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法天象地,猴王上天(4k,求月票)
靜室中,祖師與姜緣落座談說,言及『寂滅法」,師徒二人俱是相同,覺此法他日必定寂滅。
祖師道:「童兒智慧,今你所學甚廣,是有道之金丹,儒之禮,寂滅之釋,覺性之禪,你覺諸般法門如何。」
姜緣拜道:「師父,道字門中有三百六十旁門,大道真一也。蓋因諸般旁門得正果,俱為有缺之相,獨金丹正道為無缺之相,仙體成則天地成。」
祖師笑意盈盈,問道:「金丹何解?」
姜緣道:「夫金丹者,天地之數也。乃鼎爐,大藥,火候三者之重。此鼎爐為天地之機,乾坤之氣,非乾坤氣者,鼎爐不成,作臍下一寸三分處,乾自天靈,坤自湧泉,金鼎玉爐即成。採藥乃使先天之靈現形也。火候為不傳之秘,各家學說,皆有不同。三者俱全,行七步以注仙體。」
祖師道:「金丹法你明矣。既你能講出,此道你行至深處,卻有本事。」」
正是個『修道易,講道難」,若教有講道者,若非是個老修行,那定是個熟嘴的。
姜緣道:「弟子隨師父修行近千載,苦修金丹,時難處,弟子今不敢忘,生死間不計之數,若教不知金丹,弟子修個甚道。」
祖師道:「你道難行,若教你功成,如今時般,不生不滅,長生久視,修心守神,得大自在。
如悟空般,天地生成,性子乖張,得神通而忘本心,一體二心,主客顛倒,早晚生災。」
姜緣聞說,心如明鏡,昔日那乖猴兒歷歷在目。然他已勸誡,若其不聽,生災禍來,他助不得,他說道:「師父,若生災起,許能教悟空師弟定心。」
祖師道:「若災起時,恐再無定心之時,悟空仙體已注,法性頗通,然根源不穩,仙體無漏卻不全。」
姜緣道:「師父,悟空師弟心性尚存良,他日心靜時,定為大神通者。」
祖師道:「悟空一體二心,其心魔障日高,他日恐成大難。罷,罷,罷!且不提這等,童兒神通習精否?」
姜緣道:「日漸精之,然尚未全精。」
祖師笑道:「既如此,那再傳你一法,你多學神通,再是慢慢習精之。」
姜緣道:「師父,不若傳我些許武藝,弟子武藝有缺,弟子雖不善於賭鬥搏殺之術,但卻需一二武藝護身,昔日心猿多為逞兇鬥狠效力,卻非武藝。」
祖師道:「你非善斗將者,學之甚難。我傳你些許拂塵武藝罷,你學之雖不足以賭鬥,但憑此招架遮擋,護身足矣。」
姜緣起身拜禮道:「弟子拜謝師父深恩。」
祖師道:「童兒,你歸家不久,去歇歇再是學此武藝。」
姜緣道:「是,師父。」
祖師再道:「童兒你不善武事,賭鬥,我亦曾有思慮,他日你有緣法,尋個護法神就是,出行時護法神隨行,保你周全。」
姜緣說道:「師父,觀世音菩薩亦有此言,然護法神難尋哩。」
護法神非是神通廣大者即可,緣法,道心等俱全,方為護法神。如木叉那等者,少之又少。
祖師笑道:「有日定尋得,童兒且去,且去。」
姜緣拜禮退去。
姜真人回了靜室,將紫袍脫下,拂塵安置,久未歸家,正待盤坐,以正道心。
忽聞室門有聲,他知是真見行來,三星仙洞大眾,敢與尋他者,只得真見。
姜緣將室門開了,定晴一看,室外果是真見,持著扇子,笑意盈盈。
真人將真見迎入,待是落座。
姜緣道:「師弟道漸深矣。」
真見拜禮道:「怎擔師兄此說,我的道淺著哩,如今尚未得正果。」
姜緣細細一看,能知真見心中隱有靈機,正果不遠,此步跨過,即得正果,何時行此步,卻不盡然,或是百載,或是十載,或是一載,或是立時,他問道:「師弟可急?」
真見聽言即明,道:「不急。昔年得師父親賜太玄清生符,不出洞府,長生無憂,既如此,有何可急?」
