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三國:昭烈謀主,三興炎漢> 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

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

2025-01-06 14:08:45 作者: 落花時節不見君
  第133章 烽煙起,尋愛似浪淘沙

  趙云為九江太守,夏侯惇為廬江太守!

  當劉協的話自殿上傳來之後,莫說二將本人震驚,便是諸大臣也不由心念一動。

  這兩個地盤都是袁術的。

  劉協此舉是想引誘曹劉兩家去攻袁術嗎?

  還是想分化曹劉兩家的勢力?

  沒有人知道劉協是怎麼想的。

  值得一提的是,

  評價一個皇帝,無非就是明、昏、庸、暴四種而已。

  但劉協卻很難去界定。

  因為他從來沒有真正掌權過。

  在面對董卓、曹操兩大權臣的高壓控制之下,劉協都做出過反抗。

  對於曹操,劉協一手策劃了衣帶詔事件。

  這已經是在劉協這個位置能做到的極限了。

  而在面對董卓時,劉協其實也反抗過。

  他曾秘密派遣劉虞的兒子劉和潛出武關,想召集第二次討董聯軍。

  而那時的他,才年僅十三歲。

  在蝗災四起,百姓餓死之時,劉協也願意去和李傕、郭汜鬥爭,讓他們拿出糧食來賑濟百姓。

  在面對李傕、郭汜的追殺,別人勸劉協先走時,劉協也能喊出:

  ——「不可!舍百官而去,此何辜哉!」

  願意與百官同在。

  劉協傀儡一生,奮鬥過,嘗試過,但最後都失敗了。

  或許只有當他退位之後,才是真正獲得了自由。

  民間廣為流傳,劉協退位後,開始從醫。

  懸壺濟世,踏足鄉野,扎針施藥常常分文不取。

  雖然史書上並未明確記載劉協退位後有從醫的經歷。

  但在今天的河南焦作,卻有大量劉協從醫的民俗故事。

  百家岩景區的石碑上亦刻有劉協行醫圖。

  雖然這些都只是民間傳說。

  可對劉協來說,或許這才是他真正想要的自由吧。

  之後,劉協又喚陳王劉寵,國相駱俊至階下來。

  「駱府君,朕拜你為司徒,兼管尚書台。」

  除了給曹操、袁紹這兩個外州諸侯封了三公之外,劉協又給陳國相駱俊拜了三公。

  司徒主管民政,尚書台又是中央極為重要的權力機構。

  此前駱俊在陳國時,本就是他負責治理陳國。

  駱俊也確實有能力,把陳國治理的井井有條,民殷國富,儲糧頗豐。

  現在朝廷牽至陳地,劉協非常清楚該以誰為尊。

  給駱俊拜三公,看似是在意料之外,實則卻在情理之中。

  駱俊稽首謝恩。

  劉協又將目光落向陳王劉寵,道:

  「皇叔此次勤王護駕,與傕、汜二賊廝殺,有大功於王室,宜當重賞。」

  「朕躬至陳地後,亦見此地國安民樂,百姓富足,可見皇叔將我漢土治理的井井有條。」


  鋪墊了很長一段話,眾人都在暗自猜測天子要給劉寵封個什麼官兒。

  劉協的話自殿上傳來:

  「朕拜你為大將軍,錄尚書事,總攬朝政,統領全國兵馬!」

  唔!!

  當聽到劉寵的封賞之後,包括曹操、劉備在內的諸大臣,無不心尖兒一跳。

  在陳國,基本上就是劉寵、駱俊兩人說了算。

  可若是出了陳國,那陳國這點家底是根本不夠看的。

  「臣跪謝陛下皇恩!」

  劉寵大喜過望,連連謝恩。

  別看劉寵是封王,但他本人更喜歡平野縱馬,當一個征戰沙場的將軍。

  早在平定黃巾之亂時,劉寵就自領了輔漢大將軍。

  陳國的兵馬基本上都在他手裡,劉協給他封大將軍,總領全國兵馬倒也沒毛病。

  同時這也是劉協向劉寵釋放的信號。

  給你大將軍之位,總覽朝政,等於是給了你輔政的權力。

  可問題是大將軍之位,尤在三公之上。

  此前被封為太尉、司空、左將軍的袁紹、曹操、劉備三人,皆被壓了一頭。

  劉協這樣做,是想要加強中央集權,強調朝廷中樞在天下的地位麼?

