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5章 唐修學室
洛陽,未央宮。
吳廣從案上拿起一本紙書。
目光從封面的《唐語》二字掃過,翻開一頁,熟悉的幾句話便落入目中。
「天地玄黃,宇宙洪荒。日月盈晨,辰宿列張。寒來暑往,秋收冬藏。閏余成歲,律呂調陽——.」
這是他為《唐語》開的頭,以及定下的格式,只有寥寥幾百字。
後面則是由叔孫通以及諸多博士補充,基本上都是一些簡單的關於認識世界和介紹諸夏歷史的內容。
「唐皇奮義,為民覆秦。開此盛世,海內康定。」
吳廣看到最後叔孫通給自己拍的馬屁,眉頭挑了挑。
不過他沒有多說。
上面寫的也是事實,沒什麼不好的。
待到閱畢。
吳廣將書合攏放到案上,對叔孫通點了點頭。
「不錯,書中千字沒有重複,所寫內容皆清晰易懂,可就此定下,後續大量印刷發往諸郡。」
印刷術。
吳廣發明紙張沒多久後就弄了出來,畢竟這東西沒多少技術含量,缺的只是一個思路。
這幾年在官府的推廣下,紙張、印刷術已在天下諸郡大量使用,距離徹底取代簡讀、帛書還差了一些,但也成為了主要的書寫材料。
聽到皇帝誇獎,叔孫通神色一喜。
他忙道:「此乃陛下所定範式極好,吾等才能續成此書。等到明年諸郡學室採用此書,天下弟子皆習《唐語》,定將稱頌陛下之聖德。」
吳廣略過叔孫通的馬屁,轉而詢問諸都學室的師者情況。
這是吳廣籌劃很久的一件重要事情,也是叔孫通這兩年的工作。
吳廣想要削弱軍功爵制的副作用,另開一條新的人才選拔制度。
經過後世檢驗的科舉制,無疑就是一條極好的道路。
不過這時代大一統都才剛剛實現,正處於從貴族政治向官僚制度轉變的時期,許多地方還不成熟,需要一個漫長的過渡。
吳廣現在做的就是慢慢的試探著建立一個雛形。
新改的學室制度就是其中一環,承擔著為中下層平民啟蒙的作用。
這件事並不算超脫時代,因為秦朝就有這東西了。
學室。
在秦國治下,每一個縣都設有官學,裡面的學生被稱作「弟子」,他們的任務就是學習。
其學習的內容主要是兩類。
一個是進行文化啟蒙。
在秦統一天下後,弟子們的識字教材主要是李斯編寫的《蒼頡篇》、中車府令趙高編寫的《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編寫的《博學篇》,通過這幾本啟蒙教材,讓他們學會書寫姓名,認識名物。
在啟蒙識字後,就進入最重要的階段。
弟子們將學秦律,以明習法令,為將來成為秦吏做準備。
學室,也是秦國除去軍功爵之外,另一條可以往上攀升的道路。
其弟子學成後,通過考試,畢業就能直接去官府當實習生,等到實習考察合格後就可以轉正為吏,成為真正的秦吏。
這是一條靠學習天賦,而不用去搏命的上升之路。
但問題是這條上升通道,並不是給普通人開設的。
秦律規定:「非史子也,毋敢學學室,犯令者有罪。」
只有在官府中從事文法工作的吏員,他們的孩子才可以進入學室學習,並走上文法吏之路。
所以秦朝的學室制度,核心其實就是「葆子」,
你家裡人是秦吏,你才有進入學室當弟子,畢業後分配為更的資格。
至於普通人,那就只能老老實實的拼了性命去走軍功爵這條路。
吳廣現在做的就是對秦國的學室制度進行修改。
他將學室弟子必須要「史子」的條件放開,允許平民百姓的孩子也能入內讀書。
不過想上學那肯定是要繳納學費的。
唐國的經濟情況並不足以搞什麼免費教育。
人家孔子教學,尚且要收束。官辦的學校花費並不少,官府會補貼一些,
學生自己也得掏點出來。
有了學費的限制,也可以對人數規模進行控制,不至於使資源失衡。
不過唐皇素來心善,對於那些十分渴望學習,但又家境極為貧困的孩子也有相關政策。
他們可以通過向官府借貸入學,等日後再賺錢還款,或是做工進行抵債。
至於其家庭支不支持他們入學,那又是另一回事了。但如果有貧寒之家的子弟能夠排除萬難,從這條路中走出來,其能力也必定不弱。
