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8章 318.齊賀節帥要成婚
來都來了,朝中暫時也較為穩定,文天祥便準備轉去廬州一趟。既是巡視淮西一路的情形,也是去滁州宣布對謝添的褒揚。
先前謝添在當塗·歷陽一戰中掩護文天祥戰死了,加之阿術行掠淮南,打破滁州之後又進行了屠城。所以朝廷下旨找尋他的家屬族人,賜予饗祭,給予恩榮。
這會兒說是找到了兩個族侄,因為和謝添特殊的關係,文天祥要代表朝廷親自走一趟。
鄂州去不去?要是去淮西,那實際上黃州、蘄州也是淮西。過個江,就是鄂州和漢陽軍呢。文天祥只說看情況,要是朝廷有事他就回。朝廷無事呢,會走一趟鄂州。
行,保不齊文相公就去李庭芝了。
算上在鄂州的張孝忠一營萬餘人,李庭芝手裡也有五萬之眾,守城綽綽有餘。當初裹陽的呂文煥也就只有六萬人守城而已,這是把生券熟券都算在裡面的總數。伯顏傾國之力來滅宋,也就帶了二十來萬人。
和滿心算計自己未來老岳父的張巡不同,此時的季庭芝籌算著張巡的孝期已過,可以正式開始辦理兩家聯姻的大事了。先前陸秀夫在時,已經換了帖子,合了年歲時辰,甚至有了婚約。
只不過大戰一起,荊湖和兩浙的聯絡都斷絕了,各種因素相加,不能成婚。現在既然已經把韃虜驅逐到了北方,四方也勉強平靜了下來,那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沒啥不好的。
由於先前居中保媒的是陸秀夫,那這事現在還是得由陸秀夫來繼續保下去。李庭芝的家眷原本隨著他的罷官和貶謫,都隨陸秀夫住在臨安。後來鄂州光復之後,就都跟著去了李庭芝在潭州的治所。
現在得約好日期,先送去揚州,再舉辦婚事。李庭芝這邊負責送女兒,陸秀夫負責操辦,張巡負責到時候迎新娘進門。
都是有流程的,現在開始辦,也得辦上三五個月呢。先去一封信給張巡,讓張巡幫忙把李庭芝在揚州城內的宅院整一番。
李家的女兒不可能直接從船上抬進張巡家裡,還是得從自己家裡出發。另外李家的族人眷屬也得安排一些去揚州,提前操持。
算算年紀,今年李庭芝已經五十九歲了。三個兒子都不太成器,守業都有些困難。如果能夠把張巡好好籠絡住,李家至少不至於在下一代就敗落下去。
至於再往下一代,兒孫自有兒孫福咯。
打定了主意,李庭芝就給張巡和陸秀夫分別去信。張巡正好想問呢,對著親自趕來送信的三舅哥李酉孫滿口答應,表示一定大擺宴席,風風光光的把李家的女兒抬進門。
倒是這位三舅哥表現出了一絲,說話慢條斯理的,直說按章程來就行,倒也不必鋪張浪費。張巡在淮南,養兵十萬,即便是開始重整淮鹽了,也沒必要花太多的錢在婚事上。
另外李庭芝還想著張巡一旦成婚,肯定要遍賞淮南軍士的,一百萬不嫌少,二百萬不嫌多。錢花在刀刃上吧,將士的賞賜不能夠短缺了。
為此李庭芝還表示會發十萬餅茶,十萬刀紙,以及十五萬匹麻布來淮南。李家的嫁妝另算,這些是他李庭芝拿來賞賜淮南諸軍的。
哇哦,有個闊佬岳父確實不錯,嫁女兒是真捨得下本錢啊。
不過人家說得也對,婚禮正常辦就得了。有那個鋪張的錢,不如拿來獎勵三軍。你張二真給錢,他們大頭兵就真賣命。
雙方議定,立刻籌辦。
滿揚州城都得知了張巡要迎娶李庭芝之女的消息,各路的軍將接二連三的派人來揚州詢問成禮的好日子,紛紛表示要喝節帥的這杯喜酒。
各行各業的行首代表也寫了帖子遞進安撫制置司衙門,要為節帥辦燈會慶典,給節帥一家災祈福。馬上不是梅雨季節了嘛,江淮之間多爆發疫病,有宋一代確實有各種儀式活動,當然也存在一些淫祀。
不過那都是閒話,人家來主要也就是為了表一表對張巡的恭賀之意罷了。張巡不僅不要他們的錢,還主動掏了五千貫出來,要張燈結彩,與民同樂。放燈就大放,慶典就大慶,該怎麼跳舞就跳。
在臨安的陸秀夫也遞了信來,朝廷之後會專門派遣天使到揚州來祝賀張巡。就和宋朝其他的皇帝在元老大臣壽辰派遣天使祝賀一例,只不過有資格讓官家祝賀成婚的元老大臣比較少罷了。
能混成元老的,基本上各個七老八十。哪曾想到會有一日,有個二十三四歲的年輕人,居然也成了國家柱石,海內名將,需要官家親自遣使祝賀呢。
先前不是說官家有臨安日賃錢這個小金庫嘛,張巡提醒陸秀夫估摸著有了三五百萬就記得去爆一爆的。這次不需要去爆了,官家顯然還是懂事的,說好了會提五十萬貫過來。
雖然錢名義上是賞賜給張巡的,但大伙兒也都知道,最後還是落到淮南諸軍的口袋裡。
很好,大家都配合,大家都懂事,婚禮開支的最大頭就有人照應了。張巡只幫著把李家在揚州的宅邸好生修一番即可,倒也沒花什麼大錢。
此時在荊湖,李庭芝也親自把女兒送到了鄂州,他守土有責,沒辦法因私離開本鎮,送到鄂州也就罷了。
其實多年以前,潤州失陷,李家的家眷逃亡到常州來,張巡和這位女子有過短暫的一面。但當時兵連禍結,再者彼時也就是個十三四歲的小女孩,張巡根本沒有關注的心。
此時再看,已然十七歲的李淑真出落得亭亭玉立。或許是連續多年的顛沛流離,或許是出身師臣之家,同一般的女子絕然不同,李淑真頗有幾分諷爽之氣。
直言自己能夠嫁給張巡這般的英雄人物,已經是眼下能找到的最好良人。只是以後要離別父母,有些不舍。
父女間平素也沒什麼話說,倒是這會兒真情流露了些,李庭芝輕聲叮囑女兒在張家知禮些,莫要再舞刀弄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