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上架感言
2024-12-30 22:34:27
作者: 克里斯韋伯
今天上架,韋伯多說幾句。
首先感謝那些之前支持本書的書友們,網文從某種意義上是作者和讀者共同努力的結果,希望你們繼續支持,希望有更多的人加入我們,讓這本書變得更好。
然後我想談一下本書未來大概情節走向,書名《太平記》有人認為是來自日本大河劇《太平記》(以室町幕府創始人足利尊的一生為線索,講述了從北條幕府滅亡,後醍醐建武中興,中先代之亂、足利尊叛亂,南北朝對立這一段漫長歷史的故事,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看看,劇中有很多老戲骨,陣內孝則的佐佐木道譽、柄本明的高師直、片岡鶴太郎的北條高時、片岡孝夫的後醍醐天皇都有很出彩的表現。宮澤理惠和澤口靖子當時更是人間美顏。精彩的台詞,片段更是數不勝數,尤其推薦北條家在東勝寺自盡那段,很有古希臘悲劇的味道),也有人認為與書中二十年後太平道相關。其實這兩個都沒錯。我選擇這個頗為冷僻的書名,也是兼有考慮這個原因。如果一定要說的話,那就是「祈禱太平,希冀太平」之意。
歷史是一個很有趣的東西,在不同的人眼裡,同樣一件歷史事實,往往會有完全不同的解讀。尤其是最近幾年,國內網上氣氛愈發保守化,右轉,歷史文的主角也愈來愈向皇帝、公主、皇后、親王這些統治階級頂層靠攏,書中的視角也成了新政、編練新軍,內部改革、挽救帝國、開疆拓土等等宏大敘事。但書中主角們往往有意無意的無視一點:帝國,尤其是帝國頂層本身才是一切災難、矛盾的根源,是先有八王之亂,然後才會五胡亂華;是先唐玄宗任用李林甫,楊國忠亂來,自己玩弄權術,利用外藩打壓太子,好大喜功,才搞出安史之亂;是明萬曆多年怠政,在遼東讓高淮搞礦稅,使得遼東軍政廢弛,十年八易總兵,民不聊生,人心背離,才讓努爾哈赤坐大。
那為什麼會這樣呢?如果有一個英明的君主是否可以避免這一切發生呢?可李隆基難道不英明嗎?西晉雖然有個傻子皇帝在位,但朝中也不乏張華這等有遠見之人,萬曆朝中更是不乏遠見智慧之士,但這一切都沒有阻止悲劇的發生。統治階級里並不是沒有聰明人,更不是沒人預料到這樣下去會導致災難的發生。但權力的高度集中使得在位之人要把全部精力用在如何保持權力、爭奪權力,而非用權力去做對的事情上。而保持權力,爭奪權力的最好辦法是打擊,削弱對手,而非做事。這就好比一輛行駛的汽車,車上人在為了爭奪方向盤而不斷廝打,那這車輛發生事故就是遲早的事情,開車技術再好也沒用。說到底,國家是想像的共同體,是維持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
現在可以回到本書的歷史時期來了,主角很清楚,自己正處於漢帝國緩慢的,但無法阻止的走向毀滅的過程中。農民、商人、豪強地主、士族們、邊疆的蠻夷們都或有意、或無意的為帝國的滅亡添磚加瓦,而應該想方設法挽救帝國的外戚、天子、宦官、官員們則在陰謀、結黨、內鬥、自相殘殺,相互毀滅。主角無力阻止這一切,也不可能阻止這一切,他唯一能做的就是儘可能變得強壯,將更多的人置於自己的羽翼之下,當那無可挽回的一刻來臨時,能夠一飛沖天,在帝國的廢墟上建立新的巢穴。然後公正的審判一切,讓作惡者受到懲罰,行善之人得到獎賞,勤勞之人得以休憩,饑渴之人得到飲食。
一句話,他是毀滅者,是審判者,是保護者,是征服者,是建設者,唯獨不是舊帝國的裱糊匠。在木乃伊臉上塗抹胭脂,每天供給新鮮的食物,表演舞蹈,沒有任何意義。我們不是古埃及人,該死的東西就讓他去死,苟延殘喘,死而復生對所有人都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