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169章 新的基層架構

第169章 新的基層架構

2024-08-07 03:45:24 作者: 涼月涼了
  第169章 新的基層架構

  隨著皇帝略顯頹勢的話出來,萬壽宮暖閣內的氣氛變的沉重了起來,很久沒有人說話。{什麼?你還不知道|.閱讀.COM,無錯章節閱讀|趕緊google一下吧}

  「朕前些日子,讓準備在京畿之地清丈土地之事,準備的如何了?」

  暖閣內一陣沉默之後,還是皇帝打破了寂靜。

  「回陛下。」

  聽到這話,畢自言與袁世振對視一眼後,還是袁世振躬身道。

  「內閣輔臣韓爌在組織此事,但朝廷如今事務繁雜,各部都在相互推諉。」

  「事務繁雜,相互推諉。」

  聽到這個理由,朱由校的嘴角露出一抹冷笑。

  這是想幹什麼?

  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朕想要一個人,專門組織重新編戶齊民之事,兩位愛卿覺得誰可去做此事?」

  「這。」

  聽到皇帝的話畢自言與袁世振又是對視一眼,開始思考誰能做此事。

  很明顯,這個事兒非常得罪人,需要一個膽兒肥的。

  「臣舉薦大理寺丞董應舉。」

  思索了一會兒後,畢自言拱手道。

  「董應舉歷任吏部主事、文選主事、大理寺丞,其為人實幹,善斷事,性嚴謹,可當此任。」

  「董應舉?」

  聽到畢自言的推薦人手,朱由校思索了起來。

  這個名字有些耳熟,但忘了都幹過什麼事了。

  不過,他對這個名字沒啥惡感,應該不是那種瞎跳的。

  想了一會兒,朱由校沒有第一時間答應,而是看向袁世振問道。

  「袁愛卿呢?」

  「臣慚愧,並無人選可薦。」

  聞言,袁世振拱了拱手。

  「宣吏部尚書周應秋,以及大理寺丞董應舉。」

  「奴婢遵旨。」

  聞言,朱由校身後的李永貞拱了拱身子,就出去找人。

  趁著太監去找人,朱由校也從位置上站起來,前往後殿去放水。

  而袁世振與畢自言兩人也在太監的帶領下去解決生理問題。

  休會。

  半個小時後,當周應秋與董應舉二人進了萬壽宮後,這會議才再次開始。

  一揮手免了新來二人的禮,讓在小桌子後坐下,朱由校開口道。

  「《漢書》班固有言,前漢之時,大率十里一亭,亭有長;十亭一鄉,皆秦制也。」

  「秦制為令,民為什伍,而相收司連坐。」

  秦漢兩朝,都用的是當年商鞅搞出來的什伍連坐法,一家犯罪,全什遭殃。

  「《唐律疏義》曰:里正之等,親管百姓,既同里閈閈,多相諳委。里正、坊正,職在驅催。按比戶口,課植農桑,檢察非違,催驅賦役。」

  「唐以百戶為里,五里為鄉。四家為鄰,五家為保。在邑居者為坊,在田野者為村。」

  唐朝是里鄉法,百戶為一里,五里為一鄉。

  看著暖閣中的四人,朱由校說著自己從史書中的見聞。

  但凡是強盛帝國,都存在一個非常龐大且高效的的行政機構。

  而唐朝是里鄉法,百戶為一里,五里為一鄉。

  漢朝時間太早,資料不好找,但唐朝最為強盛時期,確確實實將爪子伸進了鄉間。

  杜甫的《石壕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杜荀鶴的《山中寡婦》:任是深山更深處,也應無計避征徭。

  兩位大詩人的詩不僅敘說了黔首小民過的艱難,也說出了朝廷對於基層的把控力。

  「我大明則是甲首、里正、鄉老並行。」

  「前些日子,袁愛卿說這裡甲制執行不下去了,讓六科廊、都察院去查一查,至今也沒個回信,那就不等了。」

  「縣城官員擴編,縣下設鄉,鄉內設里,一鄉統三至六里,統管數百戶。設鄉長、警、教三職。」


  「鄉長為理事,負責勸課農桑。鄉老為教化,負責教民識字。鄉警為治安,負責緝捕盜賊。」

  「品級,就定為從九品吧。」

  「從九品?」

  聽到皇帝的話,袁世振和畢自言的眉頭頓時就跳動了起來。

  按照皇帝的新制,從九品就是月俸五兩銀子,一鄉的俸祿就是十五兩,一年下來就是一百八十兩。

  按照去歲統計出的戶數,一百一十戶為一里,五里一鄉,一年的俸祿數就是三百二十多萬兩銀子。

  朝廷每年從哪兒拿出這麼多錢?

  「陛下,這筆錢。。。」

  「縣衙府庫出。」

  知道畢自言與袁世振在擔心什麼,朱由校淡淡的道。

  「現在的主要問題是朝廷行政效率低下,無人做事。要擴大官員編制,不要擔心冗官的問題。」

  「朝廷官吏多了,行政效率上去,將該收的錢都收上來,花再多的錢,也是值得的。」

  看著堂中的四人,朱由校說出了自己的想法。

  在他的心中,還有另外一個陰惻惻的理由。

  養官兒的池子大了,就能稀釋掉那些個學閥培養出的「代言人」。

  十里取一、百里取一、千里取一的質量,到底不同。

  讓官員們捲起來。

  「那縣衙是否也要擴編。」

  聽出了皇帝的意思,周應秋嘗試著道。

  「我大明舊有之職,一縣之地,有正官、佐貳官、屬官、教職、雜職、吏典、差役等職。」

  「抬品級,擴編。」

  聞言,朱由校讓太監抬出一幅在南海子畫出的組織架構圖,給眾人看。

  正官就是知縣,正七品。

  佐貳官則是縣丞和主薄,負責錢糧、水利、河防等事。

  正官就是知縣。

  佐貳官是縣丞和主薄,負責錢糧、水利、河防等事,各縣不同。

  教職則是教諭、訓導,受本地知縣和本省學政的雙重領導。

  雜職則是根據當地位置不同,如巡檢司、驛、庫、倉、河泊所、批驗所、閘等,會設有巡檢、驛丞、大使、副使等官,高者從九品,低者未入流。

  而吏典,則是一縣具體幹事兒的人,一般都會設有六房,吏、戶、禮、兵、刑、工六房,外加承發房和架閣庫。

  而一縣人數最多的,則是差役,一般縣城二三百人,大縣上千乃至數千,分為壯、快、皂三班衙役和七部雜役。

  四人伸著脖子看著皇帝畫出新的縣城組織架構,都感覺腦袋暈乎乎的。

  皇帝這是直接把知縣相公高高架起,權力給拆分了啊。

  設稅務局,由正八品的主薄負責。

  設巡檢局,由新加設正八品縣尉負責。

  設刑名局,由位置抬高正八品「典吏」,或者說提刑官負責。

  看著皇帝的架構圖,最終還是畢自言開口謹慎的說到。

  「陛下,如此設置,恐會致使朝廷耗費激增,施政拖沓。」

  這要是派去的知縣是個缺少手段,或者性格懦弱之徒弟,恐怕會真的讓下面的三官給架空了。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