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朕的大明朕做主> 第171章 今天是大章

第171章 今天是大章

2024-08-07 03:45:25 作者: 涼月涼了
  第171章 今天是大章

  當周應秋、畢自言、袁世振、董應舉四人正在內閣大殿內等待時。(由於緩存原因,請用戶直接瀏覽器訪問網站,觀看最快的章節更新)

  內閣,韓爌班房內。

  眼前放著的,是宮內送來的草擬聖旨。

  看著這份聖旨,韓爌額頭上俱是冷汗,手中提著支狼毫筆,雖早已吃飽濃墨,卻遲遲無法下筆。

  順天府改制,新增官位,聽起來是好事。

  這部分內容,韓爌早已寫完。

  但最後但後面關於偷稅漏稅的內容,卻是讓韓爌心一跳一跳的。

  「這不就是告緡令麼?」

  這道聖旨下去,滿朝文武都得被那些個富戶罵個狗血淋頭。

  自從弘治年間正式有了優免之後,誰不想著偷稅漏稅?

  民間小民為了偷稅漏稅,哪個不將自家田畝投獻到大戶名下?

  「閣老,周尚書又在催了。」

  手抖動的遲遲無法下筆,內閣中書卻又來催促道。

  「知道了。」

  深深的嘆了一口氣,韓爌心下一橫,筆走龍蛇,寫了起來。

  一盞茶過後,韓爌令人將聖旨送去西苑加印。

  當周應秋四人帶著聖旨離開內閣的那刻,關於朝廷新政之事,在整個順天府流傳開來。

  新增衙門、新的稅收政策、新的順天府「知府」。

  以及,最嚇人的「偷稅漏稅懲處制度」。

  經過了馮、顧二人被活剮,一日殺三伯,以及日日都有貪官污吏被查出來,然後讓在菜市口砍頭。

  整個順天府的人都不敢懷疑皇帝對於反腐懲貪的決心,如今可謂是人心惶惶,官不聊生。

  「周應秋這奸賊!」

  「畢自嚴也不是個東西。」

  「還有那個袁世振,整日和商賈混在一起,能想出個什麼辦法?」

  一個個義憤填膺,全都是朝廷將要對在順天府推行的新政的不滿。

  皇帝是不敢罵的,哪怕是在自己家裡。

  經過幾個月的整頓,現在的錦衣衛不能說可堪大用吧,起碼那也是翻身了。

  雖然文官系統早就開始了對錦衣衛的滲透,如歷代皇帝時常恩蔭官員子弟入錦衣衛。

  但因為文官先天上對廠衛的鄙視,導致這些個官宦子弟在加入錦衣衛後,往往屁股都是歪的。

  如田爾耕,他是萬曆年間兵部尚書田樂的孫子。

  按理來說,這人應該是傾向文官的吧?

  但事實恰好相反,如今的錦衣衛中,對文官下手最狠的就是田爾耕。

  如今京城錦衣衛的頭子中,許顯純與田爾耕合稱許鷹田虎。

  許顯純這個公主之孫、皇帝親任的錦衣衛指揮同知,主要震懾的是朝堂上的人。

  而田爾耕的威名,則是震懾著京城中的官員後宅,或者說家人。

  都是京城的本地狐狸,對於街上的流言蜚語是從哪兒來的,田爾耕了解的相當清楚。

  因為他在京城肅清動作,現在多少官員上班都是改步行或者騎馬了。

  家人都讓抓光了,贖都沒地方贖去,沒人抬轎了啊。

  僅僅三天時間,朱由校的案頭上就收到了兩百多本關於反對新政的奏章。

  對於這些奏章,朱由校簡單的翻閱一二之後,就全都給批了回去。

  而後,一道新的規定奏章格式問題的聖旨就下到了禮部,連帶著的,還送來了一堆制式文本,要求禮部明文天下。

  大明在奏本、題本、揭帖、表箋、制對、露布、譯這七種由臣子呈給皇帝的公文外。

  又多了兩種新的公文格式。

  孫如游都感覺皇帝這是給臣子弄規定弄上癮了。

  第一種叫做劾章,顧名思義,就是彈劾奏章。

  凡彈劾官員,必須言而有物,寫清彈劾理由,以及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的起因、經過、結果。

