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明壽寧侯> 第432章 弘治錢莊

第432章 弘治錢莊

2024-09-04 12:18:29 作者: 南山有龍
  前線大軍出征,京師中並沒什麼影響,唯一的變化就是,手工業越來越多了。

  因為朝廷大肆收購物資,導致市場上各種貨物供不應求,一個接一個的作坊如同雨後春筍般冒出來,直接導致農村裡的勞動力越來越少,這下子地主急了,沒人種地可不行啊,於是,佃戶的酬勞越來越高,同時,大量引進耕牛。

  在以前,地主可捨不得買牛,因為一頭牛的價錢能頂十個成年男子,這筆帳都算的清楚。

  現在勞動力越來越稀缺,相比之下,耕牛的價錢越發顯得就沒那麼貴了,而且,朝廷已經收回漠南,草原上盛產牛羊,要多少有多少,漠南都司的牛羊源源不斷向中原供應,形成一條新的產業鏈。

  看到漠南都司的百姓一個個都有了出路,草原其他各部的牧民開始眼紅了,以前不服朝廷管教的各部落紛紛主動向朝廷示好,就連西邊瓦剌、漠北朵顏三衛等部落,也悄悄地向漠南都司遷徙。

  本來遊牧民族就是居無定所,茫茫草原上,也沒有個明確的邊界線,趕著牛羊走過來,把帳篷往這一紮,咱以後就是大明漠南都司的人了。

  在一片生機勃勃之中,一間重新裝修後的酒樓悄悄開張了。

  確切地說,這裡原來是酒樓,現在,是一家錢莊。

  大明弘治錢莊!

  錢莊是封建社會後期出現的一種金融組織,最初業務主要是貨幣兌換,後漸增加存款、放款和匯兌業務。

  自古以來,金銀長期處於稀缺狀態,以至於在民間出現多種貨幣混合流通狀況,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存在多種貨幣,當時各國之間的貨幣是可以互相兌換的,後來秦統一六國,統一了貨幣,規定黃金為上幣,單位是鎰,銅為下幣,單位是半兩。半兩錢早在戰國秦即已鑄行,初為圜錢,旋即改為方孔圓錢。秦統一以後,將半兩錢推行全國,自此,方孔圓錢這種貨幣形制一直沿用了兩千餘年。

  貨幣兌換業務則自西漢開始出現,到唐宋有所發展,始由金銀店、櫃坊等兼營,元及明初,朝廷欲專行紙鈔,民間仍用銀錠和銅錢,銀、錢、鈔三品並行,多種公私機構商號兼營兌換業務,這些機構就是錢莊的前身。

  由於金銀銅這些貨幣金屬太過稀缺,朱元璋大量發行大明寶鈔,並頒布鈔法,設寶鈔提舉司,其下再設抄紙、印鈔二局和寶鈔、行用二庫,並於次年以中書省南京名義發行。

  這個想法是好的,而且老朱也很重視,寶鈔的設計也是花了心思的,最終定為方形,高一尺,寬六寸,主青色調,外為龍紋花欄,橫題印有「大明通行寶鈔」,其內上兩旁為篆文八字「大明寶鈔天下通行」,從外形上來說,起碼看起來很霸氣。

  問題是老朱沒研究過經濟學,以為鈔票這玩意想怎麼印,印多少,都是朝廷說了算,畢竟我是皇帝,皇帝說的話能不好使嗎?

  可問題是,市場規律還真就不是皇帝能管的。

  沒有等價的金銀做支撐,大明寶鈔只發不收,既不分界,也不回收舊鈔,致使市場上流通的紙幣越來越多,寶鈔泛濫成災,發行當年就通貨膨脹,貶值極快,百姓紛紛棄之。

  洪武二十二年前後,江西、福建一帶,二貫紙鈔只能換銅錢五百文。到了永樂年間,一石米最多的時候能值寶鈔一百貫。

  正統年間,大明寶鈔貶值,政府放鬆用銀禁令,銀錢公開流通。此後幾代,由於私錢龐雜,銅錢輕重不一,成色各異,制錢、私錢、白錢三者之間的比價差異大,變動多,單是制錢就有金背、旋邊等幾十種名目,市面上便出現了大量的兌換業務。

  在此情況下,販賣銅錢和私鑄私熔更多,乃出現若干專營銅錢兌換的金融組織,稱為錢莊,這個錢莊和新開的弘治錢莊完全不是一回事,只是個鑄錢的作坊,又稱為錢店或者錢鋪。

  大明弘治錢莊開張之後,生意的火爆程度可以用四個字來形容——門可羅雀!