  眾人無不紛紛揣摩聖意。

  雖然這種感覺很擰巴。

  但是包括曹操、劉備在內,都不好說些什麼。

  因為本身他們的封賞並不小,還都賜了爵位。

  尤其作為外州諸侯,不能在朝中任職。

  或許劉協此舉,是衝著朝臣去的。

  畢竟朝中專權的大臣不少,此前有人想向劉協進獻糧米,都被侍中攔著不讓。

  劉協把朝中大權交給劉寵、駱俊二人,是想扶植自己的政治勢力嗎?

  眾人紛紛猜想。

  隨後,劉協又封賞隨同護駕來的張楊。

  張楊進位衛將軍,錄尚書事,參知朝政。

  劉協此舉似乎是想將張楊留在朝中。

  畢竟河內本身不算太平,張楊自己也想謀求一個出路。

  劉協給了張楊一個高位,自然是有拉攏的意思。

  同時,朝中除了原有的文武百官外,劉寵、駱俊等陳國本土官員兩相勢力還是不夠平衡。

  劉協是希望再拉一個手握兵權的諸侯進來,也免得董承、劉寵這些手握重兵,又位高權重的人一家獨大。

  劉寵是不是心向漢室,忠於天子,目前接觸的時間太短,劉協不好確認。

  但他清楚董承雖為國舅,但卻有權臣之心,劉協不得不趁著這個機會,用劉寵來制衡一下他。

  卻又不敢讓陳國本土派系官員過於強勢,萬一又把自己架空,則無能為也。

  並且如果兩家再起爭執,劉協又沒法從中制止。

  所以就需要一個第三方,最好也是手握兵權的。

  張楊欣然接受了劉協的封賞。


  但一面卻又感到不安。

  強賓不壓主,陳國乃是劉寵的地盤。

  自己帶著兵將,若是留在陳國,豈能為劉寵所容?

  於是下來,找到董昭商議道:

  「天子當與天下共之,今有公卿大臣輔佐,我當捍於外難,何事京都也?」

  「不如收兵回野王去。」

  張楊把自己想要調兵離開陳地的想法,如實告訴了董昭。

  董昭卻出言勸阻道:

  「今袁紹雄踞河北,龍驤虎步,坐看天下成敗。」

  「河內終究不是長留之地。」

  「今既是天子有詔相請,何不就此留在京都,好過將來困於戰禍。」

  張楊無奈嘆一口氣:

  「非是楊不謀前路,不事朝廷,奈何強賓不壓主,我帶兵在此。」

  「恐不為劉寵所容。」

  董昭卻道:

  「我觀陳王乃心向漢室之人,今其已領大將軍之位。」

  「將軍身為衛將軍,亦受其節制。」

  「只要不與其作對,既是天子明詔,陳王又有什麼理由不能相容呢?」

  「況天子留將軍在朝廷,想來亦是需要有人節制董承、劉寵等人。」

  「將軍手上兵馬不少,若是留在陳地,天子定不會虧待將軍。」

  張楊聽完董昭的分析,頓時似醍醐灌頂。

  握住董昭的手,感謝道:

  「公仁之言,真令我如撥雲見日,茅塞頓開!」

  「既如此,我便留在朝廷中樞,至於野王儲備的錢糧,我再差人去取。」

  董昭雖然是被張楊強行留在身邊的,但張楊對他其實還不錯,也算言聽計從。

  看在共事一場的份上,董昭也是認真替張楊謀劃,勸他留在朝廷。

  因為他非常清楚待在河內是不可能成事的,南北皆受袁曹節制,無地發展。

  況張楊本就缺少進取的野心與魄力。

  留在朝廷,反倒於他是件美事。

  而對董昭自己而言,他也得為自己的前程考慮。

  此前他想在觀望一會兒,如今天子幸駕陳國,更加堅定了他繼續觀望的心思。

  天下風起雲湧,局勢變幻莫測,饒是董昭也不敢輕易站隊了。

  索性先陪著張楊在朝廷待一段時間,之後再看天下局勢如何變幻。

  這邊,

  曹操、劉備在領了封賞之後,各自打算收兵回家。

  劉備出了陳縣,點齊兵馬,便打算回下邳去。

  李翊催馬前來,向劉備道喜賀道:

