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2章 廢戶籍與大婚將至
這次順天府改制,董應舉主政,周應秋、袁世振、畢自言三人在背後輔助。▲𝐺𝑜𝑜𝑔𝑙𝑒搜索𝑠𝑡𝑜520.𝑐𝑜𝑚▲
但真正操刀的人,則是皇帝。
倉促被任命,雖然有周應秋等人指導,但董應舉還是有的地方不知道該如何做。
無奈之下,兩日不到,四個人又帶著一堆的順天府公文,到西苑求見了皇帝。
「陛下,如今順天府人口已逾百萬,僅靠著大興、宛城兩縣官員負責管理,臣恐力有不逮。」
「故此想要新增一縣,管理外城。」
一副輿圖前,董應舉給皇帝指著地圖說道。
北京城下轄二縣,東邊歸大興縣管,西邊歸宛城縣管。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增鑄外城(地圖上下面那塊),以正陽門大街為界,西邊歸宛城,東邊歸大興。
董應舉僅是簡單的翻了翻以往的順天府公文,就忍不住腦闊痛。
百萬人口兩個縣,這種粗獷的管理方式很是讓人想跳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新增兩個縣吧。」
手指在輿圖上崇文門與宣武門的位置點了點,朱由校出聲道。
「就以崇文門、宣武門為名,叫做崇文縣、宣武縣吧。」
「臣領旨。」
聞言,董應舉拱了拱手。
「臣回去後,就從宛平縣、大興縣挑選部分官員,新建二縣城。」
「陛下。」
就皇帝答應了擴編二縣後,周應秋適時的出聲道。
「縣外設鄉,增加官員管理,臣等商議再三,對於縣內管理,還是有些疑慮。」
「以前是怎麼管的?」
聞言,朱由校皺了皺眉頭。
城市管理是個力氣活,一個不好,就容易鬧出騷亂來。
「回陛下。」
上次只說了城外的劃分,今天來的目的,就是想要「請教」下皇帝,這城內的規劃管理,四人是早有準備。
「太祖初定江山後,以城內為坊,近城為廂,鄉間為里,管理臣民。」
「然大明至今已有兩百五十餘載,歷經多年,且南北兩京人口流動巨大,廂房制早已不堪大用,常常存在根據戶籍找不到人的情況。」
「那平日裡是如何管理的?」
聞言,朱由校奇怪的看向說話的董應舉,搞不懂他想表達個什麼。
「用的是五城兵馬司的字鋪。」
董應舉還沒回答問題,周應秋就搶先回答道。
不過,說這個事時,周應秋的臉上帶著奇怪的表情說道。
他沒記錯的話,南城兵馬司的指揮使好像還在北鎮撫司喝茶?
「字鋪?」
聞言,朱由校有些摸不著頭腦,這是個啥名詞?
見皇帝不知道,周應秋給皇帝解釋了起來。
弘治年間開始,由於賦役制度的不均,里甲逃亡日益嚴重,廂坊制遭到破壞,戶籍管理、賦役徵收能力漸漸失去。
張居正變法時的一條鞭法,打破了里甲限制。
這種情況下,旨在教化民眾、維護治安、穩定地方的保甲制就又被從歷史的塵埃中翻了出來。
十家為甲,十甲為保,由總甲負責管理,協助五城兵馬司負責治安。
聽完了周應秋的話後,朱由校沉吟了一會兒後,出聲道。
「廢五城兵馬司,所轄職權交由各縣巡檢局。原五城兵馬司之人,吏部與都察院聯合去考察一下,精幹有才者,分入各縣。貪污受賄的,查清後依大明律懲處。」
說著,朱由校轉頭對站在暖閣內的丁修道。
「你帶錦衣衛從旁輔助,謹防貪污受賄、私相授受之事。」
「臣遵旨。」
聞言,丁修連忙興奮的拱手道,對於能再次接到任務很是高興。
也不知道是不是他出身戚家軍,皇帝看在已故戚少保的份上,雖然上次他把差事給辦砸了但皇帝卻沒怪罪於他。
「完成戶籍新編後,廢除坊廂制。」
「做事的時候,你們要注意總結。待順天府改制有所成效之後,將之列入新法,一起推行天下。」
「臣遵旨。」
聽到皇帝對於廂坊制的表態,董應舉拱了拱手道。
