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鴻文站在發動機組裝線前給大家講解。
「這台飛機的動力來源是核聚變高溫氣冷堆,這套動力輸出也是機身的一個難點之一。」
「因為是要用在飛機上,所以整個核聚變機組我最後壓縮到了四個立方大小,這樣才能在保證保證安全的同時擁有足夠動力,其實如果只裝在兩台發動機的話我能把整個核聚變機組大小控制在三個立方內。」
你聽聽,人言否?
四台推力80噸的發動機,使用的還是核聚變高溫氣冷堆,關鍵人家把反應堆壓縮到了四個立方還不太滿意。
要知道航母的反應堆做到卡車那麼大都已經很難了,你還想著做到三立方。
在劉鴻文和大家介紹的同時,兩個機器人已經運過來一個方形鐵塊,這是新的密封好的反應堆。
因為反應堆的生產過程中會產生輻射,劉鴻文這麼惜命的人肯定不會帶人去那裡。
即使這個輻射已經控制在人體能接受的範圍內了。
圍觀的顧院長一開始還不知道那個方盒子是什麼,等看到劉鴻文指揮機械臂把發動機的管道和方盒子連接後才知道這個鐵盒就是反應堆。
「不是,劉鴻文你的反應堆就用這東西阻隔輻射的嗎?這樣真的安全?」
顧院長看到對於這些超出自己認知的東西總是忍不住去懷疑它。
「這個您放心,我還是很惜命的,如果沒有套這個方盒子或許還會有微量的輻射,但是套上這個盒子後就會徹底隔絕輻射。」
「這個盒子的強度也極高比機身的強度還要大得多,就是飛機從天上掉下來也不會有問題,唯一的缺點就是太費材料,打造一架六代機,這個盒子要用掉三分之一的費用。」
劉鴻文剛說完,葛洪也忍不住的提出了疑問。
「那麼這些材料你都是哪裡來的,我看了你從軍區申請的材料,雖然裡面有很多稀有材料,但是強度和性能好像都達不到你的要求啊?」
「葛老,常規的單一材料確實不能達到要求,但是只要用不同的材料去融合出一種新的複合材料就可以了,很簡單的。」
葛洪:???
很簡單?我特麼當然知道用不同材料組成的複合材料很好,但是誰知道每種材料該放多少,什麼時候放,順序又是什麼,這些都會嚴重影響結果。
怎麼這種事情從你嘴中說出來就像小孩子過家家那樣簡單。
葛洪看到劉鴻文那隨意的樣子不由的來了脾氣。
「那我想問下你的機身使用的材料你調配了多久?最終強度是多少?」
對於葛洪的這個問題劉鴻文還真不知道怎麼回答,因為他根本就沒花時間去調配,所有的材料配比都是直接以答案的形式出現在自己面前的。
就連機身的強度,自己也沒去測過,因為自己知道現在的機身強度不但合格,還遠超要求。
但是人家既然問出來了,自己肯定得給人家解釋一下。
強度都好說,大不了帶他們測一下就是了。
但是時間怎麼說呢?
那就隨便說一個吧。
「關於材料的配比當時還是費了些時間的,畢竟材料強度不夠後面的一切就進行不下去……」
聽到前半句葛洪微微點頭,我就說新材料的研究向來複雜,需要大量的時間去論證,怎麼可能短時間……
「當時想了一個晚上,總算是把材料的問題解決了。」
劉鴻文心想自己說一個晚上的時間應該差不多了吧!畢竟整個飛機也沒用多長時間。
一個晚上?
這種強度的新型材料他說用了一個晚上?
就這?還用了挺長時間的?
是你對挺長時間有誤解還是我對挺長時間有誤解啊?
葛洪覺得自己的時間觀念和劉鴻文的不是一樣的。
「至於葛老說的金屬強度的問題我還真不知道,這樣幾位跟我一起去做一下金屬的抗拉強度和屈服強度試驗吧。」
說完就領著一行人踩著飛盤來到了測試金屬強度的儀器面前。
兩塊和機身相同的合金材料被機械臂放了進去。
之後劉鴻文直接把數據投影在了眾人面前。
抗拉強度:1500mpa…2000mpa…5000mpa…8000mpa。
屈服強度:1200mpa…1800mpa…4000mpa…
看到不斷跳動的數字葛洪一瞬間覺得頭有點暈,這個強度的材料真的能造飛機?
正常航空領域用的材料抗拉強度也就2000mpa左右,屈服強度更低,1500mpa就夠了。
關鍵是這個強度的材料普通的機械根本切割不了這個強度的合金,更別說打造成自己想要的樣子了。
葛洪突然覺得頭有些暈了,一旁的林偉毅看到葛洪伸手想抓住什麼以此來穩定自己顫抖的身體,趕忙伸手扶住了他,並安慰道。
「老葛啊,不能以常人的目光看待這裡的事物了,從我們進來到現在哪一樣不是在我的意料之外的。」
林偉毅知道葛洪這是自信心受到了打擊,可是對於他自己來說又何嘗不是呢。
想想整個軍區集全軍之力,嘔心瀝血二十年,好不容易造出了轟-20結果呢?
被人家兩個月造出來的飛機碾壓的渣都不剩。
……
對於他們心裡的想法劉鴻文不知道也不在乎,隨他們去暗自神傷。
又領他們回到了發動機安裝這一步驟,迅速的把發動機和反應堆連接後就直接開始試車了。
四台發動機噴出十幾米長的尾焰。
場邊的人大驚失色,一群人剛剛還圍在發動機旁邊呢,直線距離估計只個四米五,這麼突然點火會傷到人的。
一群人倉皇的向後退去,只有劉鴻文一臉無所謂的站在原地。
「咦?離得這麼近為什麼感覺不到溫度的變化?」
「幾位請放心,在我們和發動機之間是有一層高透玻璃的,而且這塊玻璃的隔熱性也很好,雖然只有十厘米,但足以抵擋那尾焰的溫度了。」
劉鴻文和眾人解釋完後,手隨意的一揮,手上平板的畫面直接傳遞到了身前的屏幕上,這時眾人才發現剛才自己的面前竟然還有一層玻璃。
「其實這次飛機上使用的玻璃就是類似於這種材料的。」
眾人看著玻璃上顯示的數據。
使用80%動力輸出,單機推力80噸。
「80%就能有80噸的推力?那要是開到100%會怎麼樣?」
人群中不知道是誰提出了這一個問題。
不過劉鴻文倒是一視同仁,誰敢問他就敢回答。
「建議這台飛機非必要情況不要讓動力輸出超過80%,如果真的調整到100%的話這架飛機的速度應該會超過30馬赫,那對飛機的剛性結構和氣動布局來說會是個災難,飛機可能會在十分鐘內解體。」
「這架飛機設計的強度可以短時間使用100%動力輸出飛行,超過1分鐘機會對飛機造成不可逆的損害。」
「所以非必要情況下不要超過80%。」
這次很好,聽完劉鴻文的話沒人再提出質疑。
接下來的參觀也很快了,因為沒有人再提出什麼問題,他們都陷入了深深的自我懷疑當中。
當劉鴻文帶他們參觀完了最後道工序後,眾人赫然發現了一個不得了的事情。
一架嶄新的六代六爺已經造好了。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