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東京筆會
燕京,紅都衣店。
餘切領了制裝費,來這挑衣服。他身材均勻,相對偏瘦,就是高了一些,衣店找來了全店最長的衣服,終於穿上去像樣了。
站鏡子前,靠,真特麼帥。
訪問團的衣服風格統一,幾乎都是西服領帶,三接頭皮鞋,前進帽。要是遇見了華裔或者寶島來的,保管問一句:「你是大陸來的?」
接著換下衣服,餘切把鑰匙拿去給張儷,在圓明園的《紅樓夢》劇組那溜達了一圈。
余作家來了!
因為是小有名氣的作家,導演王福林希望他蒞臨指導一番,看看有沒有什麼可供更正的。
央視上下對拍攝這一部《紅樓夢》十分重視,請來了許多專家,培訓時間內,演員們不僅僅要培養的知書達理,還得對文學有些了解。
他們都是好多人是素人,沒怎麼接觸過表演,王福林相信角色演不出來,必須得「是那個人」才行。
這是餘切第一次來劇組探班,在八十年代不多見,張儷高興極了,把玩得好的朋友全拉來,一個個讓餘切認識。
「這是鄧婕,我們川省的哩。」
「你好你好。」
「——陳小旭,你好像認識她?」
「我不認識。」就算是認識,也只能裝不認識啊。
陳小旭卻認識餘切:「我看過你的小說。」
原來,陳小旭從十二歲之後,瘋狂迷戀上了看書,洛蒂·勃朗特的《簡·愛》、雨果的《悲慘世界》和曹雪芹的《紅樓夢》……全看完了。
小小年紀,已經在雜誌《青年詩人》上發表自己的詩,她和張儷不一樣,她已經定了角色林黛玉。
這讓餘切想到了宮雪——這又是一個文學女青年。
導演王福林認為陳小旭不夠漂亮,尤其是鼻子太高了,但她對文學的熱愛和積累並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長年累月的堅持,因而有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氣質。
這和林黛玉這個角色是很相似,所以定下了。
餘切來的這一次,大家都還沒有換上古裝,要是都換上古裝了,恐怕就和餘切記憶裡面的不差分毫。
她們對餘切的身份很好奇:「你當時怎麼去的南邊兒?危不危險。」
「你會功夫嗎?」
「燕大一整天要教一些啥?」
問的都是些沒營養的話題,但是鶯鶯燕燕之下,餘切也覺得心曠神怡。作家為了寫文章,精神壓力也挺大,得有個排遣的法子。
他甚至有點理解張閒這人為啥到處談戀愛了,這總比路垚那種抽菸抽廢了來得好。
陳小旭對餘切最好奇:「餘切,你和張儷之前沒談過戀愛,為什麼寫了那麼多小說都有愛情元素?」
「愛情和談戀愛是兩碼事,愛情只需要想像。」
「張儷為了你去南邊的事兒哭了一場,我們來安慰的她……餘切啊,在你們男人心目中,到底建功立業和紅袖添香哪個重要?」
這問題有點像麵包和愛情,經常有女人會來問,沒想到陳小旭也感興趣。
餘切給了標準答案:「要麼兩個都做得好,要麼一個也不會做得好。」
他說這話的時候,瞥了張儷一眼,沒想到張儷也緊張的看著他,兩人一對視就發笑。
女孩們一陣打鬧,光是她們的打鬧餘切就能看上一整天,這要是建個大觀園不知道得有多幸福啊。
導演王福林特地給了小情侶半天時間玩。
他們也不去遠了,就在這圓明園外壓馬路,最後鑰匙給了張儷,她回去正看見陳小旭看《紅樓夢》。
頓時感到不解:「小旭,這書你得翻了多少遍了,還看嗎?」
陳小旭卻說:「我在研究你那個對象,更像是這書裡面的哪一個人。」
「你又在惡作劇,玩弄我?他哪一個人都好,肯定不是賈寶玉。」
「我也不喜歡賈寶玉這角色,太濫情了。」
張儷繼續吐槽:「不光是濫情,還沒個擔當,把他的女人都害苦了。賈寶玉這個人最擅長許諾騙人,但他什麼也做不到。」
陳小旭忽然托著腮,靜靜聽著張儷的吐槽。這會兒陳小旭有個男朋友,比她大了快十歲,平時很有見地,在一起不久後便分開,然後這人性格大變,既不能哄她,有矛盾了也不會主動認錯。
而陳小旭因為演戲,正在越來越像林黛玉,她開始不能包容別人,性格產生了許多稜角。
於是她問:「我知道你和餘切算天定的緣分,媒妁之約,但你實際什麼時候喜歡他的?」
「雪!下了大雪的那天!」張儷兩眼都在放光,「那天我提前來燕京找他,什麼也沒準備,鬧出好多笑話!」
張儷越說越溫柔,「可是他既沒有笑話我,也沒有嫌棄我煩,處處都安排的妥當……他只比我大兩歲,我忽然想,有這麼一個人來陪伴著真好。」
「所以,你看見對象去了前線,才大哭一場?」
「小旭,如果他真死了,我還怎麼活呢?」
陳小旭還不能理解這種感情,她手指的指腹在《紅樓夢》的粗糙書頁上摩挲,年少時看過的許多書讓她對愛情有超過常人的戲劇幻想,而落到實處卻沒有具體的人。
很難有人滿足這個標準。
這正如她少女時期寫的詩裡面寫的那樣:「我的爸爸是廣闊的天空,我的媽媽是無垠的大地。」
沒有這樣的愛情,她寧可去做自由的柳絮。
女孩兒們都休息了,而餘切卻登上了去往滬市的火車,轉到滬市虹橋機場,這地方現在是滬市的西郊地區,周圍沒啥樓,全是農田。
提著行李,餘切趕上了大部隊。來自滬市和燕京的兩撥人。滬市這邊是巴老,他女兒李小林,作協外聯室主任徐鈐和翻譯陳希儒,燕京這邊是蔣正函(艾青)和餘切,以及教育部門的幹部若干。
蔣正函是原先的左翼作家,在邊區文化工作過,《大堰河—我的保姆》是他的作品,詩壇泰斗。
八十年代,兩國逐漸轉向友好,許多知名作家多次前往日本訪問。
今年的《日本文學》第二期上,刊登了蔣正函原先在京都觀看夜景寫下的詩《美濃吉》,而卷首則是巴老的文章《我的期望》。
「我希望我們儘量多翻譯出版和評介日本的各時代、各流派、不同風格的名著;也把我們國內一批優秀作家介紹到日本去。艾青、玎玲、鄧友美、馮木……餘切。」
這名單裡面,原先的最後一個人是劉芯武,現在變成了餘切。
登上飛機,餘切拿到了採訪注意事項,他要跟隨巴老,作為新銳作家的代表,接受日本媒體的採訪。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