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6章 成梁稱王,割據一方!
漢城之北。
一座座黑洞洞的炮口火光噴射。
到底是占據了地利、人和,高麗修築了不少防禦工事,所有的火炮,都架設在寨柵後方,連續向突進的李成梁軍轟擊。
炮火在李成梁軍的官兵的前方,在他們的左右兩側,有些甚至就在他們的身邊炸起一團團火光。
但就是炸不到多少人!
透過千里鏡,李成梁望見這一幕,忍不住搖搖頭。
一百多年過去了,高麗的火器,根本沒有絲毫進步。
洪武、永樂年間,高麗太宗李芳遠曾到過北平,與時為燕王的成祖文皇帝朱棣關係還不錯。
成祖文皇帝即位後,李芳遠最先派人到金陵朝賀,成祖文皇帝也很好地報答了這位「造反」方面的老師,承認李芳遠的高麗國王名號,並且正式確立了高麗的屬國地位。
成祖文皇帝與高麗有著深厚的情結,他與李芳遠過從甚密,書信往來不絕。
成祖文皇帝先後三次派人去高麗選妃,死後又以兩位高麗妃子殉葬,這一行為雖然殘酷,但也反映了成祖文皇帝對高麗的親近。
因此,成祖文皇帝在位期間,曾將鴨綠江南岸的土地賜予高麗,這一行為等於是從法理上放棄了鴨綠江南岸的土地,使得大明朝幾乎徹底痛失世界東部最重要的橋頭堡——高麗半島。
毫無疑問,在如今亟待擴大戰略的大明朝來說,這一決策堪稱是成祖文皇帝一生最大的戰略失誤。
成祖文皇帝和李芳遠的友誼,使得永樂年間的高麗王國迅速發展了起來,文字、軍事、醫藥、發明、文學……涵蓋方方面面。
尤其在軍事上,李芳遠在成祖文皇帝的建議下,進行了己亥東征。
而東征目的是清除對馬海峽倭寇的侵擾,那次東征高麗打死七百頭倭寇,活捉一百一十頭倭寇,並釋放了至少一百四十名被倭寇抓走的大明百姓。
而高麗方面,僅有一百八十人陣亡。
在北部邊疆,李芳遠下令修建了四郡六鎮以加強邊防。
李芳遠還參考大明軍制制定了諸多鞏固半島防禦的律法,並力求在新武器的發明和發展。
為此,成祖文皇帝特派遣吳堯,這位大明朝的大匠作前來做指導,在吳堯的帶領下,高麗製造了許多火箭及火炮,如現在使用的高麗神機箭。
華夏、半島,都是李成梁的祖地,華夏幫助高麗製造的神機箭,卻在一百多年後,打向了大明朝的軍隊。
李成梁倒沒覺得有什麼,但一些明悉大明、高麗歷史的遼東軍將領卻接受不了了。
直到此時此刻,他們仍受李成梁蠱惑,以為此次進攻高麗,不過是為了逼迫高麗交出努爾哈赤等女真族餘孽,而高麗非但不交,還膽敢拿大明的東西來打大明人。
是非對錯,所有的遼東軍將士已無心分辨,只想儘快弄死這群狗日的。
萬名前軍騎兵,在將校身先士卒的率領下,迎著猛烈地炮火,悍不畏死沖向高麗炮兵陣地。
火器戰場,第一件事,便是以最快的速度摧毀敵方的火炮陣地,這種殺傷性極大的武器,是戰場局勢最大的變數。
而遼東前軍很快的執行了這一任務,圍繞著高麗炮兵陣地,頃刻間便拋擲出上萬枚瓷蒺藜,沖天的火光瞬間籠罩陣地,炮聲戛然而止。
千里鏡這玩意,高麗也是有的,站在高地的高麗王李峘,完全不敢相信,傾一國之力打造的二百門火炮,竟在兩軍交戰的第一時間被解決。
自詡文治武功蓋絕天下,高麗王軍天下無敵的李峘,心裡頓時湧現出一股難以言喻的恐懼。
那炮兵陣地的指揮,就是被他譽為高麗第一炮將的金景錫,他的左膀右臂,被他眼睜睜看著炸的粉碎。
這一刻,李峘腦中一片空白,戰鬥已經打響,解決完高麗炮兵陣地的遼東前軍,遵照李成梁下達的軍令,立刻轉戰正面戰場,如群狼下山般,借著強大的慣力,將一枚枚瓷蒺藜拋擲入高麗王軍中。
遍地開花!