  「恭喜主公進位左將軍。」

  劉備到沒有多高興,畢竟大家都有封賞,都封了,就等於沒封。

  尤其劉協這一系列的封賞之中,又暗藏挑撥諸侯間爭鬥的冷箭。

  這令劉備略略感到有些不安,總覺得要有大事發生。


  「主公接下來,打算去往何處?」

  「自是回下邳去。」劉備不假思索道。

  李翊笑道:

  「難得主公來豫州一趟,就不打算多留一會兒?」

  劉備有些詫怪,問道:

  「軍師一向不耽於玩樂,今日怎的心血來潮打算長留?」

  「若換作往常,備能與軍師同游,自是樂意之至。」

  「奈何今領大軍在外,不便久留。」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

  打仗最燒錢的地方,其實是補給線。

  哪怕只是七天的路程,都要消耗近一半的糧食。

  而這個損耗,是隨著軍隊人數成倍增長的。

  劉備這次出來,只是單純會見天子,自然不需要補給線。

  拜見完了就回去,耽誤不了多久。

  所以他的糧草在外面支撐不了多長時間,這才婉拒了李翊留在豫州的請求。

  「若是軍糧不足,主公可有想過在豫州籌集一些?」

  李翊牽唇問道。

  「哦?軍師這話是何意啊?」

  劉備嘴角微微翹起,他的軍師思想向來天馬行空,總是能時不時帶給他驚喜。

  李翊將自己內心想法說出來:

  「豫州之所以不似其他州郡統一,四分五裂,乃是因為此地多有黃巾賊寇。」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尤其以潁川、汝南為盛。」

  「曹操前不久兵進潁川,已將此地的黃巾賊剿滅乾淨了。」

  「汝南倒還有不少,主公有想過征討嗎?」

  黃巾賊搶了大量糧食,但是他們沒有脫售渠道,只能大量堆積儲存在倉庫裡面。

  曹操在滅了潁川黃巾賊後,不僅得到了大量的糧食,還有農具、耕牛。

  至於戰馬、皮甲、羽箭、弓弩、騾畜等,不少黃巾賊都儲備著有。

  所以黃巾賊經常被調侃成是經驗寶寶,新手打它等於練級刷怪,獎勵還很豐富。

  簡直不要太爽。

  更重要的是,黃巾賊大多出身於貧苦百姓,是充足的勞動力。

  這人口在古代就是兵源與糧源。

  歷史上,曹操僅僅就掃蕩了一個潁川。

  就直接拉出了幾十萬人來屯田,供養他的軍隊。

  一年時間收穫了百萬斛糧食。

  所以打黃巾,能致富的說法,是靠譜的。

  「陳縣往南不遠,就是汝南地界,要不了太長時間。」

  陳地本身毗鄰汝南,而陳國治所陳縣則幾乎是挨著汝南邊境的。

  就汝南那遍地跑的黃巾賊,不難遇上。

  若是能夠滅幾家黃巾賊,除了將他們搶奪來的糧食財物納為己用之外。

  還能把他們遷到沛國東部,陳珪的地界去。

  畢竟這也都是戰爭潛力。


  曹操在潁川時,就曾從汝南遷了不少人口過去。

  那咱們自然也可以把汝南北邊的人口遷到沛國去。

  反正受傷的只有骷髏王一家。

  關羽也在一旁發表自己的看法:

  「兄長,天子王駕就在陳地,若是左近盜匪侵擾,也恐天子受害。」

  「若能清繳黃巾賊,也是於國有功。」

  「是以愚弟以為軍師所言甚是有理。」

  劉備頷首,道:

  「既然如此,我們先向南往汝南去,若能遇著黃巾賊,便出兵征剿。」

  「若遇不著,便繞至沛國,回下邳去。」

  商量既定,大軍準備向南出發,前往汝南征剿黃巾。

  行無一箭之地,忽有探馬來報。

  一隊人馬正向陳縣逼近!

  劉備驚道:

  「前來勤王的眾諸侯大多已經離去,王駕方至陳國尚未安定。」

  「此時卻是誰來?」

  即命人前去探查。

  少時,探馬回報說,似是白波軍的人馬。

  白波帥楊奉、韓暹皆有護駕之功,天子也承諾過只要還都,就給他們高官厚祿。

  但是楊奉等人見來勤王的諸侯太多,唯恐不能相容,故而沒有護駕至陳地。

  不想眾路諸侯方走,此二人便率兵過來。

  莫不是想劫駕回澠池?