姜緣挽掌笑道:「師弟功成在即。』
心不急時,縱有二神阻攔,怎地有法,怎地有竅,正果得之,無非早晚。
真見道:「正是此理。」
姜緣道:「師弟正果已近,今來尋我,有何事?」
真見說道:「大師兄,一來是為拜見大師兄來,二來卻是欲與大師兄論法來。」
姜緣笑道:「怎個論法?論高低亦是論深淺?」
真見拜禮道:「非高低,非深淺,非真假,乃講道。」
姜緣道:「善。」
真箇光陰迅速,不覺半載去。
姜緣歸山修行,再無外出,有時與真見論法,有時靜修神通,有時與祖師修習拂塵武藝,平靜如水,卻使他樂在其中,只道『修行本靜」。
卻說那猴王是個不安的,終是掀了地府,將生死簿上猴屬類一筆勾之,使花果山上常有長生不死猴屬。
此等種種,教龍王與十王遞表章上天界,請伏妖猴,驚動了玉皇大帝,遂駕座靈霄寶殿,喚集仙卿。
玉皇大帝道:「朕聞下界有妖猴作亂,欺龍王,鬧地府。不知此妖猴何代出身,這般有道?」
諸仙卿俱不知,班中千里眼順風耳閃出,拜道:「陛下,此猴乃數百載前,天產石猴也,當時目運金光,曾驚動陛下,後不知在何處得道,有此降龍伏虎的本事。」
玉帝道:「既如此,不知那路神將下界收伏此妖?」
話畢。
班中太白金星即出說道:「陛下,此妖猴今已成仙,有降龍伏虎的本事。聞妖猴出身乃天地生成,恐是成道未修心,故心猿不得安,意馬不得,陛下何不降之詔安聖旨,全了造化,助此妖猴收心,一來讓其感念陛下慈悲,二來收仙有道。」
玉帝道:「依卿所奏。著文曲星君修詔,招安,既是妖猴心猿意馬,除其做個弼馬溫,望其早收心猿拴意馬。」
眾仙卿稱頌慈悲。
話表那花果山中,猴王再鬧地府,起刀兵之災,稱霸一方,兵馬無數,日間作樂,好不自在。
此日間,太白長庚星降臨,直至花果山水簾洞前,朝其說道:「天界天差來請大王上界做神仙,快快請大王出來。」
洞中猴王聞言大喜,正是不知一身好本事,何處去得,今聞天界天差來,怎能不喜。
猴王整衣冠走出,將太白金星迎進來。
太白金星說道:「我乃西方太白金星,奉玉帝招安聖旨下界,來請你上天去,拜受仙篆。」
猴王笑道:「多謝老星,多謝老星。」
說罷。
猴王正想設宴禮待太白金星,教金星攔住,金星道:「大王,聖旨在身,可不得拖,速速與我上天去。」
猴王只得應下,心中暗喜,說道:「此番我卻上天做官哩。神通本事我比不得師兄,此番際遇,卻是師兄沒有的。」
猴王為勝不得大師兄耿耿於懷。
此間正是猴王上天,應是『高遷上品天仙位,名列雲班寶篆中』
靈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
青苔石旁,祖師親教姜童兒武藝,姜童兒智慧頗深,半載間已是習全。
一日,祖師開講大道後,獨留姜緣於瑤台。
祖師道:「童兒,今你習得些許武藝,尚有何等教學之?你且說,我一併傳你。」
姜緣坐於班中,聞說起身拜禮道:「但憑師父教誨,我卻不知有何等神通。」
祖師道:「既你不知,我說就是。」
姜緣道:「憑師父說。」
祖師張望姜童兒,沉吟良久,說道:「童兒,你今有一百零八般變化,萬劫長生不老,三昧真火,袖裡乾坤,慶雲法,又得武藝錦上添花,法卻不弱。當傳你一大神通,是以法天象地,你覺如何。」
姜緣遂拜道:「弟子謝師父深恩傳法。」
祖師道:「此亦作大神通,卻不可輕傳,你若習之,他年若你廣開洞府,此法慎傳。今你且附耳來,莫使六耳聽此神通。」
姜緣聞說應聲,走近祖師跟前,洗耳用心。
祖師低頭附耳,將神通之謎與真人說道。