  畢竟,大明寶鈔這四個字已經徹徹底底地爛了,爛在了百姓的心中,爛到了骨子裡,無藥可救的那種。

  張鶴齡正在批摺子,發現有人進來,抬頭看了看是劉健,然後繼續低下頭來,口中說道:「劉閣老來了啊,坐吧。」

  劉健並沒有坐,而是臉上帶著怨念,問道:「請問殿下,弘治錢莊是怎麼回事?」

  「哦,你說那個啊,」張鶴齡將最後幾個字寫完,然後放下筆,說道,「怎麼,有什麼問題嗎?」

  「聽聞殿下要求百姓拿金銀和銅錢去兌換紙鈔?」

  「怎麼跟你解釋呢……」


  劉健以為對方在想辦法敷衍,當下語氣非常堅定,問道:「殿下只管回答,是也不是?」

  張鶴齡點點頭,說道:「既然是錢莊,當然有兌換的業務。」

  劉健面帶怒色,質問道:「殿下不知道此舉將會斷送大明江山嗎?」

  張鶴齡卻笑了笑,反問道:「劉大人何出此言?」

  劉健冷哼一聲,道:「殿下可知,現如今米價幾何?」

  「一石米大約是……」張鶴齡稍加思索,然後說道,「三百到五百文不等吧,畢竟有上等米,也有劣質米。」

  劉健繼續說道:「那好,殿下可知,多少寶鈔能買來一石米?」

  「按照現在的行情,怕是超過一百貫了。」

  劉健顯得有些詫異,他沒想到,張鶴齡對民間的市場了解的如此透徹,但是,還有疑問。

  「時至今日,市面上寶鈔積之市肆,過者不顧,已經無法通行,殿下為何還要設立錢莊,竟然還要求百姓拿金銀銅錢去兌換,這是何道理?」

  「劉大人先別急,來,先喝杯茶!」

  劉健本來不想坐的,但是年紀大了,站久了腰疼,便順勢坐在一旁的椅子上。

  「劉大人可知,為何大明寶鈔貶值的這麼嚴重?」

  劉健剛剛端起茶杯準備喝呢,一下子愣住了,對呀,只知道大明寶鈔貶值相當嚴重,可是,為何會貶值呢?

  明明印的一貫面額,但是實際上只能值五文錢,這可是大明朝廷印的啊,相當於皇帝的聖旨,可是,為何到了民間,聖旨就不起作用了呢?

  這個問題,還真沒仔細思考過。

  看到劉健發愣,張鶴齡繼續說道:「為何金銀銅錢一直不貶值呢?甚至太祖高皇帝曾下令,嚴禁民間使用金銀交易,饒是禁令如此之森嚴,卻還是無法阻止,這又是為何?」

  劉健更加懵逼了,對啊,為什麼呢?

  「歷朝歷代,金銀都是硬通貨,自然不會貶值了。」

  「為什麼金銀就可以成為硬通貨?」

  一番靈魂拷問之後,劉健已經有點後悔來文華殿了,正在檢討自己是不是吃飽了撐的,沒事往這湊什麼……

  「因為,金銀……硬啊……」

  「硬的東西就是硬通貨?石頭也硬,為何不行?」

  「石頭……多啊,滿地都是,和金銀沒有可比性。」

  張鶴齡笑笑,說道:「沒錯,劉大人說得對!」

  此時劉健滿腦子裡都是問號,瞎說的也對?

  「金銀之所以能成為貨幣,而且自古以來經久不衰,一來,是金銀稀有,物以稀為貴;二來,是因為金銀的穩定性,黃金最佳,白銀次之,然後是銅錢,甚至也曾有過鐵錢,可為何寶鈔不行呢?」

  劉健腦子裡已經有了一個模糊的概念,試著說道:「是因為……寶鈔是紙做的,不值錢?」

  「正是!」張鶴齡拍手稱讚道,「劉大人學富五車,博古通今,在下佩服。」

  劉健卻更加糾結了,問道:「可是,寶鈔不是一般的紙,是朝廷發行的。」

  「那又怎樣?朝廷做的事就一定是對的嗎?」

  劉健看了看谷大用,又看了看角落裡提筆記錄的翰林,說道:「靖王殿下,你這番話可是有大不敬的嫌疑啊。」

  張鶴齡卻不以為然,說道:「若是朝廷說的話都是對的,太祖高皇帝為何揭竿而起,推翻前朝?」

  劉健琢磨了一下,心說,你不會是在影射吧,想說大明重蹈前朝的覆轍?

