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家父李世民,請陛下稱太子> 第二百四十六章 太子這是要在高麗再開個朝廷?

第二百四十六章 太子這是要在高麗再開個朝廷?

2025-01-02 10:42:01 作者: 執筆見春秋
  第246章 太子這是要在高麗再開個朝廷?

  新羅王都,月城。

  證據這等事情,其實最為簡單的。

  更何況新羅這邊,本來就是真的打算叛亂。

  「沒想到我們白白準備了這麼多,隨便抓幾個人一審問,這就齊全了。」

  裴行儉有些感慨。

  為了更好的完成太子所交代的任務,也是為了太子的名聲。

  師徒倆為此準備充分,還有大量的預案。

  至少要保證新羅叛亂的事情,看起來是真實的。

  誰曾想,這裡還沒開始用力呢。

  這邊自己就已經冒出來了。

  「殿下沒猜錯,新羅果然是狼子野心。」

  「他們從一開始,就想著背叛大唐。」

  「那新羅女王跑到神武宮給殿下請罪,無非就是為了麻痹殿下。」

  「現在來看,還是殿下棋高一著。」

  蘇定方淡淡的說道。

  裴行儉符合點頭:「只是如今,還需要好好安排下去,免得這些人狗急跳牆。」

  蘇定方冷哼一聲:「他們沒機會了。」

  如今的新羅王都所有的防守點,都已經被唐軍所掌控。

  蘇定方在次日,直接召開了新羅朝會。

  大殿上,一眾被抓起來的新羅官員,承認了勾結百濟的罪行。

  這個事情,還沒牽連到新羅女王那邊去。

  蘇定方也明白,如果在這個時候直接廢掉新羅女王,很容易引發新羅整體的叛亂。

  從某個方面說,這就相當於清君側,相對來說,還是比較容易讓人所接受的。

  消息很快傳到了神武宮。

  正月十五。

  神武宮內。

  李承乾把手中蘇定方送來的文書,拿給金德曼看。

  金德曼看完後,心驚膽戰。

  「殿下,這跟小王無關,都是這些逆臣暗中跟百濟聯絡。」

  只能是在第一時間撇清關係了。

  現在金德曼有些後悔,自己跑來請罪。

  這跟羊入虎口有什麼區別。

  只是對於新羅來說,他們想錯了大唐太子。

  要知道在以往很多時候,中原王朝的皇帝,都很注重顏面,只要是能體現出謙卑,多數情況下,都會被原諒。

  他們也是這麼想大唐太子的。

  可誰知大唐太子並不打算這麼輕鬆揭過。

  「孤當然知道跟你沒關係,只是現在新羅的情況很糟糕啊。」

  「看來還是需要好好的清理一下才行。」

  「待會你便給新羅大臣們寫個書信,告訴他們,讓其好好配合,把這些細作,都給揪出來。」

  「如此才能保障在攻打百濟之時,不會被人所出賣。」

  「善德女王,你說對嗎?」


  李承乾笑呵呵的問道,語氣不容置疑。

  到了這份上,金德曼已經只能符守聽從了。

  旁邊金勝曼看到這一幕,滿臉快意。

  ——

  新羅完了。

  在李承乾的授意下,原本只是查百濟細作。

  然而波及的層面,卻隨著調查越來越廣。

  不只是細作方面。

  包括普通的刑事案件,蘇定方也直接入手了。

  一樁樁陳年舊案,都被牽扯出來。

  新羅這等地方,尤其是女王當道的年代,多少齷齪事被掩埋。

  貪污受賄,草菅人命,公權私用,橫行霸市,誣陷忠臣等等。

  王朝時代本來就是這樣。

  很多事情,一旦暴露在陽光下,能有幾個坦蕩的呢。

  哪怕是能臣,當權力在手的時候,能說所有的事情,都會按照律法來行事嗎。

  更何況,蘇定方用的,還是大唐的律法。

  一時間,新羅王都,滿城風雨。

  牢房都快住不下了。

  幾乎清一色的貴族,官員,都被抓了進去。

  更為重要的是,都可謂證據確鑿。

  新羅朝會,人員凋零。

  還能站在朝堂上的,也算是真正的清官了。

  只是這人數嗎,兩個巴掌都能數過來。

