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未來的遠東交易所
眨眼間,時間就到了12月,香港經濟復甦之後的第一年,就快要結束了;
安排好幾個製造業的規劃後,楊文東也將目光轉移到了香港本土利潤最高的兩個行業:地產與金融。
負責地產業務的鄭志傑與金融業務的方先名,也都來到了楊文東的辦公室,三人一起喝著茶,一邊說著一些事情。
「這一年,全港地產價格漲了26%,倒不算很多,但恒生指數,可是漲了65%,這個比例可真是夠高的。」楊文東看著一些基本數據後說道。
恒生指數,在原先歷史上的1964年被恒生銀行內部推出,而後到了1969年才正式對外公布;
如今楊文東成為了恒生最大股東,在知道這件事後,就與何善衡商量,直接公布了,如此一來「恒生」兩個字就代表了香港股指,這對於同樣叫恒生的銀行來說,就是一個GG了;
恒生指數是以1964年的數值為100點,然後在67年的時候跌到50幾點,然後到了今年才逐步上升。
鄭志傑解釋道:「楊生,其實今年的地產不能看平均,因為去年的經濟危機很多人損失慘重,所以即使今年經濟開始恢復,購房的人還是比較少的;
但香港的很多豪宅、優質位置的價格,漲幅是超過40%以上的,我們公司的很多物業,就是屬於這類優質資產的。」
「嗯這個沒事,反正社會有信心,那整體很快就會漲上來的。」楊文東笑了笑,問道:「今年我們一共收了多少面積的物業?」
在1968年,經濟剛剛開始起飛的時候,囤地自然不會停。
鄭志傑回道:「楊生,今年我這邊一共購買了約160萬尺的地皮與物業,其中有4塊地皮是來自於港府競拍,2塊地皮建商業寫字樓,未來會自己持有,2塊建住宅,出售後套現回流資金;
其他還從很多英資公司收購了一些地皮,這些也都在按照規划進行,部分出售部分自持;
還有就是」
楊文東一邊喝茶一邊聽著,待完後,說道:「也就是說,今年長興地產可以獲得約2000萬港元淨利潤,外加約70萬尺的自持物業?」
「對,不過這裡面有一些地皮也是去年收購的,也不全是今年的利潤。」鄭志傑又說道。
楊文東笑道:「這個沒關係,讓財務那邊根據稅務,安排最合適的計算就行,去年的那麼多物業,以後10年時間也不一定能夠全部開發完成的。」
香港商業歷史上,發生過多次經濟危機,但包括未來73以及83年,地價降幅是遠比不過1967年的;
所以長興地產去年也是盡全力收購了大量物業,而這麼多物業自然不可能馬上全部開發,自己這邊沒這個資金、社會也不可能一下子接受這麼多物業,那樣只會帶崩地產市場;
而且其中還有很多物業,只是舊了點,也還能盈利,因此自然先留著,只有一些空地才需要先開發。
「好的。」鄭志傑又說道:「楊生,之前65年我們收購的海軍舊址地皮,已經開始打地基了,另外港島之上,還有3處在建20層以上大廈;
加上我們已經有的大廈,這些都完成後,我們在港島的20層以上物業,就10棟了。」
長興地產的大廈物業其實有差不多20棟了,但很多都是20層以下的,這些已經有些上不了桌了;
而20層以上的,也就長興大廈、四季酒店以及幾棟從置地手中收購的。
「10棟,對比置地還差得遠了。」楊文東搖搖頭說道:「置地光是在中環黃金位置就十幾棟了,外面的也有不少。」
鄭志傑道:「置地百年積累,想穿越他們也是需要一段時間的。」
「或者,我們能夠收購,就更方便了。」楊文東笑了笑,又看向方先名道:「老方,你這邊的怡和置地股票收購的怎麼樣了?」
方先名回道:「養生,目前我手中的置地股票在5.1%,怡和在4.7%,而九龍倉是在8.9%。」
「九龍倉的比例這麼高了?」楊文東心中大喜;
他的目標是置地,但置地是怡和集團的支柱、也是港府的象徵,自己想收購置地,估計沒那麼容易;
那不妨就先對九龍倉下手,相對來說九龍倉規模小很多,可也特別優質,特別是海港城的地皮,面積比黃埔集團的還要大、且價值更高。
方先名道:「是的,今年九龍倉為了開發手中地產,曾經有過1次公開增股融資,然後我這邊抓住機會,擴大我們的股份。
甚至如果不是為了避免被發現,真要是全力收購的話,我現在可能已經收購了10%左右了。」
「今年不少英資的確準備大規模將軍地產市場了。」楊文東點點頭說道:「但這也是我們的機會。」