「陛下,我大明實行戶籍分類之制,此次統計戶口,是否需要全部統計。」
這個時候,袁世振又開口道。
「戶籍。」
聽到袁世振的話,朱由校陷入了一陣沉默,心裡暗自罵娘。
朱元璋這廝造孽,好的不學壞的學。
戶籍分類這玩意兒是從蒙元那兒學來的,對戶籍分門別類,初看起來,這的確是個治理天下的好辦法,集中力量辦大事兒嘛。
比如,朝廷要修建皇宮、城池,兵部要造兵器等等,這都需要工匠,於是,匠籍就有了。
此外,還有負責打仗的軍籍、負責繳稅納賦的民籍、以及最為不堪的賤籍。
辦法聽起來是個好辦法,但沒考慮到人是會變的。
當然,大明走了這麼多年,也不是沒變。
張居正改革時,戚家軍的募兵制是對軍籍的改變;允許匠戶以銀代役,是對匠籍的改變。
隨著近三百年的時間下來,戶籍分類管理,早就失去了最早的作用,反而成了滋生貪腐的溫床。
可能唯一管理的好的,就是賤籍吧。
「朕記得,軍籍是由衛所管控,匠籍是工部,賤籍是教坊司吧。」
「回陛下,確是如此。」
聞言,袁世振點了點頭。
「昔年太祖的分籍之法,如今已經不再適用。從這次順天府改制開始,各種戶籍都廢了,統一為民籍吧。」
揮了揮手,朱由校有些無奈的說道。
「若是朝廷用工,亦或禮部用樂,該當如何?」
聽到皇帝的話,畢自言站出來問道。
「依西山礦場之制,讓各部門計算工酬,按勞給薪。」
聞言,朱由校不在意的道。
「那賤籍?」
突然,周應秋又突然出聲問道。
「賤籍?都有哪些?」
「現存賤籍分類比較多,主要是順天府的樂籍、江浙之地的惰民、山陝之地的樂戶、廣東的疍(dan四聲)戶、浙江的九姓漁船、安徽的伴當、世仆、江蘇丐戶等。」
「以及,部分被抓到西山挖礦的丐籍。」
負責管理戶部,對於這個問題,還是由戶部侍郎袁世振回答。
「。。。」
沉默了一會兒,朱由校扭了扭脖子。
「朕沒記錯的話,樂籍多是犯官後裔吧。」
「回陛下,確是如此。」
「除了賤籍,其他各籍悉數廢除。」
伸手撓了撓自己的頭,朱由校陷入一陣沉思。
賤籍的作用,是懲治官員,這個不但不能廢,還要改編成樂工和勞改營。
又是沉默好一會兒,朱由校才接著道。
「君子之澤,五世而斬。」
「賤籍傳宗過五世者,悉數去賤籍,改民籍。」
「不滿五世者,五世之後而改。」
「。。。。」
聽到皇帝對於賤籍的選擇性保留,四人都陷入了沉默。
皇帝這對犯官的惡意很大啊。
「臣替各籍百姓謝陛下聖恩。」
最後,還是周應秋反應快,當即跪地道。
隨著他的動作,其他三人才一起謝恩。
相互又是一陣吹捧之後,周應秋又提出了另外一個問題。
「陛下,如今多城內城外多設官員,但朝廷官吏缺額,不知道要如何處理?」
「還缺啊。」
聞言,朱由校忍不住搖了搖頭。
「傳詔北直隸,朕大婚之後,再開一次恩科,授順天府官吏吧。」
「臣遵旨。」
聞言,周應秋躬了躬身,沒再說話。
今天要皇帝決定的事情已經完了,周應秋四人也帶著新的聖旨出了西苑。
而隨著董應舉將新設兩縣、廢除戶籍分類的事情公布出去後,整個順天府都沸騰了起來。
對於新設兩縣,擴大官員編制的事情,多數人都是支持的。
畢竟官場上一個蘿蔔一個坑,皇帝這新挖了兩個縣城編制的坑,當然是好事兒了。
唯一不高興的,可能就是五城兵馬司的那些人了。
吏部和都察院官員已經找上門,開始政績考察了。
不過,五城兵馬司終究是掀不起什麼風浪來,主官多是勛貴,這會兒都在南海子參訓呢。
而那些個小官們,根本就不敢反抗吏部和都察院的官員。
不過,還是人將奏章送到了皇帝的桌上。
奏章規格都很是符合皇帝的新制,一眼看過去,就能明白說的什麼事兒。
「廢除匠籍,會增加朝廷用工耗費?」
看著奏章上的內容,朱由校忍不住一陣冷笑。
增加朝廷用工耗費?
