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大唐,我妻武則天> 第209章 朕成全你一片苦心

第209章 朕成全你一片苦心

2025-01-07 06:37:14 作者: 左百戶
  第209章 朕成全你一片苦心

  劉仁軌離開甘露殿後,徑直出了承天門。

  此時已過了正午,距離朝會還有小半個時辰,承天門外已經有不少官員到了。

  徐孝德每次朝會都是來的最早的一批,他見劉仁軌從宮中出來,大為異,快步走了過去。

  「劉公,你怎麼從裡面出來的?」

  劉仁軌道:「我剛剛面聖過。」

  徐孝德忙問:「你見陛下做什麼?不會也是為了田制改革之事吧?」

  「不知徐公以為,田制改革是否可行?」劉仁軌反問。

  徐孝德苦笑一聲,道:「我哪有什麼高見呢,不過畢竟是祖制,就怕輕易改動,造成混亂。」

  劉仁軌不再多言。

  過了沒多久,任雅相帶著大理寺的官員來了,狄仁傑和李元芳都跟在後面。

  任雅相很快見到幾名舊友,過去跟他們閒談起來。

  李元芳總算找到機會,把狄仁傑拉到一邊,道:「狄少卿,你趕緊跟我說說,為何不能在朝堂上提蕭氏與陳碩真的關係?」

  狄仁傑低聲道:「元芳,你不覺得太巧合了嗎?在距離朝會即將開始時,那蕭氏子弟突然供出此事,根本不給我們驗證的時間。

  李元芳愣了一下,道:「你這麼一說,倒確實有些巧合。「

  狄仁傑低沉著聲音,道:「此次蕭氏謀逆,陛下卻並不牽連全族,那蕭嗣業反因舉報有功,受到嘉獎,你不覺得可怕嗎?」

  李元芳後背一涼,道:「你懷疑這是蕭氏故意搞鬼?」

  狄仁傑道:「我也不能肯定,只能說存在這種可能。你想想看,倘若你在朝堂說出此事,那蕭氏族人卻當著陛下和滿朝文武反水,說你屈打成招,又會怎麼樣?」

  李元芳臉色蒼白,道:「陛下應該會下旨徹查此事吧。」

  「如果最終查清楚,蕭氏與陳碩真毫無關係呢?」

  李元芳苦笑道:「陛下只怕會定我的罪了。」

  狄仁傑沉聲道:「不僅是定罪,陛下和群臣都會因此事,對蕭氏產生一絲同情心,還會覺得咱們審問蕭氏的卷宗,未必公正。」

  李元芳咬牙道:「好厲害的手段!」

  狄仁傑微笑道:「當然了,這也許只是我的猜測,說不定蕭氏確實與陳碩真有關,不過就算此事為真,也無足輕重,不必因小失大。」

  李元芳默默點了點頭,想到自己昨晚花了一夜功夫去想蕭氏的動機,簡直愚不可及。

  只聽鐘鼓聲響,終於到了朝會時間,群臣跟著崔義玄來到兩儀殿外列班,唱籍之後進入大殿。

  沒等多久,李治在內侍、千牛衛簇擁下進入大殿,走到寶座台上落座。

  群臣以朔望朝的禮儀見禮,敘禮畢,李治朗聲道:「今日召開臨時朝會,只為商議一事,尉遲卿,你跟大家說說吧。」

  尉遲恭大步出列,聲若洪鐘道:「五日前的一個晚上,蕭庶人來到金吾衛翊府,說蕭氏族人聚在後廳,商議謀逆之事。」

  「我帶人沖入蕭府,進門時還遭到蕭氏族人抵抗,經粗略審問,蕭氏族人對謀逆之事供認不諱,我奉陛下之命,將此案轉交給大理寺負責。」


  李治道:「狄卿,你接著說。」

  狄仁傑快步出列,朗聲道:「經大理寺數日查辦,蕭氏一族謀逆之案,證據確鑿,一共有三十五名族人直接參與,一百二十三名族人間接參與,另有四百多名族丁參與。除此之外,據蕭氏招供,還有江南十四個家族,參與此事。」