  而這些清官們也知道,新羅完了。

  大唐太子在高麗搞的那一套,又用到了新羅這裡。

  他們千算萬算,終究還是沒能算過來。

  可偏偏,證據律法擺在這裡,誰還不能說個理由來。

  當一卷卷案宗,送到神武宮善德女王金德曼手裡時。

  她感覺天都塌了,直接癱軟在了地上。

  李承乾有些感嘆。

  朗朗乾坤,終是讓新羅得見光明。

  此時,新羅百姓,大聲叫好。

  多少人的冤屈,得以洗刷乾淨。

  可一池子的污水,都被沖乾淨了,這池子,也跟著乾涸了。

  ——

  貞觀十八年,正月二十三日。

  李承乾再次發布太子教令。

  鑑於新羅官員凋零,特向大唐所有學子發召集令。

  只要有功名在身者,皆可前來新羅入官。

  對於大唐的學長們來說,這大概是最好的時代了。

  這個時代,讀書是為了什麼。

  就是為了當官。

  施展抱負,治理地方。

  如今,太子給了他們這個機會。

  科舉都不用怎麼去爭奪了,考個最為簡單的功名,然後趕到高麗,新羅,直接就能走馬上任。

  還能有比現在更輕鬆踏入仕途的方式嗎。


  高麗跟新羅,加起來大大小小也是有兩三百城池。

  各級官員,全部算下來,少說也是上萬人。

  國子監的學子,感覺都要被太子掏空了。

  可誰又願意,放棄這個機會。

  大唐通往高麗,新羅的路上,可謂是最為熱鬧,只要上路,不多時就能碰到大量同行的讀書人。

  這些人滿懷期待,結伴而行。

  寒窗苦讀,誰不是為了今朝。

  真正的終南捷徑啊。

  ——

  長安城。

  李世民現在也有些哭笑不得。

  太子這麼召集學子,大唐學子聞風而動。

  別說是離得近的北方了,南方士族這邊的學子們,也是紛紛乘船而上,都跑去投奔太子了。

  本作品由整理上傳~~

  「太子這一招,還真是厲害。」

  「臣聽說便是五姓七望的族內子弟們,都是大量前往遼東。」

  長孫無忌很是感慨。

  原本魏王黨勢力壯大,在大唐影響力飆升,太子那邊,顯然比之魏王難以爭奪。

  畢竟人在遼東,等於是把大唐境內拱手相讓。

  可誰知道,這麼一搞,五姓七望的學子們也忍不住了。

  畢竟大家都是讀的聖賢書,為君分憂乃是本分。

  哪怕是德高望重的族內長輩,也沒有說可以攔著族中子弟晉升的道理。

  這樣一來,反倒是對五姓七望形成了打擊。

  大量的族內子弟外出,以至於對當地的影響力削弱。

  卻偏偏是大勢所趨。

  「確實有幾分釜底抽薪的意思。」

  李世民贊同的點點頭。

  這對於五姓七望的打擊很大,往前當官,都是要搞投行卷的,把控了選官權,阻礙了寒門學子的晉升道路。

  太子卻另闢蹊徑,把科舉都給繞過去了。

  但如今這局勢,便是再有德學之人,也挑不出個理來。

  這可是教化之功德。

  大唐這邊也沒有辦法給高麗,新羅提供這麼多的官員過去,太子降低選官的門檻,亦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誰叫世家門閥壟斷知識,提高書本售價,讓天下讀書人這麼少了。

  「只是太子這任命下的官員,是否稍微多了些。」

  「按照如今太子對外的說法,高麗新羅之地,所需官員缺口,尚且有一萬三千餘人。」

  「觀我大唐,全國上下官員,也不過才七千餘人。」

  房玄齡開口說道。

  後世西方經濟學倡導『小政府,大社會。』

  唐朝這個版本,似乎非常符合。

  李世民算得上史上最為精明的治國者之一,他讓富人出錢養官,讓地方出錢養兵,這樣朝廷財政的支出,就變得很少,就有了『小政府』的概念。

  李淵開國之後,把一切山澤稅、鹽稅統統廢罷,之前由國家專營的鹽、鐵、酒等產業全數放縱民眾自主經營。在農業稅方面,唐代的稅收是取五十分之一,遠低於西漢的三十分之一,徭役則是每年二十天,也比前朝要少。


