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史冊間,一筆書,萬民哭
「一別數載,不想大兄依然風采依舊。」
「今日陣前對敵,劉將軍亦嗟嘆不已。」
關羽上來表達了自己的善意。
徐晃卻明白自己現在過得其實並不好,表面上跟著車騎將軍混,實則就是亂臣賊子罷了。
天底下有幾個人承認他們白波軍是官軍了?
況且,徐晃也是公明哥哥。
他跟另外一位公明哥哥一樣,都想著要招安。
所以當初天子東歸之時,是徐晃站出來力勸楊奉去護駕,保扶王室。
為的就是招安歸順朝廷,擺脫白波賊的身份。
關羽一揚臥蠶眉,正色說道:
「大兄之勇略,世所罕有,奈何屈身侍奉於楊奉、韓暹之徒?」
「劉將軍乃當世英雄,其好禮賢下士,天下所共知也。」
「今日陣前,見大兄之勇,十分敬愛。」
「故不忍以健將決死戰,特命我來奉邀大兄,同事徐州。」
「楊奉、韓暹乃無謀之輩,今失其所倚。」
「虎無爪,鳥無翼,此二徒早晚為他人所擒。」
「大兄何不趁此時棄暗投明,與羽共成大業?」
這話正說到徐晃心坎里去了,沉吟良久,喟然嘆道:
「吾亦知楊奉、韓暹非立業之人,欲別尋他處。」
「只恨無有門路啊……」
關羽起身正色說道:
「良禽擇木而棲,賢臣擇主而事。」
「劉將軍遣我至此,正是欲勸大兄棄暗投明。」
「從此攜手並肩,匡扶漢室,青史留名!」
徐晃頷首,起身謝道:
「雲長所言甚善,願從公言。」
關羽聞言大喜,上前握住徐晃的手,說道:
「關某在劉將軍帳下時,常常思念大兄,渴望一同共事。」
「奈何不知大兄身在何處,今日在此得見,真天意也!」
關羽是一個標準的江湖人,太注重感情,講義氣了。
與之相反的是,徐晃跟張遼一樣,都是標準的職場人。
像後來徐晃與關羽打襄樊之戰時,兩軍對峙。
關羽與徐晃遠遠對話,敘舊。
上來就一口一個大兄,您還好嗎?
結果聊著聊著,徐晃突然就變臉:得關雲長首級者,賞金千斤。
關羽大驚,說大兄你說的這是什麼話啊,我們是兄弟啊。
徐晃回答,這是國家之事,不敢因私廢公。
此戰,徐晃擊退了關羽。
估計徐晃內心裡都在笑話關羽,快六十歲的人了,怎麼還這麼天真。
其實,不是關羽天真。
是環境造就性格。
關羽不管走到哪裡,都是曹操捧著、劉備慣著、諸葛亮哄著,同事讓著。
這雖然是關羽的幸福,卻也造就了他輕慮的性格。
靠著劉備、諸葛亮的慣縱,關羽至死都是江湖人性格,注重義氣的有些過頭了。
與張飛一樣,晚年的性格缺陷被無限放大。
在關羽看來,說不定徐晃因為與自己是老友,會念及舊情,不好意思跟自己交手。
給自己斬殺曹仁的機會。
但徐晃內心卻跟明鏡似的,我徐晃在是你關羽兄弟之前,更是魏王的臣子。
將軍既然熟讀春秋,豈不聞春秋之義,不以家事廢王事。
戰場上就是你死我活,六親不認。
而關羽就是:我無爾詐,爾無我虞。
他至死都是遊俠,不懂職場。
好在此刻的關羽與徐晃兄弟重聚,不必再拼個你死我活。
「事不宜遲,今晚便走!」
關羽拉上徐晃,出了營。
徐晃只帶了帳下百十名親信士兵,與關羽連夜出了營帳,徑直投往劉備大營去了。
早有人將此事報與楊奉。
楊奉聽說徐晃投劉備去了,頓時大怒:
「此楊縣小兒,何敢背我耶?」
話落,即點了本部兵馬,連夜去追。
徐晃與關羽在前頭趕路,聞得身後喊聲大舉,知是楊奉察覺,率兵追來了。
「今楊奉領兵追至,我與大兄同去迎敵如何?」
徐晃卻搖了搖頭,正色道:
「以臣攻舊主,大不義也,吾決計不為此事!」