  大多數群臣之前只知道蕭氏謀逆,卻並不清楚詳細情況,此時得知牽涉如此之大,都暗暗心驚。

  李治緩緩道:「狄卿,蕭恕之案,你也說說吧。」

  狄仁傑應了聲是,朗聲道:「蕭氏長期在蘇州兼併田地,因施家莊的田地夾在蕭氏兩處田地之間,故而蕭氏想要購下此處田產。」

  「然而施家莊村民反抗激烈,無論蕭家如何巧取豪奪,都不肯同意。蕭恕趁陳碩真叛亂,買通一批山賊,假扮成陳碩真部下,殺光施家莊所有村民,後又協助官府,剿滅山賊,導致此案沉冤五年之久!」

  李治凝聲道:「眾卿都聽到了吧,如此喪心病狂之事,竟發生在我大唐境內!」

  于志寧緩步出列,沙啞著聲音,道:「陛下,蕭氏膽大妄為,罪不容誅,老臣提議,將蕭氏誅滅三族!」

  李治看了他一眼,道:「蕭氏某些人確實可恨,然而這次舉報他們謀逆的,同樣是蕭氏族人,

  否則後患無窮。以朕之見,參與謀逆之人嚴懲不貸,並未參與之人,可以不予追究。舉報人有功,

  該當嘉獎。」

  于志寧笑道:「陛下仁厚,老臣無異議。」

  群臣紛紛出列,附議道:「臣等無異議。」

  韋弘機忽然道:「陛下,臣以為應細查蕭氏是何時生出謀逆之心,以做警惕,防止將來再出現類似的情況。」

  李元芳聽到此話,心中一驚,悄悄警了韋弘機一眼。

  李治道:「狄卿,你說說吧。」

  狄仁傑朗聲道:「回陛下,根據蕭氏招供,他們是因陛下處置了顧氏、王氏之後,才心生叛逆。」

  上官儀道:「陛下,由此可見,江南世族們從未歸心大唐,辜負了陛下對他們的恩典,以後不可再信任。」

  李治聽到上官儀這番話,暗暗點頭。

  韋弘機說出那番話的意思,隱隱有施壓皇帝的意思,是皇帝對世族趕盡殺絕,才逼的別的世族作亂。

  上官儀這番話下來,則將江南世族與其他世族分割,責任也在他們自己頭上,辜負了皇恩。

  這話也沒說錯。

  大唐對江南其他世族不提,對蕭氏卻非常優待,他們依然犯上叛亂,顯然是咎由自取,怪不得皇帝。

  李治緩緩道:「既然眾卿都無異議,那蕭氏之事,就如此辦理。」

  便在這時,劉仁軌出列,道:「陛下,臣有事請奏。」

  李治道:「講。」

  劉仁軌道:「臣巡視河北,發現河北人口眾多,折衝府卻太少,何不擴充折衝府,將來遼東再有戰事,便不必調動關東軍!」

  群臣皆是一愣,本以為皇帝要趁勢議論田制,沒想到劉仁軌忽然扯這麼遠。

  李治道:「劉卿為何突然提起此事?」

  劉仁軌道:「回陛下,老臣以為,蕭氏之事,應該引為警惕。因折衝府太少的緣故,河北民眾們都以為朝廷不信任他們,若是放任不管,將來很可能再生叛亂,需得儘早謀劃。」


  李治沉吟道:「劉卿說的也不無道理。」

  群臣見皇帝快被說動,哪裡還忍得住,紛紛出列反對。

  「劉相此言差矣,正因河北不可信任,才只設置五十座折衝府,若是擴充折衝府,河北便有可能生亂!」盧承慶最先反對。

  尉遲恭大聲道:「當年擊敗竇建德後,高祖皇帝便是信了河北投降,後來他們降而復反,不知多少大唐將士死在河北,前車之鑑,難道不該吸取教訓嗎?」

  「不錯,大唐有關東軍足以,何必增設河北折衝府?」右武衛將軍張大安道。

  大唐軍隊數額是有定數的,若只單獨擴軍,朝廷負擔就會增加,所以通便來說,某個地方擴充折衝府,別處就要裁撤!

