院殿直,比他晚入朝的盧多遜,如今也是個翰林學士了。

  可說到盧多遜,卻又是另一番事了。

  盧多遜是後周顯德年間的進士,官家建立大宋後,便任命他為知制誥。

  這個職位的主要職責是替皇帝草擬各種文書,雖沒有太大權力,但可以接近皇帝。

  然後乾德二年,翰林院發生了一件黨爭風波,將盧多遜捲入其中。

  此事的關鍵人物是個叫張去華的,這人是建隆二年的狀元,比盧多遜小四歲,論在官場是盧多遜的後輩,可也是因為恃才傲物,對於自己做了三年秘書郎不得升遷而不滿,便舉報盧多遜寫的文章不合格。

  此事驚動了趙匡胤,他下令讓盧多遜、張去華比試文章,讓彼時的翰林學士陶谷、高錫做主考官。

  結果,盧多遜涉險過關,張去華贏了,升職為右補闕。

  別人不知道,呂餘慶還不知道其中問題,當真是因為盧多遜寫得不好所以輸了?

  必然不是,是因為張去華投靠了陶谷和高錫,這才有底氣上書攻擊盧多遜,而陶谷、高錫是屬於趙普一派,經過這事,盧多遜對趙普是何想法,也就不用多言了。

  薛居正提議讓這二人出使漳泉,若此事成了,回來必定擢升,李昉還好說,但盧多遜若升官...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