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姬周東遷故事,袁公路之野望
「昔群雄討董,袁紹、劉岱、張邈之流碌碌無為,唯明公興兵北伐,驅走董卓,光復舊都,忠勤王室,功勳卓著。然袁紹遣小將盜居雒陽,絕孫堅之糧,不得深入,使董卓久不能服誅。」
「天子西遷,深陷水火,王公以霍光為志,縱連義士,誅董復朝,然終功虧一簧。右將軍志在謀賊,惜獨木難支。今望明公勿忘舊時之志,秉力出兵助之。」
孫資束手立於殿中,用言語誘惑袁術興兵伐賊。
「昔姬周政弱,戎狄侵華,天子東遷,諸侯背離,故齊桓公立柯亭之盟,晉文有踐土之會,尊王攘夷,成一時霸業。君侯以盟主侍明公,大司馬表公大將軍。此番討賊若成,則公將建桓、文之偉業。」
隨著孫資的聲音在空曠的殿內迴蕩,袁術臉上漸露玩味,其文武交頭接耳,
似乎對這件事頗有見解。
袁術瞧著巾帛上的內容,問道:「孤觀右將軍書信,今可是欲尊孤為盟主,
然不知滅賊之後,天子將安置於何處?」
「回明公,君侯與諸侯有言,若滅關中叛軍,則迎天子於陽,以效姬周東遷中興故事。」孫資說道:「而明公所為堪比齊桓、晉文,名聲將顯赫於天下,
令眾諸侯臣服。」
張虞此番會盟眾諸侯,不單單說以征討關中叛軍,迎天子車駕於陽為由,
還有提出了中興漢室的政治口號,即效姬周東遷故事,用來回答劉虞、袁術、劉備等一干諸侯關於漢室安置的疑問。畢竟平王東遷雖說是周室衰微的開端,但換個角度來看,平王東遷可屬於是另類的王朝中興。
以今天下形勢,明眼人都知道漢室衰微,天子失去了控制天下的能力。故眾諸侯出兵關中,即便救回天子,天下也將註定陷入混亂,指望出現光武中興局面已是不可能,況且眾人也很難相信張虞甘心還政於天子。故張虞取了個巧,用周王東遷故事,以來表達他的政治願景,漢室作為天下共主,而他將無意把持朝政。
「姬周東遷!」
袁術念叨了下,笑眯眯問道:「若孤出兵迎天子於陽,不知天子能封孤何爵?」
孫資正色說道:「爵,天子之所授,資不敢妄論。若明公迎天子東遷,蓋論功績不遜霍光,有再造漢室之恩。」
袁術沉吟少許,問道:「君從曹孟德所屬兗州過境,不知曹孟德以為如何?
2
孫資斟酌言語,答道:「曹兗州聞君侯迎奉天子於雒陽,欣喜不已。然因兗州境內賊寇叢生,另恐袁本初心生忌憚,故曹孟德不敢出兵應盟。」
孫資途徑充州時,曹操了解過張虞會盟的口號與政治理念。作為曾經的漢室忠臣,曹操頗認可張虞遷天子於陽的建議,除了內心對漢室尚有感情外,還因為兗州毗鄰陽,今後方便他影響朝廷。然考慮到充州內憂外患的情況,曹操暫無力抽身討賊。另外袁紹的態度,曹操必須考慮。
見袁術遲遲不表態,孫資問道:「不知明公之意何如?」
袁術授髯而笑,說道:「我袁氏深受漢室之恩,今天子蒙塵,深陷水火,術豈能推辭。今勞卿回稟張君侯,此番出兵討賊,孤將遣兵從武關入關中,策應張君候討賊。」
有便宜不占是傻瓜,張虞與劉虞聯手錶他為大將軍,又遙尊他為盟主,他盡得名利上的好處。在出兵問題上,張虞承擔滅賊重任,他出偏軍即可,故他若不答應會盟,豈不是可惜了。
當然了,袁術內心自有一番考量,漢室衰微已久,而他袁氏名播天下。明年他出兵兗州,如能占據充州的話,天子被安置於陽,豈不是白白便宜他。彼時他占據荊、兗、豫三州,孫堅手上握有玉璽,待他滅了袁紹,天下半壁入他手,
更替國祚並非難事。
即便他明年打不下充州,他控制了穎川,也能向朝廷施壓。況且他作為盟主,迎奉天子有功,彼時朝廷更親和他,將能有利於他解決袁紹、曹操二人。待時機成熟時,他同樣能稱帝繼位。
袁術妄想稱帝的想法非憑空而生,從今天下形勢分布來看,荊州被他所據豫州幾乎落入他手。而長江下游的揚州內部響應他的豪傑不少,尤其是揚州刺史陳溫去世之後,袁術已表陳璃為揚州刺史,
