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此時此刻,伴隨著秦鎮的講述,歷朝歷代,無數人都倒吸口涼氣……
大秦,始皇時空。
「嘶,這……」
李斯震驚了,那是真的震驚。
哪怕他在高層政治中,已經見過不少黑暗,可是,在聽到秦鎮說的那些後,還是覺得有些難以置信。
簡直匪夷所思!
敵人南侵,所過之處,全部投降?
這特碼的……
這大宋到底姓趙還是姓秦?
等等……
這種事,好像以前都是發生在秦國身上的……
嗯……
始皇帝滅六國,好像用的就是這個套路。
以高官厚祿,錢財等,賄賂敵國之人,不僅可以得到情報,還可以讓別人直接投降。
秦國就是這麼崛起的。
這才有了橫掃六合,一統華夏。
只是……
這邊是秦國主動做的,在對付敵國方面,去賄賂等,也屬於正常操作,屬於軍事行動了。
但是,宋朝那邊……
好傢夥,那是文官賣國啊!
這特麼都不用金國賄賂,金國不僅不用賄賂,秦檜那些傢伙,還要給金人給錢。
嘖……
這性質就完全不同了。
下意識的,李斯看了眼秦始皇。
卻發現,此時的始皇,無悲無喜,面無表情,就好像秦鎮說的那一切,與他沒有半點關係一樣……
嗯……
也確實沒有半點關係。
但這種,大臣背叛皇帝的操作,難道身為皇帝的秦始皇,心裡沒有半點波瀾嗎?
還別說,秦始皇心裡是真的有波瀾。
要說他最痛恨的,自然就是背叛者了。
叛徒必須死,哪怕是他的兄弟。
至於說那些大臣背叛?賣國?
這種事,他也想過,但很快,就沒放在心上。
就現在大秦這種情況,你背叛了,你能幹什麼?
別說你一個大臣了,哪怕是一個手握兵權的武將背叛了,還能對抗得了朝廷鐵騎鎮壓嗎?
而且,你叛逃,賣國,你能跑到哪去?
匈奴還是朝鮮?
月氏還是羌人?
開玩笑,好好的人不當,跑到森林裡當猴子?跑到草原上當野人?
問問這些三公九卿,哪個願意放棄現在的一切,然後跑到草原上去?跑到山林中?去過著遠不如現在生活條件的生活?
就算你在那邊可以稱王稱霸,可,那生活條件,豈能與在大秦的時候相比?
是,你在大秦,並不是王,頭頂上還有個皇帝壓著。
可這皇帝,也不是殘忍弒殺的暴君。
相反,你要是叛逃了,那迎接的,就只有皇帝的雷霆震怒。
是,你叛逃了之後,可以稱王稱霸,表面上看,好像頭上沒人了。
可實際上,隨時都可能被大秦覆滅。
你拿什麼跟大秦斗?
而且,經過秦鎮的透露,一些科技玩意兒,已經逐漸在大秦之中出現……
雖說蒸汽機這種東西,因為科技受限,還沒能搞出來。
但只要按照秦鎮的走,這些,也都是遲早的事。
就這種情況,誰又願意叛逃?誰又願意放下現在的一切,去過著野人一樣的生活?
……
而此時,大漢武帝時空。
此時的漢武帝,其實與秦始皇想的差不多……
當然,他不僅不怕叛徒。
漢武帝甚至不怕間諜。
他有信心,最後,那間諜,也會徹底融入大漢。
當看到大漢的技術日新月異,當看到大漢宛若人間天堂之時,你還會回到你那破小老舊的部落中去嗎?
去想著如何推翻大漢?想著如何對抗大漢?
何必呢?
根本打不過,甚至,那種巨大的差距,還大的讓人絕望!
而等到將來,等大漢徹底將那些間諜的老家,部落攻占,並且讓他們融入大漢之後,還有什麼間諜不間諜的麼?
總之,在他看來,大漢應該就不存在什麼賣國不賣國這種事。
賣國對那些人而言,收益遠遠大於付出。
除非那些人也想著當皇帝。
只是,當皇帝,真是什麼好差事麼?
如果放以前,你問一個人,想不想當皇帝,人家想都不想,一臉狂喜的就答應了。
而現在,你現在問,普通人除外,問問朝中那些大臣,問他們還想不想當皇帝?
他們估摸著會猶豫一會兒了。
當秦鎮曝光當皇帝具體有多難受後,誰還想當皇帝?
當臣子的,你想著怎麼辦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頂多再想一下如何撈偏門,如何坑蒙拐騙,如何貪污腐敗。
但是,當皇帝,你想的事情就多了。
要想著國家如何掙錢,要想著國家如何長久,要想著天下百姓能不能吃得好,能不能想著天下百姓如何不造反。
這就是皇帝,一天操心的事情,可不會少。
除非只想當一個混吃等死的廢物昏君,真正的那種享樂昏君。
但那種昏君,敗壞了國家,還能長久嗎?
