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暮漢昭唐> 第237章 會盟諸侯,舍袁投張(二)

第237章 會盟諸侯,舍袁投張(二)

2025-01-09 18:32:28 作者: 周府
  第237章 會盟諸侯,舍袁投張(二)

  臨汾,會盟台。

  三層高台遍列五方旗幟,正中樹白旌鋮,及「張」大。

  香案上排列豬、牛、白馬等祭祀之物,銅鼎內火焰燃燒洶洶。

  三層高台上,身形魁梧的士卒盔甲鮮明,各執長、大戟,沿著土梯層層站定;長長的號角架在台上,隨著力士吹響軍號,聲音沉重、嚴肅。

  台下,萬名步騎按五色方陣排列,遠遠望去,旌旗迎風飄揚,一片刀槍劍戟,殺氣騰空。

  張虞身披魚鱗金絲甲,趨步而行於前,眾將隨行於後,莊重地登上高台,會場顯得莊嚴而肅穆。

  張虞先是焚香化符而拜,繼而禮成起身,宣讀討賊文。

  「荊州牧大將軍袁術、司隸校尉衛將軍張虞、幽州牧劉虞、奮威將軍呂布、

  右扶風王宏、常山太守張燕、平原相劉備、上黨太守張楊、河東太守郭、太原太守酈嵩、潁川太守董承、雁門太守鍾等———-敢奏文於神靈。

  「漢室不幸,皇綱失統。國家既遭董卓,重以李催、郭之禍,幼主劫執,

  忠良殘,長安隔絕,不知吉凶。」--自起兵以來,於茲三年,州郡轉相顧望,

  未有奮擊之功,而互爭私變,更相疑惑。」

  「昔姬周衰微,犬戎入侵,誅害周王,鄭、秦、晉、衛等侯國護駕天子,經營洛邑,遂有周五百之春秋。今賊操朝政,虞等恐社稷淪喪,遂集合義兵,效姬周中興故事,聚諸侯於河東,共赴國難。」

  「武公股肱周室,桓公柯亭之會,文公踐土之盟,定華夏之秩序。而虞等粗鄙無能,願效先人之所為,簡選精悍,堪能深入,直指長安,誓迎天子於雒陽。」

  眾人齊誦:「凡我同盟,齊心合力以致臣節,誓迎天子於雒陽,匡扶漢室,

  拯救蒼生。如違此誓,天誅地滅。」

  緊接著,上萬兵將齊聲背誦道:「皇天后土,祖宗明靈,共誅國賊,迎奉天子!」

  一時間,鳥雀盡飛,聲震環宇,氣壯山河!

  張虞手執尖刀,割破左掌,滴血於酒水內。之後酒具輪轉,凡會盟諸侯皆滴血於內。

  血為盟時,每人手端血酒,望天而跪,端酒過頂。

  人群中劉備熱淚盈眶,他出身微寒,而今漢室衰微,他作為劉姓子孫,終能為之效力。而劉和涕淚交加,他奉天子之命回幽州,今終能奉詔討賊,以報天子與父親囑託之語。

  為首的張虞則是大義凜然,一副為漢室盡忠的模樣。漢室今雖衰微,甚至會被某人終結,然對張虞來說,漢室不能亡於他手便好,否則他的人設將會被自己所推翻。

  在眾人各懷複雜情緒中,文被郭圖扔到銅鼎焚燒,之後各自將酒滿飲一口,而後天瀝地,以來告誡神靈與兩漢先帝。

  「禮畢!」

  隨著郭圖向眾人宣布祭祀之禮結束,眾人神情才稍微放鬆。

  「今盟約已成,諸軍當竭力聽候盟主差遣!」

  劉和代劉虞參加會盟,說道:「大將軍遠在南陽,獨率一軍伐賊。故今北路軍當由衛將軍統率,余者諸位將軍兵力寡眾不一,但即日起不可計較得失,須聽衛將軍差遣。」


  「諾!」

  參盟諸將絕大部分是張虞魔下,唯劉備、呂布、董承、劉和四軍獨立性高,

  然四軍兵馬數量不多,除了聽候張虞的差遣外,別無其他方法。故論聯軍的團結性,張虞所組建的聯軍比酸棗會盟強多了。

  張虞立於高階上,沉聲說道:「有功必賞,有罪必罰。國有常刑,軍有紀律,各宜遵守,勿得違犯!」

  「謹遵將軍命!」

  「善,今諸部前往蒲坂紮營,力求渡河破賊!「

  「諾!」眾人沉聲道。

  臨汾至蒲坂有三、四百里,張虞率大軍花費六日,沿途匯合諸部兵馬,終至蒲坂紮營下寨。

  大帳初立不久,張虞便得聞董昭忽然前來。

  將軍務交於呂范之後,張虞抽出時間,接見從冀州而來的董昭。

  大帳內,張虞起身而迎,笑道:「我聞公仁出任魏郡太守,今怎遠道至此!」

  見張虞熱情依舊,董昭無奈而嘆,說道:「不瞞君侯,昭今無處可去,特來投奔君侯,不知君侯願納否?」

  「哦?」

  張虞神情微變,異道:「公仁深受袁紹器重,今前來投效,莫非受虞牽連!」

  「且先坐!」

  在張虞的邀請下,董昭坐在交椅上,說道:「非單因君侯之故,亦有受我弟董訪影響之故。」

  「怎麼回事?」

  在張虞的詢問下,董昭倒是如實的訴說事件原委。

  去年,董昭自與張虞會面之後不久,袁紹便因董昭在巨鹿郡的表現出眾之故,升遷董昭為魏郡太守。

  當董昭出任魏郡太守之後,關於董昭的誹謗便層出不窮,其主要受攻擊就兩點,其一,便是與張虞有舊,恐董昭會反水投靠張虞;其二,袁紹與張邈的關係不好,而董昭的弟弟董訪為張邈效力。

