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在曲阜遇刺了。
這個消息仿佛颶風一般迅速傳遍了整個兗州府,然後再繼續風一樣的向四面八方狂卷突進。
雖然不少士紳官民心裡都有嘀咕,覺得皇漢極可能在皇上這次南巡的路上動手生事,可當這一天真正來臨的時候,他們心底里還是極受震動的。
尤其是動手的地點,曲阜。
此前曲阜孔氏遭殃,那動手的清水教王倫背後明顯的有皇漢的支持,王倫那一系列的舉措究竟是他自己臨死前的瘋狂,還是有皇漢的屬意,這本來就惹得無數人猜想。
也就是隨後王倫葬身曲阜縣城之內,叫人百思不解的同時,亦洗去了皇漢的一些嫌疑。
王倫在明明能逃走的情況下,竟然選擇了死,那曲阜孔氏的一系列事情,似乎真有可能是他臨死前的瘋狂呢。
可即便如此,那誰也不能否認皇漢於清水教的影響力,誰也不能徹底洗清皇漢身上的嫌疑……
這就讓很多人都感覺著有趣了。
因為一個立志造反的復漢組織,作為一個有志於天下的主兒,與孔家,不應該結下這樣大的冤讎的啊。
這樣做不是憑白增多變故麼?
可不管怎麼說,世人再去紛紛猜測,他們也釘不死皇漢主謀這事兒。
皇漢與孔家之間還是有著緩和空間的。
但這一次皇漢人馬直接在曲阜城動手,刺駕殺王,那表現的可就是一點不在乎孔家人了。
也就是乾隆沒事兒,只是死了一些隨扈的王公大臣及侍衛,比如曹文埴,那就被當場炸死了,連孔憲培本人都受了傷。
但乾隆沒事兒,這也就沒事兒了。
趙亮躲在空間裡看著外頭的清兵、孔家人等等忙忙碌碌,他一點都不在意自己的一通猛操作究竟搞死了多少人,只要乾隆不死,一切就都沒事兒。
而且他心裡頭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今天看到乾隆的時候,內心裡竟無端的生出一股彆扭來。
不過這點異態很快就被他拋在腦後了。
自己搞出的這通事情,消息肯定瞞不住人口的,就不知道傳出去之後,對滿清會是什麼影響。
別看小說王刺駕殺王的段子不少,就以為這事兒真就很平常了,事實上這種事是極少見的,尤其此刻沒有抓到,還被刺客殺掉了那麼多人……
傳出去滿清的臉可就要丟大了。
趙亮甚至懷疑這一世還會不會有乾隆爺六下江南了。該不會這第五回就是絕響了吧。
畢竟外頭晃悠著這麼大的一威脅,誰還有心遊山玩水呢?
要是換做趙亮,他肯定是沒這個閒心的。
不過乾隆還是會做樣子的,甭管內心裡多麼震怒多麼緊張,卻還是沉下氣來,命令緩轡而行,還讓沿途接駕的士人百姓不要跪了平身免禮。一路行一路到百姓之家探望,訪求民間疾苦,一臉的慈藹,好像大家都是父子親人一樣。
那要不是隨行的有太多的軍兵護衛,那真就很『平易近人』。
如此的走到宿遷順河集,減去一部分扈駕兵丁和大部分隨行的車輛,然後在徐家集渡過黃河。乾隆按照之前定下的章程,先是在黃淮交匯的清口巡查河務,然後才開始乘船沿運河行駛,船隊先是在揚州逗留了一日。
可乾隆的心思並不在揚州,如是很快就啟程由京口渡過長江。
沒有先去江寧,兩江總督、巡撫等大員都在鎮江迎駕。
御船繼續向南,抵達滸墅關,當地官員士紳名流紛紛來到橋南接駕。而乾隆一行先是到瑞光寺祈福,復又從盤門登城樓,眺望蘇太的煙雲風光,大肆的讚嘆一番,做足了輕快賞玩的樣子,仿佛絲毫不受此前之事的影響。
然後隊伍才進入城中。
蘇州城內閭閻街巷都已經張燈結彩起來,喜氣濃濃,以此表示對皇帝臨幸的歡喜。
古往今來,歷朝歷代,這種面子工程都是少不了的。
第二天,乾隆一行臨幸虎丘,登上萬歲樓。離開的時候,經過二山門,這時早就安排好的一場大秀就開始了。
當地的士紳名流多人跪在地上磕頭進言,請求減免蘇太等地的多餘征糧。為了顯示皇恩浩蕩,乾隆先是命令侍衛收進奏疏,接著立刻就傳諭九卿科道酌情商辦此事。
一時間整個蘇州城裡都響起了『萬歲』的呼喊聲。
乾隆臉上這才露出了第一次真心的笑顏。
