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學寶鑑?」
看著帶著本大部頭書籍來到南海子的汪應蛟,朱由校忍不住挑了挑眉頭,看著汪應蛟好奇的問到。
「朕不是讓你有時間,就和孫如游一起,對著三經新義修考綱嗎?」
「你怎麼研究起算學了?」
「啟奏陛下。」
聽到皇帝的話,汪應蛟心中忍不住顫抖了一下,開口道。
他總不敢說,他實在是沒膽子對著理學開炮,所以打算曲線繞道了。
「修改教綱之事,關乎天下學子,臣不擅經學,不敢輕易置喙。」
「臣精於算學,陛下又有加算學於科舉之心,然朝廷並無考綱。」
「故此,臣就想要請修算學考綱。」
「這樣啊。」
對於孫如游和汪應蛟在禮部衙門的議論,朱由校並沒有收到匯報,對於汪應蛟的變化也不知原因。
然而,面對一個主動提出來幹事的人,朱由校自然是不會拒絕。
「算學的事情,朕自己寫了一部份,你先看看。」
從椅子上站起來,在身後的書架上一陣翻找,找到了自己寫出來的一份數學教科書,讓劉時敏拿給汪應蛟。
「如果有什麼看不懂的,可以來尋朕。」
「本來算學考綱,朕打算讓徐光啟將這份擔子挑起來,但他現在去了遼東,估計八月份才能回來,這件事情你就先做,等他回來了,和他多碰一碰。」
「臣遵旨。」
聞言,汪應蛟點了點頭,開口道。
「臣聽聞,徐尚書精於西夷算學,若是能夠從旁應證,想來是極好的。」
「你說的不錯,閉門造車要不得。」
點了點頭,朱由校對這種經年老吏的辦事能力是肯定的。
「這樣,朕再從內帑拿兩萬枚銀幣出來,讓人專門找個地方給你用。」
「此外,古今通集庫里的藏書,隨你閱覽。」
「臣謝陛下天恩。」
聽到皇帝給了經費,汪應蛟連忙從椅子上站起來,跪地謝恩道。
今天來為了什麼。
不就是不願意去和畢自嚴在算學考綱的問題上扯皮麼。
這倒不是說畢自嚴不贊同修。
而是畢自嚴這人,名字中不愧是有個嚴字,不但嚴於待人,更嚴於律己。
畢自嚴也是個算學大師,這事他肯定是要參與的。
但要是讓畢自嚴自己參與到預算制定中,為了凸顯朝廷國法森嚴,肯定是要長期公示的。
所以為了方便,還是從皇帝內帑拿銀子,然後讓度支司覆核吧。
帶著皇帝的聖旨,汪應蛟喜滋滋的離開了南海子。
當他回到衙門不久,眼睛一直在他身上盯著的孫如游在聽說事情後,嘆了口氣,坐在了椅子上。
雷沒丟出去,有些失望。
「孫公,這汪老爺子不上鉤啊。」
看著表情鬱悶的孫如游,魏廣微不由的開口道。
「那接下來。。。」
從南京回來已經有一個月了,現在禮部的事務,基本上都要過在魏廣微的手中過一手。
孫如游對汪應蛟的算計,魏廣微,或者說整個禮部上下都在等著結果。
沒辦法,禮部是翰林院的自留地,而翰林院是天下文化薈萃之所。
早在嘉靖末,徐階這種心學分子就已經進入了翰林院,可想而知這到了天啟年間,理學和心學的傳播範圍。
皇帝讓人將三經新義送到禮部衙門的手中後,整個禮部上下人都是麻的。
別說是對著編寫新的考綱了,就是能忍著心中不適看完的,那都是猛男。
而給汪應蛟的那份摘錄,更是突出一個儒家子弟的「斷章取義」,全都是抄錄出來的王安石「大逆不道」之語。
實在沒辦法,他們就指望著用這個來噁心皇帝一下,好讓皇帝別用三經新義了。
「這東西送給陛下,恐怕我們都要挨板子。」
沒有回魏廣微的話,汪應蛟手指在桌面上,那本給汪應蛟的「摘抄」的副本上點了點,開口道。
「歪嘴和尚唱邪經的事情,是陛下最為厭惡的,我們若是這麼做,與那些東林惡徒有何區別。」
「可是這三經新義。」
聞言,魏廣微伸手撓了撓頭。
王安石的三經新義在根本上就在和理學唱反調。
而大明的科舉,是用朱熹批註的五經作為參考讀物。
完全就可以說,大明的進士們,對於三經新義,根本就難以接受。
「這東西別說是當做考綱頒布天下,就是摘錄出一部分來用,恐怕都會驚起波瀾。」
「哎。」
嘆了口氣,孫如游額間的眉頭皺的更神。
「此事暫且擱置吧,我找機會,和畢閣老、周閣老商議一番,看能不能拿出個章程來。」
「那就全賴汪公了。」
聞言,魏廣微連忙拱手恭維一句。
斜眼看了一眼魏廣微,孫如游心中不由的撇嘴。
這廝,可真的是個小人。
不過,他孫如游的退休計劃已經提上了日程,就等時間了,而修考綱的事情,最終還是要落在下一任禮部尚書的頭上。
有這後生頭疼的。
就當孫如游思索之時,一個禮部文書從外面從從走了進來。
「尚書公。」
將一份公文放在孫如游身前的桌上,禮部文書開口道。
「薊鎮總督王在晉報,察哈爾的林丹汗要派使者入京。」
「已經在京營的護衛下到了大寧。」
「這都第幾波了?」
聽到文書的話,孫如游皺了皺眉頭。
「第四波。」
聞言,那文書無奈的開口道。
「那林丹汗甚是囂張,總是獅子大開口的提條件。」
「還是挨打挨得少了。」
聞言,孫如游嗤笑一聲,想到了皇帝對林丹汗的評價。
幹大事而惜身,見小利而忘義。
打仗這種事情,一般來說,有兩種結果。
第一種是強大的將弱小的徹底給揚了。
第二種,是雙方誰都奈何不了對方,打到最後雙方都不願意打,最終以一個面子吃虧,里子吃飽,一個面子吃飽,里子吃虧而告終。
現在,大明選擇的明顯是第一條路,要徹底的解決草原的問題。
但是林丹汗卻是想著第二條路,想要讓大明面子吃虧。
他提出的一堆條件里,大寧可以給大明,但他要和大明結叔侄之國。
這種條件,大明肯定是不能答應的。
但是讓林丹汗這廝出兵來打啊,這廝又不肯。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
大明這邊的態度已經表達的很清楚,想要讓大明屈服,有種你就出兵來打。
現在,孫如游明知道和林丹汗的使者談不出個什麼結果來,但也只能耐著性子去談。
打歸打,談歸談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