是增加你們家的用工耗費吧。
在那份奏章上批了個「能增加多少」的話,朱由校接著看起了下一份奏章。
隨著京城的太陽再次升起,京南的一片青樓之中。
一群從十三四的黃毛丫頭,到三四十歲的半老徐娘,十幾個人聚集在一起,低聲的議論,乃至於還有小聲而激動的啜泣聲。
投胎是個技術活兒。
有的人,出生就在羅馬。
而有的人,出生就是騾馬。
他們這些青樓女子,則是騾馬不如。
那生產隊的驢,隔三差五的還能休息一下。
而有的作者,即便是感冒的腦闊炸裂,但欠帳多的已經不敢請假了。
前朝內廷各衙門屬下,光是樂籍,少說也有個萬兒八千的,這些多是反觀妻女,進了所謂的教坊之後,充當妓女、歌女、舞女。
一旦成了樂籍,下場可謂是相當悽慘,世世代代都沒了人權。
正所謂:一雙玉臂千人枕,半點朱唇萬人嘗。三心兩意負心郎,肝腸寸斷滿庭芳。
一入樂戶,終身難脫,強顏歡笑,苟且偷生。
「姐妹們,我昨日在樓上聽外面路過的錦衣衛敲鑼打鼓的說,皇上要取消賤籍了,我們要歸於民籍了,是真的嗎?」
「真的?朝廷真的會取消賤籍嗎?」
「我有一個相好的,他家裡是當官的,我聽他說的,他說我脫了賤籍,就會娶我。」
「他是騙伱的,這樣的鬼話我們聽的還少嗎?」
「我也聽說了,不過我聽說是商籍、丐籍、匠籍這些都會取消,我們這些樂戶只有五世以上者才能取消。」
「真,真的嗎?我們真的能脫去賤籍?」
「真的!」
一群人說的動情處,抱頭痛哭。
而京城的數百家青樓,此時不知有多少人激動痛哭,多少人暗自垂淚,多少人黯然神傷。
皇帝的這波恩典,對於百分之九十的人,都是大恩典。
但對於犯官家眷來說,是給了恩典,但只給了一點點。
而順天府內的匠籍和軍戶,則是收益最大的一個群體了。
天可憐見,終於脫籍了。
這些人被編入籍貫後,一直都在為朝廷、為軍隊服務。世代承襲,不能脫離,不能分戶。
軍戶還好些,好歹後人要是爭氣,如孫傳庭家,三代人,一步一個台階,秀才、舉人、到了孫傳庭這個進士,總算是擺脫了「振武衛世襲百戶」這個「鐵飯碗」。
而匠戶就比較慘了,上升通道直接就被鎖死了。
現在隨著要重編戶籍,匠戶哪叫一個高興啊。
雖然本人依舊是在給朝廷打工,但後人再也不用子承父業了,要是爭氣點兒,出個讀書人也是可以的嘛。
而不高興的,則就是那些個富紳豪右了。
小皇帝這是在斷他們的財路!
軍戶被廢,他們從哪兒找能打白工的人?
匠戶被廢,就意味著他們又要額外增加一筆支出。
大明多少技藝優秀的匠人都淪為了這些人的私產家奴。
但這些人的聲音再是大,卻也喊不出聲來。
一個是錦衣衛強勢,滿城抓誹謗朝政之人。
另外一個就是,這波政令的紅利,基本都是針對最下層的人。
這些人就是想要搞事兒,也搞不出來。
宮外的吵吵鬧鬧,在目前這個階段,是影響不到宮內的。
整個皇宮都圍繞著皇帝一人打轉,現在宮內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皇帝的大婚,坤寧宮要有主人了,後宮要有個總瓢把子了。
皇帝雖然住在西苑,時間也沒到三月初十,但紫禁城中該準備的還是要準備。
先是宮內大掃除,各個宮殿張燈結彩,忙的是不亦樂乎。
而定國公徐府,同樣也是忙著徐婉兒的出嫁。
從納采開始,定國公府先是進行了小規模的整修。
而後,而後就是闔府上下,包括下人,置辦里外三新的行頭。
緊接著,就是張燈結彩、張羅喜筵,廣發英雄帖。
不對,是喜帖。
而徐婉兒和徐慧兒兩姐妹也開始了準備,學習宮內禮儀。
皇帝雖然沒明說,但張世澤這個人小鬼大的既然提出來了,那徐慧兒也只能買一贈一,陪嫁入宮了。
(本章完)
【麻煩您動動手指,把本網站分享到Facebook臉書,這樣我們能堅持運營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