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確鑿?」
文昌宮外的角落處,老哈用力的點頭,「趙御史和其弟都已經安然回城了。」
「那就好。」陳銳長長的鬆了口氣,可以回去了,昨日入城後一直沒打聽到確鑿消息,他都不敢回去。
打聽了下朝中的情況,這方面錦衣衛消息靈通,陳銳才施施然回去,一進門胡八、鄧寶等兄弟就迫不及待的追問。
「大哥,真沒出事?」
「真的沒。」
「但那個官兒昨天就回城了。」
「我昨天也回城了。」陳銳抿了口茶,心想難道我要告訴你,我在城外殺了一個可能是重要人物的韃靼人?
鄧寶還想追問,這幾年他們兄弟幾乎是與陳銳形影不離的,外面胡八連蹦帶跳的進來了,「大哥,外面有個叫什麼七七的人來了,昨晚就來過一遍。」
「什麼七七?」
陳銳出門一看,不禁眨了眨眼,居然是戚繼光。
昨天在西直門聽見元敬兩個字後陳銳就上去幫了一把,前世看史書他記得戚繼光在庚戌之變表現優異,被任命為九門總旗牌官,倒是應該在這兒。
戚繼光也是個狠人,身手很好,與陳銳聯手將十七八個京營士卒打翻,之後陳銳就迅速離開了,畢竟那時候他還不知道趙貞吉回城了沒有。
沒想到戚繼光居然能摸上門,有點能耐啊。
「陳銳,定海衛百戶。」
「戚繼光,登州衛指揮僉事。」
敘了歲數之後,戚繼光拱手稱了陳銳一聲陳兄,他今年二十二歲,陳銳二十三歲。
兩個人都是衛所世襲官,又都是少年讀書,後轉為武職,倒是有不少話題,再加上陳銳是個穿越者,言語中有些刻意,兩人迅速熟絡起來。
陳銳在心裡琢磨,自己回了寧波之後,肯定是要重新下海的,接下來的一年多時間應該是海商的好日子,等到東南倭亂,甚至戚繼光入浙的時候,自己應該有些基業了。
前世是個保家衛國的軍人,陳銳自然是不肯淪為海盜、倭寇之流的,不過在這場東南倭亂中建功立業,倒是一條好路數,要不要提前將鴛鴦陣弄出來呢?
陳銳正想著這些有的沒的,戚繼光從懷中取出一本冊子,「還請陳兄指點一二。」
這就是青史留名的《備俺答策》,陳銳謙虛了幾句才好奇的翻開細看。
戚繼光如今在京中已經小有名氣了,但對於讓自己名聲鵲起的這本《備俺答策》卻有些拿不準,既然兵部頗多官員都盛讚,為何卻不採納?
雖然只聊了一個時辰,但戚繼光敏感的察覺到,面前這位剛剛結交的友人對兵事頗為熟悉,不像是個剛剛承襲父職的新手。
一刻鐘後,陳銳抬起了頭,喝了口茶,並沒有開口說什麼,倒是戚繼光有些忍不住,「陳兄,可有疏漏?」
「並無疏漏。」陳銳嘴角扯了扯。
這本《備俺答策》總的來說是比較出色的,集中兵力於薊門、通州、京師三地,互為犄角,謹慎出兵,接應民眾入城,遣派奇兵繞後,都算得上應付得當。
戚繼光沉默了會兒說:「通州被圍,韃靼馬蹄已近京師,在下今日請戰,繞後襲擾韃靼側翼……」
「被拒?」
「嗯。」
陳銳遲疑片刻,低聲道:「若論兵事,自然如此,但此次非兵事。」
戚繼光愣了下,「還請陳兄詳釋。」
「京營已無戰力,通州被困,糧草不濟,邊軍、勤王軍均不敢出戰。」陳銳細細的將朝中局勢剖析,一點點的說給戚繼光聽。
「自十年前,俺答就意欲通貢,朝廷始終堅拒,此番韃靼侵入京畿,肆虐京師周邊……」
陳銳看了眼沉思的戚繼光,「其實朝中上下皆知,絕不能貿然開戰,只可能答應通貢,俺答才會退走。」
「但內閣首輔嚴分宜是決計不會答應的,此番韃靼侵入京畿,一因周尚文病逝,東涯公丁憂,二因宣大總兵仇鸞……」
「元敬應該有所耳聞,朝中議撫恤周尚文,議諡號……」
戚繼光畢竟年輕,聽得糊裡糊塗,皺著眉頭低聲道:「還請陳兄細說。」
陳銳嘆了口氣,「若是嚴分宜建議許韃靼通貢,那就連陛下都可能保不住他。」
戚繼光腦子突然一個機靈,登感渾身冰寒入骨。
是啊,如果嚴嵩點頭答應通貢,那麼韃靼此次入侵京畿這個鍋就得他來扛。
是嚴嵩殺了夏言和曾銑,是嚴嵩不許撫恤周尚文,而仇鸞又是嚴嵩的政治同盟。
如果嚴嵩答應通貢,那麼會有無數的奏摺如雪花一般飛來,將嚴嵩徹底埋葬。
任何人都可以站出來說通貢,但絕不可以是嚴嵩。
陳銳低下頭看著地面,心想趙貞吉未必不知道不能戰,只是以此逼迫嚴嵩低頭罷了。
這些人,個個心臟啊。
片刻後,戚繼光聲音沙啞的問道:「那怎麼辦?」
「怎麼辦?」陳銳苦笑道:「自然有人站出來,建言答應通貢……不管是真是假,先將俺答糊弄住退兵再說。」
事實就是如此,最終站出來的那個人是禮部尚書徐階,只不過後來嘉靖帝反悔了,國家信譽都不當一回事。
不過俺答也無所謂了,已經看穿了大明的底細,日後是想來就來,想走就走,甚至有一年韃靼圍困大同長達大半年之久,明軍也沒能解圍。
陳銳在心裡盤算著,這次嚴嵩頗為狼狽,搞不好就是徐階暗中所為,趙貞吉是王學門人,今日跳出來大喊「大臣不言,故小吏言之」的沈煉也是王學門人。
按照得利者最大嫌疑的推論,如今內閣只有嚴嵩和呂本兩人,嚴嵩倒台,呂本性情軟弱,禮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掌翰林院事的徐階才是最大的受益者。
戚繼光伸出的手微微有些顫抖,緩慢的從桌上拿起小冊子。
長久的沉默後,雙目略有些通紅的戚繼光,突然將小冊子撕了個粉碎。
陳銳微微嘆息一聲,韃靼都殺入京畿了,而朝中的重臣都忙著黨爭,忙著往對手的身上扔鍋,如何不讓戚繼光寒心?
戚繼光有出戰之願,但朝中雖然如今爭論不休,但決不許有人壞了通貢「大事」。
這樣的大明,這樣的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