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此舉若行,恐天下人皆言朝廷與民爭利。」
聽到了皇帝的話,畢自嚴當即雙眼睜大,不贊同的道。
「臣知陛下厭惡有人言曰與民爭利,與富民爭利。但此話臣不得不言。富民亦是我大明之民,此舉若出,必然致使天下人心浮動,朝堂內外驚恐萬分。」
「臣複議。」
此時,袁世振也跟著拱手道。
「陛下,均輸與平準二制,的確是善政,但我大明現在沒有足夠的官員去施行這善政。」
看著皇帝,畢自嚴與袁世振旗幟鮮明的提出了反對。
「。。。」
看著皇帝沉默不語的側臉,此刻立在皇帝身側的劉時敏心提到了嗓子眼。
身為皇帝的貼身人,劉時敏對皇帝的心思拿捏的緊,皇帝不說話的時候,往往已經生氣了。
現在的大明,若是皇帝再與首輔起了衝突,朝堂上立馬炸翻天。
「罷了。」
沉默了一會兒後,朱由校揮了揮手。
「那此番朕就不與民爭了。」
臉上流露出一抹苦澀的笑容,朱由校轉身看向正在勞動的城建營士卒。
「聚集在京城中的流民,畢愛卿就去安排吧,讓左光斗領著他們屯田、興修水利。」
「臣遵旨。」
有些擔心的抬頭看了眼皇帝,畢自言雖然還是不放心,但不再好說什麼,與袁世振對視一眼後,離開了高台。
看著遠去的兩人,朱由校的兩個眼珠子轉動。
很明顯,他心裡還是沒放棄。
西漢很強,但並不是強在他有多麼的尚武,強在版圖有多麼的龐大,而是強在他有一套非常強悍的國家機器。
察舉制保證了帝國能夠得到有足夠的官員。
大司農麾下的平準、均屬等職,保證了帝國對物資的順利調配。
繼承自大秦的軍功爵制度則保證了良家子參軍的熱情。
吏、財、軍三管齊下,最終醞釀出了文景、漢武、宣昭三個盛世。
華夏歷史上,在國家機器的構建上能和西漢爭個高低的,也就只有另外一個文治的巔峰,趙宋了。
「皇爺。」
就在朱由校思考的時候,劉時敏站在皇帝的身後,小心翼翼的道。
「怎麼了?」
轉頭看了眼明顯有話要說的劉時敏,朱由校沒好氣的道。
「有話就說,有屁就放,吞吞吐吐的看著就煩。」
「奴婢也讀過幾天的書,對於皇爺從前漢之時的平準、均輸之制,也算有所了解。」
看著皇帝,劉時敏斟酌著用詞道。
「奴婢也不贊同施行這兩個制度。」
「哦?」
聽到劉時敏的話,朱由校轉頭上下打量了一下這個太監後,方才擺擺手,向著舊衙門走去。
「給朕說說。」
「首先是這均輸監,前漢郡國置輸官以相給運,而便遠方之貢,故曰均輸。」
小步跟在皇帝的身後,劉時敏悄聲的道。
「這不是趙宋的轉運使所做的事情嗎?皇爺如今已經重設了轉運司,日後擴大便是,不必再設新官,以免冗官之弊。」
「那平準監呢?」
對向自己行禮的衛士點頭致意後,朱由校轉頭看向身後的劉時敏問道。
「如今,朝廷對付那些市面上的奸猾商販,除了殺之外,可是一點兒的辦法都沒。」
「皇爺,朝廷不能經商,朝廷一旦經商,必然貪官污吏肆意橫行。」
用小碎步跟在皇帝的身後,劉時敏緩聲道。
「奴婢知道皇爺多喜讀兩漢史書,奴婢也讀過一些。漢武之時的舊例,善政可用,但也要避免惡政。前漢之政並非可解萬難之藥。」
「王莽篡漢後,雖有光武中興,但後漢國力比之前漢朝猶有不足,漢孝和(劉肇,東漢第四個皇帝,漢章帝四子)皇帝登基後,曾重起鹽鐵官營之政,但十幾年後,因為貪官污吏橫行,盤剝小民,造成物價高懸,民怨四起,最終不得不放棄。」
「前車之鑑,不得不防啊。」
「貪官污吏嘛,冒一個殺一個。」
聞言,朱由校不在乎的擺了擺手。
「實在不行,還能派人去監督嘛。」
「那若是朝廷派去監督的人監守自盜呢?」
跟在皇帝的身後,劉時敏當即就反問出聲道。
「難道,朝廷還要再派出人去監督監督的人?」
「。。。」
聽到了劉時敏的這話,朱由校當即停下了腳步。
「皇爺贖罪。」
跟著皇帝同樣停下,劉時敏對皇帝作揖道。
「你說的對。」
手指點了點劉時敏,朱由校又邁出腳步,向著自己的書房走去。
特娘的,官有制走不通,那就走宮有制。
貪官污吏的問題,封建主義無法解決,那就通過資本主義的方法解決。
手背在身後,朱由校心中下定了一個主意。
而與此同時,回京的馬車上。
畢自嚴與袁世振兩人看著對方,誰都沒第一個出聲。
「平準、均輸之制,真的行不通嗎?」
馬車都到永定門了,袁世振才看向畢自嚴開口道。
「行不行的通,陛下都已經做了。」
抬起一隻眼皮看向袁世振,畢自言笑著道。
「遼東轉運司負責將各種遼東缺少的物資從京城、山東、天津等地撲買,然後通過渤海運至遼東,這不就是在做均輸監的事嗎?」
「此番京城蝗災,宮裡的糧行出面,統籌京中的各家糧商,這才讓京中糧價只上漲了兩成,這不就是在做平準監的事嗎?」
「那你剛才在南海子裡。。。」
捻著根鬍子,笑眯眯的看向畢自嚴,袁世振的意思不言而喻。
你丫的言行不一。
「陛下的那句話說的好啊,宮內宮外的飯,要分開吃。」
掀開窗簾,看了眼外面熙熙攘攘的人群,畢自嚴滿面笑容的說道。
「有的事情,朝廷能做,但宮裡不能做,比如礦監。」
「有的事情,宮裡能做,但朝廷不能做,比如經商。」
「不錯,公私內外,還是要分明一些。」
聽完了畢自嚴的話,袁世振贊同的點了點頭。
而後,他看著窗外的街上的平民話頭一轉道。
「現在,順天府鬧起了蝗災,陛下也同意了你招募流民屯田修渠之政,但太倉之糧畢竟有限,還要供應九邊糧秣,遼東那邊。。。」
「恐怕要去信,讓熊廷弼休兵罷戰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