  第二種叫做勸章,顧名思義,就是勸誡皇帝的奏章。


  一件事情,必須用甲乙丙丁分段的方式,寫清問題、起因、結果、影響、例證、處理方案這六種要素。

  對於這兩種規定了內容的奏章,如果不遵守,通政司不用送往內閣,司禮監也不用送往皇帝案頭。

  皇帝這是明明白白的告訴天下人,別再用似是而非的理由來和朕瞎嗶嗶。

  很明顯,皇帝已經是鐵了心的要變法。

  三日之後,袁世振帶著一張紙,進了西苑,呈送給皇帝。

  玩弄著手中的紙,朱由校有些感慨。

  大明的工業非常滴發達,特別是造紙術。

  大明的產紙四地,江西、福建、浙江、南直隸,其中江西的廣信府最為龐大,光是上供給司禮監的紙就有二十八種之多,如連七紙、觀音紙、玉版紙、宣德紙、奏本紙等等,一次就要上供三百萬張。

  朱由校現在手中的這張紙,就是一份勘合紙,名字來源就是大明的半印勘合制度。

  通俗的說,就是將兩半文書合在一起,通過半印,或者說騎縫印、字號、底簿與勘合紙相對證,證明這玩意兒是真的。

  看了半天后,朱由校抬頭看向袁世振道。

  「你的意思是,除了更換田契外,還要更換戶帖與身憑?」

  「回陛下,大明如今用的黃冊和魚鱗冊,還是昔年張太岳變法時所造。」

  拱了拱手,袁世振解釋到自己的想法。

  「依陛下計算人口之法,民間隱瞞田畝、戶口之數眾多,魚鱗冊與黃冊已經不能再用。」

  「朝廷稅收銳減,若不清丈田畝、重造魚鱗冊,編排人口,重造黃冊,今年的稅收再是嚴令,恐也很難有所增長,故此已是迫在眉睫。」

  「朝廷要新設鄉官,增配縣官,正好以此制配合考成法實行,責任到人,擇優選官。」

  「嗯。」

  聽到袁世振的話,朱由校贊同的點了點頭。

  當年張居正的考成法,就是配合這個施行的。

  低下頭,玩弄著手中的紙張,朱由校突然有了一個新的主意。

  整整一盞茶的時間,袁世振都端坐在布墩上,看著皇帝在上面不知道在搞什麼。

  拿起小刀和筆,在這張勘合紙上一陣勾勾畫畫,裁裁剪剪,一個後世的戶口本雛形就出現在了他的手中。

  姓名、性別、戶籍、出生年月,家庭住址。

  除此之外,在每頁的最下面,還有八個小方格,上面寫著丁口稅。

  從身側拿起一個只有小拇指大小的印章,拓上印泥,將裁剪出的小勘合紙貼在另外一張紙上,用印章騎縫而印。

  拿走小紙後,看著桌上的宣紙,朱由校滿意的點了點頭,轉頭對小太監道。

  「去找王末,讓他派人去江西,請一些專門造勘合紙的造紙人來京,開辦廠房,專造這種紙。」

  「奴婢領旨。」

  聞言,那小太監雖不知道皇帝要幹什麼,但還是領命而去。

  「愛卿且上前來。」

  對袁世振揮了揮手,示意他到龍書案前來,朱由校將自己用了一盞茶時間弄出來的東西展示給他看。

  「你覺得這樣做戶帖,如何?」

  「第一頁,為戶主,一般為當家男性。」

  「第二頁,為妻子。」

  「往後,則是子嗣。」

  「那若是納妾?」

  聽到皇帝的解釋,袁世振捋了捋自己的鬍子問道。

  「大明律關於納妾怎麼規定的來著?」

  「這個。」

  聞言,袁世振眼神閃爍了一下。

  「四十歲無子,方可納妾。」

  「袁愛卿有幾房側室,幾房小妾啊?」

  看出了袁世振的猶豫,朱由校往後靠了靠,笑著問道。

  「回陛下,臣。」

  雖然被皇帝的這個問題問的有些不好意思,但袁世振還是老老實實的回答道。

  「臣妻尚在,另有側室一,小妾二。」

  這個沒法撒謊,錦衣衛一查就能清楚。


  「哼。」

  聞言,朱由校冷哼了一聲。

  華夏這塊土地上,除了蟎清皇帝弄出個多皇后制度外,一直都是一夫一妻制,或者更近一步的一夫一妻多妾制。

  天無二日,國無二主,後宮怎麼能有兩個皇后呢?

