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萬斛。
真是一個挺大的數字,但是聽在張巡耳中,也不過是爾爾。畢竟要打提前量,預備好供應伯顏、阿術二十萬大軍半個月乃至一個月的軍糧。還要供應全郡六十萬百姓,喝半年的稀粥。
三十萬斛別說夠了,加上秋收後的稻米,恐怕也得打個問號。
爬上米倉瞧瞧吧,這一囷糧食是沒有定數的,大的囷可以盛二三百石糧食,小的只能盛二三十石糧食。不是老張家沒有會管理建造的人才,是因為這義倉前後興建了一百年,分批次建出來的。
一開始張家就是普通地主,後來出了宰相,就開始兼併。等宰相被遠派去四川守邊,兼併就停了。伴隨著子子孫孫起起落落,今天吐出來點,明天兼併一點。土地是緩慢增加的,義倉的倉儲設施當然也緩慢修建。
恩,瞧了瞧夏收的麥保管的還挺好,張巡微微點頭。
賈珍這樣的公府繼承人都要和莊頭打交道,張巡這個公府的二郎君自然也是要扒著米倉看糧食的。都了解一點,才能夠不被下面的人所蒙蔽。張母趁著自己還有些精力的時候,就甩手把掌柜讓張巡做,未嘗沒有瞧瞧張巡本事的意思在。
要是張巡被蒙蔽呢,她還能提點提點,教導教導。屋檐滴水是代接代,家本總是要往下傳的。
巡視完了倉儲,張巡還得去瞧瞧自己家的內庫。投降免死是一回事,不能指望伯顏和元軍真的秋毫無犯,送他三五千匹絹是最少的,恐怕人家還看不上這等平凡物。
依稀記得歷史上誰誰投降,送給伯顏兩個老趙家宗室的妙齡少女,伯顏看了非常生氣,表示我是來順天應命的,不是來享受歌兒舞女的。不僅怒斥了那個投降的官,還把兩個趙女給送回了家。
說明這個伯顏主要是好名,想要獲得滅亡宋家的大功勞,好在青史上流芳百世。只要做了勝利者,後頭自然有人為他粉飾。
也好,且不說張巡沒有妹妹了,有妹妹也不需要送給伯顏當小妾。
至少心裏面對投降的接受和自我說服程度,又提升了一截。花錢消災而已,錢嘛,只要常州還是老張家的,那就能繼續掙來。
對於張巡要看家中內庫的要求,張母不置可否。略略思索了片刻之後,還是把全付鑰匙取了過來,交給張巡。
幸虧最近張巡天天做好人好事,很是改善了一下個人形象,否則張母還未必樂意給張巡看呢。
家裡的內庫分左右兩庫,左庫藏亂七八糟的器具、儀仗、旗鼓、家什,右庫藏金、銀、錢、鈔和絹。
說得直白一點,左庫藏的固定資產,右庫藏的流動資金。
父祖們的旗鼓儀仗,車架馬鞍,甚至價值千金的拔步床、螺鈿櫃,張巡沒興趣看。主要看現金,伯顏這人不貪財、不好色,可他麾下的將官們一準兒貪財好色。
陪著張巡來的,是張母的老陪嫁侍女,別看也五十多歲了,腿腳還挺靈活,一一給張巡介紹。右庫分為五架,第一架是銅錢鐵錢和鈔貫,這都是方便日用的,占據的位置很大。
最底下的銅錢,穿錢的繩子都朽爛了,可想而知堆積了多久。按照老侍女的說法,不下一百萬貫。
朝廷再拼命鑄造錢幣,恐怕也趕不上你們這些地主老財挖坑埋錢的速度。
第二架就是絹,絹在宋代,包括之前的唐代,都是很平常的一般等價物。和大伙兒心裡概念中完全不同的一點是,普通的白絹並不如何值錢,視其重量(意味著密度)來進行估值。貴的時候一匹絹能值一千多錢,最便宜的時候五六百錢也可。
值錢的是那種彩絹,以及施加了各種刺繡或者層染的絹,那就不是客觀常用的一般等價物了。常用的等價物,主要指的是白絹。
家中白絹有五萬多匹,彩絹不多,另外儲存在張母的房中。只說白絹的話,大概收買阿術是完全夠了,捎帶個阿里海牙也不難,甚至能夠再捎帶上張弘范。
第三架就是金銀和青瓷器具,除開張巡等人日常用的金銀器皿外,其他金銀器,以及白金、紫金、花金和倭銀器具,都在其中。
只是那些青瓷器具也在這裡邊,張巡有些不懂。老侍女大約瞧出張巡的疑惑,直言這全套的青瓷杯盞,比全套金銀的還貴,二郎是真不曉事啊。
哇哦,厲害厲害,不知道阿術識貨不識貨,送他一套青瓷的杯盞,他會不會高興。
第四架和第五架就簡單了,金鋌和銀鋌,不甚多,金鋌只有幾千兩,銀鋌大概三萬多,都鑄成長棍狀或者鋌狀,一一密封存箱子。
巡視完一圈,天都黑了。掌燈用飯,張巡就問張母,如果把左右兩庫都算上,這偌大的內庫家私有多少錢啊?
端著銀盞喝清涼飲的張母沒有答話,等老侍女把所有人都打發走之後,才慢悠悠的回答張巡。
一千萬。
嚯!老子家裡真有錢,不算土地房產,就算家具古董和現金,居然有一千萬。要是托生在乾道、淳熙年間該多好,爽吃爽喝做衙內,快快活活五十年,蹬腿死了了帳。
「若真用兵,區區千萬,不過二三萬兵一二年開銷而已。」張母還是端著銀盞,說得很平易。
一個兵連吃帶穿,餉俸犒賞,一年最少五十貫,兩萬兵一年就是一百萬貫。其他衣甲器械,騾馬草料,獎功酬勞,甚至是草鞋綁腿,都得花錢。一年非得二三百萬貫不可。
這還是正常情況,要是連番惡戰,補員撫恤,增設器械,五百萬一年算少的。
對於個人而言,一千萬貫是天文數字。對於軍隊而言,一千萬貫也就是灑灑水。當然這是預估,因為極少有朝廷和將官,能夠真正做到把軍用開銷全部供應上的。要不為啥帶宋的士兵射上三箭,就得問將官要錢,他平時不給錢啊。
更典型的,明軍不滿餉,滿餉不可敵。若問滿餉處,關外黃台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