  「雖然是朝廷發行的寶鈔,但是,經濟規律卻不是朝廷能夠掌控的,若是一味地發行寶鈔,給天下百姓每人印上一萬貫,是不是大明百姓各個都成了萬貫家財?」

  劉健感覺張鶴齡的話有些道理,可是,怎麼感覺哪裡不對呢?

  到底哪有問題,卻又說不上來。

  給天下百姓每人印一張萬貫寶鈔,真的都成了萬貫家財嗎?

  如果事情有這麼簡單,那可真的是天下大治了。

  問題是,為什麼這樣做不行呢?

  畢竟沒有接觸過經濟學,劉健也是頭大,腦子裡各種思路糾纏在一起,理也理不清。


  「太祖高皇帝發行寶鈔的初衷是好的,畢竟金銀和銅錢不便於攜帶,特別是數量大些,運輸是個問題,而紙鈔就不同了,摺疊起來放在口袋,靈巧輕便,還不容易丟失。」

  劉健已經陷入沉思,突然抬頭問道:「那為何寶鈔的發行,最後失敗了?」

  「其實,也沒有完全失敗,大明寶鈔最開始發行的那幾年,是立了功的……」

  劉健已經不想說話了,他現在滿腦子裡都是問號,只想聽聽張鶴齡怎麼說。

  「開國之初,是急用錢的時候,諸如農田水利各種事,常年都是大把的砸錢,關鍵是與北元的戰爭還在繼續,每年國防都是大筆花費,樣樣都急等著用錢。錢的事不解決,大明如何生存下去,都成了問題,這個時候,是寶鈔解決了大部分問題。」

  劉健一邊聽,一邊默默點頭,大明寶鈔問世前,明王朝幾乎天天愁錢,俸祿軍費國家建設,時常鬧的揭不開鍋。有了寶鈔後,這鍋就好揭了。尤其是最大頭的軍費,對北元戰事最激烈的幾年,明朝的軍費開支,物資錢糧供應,幾乎全是寶鈔買單,撐著明朝追亡逐北,終於打出一個和平環境。

  同樣起大用處的,更有朱元璋時代的農業工程建設,整個洪武年間,明朝多次啟動空前人力,大修農田水利和驛道,三十年裡單是水利堤壩就修了五千多,塘堰更修了四萬多,明初火速飆升的農業產值,就是這麼修出來的。當然,這些也是寶鈔撐起來的。

  問題就在於,這個局面並沒有維持多久,寶鈔面值上的錢數,一不留神就暴跌,僅僅在朱元璋在位年間,寶鈔就貶值了好些次,朝廷對於這個問題,都是強力彈壓,開始的時候,勉強能把寶鈔價格拉回來,但是時間久了,朝廷說話也不好使了,老百姓壓根就不認這玩意。

  永樂皇帝在位時,民間大額的經濟交易,特別是買地買房這類交易,賣家買家有時寧願用米麥絲綢來換,也絕不用這加速貶值的寶鈔。

  自此以後,貶值的問題徹底失控,哪怕朝廷多次重手整治,卻是再也沒用了。

  寶鈔的信度,也逐漸消失,最終流於破產。

  張鶴齡當然知道古人對經濟學並沒有多少研究,一來朝廷科舉取士,科舉考的是四書五經,是八股文,跟經濟學完全沒關係;二來,大明重農輕商,從根本上就不鼓勵商業。

  在開國之初,需要休養生息,國策農業為主是沒問題的,畢竟大家都需要吃飯的。

  但是現在不同了,再不大興工商,僅僅依靠農業,是無法進步的。

  想要發展工商業,第一步,就是錢的問題,必須解決。

  「弘治錢莊發行的銀票和原來的大明寶鈔完全不同,銀票不是朝廷想印多少就印多少,而是根據錢莊金銀的儲量來發行的,有多少銀子,就印多少銀票,多一兩都不行。」

  劉健聽出了些門道,問道:「也就是說,銀票就等同於錢莊裡的銀子,只是用票據來代替。」

  「不錯,百姓將銀子存進錢莊,就可以換取等額的銀票,同理,百姓拿著銀票去兌換,任何時候,都可以換出足量的現銀。」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