  李世民即位後,當月就頒布詔令,把潼關以東的關卡全部停廢,以讓貨物自由流通。

  有唐一代,還停止了商稅的課徵。

  唐朝的中央政府實行六部制,比漢朝的十三曹整整少了七個部門,是一次很大的部門精簡。李世民用官非常之少,貞觀年間,中央機構中的文武官員最少時只有六百四十三人,全國僅七千餘人,這應該是歷朝人數最少的王朝了。

  唐朝的官員按官職高低都可以領到一塊「職份田」,此外還有永業田,即便是八品或九品的小官,也有永業田二頃。此外,則可以領到一份年薪。即便是養那幾百個官員,李世民竟還捨不得由財政出錢,他想出了一個非常古怪的『公廨錢制度』。

  就是對大戶定向徵收一步賦稅,以此養官。

  早在高祖李淵時期,朝廷就對天下的富商進行了一次資產清查,按資產多少定為三等——後來改成九等,並規定「每歲一造冊,三年一造籍」。

  在把人數基本摸清楚的前提下,到了貞觀十一年,李世民下詔書,容許長安七十多所衙門,每所可選「身能估販、家足資財」的商人九名,號稱「捉錢令史」,每人貸予「公廨錢」5萬錢,用於商業活動,每月納利息4千錢,一年8萬錢,以單利計算,年利率約為百分之一百。

  這就相當於讓長安城裡最有錢的七百個富豪家庭,每年繳納一筆數目不菲的「特別稅」。

  實際上官府所出的公廨錢,僅僅只是名義上的,而繳納的利息則是真金白銀。這一政策很快在全國各州普遍實行。

  為了鼓勵商人接受公廨錢制度,李世民在全國特別設立了七千個基層官員崗位,只要納滿一年,家庭就可以派出一人當官,不過任期只有兩年,之後由其他納稅的「上戶」取代。

  雖然沒徵收商稅,但這樣的方法,也是變相從大商手裡拿錢,算是另外一種形式的收取商稅了。

  只是現在,太子發布的教令,卻直接招上萬官員,這裡頭的含義,就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李世民聞言,面色微微陰沉下來。

  房玄齡的一句話,就讓李世民想到了很多可能。

  太子要在高麗,直接任命超過大唐全國上下,乃至於一倍的官員,難道只是為了更好的治理高麗,新羅嗎。

  按照現在這情況,是不是太子打下了百濟之後,還會招更多的官員。

  大唐的讀書人,都跑去給太子當官了。

  那麼是不是太子隨時都能組建,比大唐朝廷還要更多官員的朝廷出來。

  這其中用意,可謂是居心難測啊。

  長孫無忌深深的看了一眼房玄齡。

  這是要給太子添堵啊。

  難怪。

  如今五姓七望,都已經依附於魏王,房玄齡出身清河房氏,夫人又是五姓七望的嫡女,這個時候,哪怕是想撇清關係,也是不可能的了。

  很多時候,許多選擇都是身不由己。

  只是在這個事情上,長孫無忌也不知道怎麼去說。

  然而,魏徵卻站了出來。

  「陛下,依臣所見,僅僅一萬餘官員,還是遠遠不夠的。」

  「高麗,新羅,百濟,整個遼東一帶,可能至少需要三萬官員才夠。」


  魏徵雖然也算是世家出身,但跟五姓七望不同,早就已經沒落,完全是憑藉自身才學上位。

  況且其本性剛正不阿,更多的方面,還是站在國家的角度出發。

  如果不是這樣,李世民也忍受不了魏徵這麼多年的勸諫了。

  「魏卿說說,為何要這般多官員?」

  李世民皺眉問道。

  魏徵解釋道:「陛下,這高麗,新羅,百濟,跟咱們大唐完全不同。」

  「這些地方上的百姓,大多數說的都不是漢語,而大量的豪紳貴族,都被太子所審判了,這就需要更多的人去行教化之道。」

  「咱們大唐的百姓,不說都能識字,但對於律法,也是知曉一二,因此無須太多官員,便能管轄過來。」

  「可遼東不同啊,這邊一個官員能做的事情,那邊則需兩三人才能做完。」

  「況且越多的讀書人去了,也能讓大唐之文化,更快的傳播於遼東大地,使其百姓歸附。」

  「所以,臣建議,咱們大唐境內,應該多多興辦學堂,以培養更多的讀書人。」

  「如今竹紙廉價,拓印方便,正是興盛我大唐之良時。」

  魏徵這麼一說,李世民眉頭頓時就舒展開來。

  對於太子的行為,也就理解了。

  也少了幾分忌憚。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