就算他能活到壽終正寢,可國家都快滅亡了,那他兒子會不會發奮圖強?至少,讓自己這個皇位長久一點?好歹活得長一點吧?
說白了,內卷,任何時代都存在。
老爹當個混吃等死的廢物,兒子不行,兒子要是也是混吃等死的廢物的話,這國就要亡了,國亡了,他還能好到哪去?
所以說,只有皇帝,才會盼望著國家越來越好。
畢竟,那真的是屬於他的東西。
當皇帝,也是個技術活兒啊!
……
而此時此刻,歷朝歷代的皇帝們,其實想法都一樣……
只不過,最糟心的,還是趙構了……
趙構都沒想到,岳飛死前,竟然還發生了這麼多事。
好傢夥……
金軍一路南下一路綠燈啊。
孟庾?李師雄?李正民?路允迪?
好好好……
看來,這是還沒殺夠的節奏啊!
這一刻的趙構,那是深吸口氣,眼神凌厲,一路北上一路血!
他還就不信了,殺不光這些賣國賊?殺不光這些狗東西?
當然,在此之前,還得找到劉錡。
帶著劉錡,帶著大軍,一路北上。
朕,御駕親征!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王庭終不還!
……
同一時間,問答空間內。
此時,秦鎮再次開口了:……
「其實從六月份這一個月發生的事情,也能看出很多東西來。」
「秦檜這吊毛,其實不僅僅是針對岳飛,而是,但凡北伐的人,他都針對。」
「就像這劉錡一樣。」
「五月二十九,劉錡一場大勝,敗金軍三路大軍。」
「六月份的時候,秦檜就趕緊喊劉錡回來,劉錡壓根不聽,然後又大敗金軍。」
「緊接著,就是岳飛等,北伐軍皆有捷報。」
「而趙構那邊,也開始下詔,除了必要開支,其餘的,全部供給給軍隊。」
「其實從這裡也能看得出來,趙構是真的在全力支持北伐。」
「趙構不傻,他很清楚這麼做才是對國家有利,對自己有利,對後人有利的。」
「就算他不在乎國家,不在乎後人,他也會想想自己。」
「自己要過得好,要大權掌握在手,要醒掌天下權,醉臥美人膝,那就必須得北伐,北伐成功,那皇帝的威信就高,威信高了,話語權就高。」
「可有些人,自然不願意北伐。」
「就像這秦檜一樣,前腳喊了劉錡,劉錡不願意不回來,後腳又去喊岳飛,讓岳飛班師回朝,結果,岳飛也不聽!」
「岳飛是六月十三的時候打的金軍,大勝。」
「六月二十一的時候,秦檜就命那李若虛來喊岳飛了。」
「是的,沒有說錯,這裡,還是秦檜喊的,而與趙構沒有任何關係。」
「首先,趙構身為皇帝,任何命令,都會以『詔』的形式發布。」
「而史書上只記載,【派遣司農少卿李若虛……】,這個派遣,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一般非詔的形式,都不是皇帝發的。」
「皇帝不管說話,還是發旨等,都是有制度的,有形式的,但凡皇帝發的,基本上都得遵從:制、詔、誥、敕、旨、冊、諭、令、檄等。」
「所以,這李若虛,絕對不可能是趙構派過去的。」
「真要是趙構發的旨意,岳飛也不可能不聽。」
「而且,之前也說了,岳飛與趙構,都是以密信往來,就算要喊岳飛回來,那也是以密信的方式,不是這種方式。」
「然後在說說下個月的事……」
「閏六月。」
「這月其實也差不多。」
「閏六月初一,張俊在永城縣朱家村,大敗金軍。」
「閏六月初四,金人犯涇州,守臣曲汲棄城去,經略使田晟率兵來救,金人敗走。」
「閏六月十二,田晟及金人再戰於涇州,敗之,金人引歸鳳翔。」
「閏六月十七,永興軍鈐轄傅忠信等與金人戰於華陰縣,敗之。」
「閏六月二十,岳飛遣統制張憲擊金將韓常於潁昌府,敗之,復潁昌。」
「閏六月二十五,岳飛遣統制郝晸等與金人戰於鄭州北,復鄭州。」
「是日,李興復汝州,與金人戰於河清縣,敗之,復伊陽等八縣,李成遁去。」
「是日,韓世忠遣統制王勝、王權攻海州,克之。」
「閏六月二十七,金人救海州,王權等逆戰,敗之,復懷仁縣。」
「可以說,從大宋正式開始反擊,金人一場仗都沒有贏過。」