吳書來等近侍心中大鬆了一口氣,自從曲阜事至今,乾隆心底里堵著一口氣,已經不高興好幾天了。偏偏他人還要出去作秀裝樣子,那就叫乾隆更不開懷了。
連著多日,御駕前都有內侍宮女被拖出去發落。
吳書來等一個個提心弔膽的,唯恐有朝一日自己也撞上風頭了。
萬幸,乾隆終於高興了。
乾隆一高興,就在蘇州遊覽各處園林,又陸行至靈岩山遊玩,前後待了整整十天。
這才由蘇州出發,繼續沿運河繼續前行,至嘉興右門鎮後,舍舟騎馬前往海寧閱視海塘,而後再去南湖湖心島的煙雨樓上耍玩。等他重新登船南行杭州時候,時間都是三月下旬了。
而三月里的杭州,真是一年中最美的時候,煙柳畫橋,風簾翠幕,乾隆在杭州登觀潮樓檢閱江哲水師,遊覽西湖美景,題詩作賦,好不快活,竟一住又是半個月。
而就在這時間悄無聲息的進入到了四月里的時候,和珅、喀寧阿也已經將滇南李侍堯案查的一清二楚了。
李侍堯案並不難查,因為海寧已經把李侍堯的老底兒都揭穿了,和珅到了滇南後,按圖索驥,很快確鑿的證據就拿到手了。
三月中的時候,和珅、喀寧阿等的奏摺就送到了乾隆手中,奏稱:李侍堯收受題升迤南道莊肇奎銀兩千兩、通判素爾方阿銀三千兩、按察使汪圻銀五千兩、臨安府知府德起銀兩千兩、東川知府張瓏銀四千兩。又於前年差家人張永受進京修屋,素爾方阿送銀五千兩,德起送銀五千兩,俱在板橋驛交於張永受。張永受供,主子發交珠子兩顆,一顆賣給昆明縣知縣,勒要銀三千兩,一顆賣給同知方洛,勒要銀兩千兩。總共贓銀三萬一千兩。
這說出來都沒人信。李侍堯外派督撫大員二十多年,為皇帝私人進貢一百二十餘次,每次都出手闊綽,隨便算上幾次進貢的價值就夠這個數了。
說李侍堯案就三萬來兩銀子,就跟說和珅的家產真就有八億兩銀子一樣扯淡。
可和珅雖不是大青果的專業司法人員,但他很清楚朝廷的辦案潛規則。對於本案,即使他很想弄死李侍堯(李侍堯跟和珅也不對付,大體上就是李侍堯看不上和珅的突然爆紅,他這麼多年裡為乾隆效力,都沒混上軍機大臣,和珅年紀輕輕,屁的功勞也不見就上位了,李侍堯跟和珅關係好了才怪),也也得堅持「就案辦案」的規則。
而且在督撫貪贓案件的查辦上,查辦誰不查辦誰,查辦哪些情節,一應官僚是完全處在皇帝的掌控下的,辦案不得有疏漏,可也不准波累遷延。
皇帝要你查什麼就只查什麼,別的事情不准管也別管,辦案人員是沒有主動權的。
況且,就這三萬餘兩白銀的涉案金額,只要定實,也足以讓和珅終結李侍堯政治生命了。
主意了,是政治生命,而不是生命。
因為李侍堯就是李侍堯,在察覺到不對的時候,他非常利索的承認了自己受賄了,但卻堅決不承認自己貪污了。
因為大清律有規定,受賄罪的規定量刑中,並沒有可論死的條文。只有貪污罪中才明文規定:「凡侵盜倉庫錢糧入己,數在一千兩以上者,斬監候。」
李侍堯所坐實的罪名屬於受賄而非貪污,察覺到不對之後,他立刻把任上的虧空全都補上了。
所以,在和珅與喀寧阿等的奏摺,兩人態度明確的建議處李侍堯以「斬監候」,也就是死緩。
這從律法上說是屬於移花接木。
這倒不是和珅的獨創,而是官場上的另一項潛規則。當時大多數貪官都死在這一條上,不管他的行為是否的確符合這條法律的規定。辦案人員為了表現自身對貪污行為的深惡痛絕,都會在建議上這一條,甚至還會加上「請即行正法」的鏗鏘語句,光明正大的建議超越法律條款,提高量刑。
和珅沒有這麼做。終結李侍堯的政治生命已經足夠,此後是否要再進一步,那是皇帝的事。他很聰明地為皇帝留下了迴旋餘地。
而且他也真心覺得李侍堯死的可能性不大。
這可是李永芳的後人,不看僧面看佛面,皇帝也不會殺李侍堯的。
更表說這些年裡李侍堯一次次的向皇帝進貢,和珅真不信皇帝就不知道李侍堯的貪污受賄。
四月的滇南也是正值勝景時分,和珅拿著乾隆傳來的旨意,心中一陣冷笑:「侍堯身為大學士,歷任總督,負恩妄索,朕夢想不到,奪官,逮詣京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