華資崛起除了楊文東,其他都是靠著房子,甚至楊文東也有一部分產業是依靠地產;
這種情況下華資崛起必然會刺激部分英國資本,他們自然也想著進來分一杯羹;
只是他們不懂地產運營,第一波嘗試後都是血本無歸,然後被迫走風險低的模式,所以要麼跟九龍倉、會德豐這樣擴股融資,要麼就跟港燈、太古那樣,出售部分土地,換來資金再運營其他土地。
而這樣的做法全都便宜了華資,張家就是借著這個機會成為了會德豐的大股東、鄭宇彤借著這個機會拿到了太古的藍煙囪碼頭然後建成了未來頂級的商業中心與酒店;
很多華人富豪也從與港燈與太古的合作中收益,最後的九龍倉,也是因為早期稀釋太多股份,最終被李嘉成與包玉岡前後盯上,最終怡和痛失九龍倉。
方先名道:「是的,這些英資都成立了專門的地產公司,開發自己的地皮,就是能力不太行,其實我也不太明白,地產業務就算開發賺不到大利潤,但也不至於虧損,但這些英資居然能夠虧損。」
楊文東笑了笑說道:「不用管他們,你們二人記住了,如果有英資出售大片土地,位置合適的話,就主動前去購買;
而一些有著大量地皮的英資公司,比如港燈、九龍倉這些,如果他們有稀釋股份增資的想法,那也給我暗中收購。」
「是,楊生。」方、鄭二人答應說道。
楊文東又看了會手中資料,道:「那業務方面,繼續保持以前的模式就行了。還有什麼其他事嗎?」
方先名回道:「楊生,我這邊有一件事,如今股市暴漲,英資從其中賺了不少錢,但港交所現在卻以各種名義阻止華資上市;
所以不少華資在協商單獨建一個針對華人資本的新交易所。」
「新的交易所?」楊文東猜到了是哪一個,便問道:「這件事誰在背後推動?」
方先名說道:「是一名從美國返回的工商管理學碩士李福兆李生,我們叫他李教授,因為他在英國與美國的證券交易所工作過,對這方面很有經驗,也有點名氣;
所以不少華資都推崇他來負責這個事,而且我也見過他,跟他交流過,也的確有點見識。」
「那這李教授,想要我們做什麼?也參與推動新交易所的成立?」楊文東追問道。
方先名說道:「對,他們是希望我們能夠站在他們這邊,推動屬於華人的交易所成立;
第二就是希望等華人交易所成立之後,我們長興集團旗下能有幾家企業前去上市。」
楊文東輕笑說道:「幫忙推動交易所的成立,不是問題,我可以幫忙,但我旗下的企業,暫時不會上市的。」
原先歷史上的遠東交易所,是在1969年底成立的,也就是還差一年;那這樣的大事,提前一年多開始籌劃也差不多;
華人的企業能夠上市,對楊文東來說是一件好事,這樣自己之前投資的很多企業都可以上市套現了.當然,他也不需要套現,而是會繼續加大收購部分華資企業,不然沒人上市,他就得一個一個入股談判,這就很煩了。
一旦上市公司多了,自己這邊根據前世記憶、市場表現,直接收購一些優質資產就流程簡單多了,這也是一種間接獲得地產業紅利的一種方法。
可他自己的產業,很多都是依賴先知金手指的,怎麼可能上市?除非哪一天因為戰略需求而上市。
方先名答應道:「好的,那我這就告訴他。」
楊文東想了想,又道:「這樣,通知一下東方日報,將這件事給爆出來,現在香港的股民還是很多人看報紙的,讓他們知道華資的很多上市公司,很難在港交所上市;
只要知道的人多了,那要麼港交所同意讓華資企業上市,要麼就得成立新的交易所,總之我們都不虧。」
其實按照正常邏輯,肯定是不能將客戶拒之門外的,但港府很多時候就是違背市場,硬要針對華資,然後華資就只能另闢新路了;
原先歷史上遠東交易所成立後,很多華資公司上市,獲得了非常好的成績,然後一堆華資擁擠上市,港交所立刻急了,也開放自己的上市通道,但無人問津;
後來自己就逐步沒落了,直到80年代港府絕對合併所有的交易所,然後李福兆成為了第一任負責人。
方先名笑道:「好,我會去跟秦生說一聲的。」
楊文東又道:「另外也讓他們成立一個專門為股市寫資料的專題,以後這方面,很多人會關注的。」
在60年代,上市的就那些大企業,很多人也不相信股票,所以沒什麼太大熱度;
但70年代開始,就完全不一樣了,很多人會關注股票,這也會是新聞的一個主要熱點了。
PS:求月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