可以說,在短兵相接的瞬息,高麗王軍的前軍將近團滅,數萬名高麗王軍將士死傷。
如果說這世間最能讓人清醒的事物是什麼,那爆表的武力,絕對是其中之一。
這不是對戰,而是屠殺!
人在無法抵禦的極度恐懼下,只有兩種反應,一種是放棄,另一種是轉身就跑。
戰場上,一旦大量將士臨陣逃脫,那麼崩潰之勢立成,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軍神在世都難以拉回來,又何況是二十多歲,剛認清現實的高麗國王李峘。
瓷蒺藜扔完,遼東前軍結束了第一道軍令,讓開了戰場,令遼東中軍、後軍壓上,去與高麗王軍搏殺。
當然,搏殺二字或許不太確切,徹底喪失抵抗意志的高麗王軍將士除了逃,還是逃。
寧願衝撞己方軍陣,也不願意回頭看一眼遼東軍手中的屠刀。
遼東中軍、後軍銜尾,不斷獵殺一個個逃的慢、倒在地上的高麗王軍將士。
而逃的快,則由緩過勁的前軍騎兵負責追殺,兩條腿,怎麼可能跑得過四條腿的?
追上去,朝著那無防的後背就是一刀,高麗王軍將士當時就撲倒在地,緊接著就沒什麼動靜了。
殺!殺!殺!
連殺幾人,刀往往就鈍了,卷刃、缺口如鋸齒一般,再劈砍下去,就連人頭骨都砍不進去。
但是,在戰場中,最不缺的便是殺人的武器,前軍、中軍、後軍將士的刀不行了,就撿一把地上的高麗刀使。
儘管高麗所造的刀不那麼好用,質量也沒那麼好,但殺個一二人還是沒什麼問題的,等刀刃卷了,再換一把就是了。
高麗王軍已潰。
目睹一切的李峘接近痴傻,渾身是血的高麗王軍指揮,李峘的另一個臂膀,大將南致勤沖了過來,護著李峘離開,「大王快走!」
說著,便砍死了近前來的一名高麗軍士,而這一身血,想來也不是遼東軍士的血。
大戰,持續了一天一夜,死傷以不可數計。
「高麗王在哪?」李成梁問道。
李成材答道:「估計逃回漢城了。」
「軍隊、將領俱亡,那就是座空城罷了,傳令下去,繼續進軍,漢城!」
……
平壤方面。
俞大猷僅率十餘騎到來,徑直到了營壘大門。
並直接向城中守軍通報了身份,遼東軍參將達永大吃一驚,連忙出營、出城拜見,俞大猷坦然入城。
卜一進城,俞大猷就被眼前的景象震驚,在多方情報中,這裡還是遍植柳樹的「柳京」,今值盛夏,本該滿城柳枝招搖才對。
滿目瘡痍,斷壁殘垣,無數柳樹殘根,無聲的述說著這裡曾經發生過一場史無前例的大火,將一城的柳樹焚去,而焚柳中,火落入民家,於是,災難就發生了。
作為高麗國最為繁華的地方,地位等同大明朝金陵城的平壤,就這樣毀於大火中。
而原因很簡單,為了方便統治,防備高麗國百姓的偷襲,凡是「障礙物」,都要儘可能的毀掉。
偌大的城池,竟不見一名高麗人,在俞大猷看過來時,達永就明白了他的意思,解釋道:「大將軍,沒死,都在城南。」
因為李成梁的特殊軍令,奪下一城,錢財、寶物、女人皆歸將士所有,隨意採擷。
將士們的第一目標,當然是錢財、寶物,搶過城府府庫,再搶城中大戶,最後搶普通民家。
一層層洗劫下來,平壤城北已經沒辦法看,沒辦法住了。
為了達到割據半島的目的,李成梁迅速率軍南下,僅留下參將達永和五千遼東軍在此面北駐守。
在李成梁南下後,達永便下達了嚴苛軍令,嚴禁再騷擾平壤百姓,一切燒、搶、殺、掠皆為軍法不容。
在當著所有的面,斬殺了十多個獸性大發,沖入民房施暴的軍士和一名校尉後,終於安撫這場群狼亂舞。
達永命令平壤百姓前往城南居住,生存,等待事情的全部結束。
當被財、色、暴虐沖昏的頭腦恢復清醒,達永和不少留守平壤的遼東軍將校也慢慢察覺到了不對。
現在女真族已除,只留努爾哈赤等數十人在逃,那李成梁留他們面北防禦,到底防的是誰?
