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唐,我妻武則天> 第161章 一人滅一國

第161章 一人滅一國

2024-12-13 23:29:38 作者: 左百戶
  第161章 一人滅一國

  長安城寺廟眾多,其中最有名的當屬大慈恩寺。

  貞觀二十二年,尚是太子的李治,為紀念生母長孫皇后,請旨建造大雁塔。

  建造地點在曲江池對面的無漏寺舊址。

  大慈恩寺西院,有一座大雁塔,是玄奘於永徽三年,請旨建造。

  塔分五級,層層皆有舍利。

  武媚娘此刻就站在大慈恩寺最高一層,望著大雁塔南面一片廣場。

  廣場上搭了一個戲台,一群優伶正在上面表演著戲曲,周圍則是一群百姓圍觀。

  唐朝時期,並無戲院,表演戲曲的伶人只能找一些熱鬧的地方表演,試圖博一些知名度,

  只要名氣有了,自會有豪門權貴,花錢請他們去府上表演。

  唐朝的戲曲有很多,最有名的是樂舞百戲,以歌舞為主,另外還有筋斗、倒立、柔術、戲車、

  戴竿、繩技等。

  另外還有參軍戲,兩個人在台上一問一答,類似後世的二人轉。

  還有傀儡術,已初具表演故事的性質。

  寺廟達官貴人很多,是伶人首選之地,眾人看戲不要錢,所以周圍格外的熱鬧。

  武媚娘因母親的緣故,信仰佛教,常來大慈恩寺求子。

  她自覺能有三子,多得神佛保佑,

  故而這兩日,身體漸漸康復後,便與母親一起來到大慈恩寺,再向神佛求一女,以滿足李治的心愿。

  拜完佛後,她本欲回宮,母親卻非要向玄奘法師請問佛法。

  武媚娘無可奈何,只能等候母親,閒來無事,便來到大雁塔,觀看下方的百戲。

  等了好一會,張多海來到身邊,道:「殿下,老夫人那邊已經好了,正在後門附近,請您過去呢。」

  武媚娘點點頭,下了大雁塔,沿著寺道來到後門。

  她這次並非微服,卻也不願太擾民,鳳駕是從後門進入寺中。

  後門附近,不僅母親楊夫人在那,玄奘和大慈恩寺一眾高僧,也都在此處等候了。

  玄奘法師今年已五十多歲,身材高大,因他年輕時遊歷天竺,皮膚曬的黑,僅看模樣,很難相信他是大唐第一高僧。

  武媚娘走過去時,眾僧人紛紛合十行禮。

  武媚娘向玄奘微微欠身,還了一禮後,便帶著母親上了自己的車,離開了大慈恩寺。

  馬車先朝著平康坊而去,武媚娘準備送母親回家後,再返回皇宮。

  隨行數十名千牛衛,甲冑鮮亮,禁衛森嚴,街上百姓雖不知車中是皇后,卻也知其身份高貴,紛紛側行讓路。

  沿途之上,楊夫人似有心事,抬頭幾次看向武媚娘,欲言又止。

  武媚娘笑道:「母親,怎麼跟女兒還見外起來了,到底何事,只管說來。」

  楊夫人低聲道:「媚娘,玄奘大師是不是被陛下給軟禁了?」

  武媚娘微微一愣,點頭道:「是的。」

  楊夫人嘆道:「你別怪娘多嘴,那玄奘法師多麼德高望重之人,獨自一人,就譯下數十部佛經,讓我等能領悟佛法,超脫自在,稱得上功德無量,陛下為何要軟禁他呢?」


  武媚娘輕輕道:「娘,軟禁玄奘之事,其實是女兒勸陛下的。」

  楊夫人愣道:「是你?你不怕佛祖怪罪嗎?」

  武媚娘正色道:「女兒這是為他好,佛祖不會怪罪女兒。」

  楊夫人不解道:「為他好?」

  武媚娘感嘆道:「您剛才說玄奘大師德高望重,這一點完全不錯。可這也正是問題所在,他的威望太高了。」

  玄奘是大唐第一僧人,獨行萬里,輾轉天竺數十個國家,憑著刻苦鑽研,成就佛法至高地位。

  玄奘最後一位老師是那燦陀寺的戒賢,五年之後,佛法大成,與人辯論佛法時,再未輸過。