關羽聞言,反而大喜說道:
「大兄真義士也!」
「既如此,大兄可先領本部兵馬前往劉將軍大營處投靠,軍師定會派人前來接應。」
「關某自率大軍在此為大兄殿後。」
徐晃挑眉說道:
「雲長所部兵馬不多,恐難攖楊奉兵鋒。」
關羽一揚眉,不屑地說道:
「吾視天下鼠輩如草芥耳!」
「今日陣前觀楊奉軍陣,不過土雞瓦犬,插標賣首耳。」
「大兄可自去,某少時便至!」
徐晃乃不疑有他,徑直望劉備大營去了。
關羽只帶百十接應他的隨從,在此截斷去路。
楊奉領兵殺至,見關羽攔路,厲聲叱道:
「爾乃何人,敢在此阻吾去路?」
關羽斜睨楊奉一眼,沉聲道:
「念在與大兄情誼之上,關某不欲取汝性命。」
「汝可速去!」
楊奉聞言,面上罩一層寒霜,冷聲叱道:
「徐晃叛我,我勢殺之。」
「爾若阻我去路,當將汝砍作齏粉!」
關公聞言大怒:
「爾有何能,敢發此大言?」
話落,舉刀上前,便要殺楊奉。
楊奉身旁閃出兩員健將,迎上關羽。
一將持槍刺去,被關羽側身躲過。
兩馬相交,只一合。
刀鋒起處,屍橫於馬下。
另一健將,見狀駭然失色,撥馬便走。
關公拍馬趕來,長驅直入,竟直衝楊奉軍陣來。
楊奉見關羽來得兇猛,趕忙退勒馬退至中軍處。
那員驍將躲不及,被關羽趕上,只一刀,砍為兩段。
前排白波軍皆望風披靡,被關羽輕易殺散。
楊奉見關羽勇猛至此,乃信人言其熊虎之將,萬人之敵。
正欲打算回營,抽調援軍。
忽聽得四面喊聲大舉,金鼓喧天。
山上山下,火把齊明。
伏軍自四面而出,劉備親自引軍當先,旁邊站著李翊。
「楊奉休走,備在此等候多時也!」
「全軍擊敵,休教走脫了楊奉!」
楊奉大驚失色,急待回軍,卻被四面而來的劉軍給圍住,走脫不得。
只得拔劍上陣,親自押陣廝殺,博一條血路出來。
劉備望著楊奉被困在垓心,面露笑意,沖一旁的李翊說道:
「軍師遣雲長說徐晃來降,趁機引誘楊奉出兵。」
「我等在此設伏,可畢其功於一役。」
「真乃一舉兩得也。」
李翊微微笑道:
「楊奉乃無謀之輩,何足慮哉?」
「縱不為主公所擒,也該死於他人之手。」
說起來,歷史上的楊奉就是被劉備殺的。
當時他被曹操打敗以後,賊性不改,四處劫掠為生。
結果劫著劫著,劫到劉備的地盤上去了。
劉備直接設下鴻門宴,在宴上斬了楊奉,也算是為民除害。
這次楊奉再次落入劉備手裡,可以說是天意了。
兩軍混戰,楊奉走脫不得。
關羽、趙雲俱在軍內,領軍衝殺。
白波軍抵擋不足,四散奔逃。
混戰之中,楊奉為流矢所中,正中其左臂。
楊奉見箭插得深,實是痛楚難當,疼得他冷汗涔涔自額間滑落。
遂一咬牙,伸出右手想要拔箭。
不想關公驟然殺至,衝散眾軍。
楊奉見狀大驚,急走不迭。
關公手起刀落,帶頭連著中箭的左肩,一併斬落於馬下。
眾軍皆散,劉備趁著雲長沖亂敵軍,乘勢揮軍掩殺過去。
一時間,降者無數。
那邊韓暹聽聞楊奉帶兵出去了,也想領著軍士過去救援。
奈何見劉軍勢頭正猛,不敢接戰,只在遠處靜靜觀望。
見劉備殺散了楊奉人馬。
韓暹暗想今日勢孤,又折了楊奉,誠難再搶奪天子。
遂引軍向南,投袁術去了。
劉備收兵回營,下令排筵為眾人慶功。
關羽引徐晃來見劉備。
劉備大喜過望,執徐晃手道:
「備在此翹望徐都尉久矣,今日幸得一見,實在大慰平生。」
劉備一改往常稱字,來表達親近的方式。
這一次刻意稱呼徐晃為都尉。
因為徐晃是跟著楊奉混了個騎都尉的官兒。
但楊奉這種逆賊,他的車騎將軍尚且不被人承認,何況是徐晃?