  劉備正色道:

  「今天子方定,此二人率兵前來,必不懷好意。」

  「不可使其驚擾天子。」

  遂下令,暫時停止向南進軍,調頭回去截住白波軍。

  維護天子的安危,這也符合劉備集團的立場。

  畢竟是劉備集團一手主導的天子東歸,幸駕陳國一事。

  如今陳國有難,劉備當然要像當初承諾好的一樣,不能袖手旁觀。

  行不到數程,忽聞喊聲大舉。

  楊奉、韓暹領兵趕到,正撞上劉備攔路。

  劉備躍馬當先,大叫:

  「爾等來此作何?」

  楊奉出馬回道:

  「聞天子幸駕陳地,特來保駕。」

  劉備冷聲叱道:

  「天子王駕已定,爾等未得召見,怎敢擅自帶兵入侵陳土?」

  「速速退去,否則將爾等一併問罪。」

  楊奉大怒:

  「織席小兒,何得大言?」

  話落,回頭沖身後大喊一聲:

  「公明何在?」

  一言蔽,徐晃躍馬而出。

  劉備駐馬觀之,見徐晃威風凜凜,暗暗稱奇。

  回首沖李翊說道:

  「白波賊中,亦有如此良將耶?」

  李翊現場聽得真切,楊奉喊得名字是分明是徐晃徐公明。


  此人此時確實是在楊奉麾下。

  今日遇著,真乃天意。

  「主公可暫令鳴金收兵,我自有計破賊。」

  李翊出聲說道。

  劉備從其言,下令鳴金收兵。

  楊奉見劉備撤兵,即揮師掩殺過去。

  劉備軍且戰且退,楊奉追殺許久,未討得便宜,暫時收了兵將。

  是夜,回到大營。

  劉備仍對白日見到的徐晃念念不忘,找來李翊等人。

  沖李翊說道:

  「軍師白日說有計破敵,備願聞之。」

  李翊笑道:

  「今日楊奉軍中戰將,威風凜凜,我觀主公甚愛之。」

  「故不忍加兵傷他。」

  劉備背著手,點了點頭:

  「是也,我觀徐晃形貌,儀表不俗,可惜失身於賊。」

  李翊忙道:

  「若要收之,倒也不難。」

  「我們軍中正有人與徐晃熟識。」

  劉備忙問是誰。

  關羽看一眼李翊,李翊亦迎上關羽的目光,

  關羽明白,看來李翊說的確實是自己,不想他竟連這也知道。

  便出列向劉備拱手道:

  「兄長,徐晃乃愚弟故友。」

  「其人少有大志,早年間曾為河東郡吏,今屈身事賊。」

  「絕非其本意,關某願前往說之,管教他棄暗投明,傾心來降。」

  關羽是河東解良人,徐晃是河東楊縣人。

  關羽早年間亡命江湖,與徐晃熟識,以兄弟相稱。

  關羽非常清楚徐晃屈身於楊奉麾下,實在是無奈之舉。

  人家早年間是妥妥的大漢公務員,是被迫投到楊奉麾下當賊的。

  別看楊奉現在是車騎將軍,徐晃也跟著當了騎都尉。

  但楊奉領兵寇略河東時,還是白波賊。

  當時董卓亂政,朝廷根本無力救河東。

  河東被白波賊和匈奴人兩家侵吞。

  二者選其一,徐晃只能選擇投靠楊奉。

  但他肯定清楚楊奉、韓暹這種賊寇出身,絕不是成事之輩,一定會找機會脫身的。

  劉備欣喜地說道:

  「若能使公明來降,則賢弟大功也。」

  當晚,

  徐晃在營中秉燭披甲而坐,忽有人來報,有故人求見。

  徐晃詫怪,即命人請見。

  關羽突至近前,拱手揖道:

  「大兄別來無恙乎?」

  徐晃驚訝起身,借著火光,熟視許久,乃道:

  「子非解良關長生乎?」

  關羽撫須笑道:

  「今已改字雲長矣。」

  徐晃再見故人,又驚又喜,又有幾分窘迫無奈。

  「雲長何以至此?」

  關羽正色答:

  「關某今已投效劉將軍矣。」

  「今日於陣前見得故人,心中實是想念大兄。」

  「故特冒死前來。」

  徐晃心念一動,即請關羽入座。

  ……

  (本章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