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另類的「科舉」!
天下之才,盡入吾彀!
當這句話響起的時候,劉徹便猛地打起了精神,其眼中仿佛放出亮光,旋即直勾勾的看向劉靖。
不得不承認,由郡縣推舉,變成「毛遂自薦」。
當然說是毛遂自薦,其實考核權全在帝京,如此一來,便能跳過各地的地方官,直接由朝廷任命!
此法可以杜絕豪強的坐大,也非常順他選人的手段。
從微末之中選人,而不在那些已經固化的外戚、豪族家裡選人。
昔年他剛剛登基時。
這些人連結一片,不是這個家、就是那個家的。
多數人並不直接聽命他這個帝王,與他虛與委蛇。
而看似繁瑣的各個科目,卻與一國而言,似乎更加精確、簡單。」
此後各類人才,便能分門別類。
而更讓他心動的,還是那句「天下英才」的話。
這句由後世,唐太宗李世民大開科舉,見到天下最傑出的才子,盡入長安,興奮喊出的話語。
卻仿佛與劉徹,形成了帝王間的功名。
其中蘊含的帝王豪邁之氣,幾乎是要溢出一樣。
但同時。
劉徹卻也深知,其中的艱難。
此法不是說提出來,就能馬上施行的。
誠如剛才群臣所言,大漢是當初那些跟著太祖高皇帝的人馬,一刀一刀打下的江山。
太祖高皇帝分封臣子,諸侯與帝王坐享,同時福蔭子孫。
包括在場的諸多臣子,他們都有推舉的權力。
貿然更改,只會引起臣變!
可……
那又如何?
他是一個極為霸道、同時手段狠辣的帝王。
在他手握大權的這些年來,根本就沒有什麼「根深蒂固」的權臣,任何臣子在他面前,只有俯首的份兒。
只要是能讓皇權穩固、並且剷除禍端的,他都有信心去施行。
但……前提是要有手段。
比如此刻,劉徹雖然心中震動,但在表面卻沒有任何變化。
依舊面色深沉,他在看……看群臣的反應。
也在看劉靖,如何去面對他們的質疑,進而進行解釋。
果然。
眼下的一眾大臣,在聽到這「新奇」的遴選方式後。
第一時間臉色全變。
因為他們能明顯的感覺到,此法一旦形成,那麼他們各自的「推舉權力」,將會逐漸消失。
這將直接影響,他們在朝廷上的話語權、以及權力的延續!
不可否認,這對帝王而言,非常「省心」,樂見其成。
但於他們……
「不可!景皇孫,陛下早年已經確立我漢室的選仕之法。貿然更改,於國不利!」
「更何況,讓天下人毛遂自薦?景皇孫不知人之秉性?若然如此,什麼人都往長安來,民間百姓不去開墾務農,反而求于于一朝被天子所看重……可就算以如今一縣之地,只能推舉一人,每年來到長安的英才也數不勝數。」
「一旦如此,我漢室必亂!」
「更重要的是,參與的人多,負責管理的人就變多,是不是還得增加更多的官員,胥吏,到時候這一筆支出,難道又要讓朝廷來負擔?」
說話的是少府。
其從自身職責出發,聽起來合情合理。
而很快,也有列候出來反對。
他們說的更為合理,他們曾為漢室流血,祖輩是跟著太祖高皇帝一起打天下的將領。
如今景皇孫所言,是否要奪爵?
毫無疑問,這種說法勢必震驚國朝,也將震驚天下。
一旦落實,軍中的大部分中間層將領,都將出現大問題。
權力的爭奪你死我活!