但劉備卻仍是選擇稱徐晃為都尉,因為他知道徐晃在乎這個。
公明哥哥渴望招安,得到朝廷的認可。
劉備身為漢左將軍,帶頭做表率,承認你的騎都尉職位。
徐晃當即也投桃報李,拱手還禮道:
「久聞劉將軍禮賢下士,與人為善,晃亦欽慕久矣。」
「今棄暗投明,願為明公赴湯蹈火。」
作為標準的職場人,徐晃也是上來就表了忠心,爭取給新老闆留下一個好印象。
但這還沒完,徐晃忽然又撩衣下拜。
劉備一驚,忙伸手去扶:
「公明何故如此?」
徐晃拱手,正色道: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楊奉雖然是白波賊出身,但畢竟與末將共事一場。」
「相從已久,實不忍見其拋屍於外。」
「懇請將軍應允,令晃帶人收斂其屍,葬回故鄉。」
徐晃雖然是在替舊主說話,但無疑體現了他忠義的一面。
劉備也不免為之動容,嘆道:
「公明真義士也!」
「楊奉雖然為賊,然畢竟一路勤王護駕,於國有功。」
「此去陳縣不遠,待我上奏朝廷,表其功績。」
徐晃大喜,連連謝過劉備。
劉備上書傳回朝廷中樞。
劉協在得知楊奉戰死之後,亦不覺悽愴。
「楊將軍雖然跋扈了些,但此次護駕也曾多次與涼逆廝殺,畢竟是忠臣。」
「今日既死於陳地,不如便葬於陳地。」
於是,劉協下詔,厚葬楊奉,並追封其為列侯。
又命人收編楊奉的人馬。
白波軍中,楊奉兵馬最強,有七千餘眾。
被劉備殺散了一陣,還剩個四五千。
劉協下詔,赦免楊奉部眾此前劫掠州郡的罪過。
眾皆感恩戴德。
而為了收編這些人馬,劉協也得給足劉備面子。
他下詔,正式冊封徐晃為校尉。
算是徹底擺脫了賊寇的身份。
劉備大喜過望,連連謝恩。
於他而言,得徐公明一人,可勝千軍萬馬。
遑論幾千賊寇呢?
這邊劉備歡歡喜喜收了徐晃,打算繼續踐行李翊南行的策略。
出發前,又先問計於徐晃,道:
「今歲荒乏糧,我徐州收編新軍甚多,多出數張口來。」
「軍士坐守於此,終非良策。」
「公明可有何良言教我?」
劉備這話問的並沒有毛病。
在很多三國類遊戲裡,徐晃的技能都是計謀類型的。
因為五子良將之中,徐晃就是最擅長、也是最喜歡運用計謀的將領。
比如說什麼勸降、斷糧、攻心、聲東擊西等等,數不勝數。
所以公明哥哥在三國殺裡面,高低得是一個謀徐晃。
徐晃新人加入,也是急於表現自己,當即建議道:
「黃巾軍四處劫掠州郡,多有金帛、糧食。」
「尤以汝南、潁川為盛。」
「此等賊徒,又容易破,破而取其糧,以養三軍。」
「此乃上策也。」
劉備大喜,言道:
「公明之言正與軍師教我之言相合!」
遂下令全軍暫時不回下邳,就自陳地,開撥向汝南。
汝南主要是袁術的勢力範圍。
而黃巾餘黨,以何儀、黃邵、劉辟等人為首,在潁川、汝南聚眾多達數萬餘人。
這些人雖為黃巾賊,但其實是倒向袁術的。
所以才說汝南是袁術的地盤,因為汝南遍地都是黃巾賊。
不過也有一個地方例外。
那便是汝南西部的郎陵一帶,這裡是地方豪強李通的地盤,黃巾賊也沒奈何。
至於袁術,呂布。
他們主要把兵力屯於汝南南邊的新蔡一帶。
而劉備只帶兵在汝南北邊兒打一打黃巾,袁術、呂布未必會察覺。
縱然察覺,又能如何呢?