如果以袁術情況來看,今他勢力遍布揚、荊、豫三州。然袁術最大的問題便是疆域虛大,由他委任的太守、刺史多,但其中多少人效忠於他,則是需要打個問號。
「明公寬厚濟民,令士人所欽佩,資代君侯拜謝明公!」孫資欣喜道。
「善!」
且不言袁術已同意會盟,並命張勳率兵於明年春出兵武關。而今不止袁術答應會盟,收到張虞信件的徐州刺史陶謙也答應會盟。而陶謙之所以應張虞之盟,
其原因來自張虞、劉虞二人聯手錶他為徐州牧,以應盟虛名換取州牧官職,對陶謙而言百利而無一害。
初平三年末,經張虞遣使奔走,在關東拉起一波諸侯聯軍,互表官職,各得利益。如袁術為盟主,號大將軍;張虞受表衛將軍,司隸校尉;陶謙被表為安東將軍,徐州牧。另呂布、董承、劉備等將各得官職。
而細觀聯軍成員,北路軍以張虞為首,劉虞提供大軍物資;中路軍以車騎將軍朱售為首,陶謙負責搖旗吶喊;南路軍以大將軍袁術為主,豫州刺史孫堅象徵性列名。
李催、郭、樊稠等關中叛將得知聯軍消息,心神惶恐不寧,連忙向賈翊請教退敵之策。
「文和,張虞因我等誅殺王允之故,聯合袁術、朱偽、陶謙、劉虞等諸侯伐我,今當如何是好?」李催憂慮說道。
樊稠唉聲嘆氣,說道:「今以我之見,不如將天子遣還於關東,令關東聯軍自行解散!」
聞言,賈謝忍不住翻白眼,自己和這群無謀之人同伴,怎能成就大事。
張虞藉口討賊為次,今怕不是貪圖上關中的富饒。自己細觀張虞用兵,其每次都會尋藉口,上次介入河北衝突,美名其曰止戈,而其實是為了平衡冀州地區的勢力。今以迎天子車駕於陽討賊,不就是想擊敗關中叛軍之後,將天子扔到雒陽,以便於他控制關中。
賈翊無奈搖頭,說道:「遣天子還歸關東,恐諸位離敗亡不遠矣!」
「張虞名為討賊,實則貪圖關中郡邑,與諸君遲早一戰。而天子歸京之後,
記恨諸君控制朝政,誅殺王允之事,必遣朱偽率兵西征。」
「那當如何是好?」樊稠問道。
賈翊授須思慮良久,說道:「翊觀關東聯軍,張虞、劉虞二人有志出兵,為諸君之強敵;袁術雖名為盟主,但卻志在中原;陶謙無能為也,唯朱偽屯兵中牟為害。」
「今諸位手握天子,乃朝廷正統,故不如遣使東出,徵召朱偽率兵入朝,授陶謙高官,可解函之敵。而武關遣一將屯守,則能遏袁術之兵。兩路之敵退卻,唯張虞越大河入關中。」
「文和之策雖好,但恐朱偽無志入朝。」李催說道。
賈翊沉吟少許,笑道:「朱為漢室老臣,今天子下詔徵召,他豈敢不奉詔從之!」
郭面露狐疑,質問道:「朱偽真能入朝?」
「諸君可先遣使徵召,若不能入朝,可再尋翊問罪!」賈翊胸有成竹,說道。
「善!」
李催將信將疑,說道:「且依文和所言!」
賈翊為何有信心朱售會入朝,可不是盲目信任天子詔書,而是拿捏住朱售的心態。朱售手上的兵不多,而今若想在討賊上發揮更大的作用,必須另想辦法。
比如抓住關中諸將無遠謀之能,及與張虞裡應外合的機會。
當然了,賈翊不能向郭、李等人明說,他們政治能力太差了,內部矛盾重重,朱偽入朝的話,則有機會與張虞裡應外合。
賈謝望著三人離去的背影,露出深思之色。
自己與關中諸將合流,註定沒有前途,如果張虞擊敗郭、李,控制了關中,
自己需尋機投靠張虞。若張虞兵敗,自己則需考察其他人了,好生為前途考慮。
天下混亂至此,不知命世之英何在!
初平三年,十二月。
李催採納賈謝之策,以天子詔徵辟車騎將軍朱偽入朝。而朱售拒絕了將吏會盟張虞的提議,單獨率兵入朝。
在朱售入朝之際,他向張虞送去一封信,信中內容與賈謝所料差不多,即李催、郭二人無遠圖之才,樊稠為無能之輩,今關中內部勢力複雜,而張虞重兵在外,他率兵入朝。必要之時,他趁眾人不備,則能率兵呼應張虞,行內外呼應之舉。
而張虞收到朱偽書信後,對朱偽以身入局的精神感慨不已。畢竟朱偽手上兵馬僅數千人,從函入關中,實在太困難了。而今入朝為內應,且不說能不能成功,其努力將他的作用發揮到最大,便是值得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