更不要說,這是涉及家族的後續傳承。
以目前的漢室而言,根本無法做到這些。
一旦強為,勢必會引起大變。
「諸位倒是想的多……」
這時,劉靖再度開口,他非常清楚,這裡面需要循序漸進。
特別是當下不分文武。
比如,以他的觀念,看來應該是一些文職的官缺,實則,是由某個武將擔任。
也就是現在是武帝時期,其在位多年,大權在握,可以壓服百官,以自身威嚴,就能讓天下臣民敬服。
但要是說要換掉中堅武將,其自己也不會同意。
「列候的爵位當然不會變動。若認真說來,此法對於諸位列候,也該大有好處。」
「好處?」在劉屈氂身側,幾個身影已經瞪起眼睛,要說劉靖睜眼說瞎話。
而劉靖則語速很快,先一步道:
「列侯世家,子嗣眾多,大多早就練得武藝,若真是參與類似的武選,弓馬箭術,難道諸位還擔心,不如他人?」
「更何況,我所言諸科目之選,只是為了選拔人才,與列候並無衝突,爵位在身。難道諸位擔心,他們憑藉武選就能封侯不成?這絕無可能!」
「非戰功不得封侯,此為常例。」
「陛下當年封巒大為侯,是違反常例之舉,損害萬千為國征戰的戰士利益。」
「一旦確認武選,此常例當為軍功的核心法例之一!」
在一一看無一錯版本!
伴隨著劉靖此話一出。
剛才還出聲反對的一眾列候,瞬間面色平和下來。
劉靖方才那一句話,其實是提升了「列候」的地位。
只要軍功是大漢軍層內的黃金標準,也確定了列候的核心利益,那他們就沒什麼可說的。
而劉靖又再度看向此前提出疑問的少傅。
「至於少傅擔心人數多寡的問題。」
劉靖話音一轉,「我漢室如今,正是缺少人才之時。更何況,分門別類,能用於各方。」
「自然並非都任管理的地方官。而是以職責劃分,對應責任。為我漢室執掌天下的地方官員……」
劉靖既是給他們說,也是給劉徹說。
同時,他也在解答最重要的問題。
「至於擔心全天下的百姓都來自薦?就更不要擔心。」
「可先於各個縣域,提前進行篩選考核。」
「由當地的賢老監督,各地官員驗審。以此推類,從縣域到郡守,繼續驗審考核……隨後,再從一郡之地,前來長安。」
「而長安每兩年,或者是三年,就舉行一次,由全國而來的學子會考!」
「甚至在這其中,擴大各地的學府-學(郡國所舉辦)、校(縣道邑所設置)、-庠(鄉所設置)、序(聚所設置)。」
「統一所學所用的書籍,從三皇五帝到我漢室,匯聚一條主要文脈,以此,便可通達全國,各地之民皆所知為漢,而非各諸侯!」
此時此刻。
隨著劉靖的聲音響起,劉徹的眼神已經越來越亮!
畢竟,這一步幾乎是深化了他的「獨尊儒術」,可進一步安定天下,同時削弱諸侯國的對各地的影響!
可謂釜底抽薪!
而這還沒完,他深知,要讓帝王動心還不止,還需要讓百官動心。
而到這個地步,就要用最為淳樸的方法了。
用更大的利益,來取締他們原本的利益。
給他們都構建一個,身處長安卻能更為清晰的管轄各方的「夢」!
「而在朝官員,到時以自身職責,所屬,便可監察天下。同,也可更多的去招收有用之才。」
「諸位同為帝京臣子,同為漢室效力,為君王分憂。如此一來,各地所學所屬,最終猶如百川入海,盡入長安!」
「甚至到時各科考校,也會由諸位這些帝京臣子,總為負責。」
「如此可行?」
這一刻。
劉靖不需要看到某些人依舊還在質疑,嘗試反駁。
只需要看到很多的官員,已經開始猶豫、深思,這就足夠了。
他相信,劉徹這些年提拔上來的,大多可並非是豪族子弟。
更多為年輕時,英明強幹之時,選拔出來刻意脫離外戚、豪族等的子弟。
如此,就足夠了!
而他也非常清楚,在他言談之際,刻意留下了口子,看似還是由各地的官員,來做主審核。
似乎以後,還會有後世,繼續可以「抱團」的利益團體出現。
無疑,這不可避免!
但劉靖,卻只需要這個制度出現。
恰在這時,劉徹忽然問道:「此不同於舉孝廉、茂才,以諸科考核,該取何名?」
劉靖就等著這一刻。
他當即回道:
「既然是以諸多科目,分門別類,廣召天下英傑!」
「此為科目之舉!便稱……」
「科舉!」
剎那間,在他話語落下的時候,此前硬剛陛下、群臣,已逐漸形成蓮花金幣的外掛,似乎再起新的變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