總之皇帝放開了進入學室的資格,給每一個孩子上學識字的機會。
不過這也僅能通過學習《唐語》進行文化啟蒙,可以識字認物,不做文盲。
想要做官吏,後面還有其他考試。
皇帝對學室的改革,除了放開入學資格外,還根據秦代學室的職能,將其劃分成了兩部分。
小學,中學。
小學弟子學《唐語》、《數經》。
等到能識字算術後,就可以參加考試,如果考試合格,那就可以進入中學。
中學又分成許多不同的專業。
如儒、法、農、醫、工(墨)等等,裡面所用教材都是皇帝召集諸子百家的門徒所編撰,頗具實用性。
弟子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與天賦進行選擇,而如果能完成中學課業,那這時候就已經具備了識字、識數,以及相關專業的基礎知識,可以分配去各官署機構進行實習,實習完成便可轉正。
學儒可為文吏,學法可為法吏,學農出來可以派去各地做田官、學醫能分去做醫官、學工則可為諸郡縣工師··
都是很實用的專業。
像陳平之前推薦黃老入列,就被皇帝給駁了回去。
因為這專業不是特別實用,皇帝覺得沒必要花費資源在上面,其他名家、陰陽家等等也都不在中學之列。
大唐的錢不是大風颳來的,吳廣需要的是可以充任基層吏員的大量專業人才。
為了保證這些人的忠誠,在中學時段,由阿牛統管的文宣官署也將派人對他們進行政治和品德上的教育。
而中學畢業除了去官署實習外,特別優秀的學生還可以被推薦到帝都來進行太學的深造,由諸家博士授課,以追求更高的水平,以及更遠大的前程。
小學、中學、太學。
這就是唐皇暫時敲定的學室階段。
都不是什麼太過超前的東西。
太學的名字早在西周就有了,所謂「帝入太學,承師問道」。歷史上到漢武帝時,董仲舒建議「願陛下興太學,置明師,以養天下之士」,皇帝採納後正式設立太學,東漢時期的太學生人數甚至能達到三萬人,可見太學在漢之興盛。吳廣在此時設立太學,也不過就提前了幾十年。
小學和中學,則是唐皇將秦朝已有的學室拆成了兩部分,並放開了平民入學的資格,以及在中學階段增加除法家外的諸子專業,都是略微改造。
皇帝的學室計劃在朝堂上並未有人反對,甚至入選專業的諸子博士都興奮支持,認為這是光大他們門派學說的機會,一個個鼓足精神編撰教材,並派遣弟子前往各郡學室作為師者。
吳廣主打的就是一個百家齊鳴,哪怕之前叔孫通敲碎了孔子舊宅的牆壁,取出裡面的儒家典籍,希望能多分配一點儒家的門額,吳廣也沒有應許,只將其作為諸家之一。
「以小學進行文化啟蒙,中學培養專業人才,太學培養高端人才,算是建立了一個初步的人才選拔培養制度,為我大唐官吏的來源打開了一條新道路,後續可以再慢慢完善,以修不足之處。」
吳廣對於唐國特色的學室制度還是比較滿意的。
通過這條道路,他給底層的平民打開了一條新的上升通道,還能進一步削弱軍功爵帶來的副作用。
同時軍功爵的效用依然在,只是更傾向於武官側,比如高爵者可以任各地的縣尉、司馬、都尉、都尉等職務,與學室制度並不衝突。
當然,他也知道完全依靠學室制度是不行的,先秦以來盛行許久的「葆子」「舉薦」在這個階段難以廢棄。
故而吳廣還並行了另一種「察舉制」,兩千石以上的大員都可以舉薦人才為官吏。
這也算是拉攏了一下唐國的上層公卿,保證了他們在舉任官吏方面的利益,
不至於對學室制度生出敵意。
學室、軍功爵、察舉等制度的同時啟用,大大擴展了唐國官吏的來源,拓寬了下層的上升通道,將使唐國逐漸從類秦的軍功體制里走出來。
吳廣對於未來,也有更多的規劃。
「先初步弄一個學室制度出來,後續再根據施行的具體情況進行改造,擴大選拔的範圍。」
「要不了多少年,這天下英才,便可盡入吾毅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