  董昭能知禍福,見他出任魏都太守得罪太多人的利益,而袁紹受讒言影響,

  疏離甚至排斥董昭,故董昭乾脆以入朝拜見天子名義,向袁紹請辭。

  袁紹因擔心他與公孫瓚聯合的計劃會被董昭知道,之後泄露於張虞,便爽快答應董昭的請求。

  而董昭在離開袁紹之後,分析了一番利弊,沒有南下與弟弟董訪一同為張邈的效力,而是直接西入關中,準備投靠正血為盟的張虞。

  董昭說完自己一番遭遇,忍不住嘆氣說道:「君侯昔日所言不假,袁紹外寬內忌,今因昭與君侯往來,及我弟董訪之故,便聽信讒言,排擠疏遠賢士!」

  袁紹在奪取冀州過程中,董昭為袁紹立下諸多功勳。如公孫瓚爭奪巨鹿郡時,董昭親自為袁紹安撫人心;之後出任魏郡太守,招撫黑山賊餘孽。

  故董昭為袁紹可謂盡心效力,然因董昭個人關係之故,袁紹選擇聽信讒言,

  實在讓董昭心寒。之前董昭對張虞的判斷不以為然,而今董昭不得不佩服張虞的見解。

  張虞雖得意自己的判斷正確,但臉色卻是如常,說道:「魏郡為袁紹中樞,

  其門人、文武皆居鄴城。袁紹以寬厚濟人,故君以嚴法治魏,必遭袁紹門吏忌憚。」

  董昭心有所動,反問道:「不知君侯如何治太原?」

  張虞不假思索,說道:「本朝之所以騷亂,在於法紀鬆弛。故欲興平天下,

  在於嚴法治下,重肅郡縣秩序,令惡豪不敢害民,百姓方能安心耕耘。」

  在打擊豪強上,以及施行嚴法上,張虞與鍾保持一致的態度。唯一區別的態度,便是鍾希望能以肉刑取代死刑。然因文吏們的意見不統一,故張虞沒有批准鍾以肉刑取代死刑的想法。

  至於張虞為何支持嚴法,本質在於習慣了嚴法的士民,下限比較高,一旦減輕刑罰,眾人會歡欣鼓舞。而若以鬆弛之法治下,下限會低,稍微嚴行律法便會引引得士民抱怨。

  當然了,這與統治者的思想也有很大區別。袁紹為了讓屬下為他效力,很少處理屬下違法亂紀之事,即便處理了違法亂紀之事,怕也是輕舉輕放。

  董昭若有所思,作揖說道:「昭今願為君侯效力,不知君侯願收留否!」

  「豈敢言收留!」

  張虞趕忙扶起董昭,大笑道:「我與公仁相識多年,深知君才幹出眾。賢才擇明主而投效,今公仁舍袁本初而投我,乃孤之幸事。今日往後,望卿多多指教,匡正虞之過失。」

  「昭多謝君侯禮遇!」

  一番寒暄之後,張虞問道:「公仁從遠方而來,不知今中原何如?而我今會盟討賊,不知公仁有何指教?」

  董昭沉吟少許,說道:「正月,袁術出兵封丘,令部將劉祥屯匡亭,欲圖謀兗州。而曹操自降服青州黃幣,得民眾三十餘萬,揀選精銳充實大軍,得知袁術出兵匡亭,曹操率兵擊之,劉祥大敗而走。」

  「袁術遣孫堅北上,支援劉祥。而曹操自引兵馬南下,且遣人向袁紹求援。

  二袁今歲必因兗州而相爭,暫難知勝負關係。」

  頓了頓,董昭斟酌說道:「君侯,昭觀曹孟德,其與袁紹雖同為一家,但形勢難以久存。曹操今下雖弱,但實為天下之英雄,君侯欲遏袁術,或欲取袁紹,

  曹操可為君侯之援引。故君侯必要之時,可結交曹操。」

  董昭說道:「至於君侯會盟討賊,昭以為君侯興兵以誅暴,輔翼王室,能得公卿之心。今朝君侯一舉破賊,則能威震天下,兼併關西州郡。然事成之後,遷都於陽,恐君侯匡弼不便。」

  張虞笑了笑,說道:「昔平王東遷,鄭輔周室。周王以武公不遜,出兵戰於葛,是役兵敗,周王勢衰,君臣之義斷絕。」

  「天子東遷雒陽,如小兒抱美玉,袁紹、袁術、曹操三者,皆有操持朝政之念。三人如若因天子而攻伐,天子聲威必然大衰,朝廷唯恃於我·——」

  所謂效平王東遷,中興漢室的故事,其實答案早就在春秋、戰國的劇本里寫好,周王室失去權威僅是時間問題。張虞將天子迎於陽,本身就是想引起中原諸侯因爭奪天子而產生混戰。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