「真的,說這些人是廢物都是抬舉他們了。」
「而岳飛,在這些人之中,戰績是最輝煌的。」
「岳飛救援劉錡,收復蔡州。」
「他手下大將張憲收復穎昌、淮寧府。」
「又派遣統制收復鄭州。」
「還有那個李興,也是岳飛手下,收復了汝州,伊陽等八縣。」
「他一支軍隊,相當於就收復了四州。」
「而張俊,就收復了個亳州。」
「韓世忠,收復了海州、懷仁縣。」
「這一對比,就很能說明問題了。」
「為什麼後世那麼多人吹岳飛?岳飛是真的猛,有事他真上。」
「但這時候,岳飛這邊出現了一個問題。」
「他手底下才只有十萬人,收復的那麼多州,又不可能不駐紮士兵,而駐紮士兵的話,就會出現兵力分散的情況。
「就算一個州駐紮五千人,那也分出去了兩萬人。」
「而且,一個州,又怎麼可能只駐紮五千人那麼簡單?」
「如果和平時期,兵力少點沒問題,但這是戰時,戰時兵力少的話,萬一被敵人打上門來怎麼辦?」
「所以說,一個州,駐紮五千人是肯定不夠的,只會更多,一萬這個數,應該是合理範圍。」
「而一萬的話,那就分出去了四萬人,岳飛手底下,就只有六萬人了。」
「當然,如果岳飛不北伐了,就占據這四州的話,到也還行。」
「但他偏偏還要北伐。」
「不過,這不是重點……」
「重點是七月份發生的事情。」
「七月初一,岳飛派將領張應、韓清到西京,會同李興收復永安軍。」
「初七,岳飛與完顏宗弼在郾城大戰,打敗金軍。」
「十二日,岳飛派統制楊再興、王蘭等在小商橋截擊金軍,二將均戰死。」
「十三日,金軍攻打穎昌府,岳飛派將領王貴、姚政聯合出兵努力奮戰,打敗金軍。」
「二十日,岳飛因為多次接到詔書要他班師,於是從郾城還師,軍隊士氣低落,潰散不群,金軍追擊沒有追上。穎昌、蔡州、鄭州等地又被金軍占領。」
「首先,就是岳飛軍駐紮地的問題。」
「岳飛駐紮在郾城,可金軍不知道,也只有自己人才知道。」
「而偏偏,完顏宗弼就很精準的找到了岳飛所在,然後,跟岳飛大戰。」
「是,這一戰,的確打敗了金軍。」
「可短短五天後,金軍又來了,這一戰,絕對是偷襲。」
「小商橋就在郾城的三十多里外。」
「金軍都跑到這麼近的地方了,岳飛才忽然察覺,並且,派遣楊再興、王蘭等將去截擊。」
「結果,兵力準備不充分,金軍又是偷襲的情況下,導致楊再興、王蘭戰死。」
「當然,高中本紀中記載的比較模糊,《金佗粹編》中記載的比較詳細,連人數也記載的清清楚楚。」
「比如楊再興還殺了兩千多金兵,一百多名軍官等等。」
「總之,事就這麼個事。」
「而這能說明什麼問題?」
「很簡單,說白了就是內部有人向金軍透露岳飛軍內部的情報。」
「岳飛在郾城的兵馬的確不多,但完顏宗弼是如何知道的?」
「《金佗粹編》中也記載了,他直接用一萬五千騎兵,直奔郾城而來,中途都沒有耽擱的!」
「郾城,是岳飛所在,就相當於大後方的指揮所。」
「說指揮所就應該明白了,這玩意,就是在大後方的!」
「如果不是有人向完顏宗弼透露,完顏宗弼如何知道岳飛的指揮所在哪?」
「而從七月二十這邊,也能看得出來。」
「《宋史·高宗本紀》中原文記載是:壬戌,飛以累奉詔班師,遂自郾城還,軍皆潰,金人追之不及。」
「岳飛多次接到詔書,要求他班師回朝。」
「注意是多次。」
「之前記載了一次,這邊又說了一次。」
「很明顯,兩次是不符合多次記載的,應該說,在此期間,岳飛不間斷的接收到了朝廷讓他班師回朝的旨意,至於多少次,那不知道,反正很多次就對了。」
「而之前,岳飛都沒搭理,壓根不想管。」
「結果這一次,岳飛回去了!」
「而這一次岳飛為何回去?」
「高宗本紀沒記載!」
「但別的地方有記載!」
「說白了,就是不給糧了!」
(別著急,我待會兒搞個圖!讓你們瞅瞅這一戰的情況!其中包括岳飛收復的州,以及岳飛駐紮地,以及完顏宗弼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