  關於納妾的規定,是朱元璋定下的,在太祖、成祖,甚至於正統年間,都執行的很好。

  但從弘治那位中國好男人上台之後,官員、富商納妾這個事情,就給放了開來。

  「回去之後,交一百兩銀子罰款到戶部。」

  「臣謝陛下不罪之恩。」

  聽到皇帝的話,袁世振鬆了口氣,連忙拱手道。

  「這條寫入新法之中。」

  揮了揮手,朱由校看著袁世振道。

  「清理人口之時,這條要注意,凡是非四十歲無子而納妾者,納一人,罰銀五十兩。每多一人,多加五十兩。」

  「清理過後依舊敢納妾者,與偷稅漏稅同罪。」

  「臣遵旨。」

  聞言,袁世振連忙躬了躬身答應道,不過隨即,他又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

  「那若是其家無銀可罰呢?」

  「無銀可罰?」

  聞言,朱由校冷笑一聲。

  「送西山挖煤去,朕專門讓西山新編了一營,名喚勞改營,就是專門對這些個犯法官吏進行勞動改造的地方。

  「那邊按勞給薪,什麼時候攢夠了,什麼時候再放出來。」

  「臣明白了。」

  縮著脖子,袁世振忙不迭的點了點頭。

  好傢夥,對官員,或者說讀書人進行勞動改造。

  皇帝這是咋想的,這也忒不斯文了。

  「跑題了,方才你說要重造黃冊、魚鱗冊。」

  伸手揉了揉自己的肩膀,朱由校將話題又給拉了回來。

  「每頁下方,都留有八個位置,丁口稅完稅之後,鄉官要在此與丁口冊騎縫蓋印,以為憑據,八年一換,使用新本,舊本上交朝廷。」

  「陛下睿見。」

  聽著皇帝對於戶口制度的新構想,袁世振拱手贊道。

  「如此一來,對於有無偷稅漏稅,就可一目了然。」

  「臣以為,田畝之策,也可照此實行。」

  「說說。」

  見到袁世振有了想法,朱由校示意他接著說。

  「民間地契同樣留下蓋印之所,與地方魚鱗冊相輔相成,凡八年一換,就可以防止刁民偷稅漏稅。」

  說著,袁世振心裡還補了一句。

  民間還能再收筆工本費。

  「嗯。」

  聽到袁世振的照本宣科,朱由校也只是點了點頭,心裡補了一句。

  大明有著悠久的民告官歷史,等到錦衣衛發展到各省了,要是下面有孫子敢多收稅,這就是民告官的證據。

  這個就相當於稅單了,是以後稅務改革的要點,凡是收稅,必須要印。

  皇帝與袁世振兩人,各自心懷鬼胎的又交流了一番後,袁世振心滿意足的離開。

  皇帝雖然主要精力都集中在練兵上,但對朝政,特別是自己的變法之事很是看重的啊。

  而且其聰慧程度堪稱雄才大略啊。

  帶著太監寫下的取錢聖旨,袁世振一路就溜達到了度支司。

  「一萬兩銀子的工本費,伱打算買筆墨紙硯吃啊?」

  班房之中,看著蓋有皇帝大印的草擬聖旨,畢自言長大了嘴,看著眼前的袁世振。

  「這個不單單是筆墨紙硯,還要用在新法上面。」

  聽到了畢自言的話,袁世振連忙解釋起來。

  「朝廷要更換戶帖、田契、黃冊、魚鱗冊,專門使用勘合紙,八年一換。」

  「陛下已令人去江西請專門的造紙人,要來京城造紙,這個只是暫時的。」

  「那也用不了一萬兩啊。」

  聞言,畢自言還是有些捨不得銀子。

  雖然施行新法,你我都是支持的。

  但畢自言如今負責朝廷支出,恨不得一個銅板掰成兩個花。

  「等到順天府新法開始施行,這銀子不就來了嗎?」

  說著,袁世振給畢自言講起了皇帝關於戶貼和收稅只見的關聯。

  「既然是皇上的意思,行吧。」

  聽了一會兒後,畢自言收下了袁世振的條子以為備份,然後提筆開始寫拿錢的條子。

  度支司從戶部拆分職權後。

  戶部負責收錢,然後交給國帑。

  度支司負責花錢,將國帑的銀子下發各部。

  「剛好,這個月寶泉局那邊每日多給了我一萬枚銀幣的數額,我就不給你銀子了,全是銀幣。」

  拿出自己的官印在條子上蓋上騎縫印,而後裁剪下來,畢自言將條子交給袁世振道。

  「多謝畢公。」

  聞言,袁世振連忙對畢自言拱了拱手,感謝道。

  畢自言的意思是,我給你銀幣,你到民間自己想辦法,看能不能找那種想多要銀幣的商人,多換點兒銀子回來用。

  自從朝廷推出了銀幣以來,這套路在京城的各個衙門裡已經流行了起來。

  不管私人還是衙門,都玩這個。

  現在朝廷日子也不好過,能多搞點兒錢,大傢伙也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

  各個衙門都有自己的小金庫,趁著現在市面上的銀幣不多,如果能用衙門的大批量銀幣,多換點兒銀子回來,上面的人也不會說什麼。

  只要不是明搶或者強買強賣就行。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