  後來玄奘名聲鵲起,被戒日王邀請,定為論主,參加佛學辯論大會。

  會上,五千多名佛學信徒向玄發難,卻無一人能予詰難。

  一時間,名震天竺,被尊為「大乘天」。

  當玄奘返回唐朝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

  唐太宗也被驚動,請他入宮,想讓玄奘還俗入仕,卻被玄奘婉言謝辭。

  後來唐高宗建大慈恩寺,也特意請他擔任大慈恩寺主持。

  可見其威望。

  楊夫人畢竟是皇室出身,略一思索,道:「媚娘,你是說,有人想利用玄奘的威名,圖謀不軌?」

  武媚娘道:「母親,自永徽三年開始,便不斷有人找上玄奘,這其中就包括閣皂宗的叛逆。」

  「永徽四年,陳碩真利用閣皂宗叛亂,正是利用宗教發展勢力,憑藉宗教威望,籠絡信徒造反。女兒當時便向陛下提議,不能讓玄奘離開長安。」

  楊夫人愜愜道:「你擔心玄奘大師也有不軌之心?」

  武媚娘平靜道:「縱然他沒有,可那些心懷回測的賊子,還是會利用他的影響力。」

  楊夫人點點頭,道:「娘明白了,你怕他被人當做傀儡,毀了他一世清名。哎,這就難怪了,

  你沒做錯。」

  將楊夫人送回武府後,武媚娘回到皇宮。

  此時剛過正午,武媚娘先去寢殿看了一下李賢和李顯,朝左右問道:「陛下在做什麼?」

  江尚宮道:「回殿下,陛下召見了幾名將領,在神龍殿與他們議事。」

  神龍殿位於甘露殿東邊,是李治平日召集武將討論軍國大事的地方。

  神龍殿與甘露殿相比,正殿較小,殿內有一張輿圖,將大唐周邊所有國家全部標註其中,是唐朝最詳細的一張地圖。

  大唐剛剛打了一場大仗,李治並不打算立刻就動兵事。

  李治這次召集李、尉遲恭、程知節、蘇定方和薛仁貴五人,是為了制定一個長期的軍事戰略,對付吐蕃。

  從大唐的角度來看,吐蕃的地理位置不錯,盤踞高地,周邊似乎也沒有特別強大的敵人。

  其實通過這張輿圖就會發現,大唐四面環敵,吐蕃其實也一樣。

  西南的天竺,東南的六詔,西北的大食,東北的大唐,將吐蕃圍在中間。

  吐蕃原本正處於高速上升時期,因被大唐強行阻礙吞併吐谷渾的戰略,選擇向大食臣服,便是為了戰略收縮。


  大唐他惹不起。

  有大唐庇護,西羌諸部他暫時也啃不動,目光便盯上了天竺和六詔。

  天竺只是一個地名,漢朝時期,被稱為身毒,那裡如今處於分裂狀態,有三十多個國家。

  這次參與會議的除了軍方幾位最層將領之外,還有一人,鴻臚寺主簿王玄策!

  要想對付吐蕃,聯手吐蕃周圍的國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故而李治把他也喊過來,好讓他向諸將講解一下天竺情況。

  李治先將吐蕃派遣細作的事與諸將說了,目光在諸將身上環視一圈。

  「情況就是這樣,祿東贊時期,吐蕃就並非真心臣服大唐,吐谷渾之戰也說明這點,諸卿可有什麼對付吐蕃的良策?」

  薛仁貴道:「陛下,臣與李賓就談論過此事,她說吐蕃在東南方向,修築十多座堡壘關隘防禦,想要強攻,並不容易。」

  李治點點頭,道:「吐蕃軍力不弱,國中也有能人坐鎮。眼下強攻,確非善策。」

  蘇定方說道:「陛下,臣以為吐蕃各部剛合不久,並不穩定,可採取四面合圍之策,分散其兵力,再派一支精銳之師,直插都城,只要攻占都城,火燒王宮,吐蕃必定再次分裂!」

  李治道:「如何四面合圍呢?」

  蘇定方道:六詔、天竺諸國,既然派使節來長安,請大唐庇佑,可趁此良機,令其在邊境陳列重兵,再聯繫諸羌各部,也讓他們做出進攻態勢,吸引吐蕃分兵。臣再率一支人馬,從安西出發,