  關中折衝府最多,首當其衝。

  所以軍方反對十分強烈,盧承慶等文官們也以祖制不可輕改為由,激烈反對。

  其實有武將衝鋒,他們沒必要表現的太激烈,然而劉仁軌的提議讓他們看到一個機會。

  只要頒出祖制不可輕改為由,阻止了劉仁軌的提議,相當於封住了皇帝的嘴,皇帝也不好再提更改田制了。

  一時間,文武官員激烈反對,其態勢比那天李敬玄、李義府提出修改氏族志時,還要猛烈。

  劉仁軌卻不慌不忙,將眾人的理由一一駁回。

  「民心不附,才會生亂,河北擴充折衝府,正是為了消除河北百姓與朝堂嫌隙,防止生亂。」

  「當初河北降而復反,是因竇建德之死,失去了河北民心。真正的前車之鑑,應是吸取教訓,

  善待河北之民,而不是加深雙方仇恨。難道不擴充折衝府,他們就不可能反了嗎?」

  「關中軍前往河北作戰,需要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於國家不利。而且對那些長途跋涉的將土們,他們難道願意去河北作戰?一去數年,致使田地荒蕪,陛下恢復關中生產的大計,豈不也要受影響?」

  李治聽到此處,朗聲道:「不錯,關中軍去河北作戰,並非良策!」

  群臣見皇帝快被他說動,都越來越焦急。

  尉遲恭怒聲道:「劉相,你不知兵事,可曾想過這樣一個問題?」

  劉仁軌平靜道:「哦,什麼問題?

  1

  尉遲恭道:「河北民風尚武,戰力彪悍,將來若出現叛亂,可比那些胡人難對付多了,你能擔當的起責任嗎?」

  劉仁軌緩緩道:「老夫願意擔保!」

  尉遲恭怒道:「你拿什麼擔保?」

  「我拿宰相之位,還有身家性命做保,倘若河北因此生亂,我願承擔一切責任!」

  盧承慶沉聲道:「劉相,生亂未必是現在,將來等你百年之後,河北生亂,你如何承擔責任?」

  劉仁軌朝李治拱手道:「陛下,老臣請求辭去相位,外放州縣,以安群臣之心。」

  眾大臣聽到此話都驚住了。

  只聽說事後願意承擔責任的,從未聽說提前就開始承擔責任。

  劉仁軌如此犧牲,足見他並無半點私心,確實是一心為國。

  李嘆了口氣,道:「陛下,諸位大臣,劉侍中畢竟去過河北,比你我都清楚河北情況,他既肯以身家性命擔保,足見河北情況確實不容樂觀,老臣同意劉侍中的意見。」


  「英國公,你———」

  尉遲恭正要說話,卻被程知節拉了拉,側頭看去,見他表情凝重,朝他搖了搖頭。

  尉遲恭哼了一聲,不作聲了。

  盧承慶是愛惜名聲之人,見劉仁軌以辭去官職為代價,再出言相逼,自己倒落了下乘,嘆了口氣,也不做聲了。

  李治見群臣都不作聲,感嘆道:「難得劉卿一心為國,朕念你一片苦心,就在河北增設八十個折衝府吧。即刻起,罷去劉仁軌侍中之職,改任為營州都督。「

  蘇定方已經去了安西,營州都督空缺。

  李治讓劉仁軌擔任都督,一來是通過他,可以了解折衝府增設之後,河北百姓的態度變化。

  二來也是讓他趁機轉武職,將來對付朝鮮半島和倭國時,給他一個表現的機會。

  劉仁軌本以為會被外放刺史,卻不想皇帝如此信任自己,讓他成邊營州,眼中閃過一道亮光,

  拱手道:「老臣多謝陛下信任!」

  盧承慶面色複雜的看了劉仁軌一眼,原本對他頗有不滿,此時倒多了幾分敬意。

  一時間,因劉仁軌辭相,朝堂陷入了短暫的安靜當李治再次提出修改田制時,正如劉仁軌預料,反對聲小了很多,盧承慶都不聲了。

  這就像打仗一樣,前面一場占優勢的仗都打輸了,士氣低落,面對另一場不占優的仗,乾脆放棄交鋒。

  很多朝臣紛紛獻策,提出將均田制過渡到租田制的具體措施。

  李治見此,倒並未立刻拍案做決定,只說事關重大,讓群臣再好好琢磨一下改制方案,隨即宣布散朝。

  他這麼做是希望盧承慶、杜正倫等戶部官員,也能參與其中,集思廣益,提出改制方法。

  如此一來,他們以後負責改制的具體事宜時,積極性也會更強一些。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