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議開到最後一天,又重新變回了文學沙龍,各說各的,自由發揮。
藝術形態、小說的界限、新小說中的荒誕、象徵、幽默等審美範疇……
一直談到晚上,江浙的文藝界、出版社在「樓外樓」菜管設宴。
透過窗戶向外望去,遠山近水,樓外的風景跟樓內的山石盆景相映成趣。
而且美味佳肴,相當可囗,河蝦、湖蟹、蘆筍、蓴菜都很鮮美。
鍾阿城和王碩吸取了黃酒上頭的教訓,在酒桌上喝酒的時候,再也不敢沾半點的黃酒。
倒是方言,和朱偉、石鐵生等小酌起來,「路上就有勞你幫我多多照應鐵生了。」
朱偉好奇不已,「方老師,您不跟我一起回燕京嗎?」
石鐵生笑了笑,「他呀,要趁這個機會,繞道先去一趟滬市。」
「知我者,鐵生也。」
方言準備去《黃飛鴻》電影劇組,探龔樰的班。
李小琳發出邀請,「岩子,既然要去滬市,不如跟我們同行吧?」
方言滿口答應了下來,卻聽到她接著埋怨起自己不夠意思,竟然把《霸王別姬》給了《當代》。
「李主編,我看你們《收穫》這回也是大收穫。」
石鐵生幫忙打起了圓場,「收羅到了那麼多尋根文學的作品和理論文章……」
方言連連點頭,「沒錯沒錯,就算沒有收錄我那篇《霸王別姬》也無妨。」
「話可不能這麼說。」
李小琳語氣里透著幽怨。
但凡是個明眼人都能看得出來,縱然是十篇、二十篇其他尋根文學的小說和評論文章,也許都抵不上《霸王別姬》這一部的價值,更何況,這小說還是出自方言這個現如今的尋根文學派旗手之手。
明明這個研討會的主辦方是《人民文學》和《收穫》,結果最大受益方卻是《當代》。
這就好比娶媳婦,李雲龍摳摳搜搜地攢了點錢,蓋房子,找人說媒,下聘禮,辦酒席,等他忙活完了,新娘子快要入洞房了,卻得沒人老李什麼事兒了,倒是丁偉撿現成的,直接入洞房了。
「小琳姐,下次,下次一有好的稿子,我一定先想到《收穫》。」
方言被纏著沒有法子,露出訕訕的笑容。
李小琳樂道:「這可是你說的,咱們一言為定!」
「呵呵,一言為定。」
方言轉過頭去,隨後叮囑朱偉、王扶等人。
針對《人民文學》這次收錄的小說、理論文章以及會議內容,如果只刊登在12月的那一期,不僅是雜誌的版面和篇幅有限,更重要的是相隔的時間太久,時效性太差,到時候就吃不上熱呼飯了。
風頭,恐怕會被最先報導西湖會議和尋根文學相關新聞的一批報刊搶走。
因此,計劃在12月這期的《人民文學》之前,專門設立一個「尋根文學」主題的增刊。
不過方言能夠想到,其他文學期刊同樣也能想到,任誰都想到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於是,占盡天時地利的《江浙日報》、《西湖》等江浙報刊,率先報導了西湖會議這一盛事。
一時間,便在華東文壇引起不小的波瀾。
就在方言逗留在滬市的這段日子裡,一家接一家的出版社爭相宣傳「尋根文學」,不但長篇大論,而且是連篇累牘地報導、評論西湖會議,本來已經降了熱度的尋根文學,再次火速升溫。
比如滬市的《文匯報》,就毫不吝嗇地稱讚、支持「尋根文學」:
「旨在挖掘和探索傳統文化和民族文化心理,以尋找民族文化的根源和自我,來豐富和發展中國文學,展現民族文化的獨特魅力和深度,是一種關注人類文化源頭、民族精神之根以及個人生命之根的文學創作潮流,為華夏當代文學注入了新的活力……」
又比如燕京的《文學報》,不偏不倚地評價道:
「文學『尋根』的誕生有其必然性,是為了抵抗西方文學流派入侵的自我保護機制,追隨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得再好,也不能成為獨創性的藝術創造,華夏文學應該紮根在『傳統文化土壤』而不遺餘力地開鑿,才能跟『世界文學』對話……」
但相比於支持的呼聲,反對的聲音也不少。
推崇西方文學流派的作家就覺得,尋根文學是在「開歷史倒車」,是和康有為、梁啓超一樣的一種文學復古主義傾向,文學不應該向後看,而應該向前看,向西方看齊。
甚至有更狂熱的先鋒文學評論家認為,尋根」純粹是民族主義的、保守主義的口號。
傳統文化這條爛根,斬斷都來不及,踹都踹不脫,尋根文學流派還尋它幹什麼?
尋根,尋根,尋個鳥的根!
把「尋根」當成是沒落文化的「守靈人」和「辮子軍」的作家、編輯和評論家,大有人在!
「前衛」的先鋒文學陣營看不順眼,「保守」的本土文學陣營也有看不順眼的。
「尋根文學」不過是拉美魔幻現實主義的邯鄲學步、鸚鵡學舌罷了,充其量也就是對美國黑人作家,阿歷克斯·哈利的《根》的拙劣模仿,只不過人家尋的是「非洲的根」而已,根本沒什麼了不起。
這是一條岔路、歧路、歪路、邪路,比妖魔鬼怪橫行的先鋒文學,沒什麼區別!
輿情洶洶,此起彼伏,先鋒陣營認為尋根文學太「保守」,本土陣營又覺得尋根文學太「先鋒」,尋根文學流派就夾在激進派和保守派的中間,兩頭受氣,被狠狠地輸出、批評和質疑。
然而,尋根文學流派的成員也不是吃素的,不會任打任罵,一個個挺身而出,火力全開。
韓少恭作為方司令的先鋒大將,第一個站出來,在報紙上大聲疾呼:
「我們的根就是東方,東方有東方的文化,我們民族文化之精華,更多地保留在中原規範之外……規範之外的,才是我們需要的『根』,因為它們分布在廣闊的大地,深植於民間的沃土,挖掘中華民族文明的潛藏底蘊,求索文化的根基。」
緊接著,茹芷鵑公開力挺,而後,第三個、第四個、第五個等等,不約而同地擺出同一個觀點:
「對西方的學習並不能從根源上解決自我的問題,只有自身的歷史文化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伴隨著越來越多的文學界人士加入討論,整場論戰大有向全國範圍蔓延的趨勢。
「滋滋,過癮,這仗打得越來越過癮。」
臥室里,方言翻了翻《文藝報》,手邊上還堆放著一摞最近出爐的文藝報紙。
「你還笑得出來啊。」
龔樰滿臉擔憂道;「看這些報紙是怎麼說你的,『文妖』、『復古份子』、『江河日下』……」
「這算什麼,又不是第一次了。」
面對輿論上的口誅筆伐,方言付之一笑,「每一次都這樣,『文妖』這個詞已經快讓我變成褒義詞了,不對,應該是成了我的專有名詞,挺好的!」
「真的不會有什麼事吧?」龔樰關心道。
「就算是有,那也是好事!」
方言道:「不過是文人相輕而已,最後還是要靠作品說話,我的答案就是《霸王別姬》。」(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