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退兵
北趙等於是連損兩員大將,這軍心士氣不崩塌才怪,
當初夏侯淵戰死,即便曹操親自趕至關中戰場,也不過就是將大軍從漢中撤回。
眼下北趙軍中一定因為段茂真和段炳德先後出事而軍心震動,但要說就此無以為繼,不能繼續作戰了,李如願覺得未必。
段法興一定是搞示敵以弱的把戲,兩件事根本瞞不住,軍心士氣也瞞不住,索性將計就計。
示敵以弱,讓楚軍繼續進攻。
只要戰線一拉長,楚軍就一定會露出破綻。楚軍有舟船之利,可以控制水脈,但中原是大平原,騎兵作戰更是有利。
戰線越拉越長,兵力也就勢必分散,這樣就會給趙軍可乘之機。
段法興在信中如此低眉順眼,僅僅在信末說了句不輕不重的,不和便戰之類的話。
李如願很篤定,段法興就是在示敵以弱。
以低姿態,誘使楚軍繼續進軍,最好是冒進。
但段法興不清楚的是,楚軍現在想要繼續進軍也有很大的問題,
糧食問題,以及陳縣還沒有拿下,想要進軍就得留下重兵。軍械的存量幾乎用的差不多了...
種種問題好像都在催促李如願儘早撤軍。
於是李如願親筆手書作答,應允了段法興的求和,明言告訴對方,我糧草不多了,所以要退兵,可不是怕了跟你作戰..
隨後命人送至前線,還是用原來的小木匣子交給劉絳。著派人送給趙軍。
劉絳收到之後,命人持白旗渡河,送到了消水西岸辰亭,這是距離赭丘最近的趙軍據點。
信使高喊了一聲「此丞相答段太宰書」。隨後放下信匣就走了。
人在許昌的段法興很快就看到這封信,看完之後也是覺得有些...出乎意料。
同意了?還說自己沒糧了?我怎麼那麼不相信你呢..
聰明人通常有個毛病,那就是多疑。李如願實話實說,段法興反而有些摸不准楚軍的動向,這是真的打算撤兵?
還是打著撤兵的幌子,準備來個出其不意繼續進攻?
但楚軍的出其不意,其實在操作上其實存在很大的問題,因為楚軍是步軍為主,你讓步軍放棄輻重奔襲?當鮮卑騎兵吃乾飯的?
李如願要是這麼不智,他能拿下南國?
所以排除掉他自己都不願意相信的選項之後,段法興越想越覺得,對方可能是可能就就坡下驢了。
議和當然也在他的選項之內,
眼下北趙的確不適合繼續用兵了,南楚方面太穩了,直接把差不多二十萬大軍調集到穎水沿線,深溝高壑,不給北趙運用騎兵機動性,完成各個擊破的機會。
但同樣,南楚想要進軍擴大戰果同樣十分困難,大規模的行軍調動,勢必會露出破綻。
至於丟了豫州和淮北的部分州郡...兩國相爭,爭的並非是一時一地。
段法興在沉思許久之後,決定退兵。
將中軍調回洛陽修整,遷征北大將軍段法居為征南大將軍,治許昌,兼潁州刺史,河南道大行台。
趙郡王段法居同樣是太祖之子,段法興的同母弟。此前為征北大將軍,坐鎮遼東十年,久扞邊疆,屢建軍功,高句麗、契丹、高車等胡皆憚其威名。
又遷鎮東將軍裴道堅為鎮南將軍,兼任豫州刺史,豫州改治裹城,
劉絳的赭丘是最早得知趙軍大規模撤退的,一時間給他整不會了。這就撤兵了?
咋回事?
李峻也派出了大量的斥候,還親自來到赭丘大營里跟劉絳和李葵碰頭,最後確定北趙軍真的從許昌大規模的退兵了。
三人當即做好了出擊的準備,隨後將消息傳給李如願,得到的軍令卻是:準備撤兵。
嗯?