畢竟劉備是在陳國周邊討伐賊寇,為天子剿賊,名正言順。
縱然汝南黃巾是袁術的人,袁術也只能吃這個暗虧。
劉備大軍一路南下,至新陽處停歇。
在往前就是潁水,劉備先令人安營紮寨。
又差人打聽新陽一帶的黃巾賊首是誰。
後回報說,新陽一帶黃巾賊,是何儀、黃邵。
此二人乃是汝南黃巾眾賊中比較有實力的,麾下號稱皆有萬餘眾。
但劉備倒未將這些黃巾賊放在眼裡。
因為黃巾軍說是軍,其實就是一群訓練不足,缺乏裝備,只有一腔血勇的莽夫罷了。
像當年張角起義時,號稱百萬黃巾兵。
結果好多人別說穿皮甲了,能有件粗布穿都不錯了。
甚至好多人拿的武器都還是樹枝、木棍。
也難怪後面遇上朝廷的正規軍時,會被人家幾萬人攆著打。
一個裝備精良,訓練有素的精兵。
一挑二十,絕對不是問題。
李翊出來分析戰局:
「黃巾賊缺乏遠程武器,大多是單兵步卒,今可先使蹶張士,列開陣來。」
「射住其攻勢,待其銳氣盡失,使公明、子龍率騎兵長驅直入,衝散其陣。」
「則黃巾賊可立破矣。」
劉備從其言。
此次出征汝南,由於是打著征剿黃巾賊的名義,尤其還是陳國周邊的黃巾賊。
陳王劉寵非常慷慨地,借了劉備五百蹶張士。
這些蹶張士都是極為善射的健兒。
極大增強了劉備軍的遠程火力輸出。
安排好作戰計劃好,劉備命關羽帶兵攻打新陽,誘何儀、黃邵來攻。
早有人將劉備領兵至新陽的軍報,傳回何儀處。
何儀驚道:
「此官兵甚不當人子,前日劉辟在潁川為曹操所敗,今日劉備卻又領兵來略我新陽。」
「不與我等活路耶?」
黃邵忙問劉備來了多少人馬。
人報少則五六千,多則今萬餘眾。
古代信息流通慢,汝南又多叢林高山。
很難計算出敵軍的具體人數,只能估摸出一個大概。
「劉備兵少,或可一戰。」
黃邵分析道。
但何儀卻面色凝重,心事重重。
「我黃巾眾,平日多行擄掠之事,攻打尋常百姓尚可。」
「若遇上正規軍士,誠難與敵。」
「況我聞劉備用兵如神,戰無不勝,攻無不取。」
「其帳下謀士李翊,有經綸濟世之才,深有韜略,算無遺策。」
「更兼其有關張之勇,皆乃萬人之敵。」
「若欲勝劉備,須十倍兵力於他,方可取勝。」
黃邵面色一沉,叱道:
「何帥如何漲他人志氣,滅自家威風耶?」
「劉備不過北地一武夫,一時僥倖,得了偌大一個徐州。」
「今仍不知足,竟寇兵侵我郡縣,其心可誅。」
頓了一下,又道:
「況劉備再是善於用兵,我軍據潁水而守,何足懼哉?」
「關張雖勇,然只為征討我汝南黃巾而帶上,未免大材小用。」
「我料其人必不在此處。」
「至於那李翊,偶聞其乃一山野村夫,不過弱冠幾年。」
「一黃口小兒,何言韜略?」
「我看是一沽名釣譽之輩罷了。」
「又何懼哉?」
雖然黃邵口燦如蓮,將劉備集團貶得啥也不是。
但是在面對強敵,尤其是已經殺至眼前的情況下。
一切的貶低都是妄言,除非黃邵能帶人主動擊破劉備軍。
打一個漂亮的勝仗出來,大伙兒才會相信他說的話。
黃邵見眾將皆面色凝重,口中不言。
心下也知不贏一場不行,便道:
「罷罷罷,既然諸公怯戰。」
「待明日我領一軍,出城會一會這劉備。」
「看他有何能耐!」
次日,一大早。
黃邵即引本部兵馬數千,出新陽來戰劉備。
賊兵雖眾,可皆是群狐群狗黨,並無隊伍行列。
數千之眾迎上,全無陣勢可言。
……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