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北宋官家> 第633章 完美的宰相?

第633章 完美的宰相?

2025-01-07 05:20:54 作者: 月麒麟
  第633章 完美的宰相?

  是因為他要做的事,和官家要做的事一樣!

  不得不說,李迪還是有見地的。

  他的這一句話,瞬間打破了呂夷簡原本對整件事,還帶著的一絲朦朧之感,一切都變得清晰起來。

  大宋的政治制度,實際上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制度。

  一方面用群相制來分割宰相的權力,使其不能威脅到皇權,另一方面,卻又鼓勵垂拱而治,將軍政大權下放。

  作為大宋的宰相,所謂禮絕百僚,群臣避道,是寫實而非誇張。

  這就導致了,在許多時候,宰相實質上是能夠在某些政務上替代皇帝的意見的。

  當然,這也離不開大宋的皇帝本身倚重宰相的緣故。

  所以,實質上來說,整個大宋的中樞核心其實是兩個,皇帝和宰相,加在一起,才能真正實現對朝政的徹底和萬全控制。

  李迪和呂夷簡怎麼也算在中書多年,對當今官家是有所了解的。

  今上和前幾代先帝不同之處就在於,他對於垂拱而治沒有一丁點興趣,相反的,如今這位陛下,更喜歡事必躬親,口含天憲,

  如此一來,勢必就導致了,皇帝和宰相之間的矛盾。

  這一點,其實早就已經出現趨勢了。

  仔細回想起來,從最初的丁謂,到後來的馮拯,他們雖然離開朝堂各有緣由,但是,其原因追根究底,都和官家脫不開關係。

  只不過,丁謂太過愚蠢,將事情擺到了明面上,而馮拯則更有政治智慧一些,儘量避免讓他和官家的政治理念分歧產生實質性影響。

  但即便如此,馮拯也始終難逃離開朝堂的命運。

  而隨著馮拯離去,王欽若上位,中書和皇帝的關係,也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王欽若此人,向來沒什麼風骨,先帝在時,他就以諂媚著稱。

  他繼任宰相,雖然是太后提拔的,但是,後來成為首相,卻是官家的意思。

  其實,從這一點上,就很明顯了。

  官家要的是一個聽話的中書,所以,他選了王欽若。

  而這位王相公,也確實沒有讓官家失望,這些年來,在諸多朝事上,不說是唯唯諾諾,但基本上沒有和官家的意思相違背過。

  甚至於,大多數情況下,當中書的其他人有意見的時候,王欽若充當的還是一個調停人的角色。

  可以說,從官制改革,到如今的宥,綏戰事,沒有王欽若的鼎力支持,這些朝政絕不會這麼順利。

  所以很大程度上,這也是王欽若即便在臨走之前,耍了不少小心思,但仍舊能夠體體面面,加官進爵的致仕而去的原因。

  對待有功之臣,官家總是會多幾分寬容的。

  但是,王欽若這樣的人,會是官家心裡真正想要的宰相嗎?

  如果換了以往,那麼,李迪和呂夷簡對這個問題,怕是不敢做出肯定的回答。

  可現在,他們能夠斬釘截鐵的說—.....不是!

  王欽若和官家之間,更多的是主導和諂媚的關係,官家指東,王欽若就往東,官家朝西,王欽若就跟著轉頭向西。


  這樣的宰相,如果換了一個恣意隨性,或者是獨斷到極點的皇帝,肯定是喜歡的。

  但問題是,今上雖然有決斷,卻並不獨斷,

  王欽若的好處是,他能夠保證自己時時刻刻緊跟官家的步驟,但是同時,也失去了作為宰相,

  為皇帝提出獨立意見,甚至在必要時候予以糾錯的作用。

  所以,王曾出現了!

  作為今上登基後的第四位首相,他沒有丁謂的跋扈,也不像馮拯一樣保守,繼承了王欽若在大事上和官家保持一致的作風,同時,又不像王欽若一樣沒有主見。

  這樣的宰相,恐怕才是官家真正想要的。

  一念至此,李迪不由嘆了口氣,到了現在這一步,他總算是明白自己輸在什麼地方了。

  若他的這番推斷都是真的的話,那麼,這一局的確輸的不冤。

  畢竟,單論政治理念而言,他的確沒有辦法,做到和官家完全一致。

  若是讓他來當首相,勢必會讓中書和宮中再起矛盾。

  與此同時,他也明白了,呂夷簡所說的,王曾沒有將他們放在眼中是什麼意思。

  這話不是在說王曾目中無人,而是在說,王曾如今的著眼點,恐怕早就已經不是簡單的朝局鬥爭這麼簡單。

  他和官家一樣,已經做到了著眼天下之事。

  不出意外的話,自此以後,王曾便是官家最得力的臂助,會為接下來的改革,乃至是宋和党項,和契丹之間戰事,起到巨大的作用。

  但是「坦夫,你覺得,這是好事嗎?」

  沉默片刻,李迪開口,語氣有些複雜。

  呂夷簡沒有說話。

  他知道李迪指什麼,但是,這話題太過敏感,以至於哪怕此處只有他們二人,也不敢輕易說出口。

  見此狀況,李迪的神色也變得複雜起來,眼神當中變得有些憂慮,道。

  「若王曾真的是得了官家授意,那麼,近段時間以來,他在朝堂上的表態,便都是官家的想法。」

  「可是—.」

  話至此處,李迪也有些猶豫,但是,片刻之後,他搖了搖頭,還是道。

  「可是重文抑武,乃是國家安定之本,言路通暢,更是保障政治清明的手段,如今王曾先是要將爵位制度全歸於武將之手,更是幫著官家打壓言路,如此下去,我恐怕遲早會出問題的。」

  呂夷簡聞言,心中不由一陣苦笑。

  這些事,他當然也看出來了,尤其是關於言路這邊,

  當明白王曾實際上是在政治主張上和官家一致的時候,他就意識到,不僅僅是爵位改制一事,

  就連這次的巡邊御史,也是這君臣二人默契配合的結果。

  巡邊御史,表面上來看,是讓御史到邊境體察民情,糾察不法。

  但是,如果拋掉一切中間環節,僅僅從結果來看,朝中言官最精銳的領頭人蔡齊,連帶著將近三分之一的言官,都被打發出了京師。

  雖然說只是臨時的,可如此一來,言官在朝中的聲量必然會大大減少。

  程琳被調走,換上了孫爽這個垂垂老矣之輩,蔡齊一走,御史台就徹底成了一盤散沙。

  而最可怕的是,這一切都發生的悄無聲息。

  就連呂夷簡自己,在此之前,也只覺得,這都是王曾回京之後,為了鞏固自己的勢力,掌控朝堂而做出的應對。

  這般不著痕跡,手段不可謂不高明。

  「看來,接下來朝堂之上,又要變成多事之秋了———」

  良久以後,呂夷簡到底還是什麼都沒有多說,只是輕輕的感嘆了一句,二人相對無言,心中卻又同時藏著千言萬緒,怎一個複雜了得。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