姜緣智慧,聞之記下,心中有數。
此法乃與金丹有異曲同工之妙,乃似身中天地與外天地相合,是以法天象地,須是周身穴竅開,仙體金丹,會天地之數,方可習之。
姜真人暗道:「此法豈非天地生成者,最易習之,天地生成,本與天地通,此法霧時可會。」
祖師見童兒走神,問道:「童兒何事?」
姜緣道:「師父,弟子在想,此等法門,若教天地生成者學,豈非旦夕之間可成?」
祖師道:「天地生成者,緣法下,自學此神通也。「
姜緣道:「師父,天地生成者,果真了得,此等大神通,自學可成。」
祖師指定童兒,笑罵道:「你這童兒,那悟空天地生成,可斗得過你?二三合間擒拿,縱是法天象地亦無用,你怎個長吁短嘆。」
姜緣笑道:「師父,弟子知錯哩。「
祖師道:「好生修習此神通,如這般大神通,我尚多矣,你方盡學之。」
姜緣唱了個喏,說道:「師父,此神通,弟子需個年數,方能學會哩,急不得。」
此神通較之袖裡乾坤尚能些許,蓋因涉天地之數也。他雖已成仙體,但學之亦需個年數。
祖師道:「安心學就是,待你學成,或往一處去,那兒有你緣法。」
姜緣問道:「師父,何等緣法?」
祖師道:「護法神。」
姜緣再問:「師父,在何處?」
祖師道:「西牛賀洲翠雲山,那兒有個神通廣大的妖魔,與你有些緣法,待你習全本事,再去降之。」
姜緣應聲,遂不再提,祖師讓他學得法天象地再去,自有祖師真理,他聽言便是。
祖師不再多言,姜童兒侍奉祖師回室,正欲靜修神通,忽見真見走來。
姜緣待人走近,方問道:「師弟,三日前方是論法說道,此來為再說法一場?」
真見搖頭道:「非也,我怎有此厚顏?乃是府外山中左氏一家,有人慾見師兄。」
姜緣聞說,與真見言謝,往洞府外走去,此左氏一家與他有甚深恩情,昔年他曾有言,若是左氏一家遭妖魔欺害,可來尋他。
今方尋他,他自當與之相見。
少頃間,姜緣行至三星仙洞前,將府門打開,但見府外有個漢子站定,局促不安。
漢子見姜緣走出,拜道:「上師,上師!」
姜緣扶住,問道:「你乃今時左氏家長?」
漢子道:「正是!今泰為左氏家長。
姜緣再問:「家中可有出何事?」
漢子搖頭道:「未曾出事。」
姜緣笑道:「既如此,你尋我可有何心中煩悶,不解之處?若有此等,但可與我說上一二,我方解你心中困惑。」
左氏家長說道:「非有心中煩悶不解,自先祖得上師恩澤,一篇道德真言,方使再無困擾之處。今尋上師,乃因我將離山回老家,蒙受上師海恩,故前拜別於上師,若有驚擾上師修行之處,
莫怪,莫怪!」
姜緣道:「怎個回老家去?」
左氏家長答道:「實不瞞上師,我侍奉家母多時,不日前家母壽終,故我無心再留山中,欲往山外去,家父有言,老家在東,是以多積柴薪,歸家去矣,那時做個富家翁。」
姜緣問道:「既如此,你離山去,是去做個富家翁不成?」
左氏家長搖頭道:「上師,怎有富家翁做?家中多代柴薪,一來用之,二來朽矣,今未有柴薪帶回。」
姜緣道:「既如此,你歸老家南瞻部洲作甚?」
左氏家長道:「上師,家中不知幾代人念想歸家,我若不回,我子必回,我子不回,我孫必回,子子孫孫,怎個言說,不若我回老家去作罷。」
姜緣聞言,沉吟良久,說道:「你今無牽無掛,願隨我修行否?」
左氏家長道:「未有性命,怎敢修行,此番拜謝上師恩情罷,我自去也。」
說罷。
左氏家長三拜姜緣,遂起身離去,往家中去。
姜緣望之嘆息,未作多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