有些懵,但問題不大,丞相既然發話了,那就撤兵好了。
李峻在心裡已經猜到了原因,多半是因為糧草不濟。
劉絳倒是不清楚具體原因,反正鍾離的幾十萬石糧食已經消耗了大半,這他是清楚的。
決定撤兵之後,李如願這邊則是迅速組織人手將汝陽、西平、定穎、征羌一帶的民戶南遷至懸弧以南。
同時,趙軍的使者也到了,楚軍也放開了陳縣的合圍,放於泰和其魔下的三千士卒北返。
同時跟李如願跟趙王段千士進行了一番密談給他三個選擇,第一是仍舊在豫州擔任刺史,第二入朝,拜太尉,將其手下隊伍交給他兒子統帥,第三內遷至合州任刺史。
段千士作為南投的北趙宗室,李如願還能給他三個選擇,就已經很不錯了。
思慮一番之後,段千士選擇了入朝。
這就相當於不想折騰了,也不想在桌面上玩。其實有些出乎李如願的預計了,隨即任命段千士長子,段屈直為合州刺史,平東將軍,領段千士舊部。
歸降的梁郡太守趙世讓為譙州刺史,治譙縣。對于歸義來的北人,必須給以高待遇。
同時改豫州為楚州,仍治鍾離,刺史還是劉絳。以北趙歸附的豫州之地為豫州,遷車騎將軍韓崇為刺史。
做好對新占領地區的安排之後,大軍才陸續開始撤離。
撤退路線則是沿著穎水撤回壽春,再沿著淮水各回各家,劉絳和李峻兩人作為全軍的殿後,在汝陽的隊伍陸續走完了之後,才準備從消水撤離,作為楚軍最後撤離的隊伍,一支北趙騎兵卻始終徘徊在周圍,劉絳和李峻親自帶著精銳落在最後戒備,沒給北趙騎兵可乘之機。
段叔謀望著消水那邊的兩桿大,心下也是有些沸騰。
李峻和劉絳目前是南朝最炙手可熱的年輕武將,李峻攻伐如疾風烈火,騎戰上的造詣甚至不像是個南朝將領。
劉絳則是沉穩如山,固然射殺段茂真有運氣成分,但他堅守的赭丘的確讓北趙軍隊望而生畏。
先後戰死在赭丘的北軍步卒超過了五千人,卻始終沒能撼動這座紅色小土丘。
段叔謀本想是借著楚軍退兵的機會伺機而動,卻全程看到楚軍戒備森嚴,部隊登船的過程整齊有序,絲毫不見半點慌亂。
「真是無懈可擊啊。果真盛名之下無虛士,父親稱李如願為當世豪傑,這李峻和劉絳,一個是李如願親子,一個是其義子,這兩人治軍用兵皆有名將之風。假以時日,必為我北趙大敵。」
段叔謀望著楚軍的船隊已經開始南行之後,卻仍舊駐足觀望。
與他並騎的李熊心卻道:「此二人不過取巧罷了,慕容延宗所領中軍,久駐洛陽,疏於戰陣,
上次關中平亂,都是靠的關隴邊軍,楚軍此次北伐,並沒有跟大王魔下的精銳交手...洛陽中外軍的廢物居然在騎戰之中敗於南貉子之手,真是丟盡了北地武人臉面!」
段叔謀聞言並未反駁,李熊心是他姐夫,驍勇冠於軍中,一向不太看得起始終駐紮在洛陽這部分中外軍。
這次與南楚打過之後就更是如此了,騎戰居然能打輸了?帶著幾千騎追敵數十騎還能被伏擊了C
都什麼酒囊飯袋?
相比較而言,李熊心始終駐紮在河東河北的中外軍和邊軍,以及北鎮兵就沒有任何的歧視和偏見。
因為一起打過仗,知道這些人都是什麼水平。
尤其是六鎮北兵,戰鬥力李熊心非常認可。因為交手過,也並肩作戰過。是戰場建立的認同感。
這邊在觀望,李峻和劉絳在船樓上也把視線落在了北方。
「不知道這次北伐結束之後,何日才能再度兵臨穎許,希望下次,可以直驅河洛,收復兩京。
李峻口中在感嘆,心裡也有些遺憾。這次出兵的形勢,算是很好了。
劉絳則道:「兄長何必如此介懷?這次出兵,本就是倉促之舉,並沒有做好十足準備,但也擴地數百里,如今南返,也並非兵敗而回,而是糧草不濟,想必積蓄數年,厲兵秣馬,必能再度建功...況且兄長年不過二十餘,未至而立,何必心急?昔日大楚宣武帝北伐克服洛陽之時,年齒幾何?」
楚宣武,也就是桓溫,枋頭之戰時候,早就人過中年接近暮年了。
李峻聞言,大笑道:「哈哈哈,大紅所言甚是,北伐並非一朝一夕之事,待兵精糧足之時,再興兵向北,必能克服中原,收復兩京...屆時,大紅當與我同行,你我兄弟,當醉夢洛陽宮中!如何?」
「哈哈哈哈,兄長有此豪情,劉絳不才,也願為前部,長驅以定中原,與兄長共裹盛舉,賞洛陽之美景!」
「哈哈哈哈。好,你我兄弟,就定下此約!」
「好,哈哈哈。」
兩人雖然處在南返的路上,胸中卻平添幾分北去的豪氣。
目送最後一支南楚軍登船離去,段叔謀和李熊心也帶著這支精銳的騎兵北返。
劉絳和李峻站在船樓上這也意味著從崇寧三年年底持續到崇寧四年的楚趙大戰正式告一段落。
作為最後一支回到隊伍,還是殿後的部隊,回到壽春時候已經是五月初五。
壽春城北的水寨渡口,李峻和劉絳兩人上了岸,就見到李如願率領眾將相迎,立即行大禮參拜,齊聲道。
「末將李峻(劉絳)」
「拜見丞相。」
李如願親自將兩人扶起來,轉身謂眾人道:「我家二郎睢陽長平破敵,生擒北趙左武衛將軍慕容永平,俘敵騎數百,斬首數千!」
隨後指著劉絳道:「此我家三郎,赭丘據敵二十餘日,殺敵數千,陣斬北趙漢中王段茂真!使得北趙全軍震恐,北趙大司馬段炳德也因此陣前中風,不得不倉惶而退!此二人雖是我家兒郎,但我李某人向來賞罰分明,此二子,為此次北伐之首功,爾等可服氣!」
以袁鳳舉、張子悅為首的一眾大將皆齊聲應道「服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