  經烏海,直奔吐蕃都城,一戰可定!」

  李治沉吟不語。

  蘇定方小看了吐蕃的地形優勢,不明白高原反應的嚴重影響。

  倘若重蹈薛仁貴在大非川的覆轍,將對大唐威名,造成沉重打擊。

  李見皇帝久久不說話,便知道他不喜歡這個戰略,當即提出自己的意見。

  「陛下,臣聽說吐蕃贊普年紀幼小,權臣祿東贊把持朝政,可效仿長孫晟分裂突厥之策,離間吐蕃君臣。」

  李治心中一動,目光看向程知節和尉遲恭。

  「兩位愛卿以為如何?」

  程知節道:「吐蕃人敢派細作來長安,咱們也可派細作去吐蕃,這叫來而不往非禮也,臣同意英國公的意見。」

  尉遲恭心中其實更贊同蘇定方的法子,不過他也瞧出皇帝不喜,便道:「老臣也附議英國公的辦法。」

  李治點了點頭。

  武則天時期,郭元振就是用的反間計,殺死欽陵。

  吐蕃自松贊干布死後,就一直有君弱臣強的局面,正適合使用反間計。

  奇計需要正謀輔助。

  大唐的正謀就是剛剛擊敗西突厥,兵鋒正盛,以強大武力作後盾,任何奇謀,都容易成功。

  「好,就依李卿之謀,此事可由兵部和內領府一同負責,由李卿負責主持。」

  李拱手道:「老臣領旨。」

  這時,王玄策終於開口道:「陛下,臣以為蘇將軍的提議也可操作,與天竺、六詔等國聯手,

  交換情報,也能更好的使用離間之策。「


  李道:「老臣也以為可以聯手天竺、六詔等國。」

  李治點點頭,道:「王卿,你把天竺的情況,和大家說一下吧。」

  王玄策道:「回陛下,天竺眼下是分裂狀態,戰力不強,如果吐蕃攻擊他們,很容易被攻陷。」

  漢書中就曾有過記載,說身毒暑熱,民弱畏戰,弱於月支。

  況且王玄策一人就消滅了天竺最強大的國家,已經能夠說明情況。

  「王卿,朕聽說玄奘大師西行時,就去過天竺,他說當時有一個戒日王朝,統一天竺,又是怎麼回事?」

  「回陛下,是這樣的—」

  其實王玄策前往天竺,就是因玄奘從天竺返回,帶有戒日王的國書。

  大唐禮尚往來,才派使節去天竺。

  結果運氣不好,王玄策剛抵達天竺,戒日王就死了,被手下大臣竊取王位,導致天竺重新分裂那些分裂的小國家,都知道大唐威名,各自奉上珍貴禮品給王玄策,向大唐示好。

  叛王大怒,派人劫掠大唐使節團,王玄策隨行之人大多被殺,只帶著副使蔣師仁得以逃脫。

  兩人商議後,都覺得這樣回去沒法向太宗交代,於是來到吐蕃,以大唐名義,發文徵召軍隊當時松贊干布還在,吐蕃依然臣服大唐,默許王玄策徵調吐蕃兵。

  另外,也有七千泥婆羅兵,主動應徵。

  王玄策和蔣師仁帶著這一萬多外籍軍團,殺回天竺,沿途又有很多天竺小國附庸。

  王玄策率軍攻破叛王都城,蔣師仁活捉叛王阿羅那順,天竺大震,五百八十多座城邑投降。

  王玄策把俘獲的叛王及王妃、子嗣等,俘虜的男女一萬多人、牛馬二萬餘送到長安獻俘。

  順便也帶回一個天竺方士。

  唐太宗也沒想到他帶著三十多人出去,俘虜一萬多人回來,冊封王玄策為朝散大夫,領鴻臚寺少卿。

  後來他又因天竺方士之故,貶為鴻臚寺主簿,一直受到排擠,

  王玄策將戒日王朝的情況說明後,補充道:「陛下,天竺人雖不擅戰,但將他們聯合起來,也能成為一股制衡吐蕃的力量。」

  李治瞧出他的想法,道:「你想再去天竺?」

  王玄策雙眼通紅,道:「陛下,請讓臣去吧,臣定竭盡全力,讓天竺諸國,為我大唐所用!」

  王玄策今年才四十多歲,兩鬢就已斑白,可見他這幾年來,過的頗為抑鬱。

  李治凝視著他,道:「那好,朕復你朝散大夫之職,再任命你為右武衛將軍,准你帶領一支使節團,再往天竺,聯合各國,對抗吐蕃!」

  王玄策大喜,跪倒在地,重重叩首道:「臣謝陛下信任,定肝腦塗地,不負使命!」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