只是,沒有線報來源,達永試探性的派出人手前去北邊偵查,但卻無一人回返。
達永正準備派出更多人手繼續偵查,就聽聞了大將軍俞大猷的到來。
同時,達永也知道之前派出那些人沒有回來的原因,是被李成梁留下的後手親衛給劫殺了。
而負責打前站的錦衣衛,又解決了這部分人。
所發生的事,前因後果,也隨著俞大猷之口,述說給了達永,給了平壤城中五千遼東軍將士。
他們,竟被李成梁矇騙成了叛逆之軍?
這一刻。
包括達永在內,沒有人能接受這突如其來的變化。
達永請俞大猷上座後,沉默了半個時辰,俞大猷的雙眼,也盯了他半個時辰。
李成梁成了叛逆,他們成了叛逆之軍,李成梁命令下,他們的所作所為,皆被大明朝視為逆反。
燒、殺的這些,盡成罪名,搶、掠的這些,盡成罪證。
回到大明朝內,恐將被軍法從事。
五千遼東軍中出現了騷亂,有些將校想的很簡單,事情都到這一步了,御前辯解根本不可能,與其回國被斬,不如真的反了!
殺了俞大猷,跟隨李成梁一條道走到黑。
達永不是吃素的,治軍之道頗有心得,這段時間在城中軍培養了大批心腹將校,在這時派上了用場,一個個叫囂著「反明」的將校被拿下,甚至是血濺當場。
血腥味,隨著過堂風吹進來,達永卻壓下了浮躁上心頭的嗜血感,迎著俞大猷的目光,清澈道:「我部願意放下武器,回國受審!」
連克、蓋牟、安市諸城,皆在俞大猷手中,整個半島平原的門戶已然對大明朝開放,而俞大猷沒有選擇等待北原建設軍團到來,再一舉拿下平壤,反而選擇孤身入立場不明的平壤城。
達永明白,這是俞大猷為了減少他們無畏的死傷,是仁義之舉。
不然,聖上盛怒之下,他們這些人必將身首異處,子孫滅絕。
俞大猷鬆了口氣,眉見喜色,道:「我沒有看錯你,聖上、朝廷也不會負你,你們的所作所為不符合大義,但聖上仁愛聖明,願意以恩德消除此事,回到國內,不會有人對你們施加刑罰,但你們犁庭掃穴女真族的封爵、官位、榮耀,卻會被一筆勾銷。」
達雲的家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顯赫的地位,他的祖先是成吉思汗的後代,屬於草原上的黃金家族。
在歸降大明朝後,達雲的家族成員中有多位將領和官員,為大明朝立下了不少的功勞。
這樣的人,本該是大明朝扶持的典型,委以重任,但被李成梁矇騙這一遭,這些就全都別想了。
轉禍為安?
達永聽到俞大猷的話,心裡不知是激動,還是喜悅,單膝跪地,道:「多謝大將軍。」
俞大猷搖搖頭,道:「別謝我,謝聖上恩德。」
沒有聖上的授意,這樣的保證,他又怎麼敢下給沒有叛逆之心,卻有叛逆之舉的達永部曲。
達永向著西南跪倒,那是京城的方向,五體投地道:「謝聖上天恩!」
商量完交接平壤的細節,俞大猷便告辭返回,五日後,俞大猷率軍再次降臨平壤,提前得到消息的達永率領他的部眾五千人,把手臂捆綁到背後,向俞大猷請罪。
俞大猷命軍下給所有人解了捆綁,但沒有再賦予武器,北原建設軍團的五萬兵馬已抵達鴨綠江畔,再有數日就會抵達此地,在聖上、朝廷絕對信任的條件下,接管這裡的一切。
而達永及五千部曲也會被押送回國定罪,再予以赦免。
平壤拿下之時。
漢城那裡也傳來的消息,李成梁破城,斬高麗王李峘,自稱為王,遂派遣使者前來,要與俞大猷、大明朝、聖上談判,以平壤為限,北歸大明,南歸成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