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重生之乘風而起> 第一千九百九十五章 授課

第一千九百九十五章 授課

2025-01-01 05:52:01 作者: 二子從周
  「影拓」到此得到了大成,用該技法手拓之器物全形,器形準確與實物不二,紋飾清晰,絲絲入扣,銘文規範,筆劃有秩,效果逼真,賞心悅目,為重鑄全形拓昔日的輝煌注入了濃重的一筆。

  它不僅僅是資料,優秀的拓畫,本身也成了一件精美藝術品。

  然而就是這樣一門對中國金石研究無比重要的工藝技法,曾經一度失傳了。

  國家圖書館,中國文物遺產研究院,國家博物館,故宮博物院,都收藏了大量的藏器拓本,這些拓本很多都來自晚清民國時期的學問大家,比如陳介祺的簠齋本、劉體智的善齋本、端方的陶齋本、孫壯的雪園本、陳寶琛的澄秋館本、王辰的鐵庵本等。

  這裡頭還有周至的半個祖師爺,甲骨四堂的羅振玉的雪堂本。

  從去年開始,各項非遺產業逐漸開始得到國家的重視,而在書畫藝術門類當中,雙鉤複製法,套印雕版法,以及影拓法,被列為了重點恢復的三門技藝。

  有資料和大量影拓珍品在庫房裡,國博和故宮的老師們將之恢復起來也不難。

  這其中雙鉤複製法主要用來複製高檔的書畫複製品,雕版套印用於最大程度還原水墨畫作,這兩項現在是榮寶齋的強項。

  而影拓法,當然就在青銅藏品最多的國家博物館予以恢復了。

  影拓研究室的老師們很喜歡麥小苗這個開朗大方的漂亮小姑娘,送了她一卷師酉簋的影拓掛軸,可把周至給羨慕壞了。

  師酉簋通高5厘米、口徑1厘米、足徑20厘米,從器形、紋飾、銘文看均屬於西周中晚期的典型樣式,這玩意兒是一套四件,大小基本一樣,拓印的這個是編號為甲的那一件。

  影拓上的師酉簋分作三幅,下部一副是立體拓,器物與原器大小完全一樣。口沿兩側有一對獸首半環耳,耳上之獸的獸角呈螺旋狀,垂珥上有獸身狀紋飾。蓋沿、器口沿分別飾以大小相間的重環紋,圈足飾單體重環紋一周,蓋面及腹部飾瓦棱紋。所有的細節全都一一拓印了下來,足見精美。

  而上面的兩副圖則是師酉簋的內蓋和內腹,師酉簋的蓋內與器內底對銘分11列,每列9至11字,一共有107字,銘文記載的是一次廷禮冊命的事件,大體是周王元年正月,王在吳地,到達吳的太廟並主持師酉的冊命典禮。

  師酉簋尤其非常獨特的地方,因為它保留了許多金文在過渡時期的特殊現象。如「年」「釐」「冊」「秦」「朕」「寶」等字,某些部位還保留著早期金文中的肥筆孑遺,但已退化為復筆所畫的圓點;此外,「文」字字形則沿用了典型的西周早期樣式。

  而從其書法結體來看,字跡勻美、筆意純熟,又都是西周中晚期金文的典型代表。在行文布局方面,銘文在保持縱向自然成列的同時,並未勉強追求橫向文字的整齊劃一,避免陷入呆板窠臼;在字形字體方面則方圓兼施,錯落有致,「太」「廟」「公」「族」等字故意進行了收放對比和筆法處理,這是書法上的一種重要手段,對變化的追求,使銘文保留了婉轉流暢、跳躍靈動的意趣,也表明了那個時候的書法已經有了意趣美學上的追求,而這種追求也指導後來數千年中國人在書法上的進步。

  對於研究漢字來歷為本門學問,同時又喜歡書法的周至來說,這種「下真跡一等」的精美拓品,太饞人了。

  「要是喜歡你就拿去吧。」麥小苗覺得這麼大的一幅捲軸她拿著有些累贅:「反正我也不懂。」


  「才拿了啟老給你的一幅書法,又拿了袁老給你畫的桃夭,這可怎麼好意思……」周至到底拒絕了誘惑:「還是你先收著,等回了聯和鄉再給我!」

  「嗯!」

  到了晚上,就是周至修畫和上課的時間,麥小苗雖然不大聽得懂,但是看到周至給一幫比他還大十來歲的人傳授各種知識和技巧,麥小苗就覺得挺光榮,兩手撐著下巴在那裡看周至,眼裡都是小星星。

  「從洪武至弘治,明代宮廷繪畫與浙派盛行於畫壇,形成了以繼承和發揚南宋院體畫風為主的時代風尚。」

  「明代宮廷繪畫承襲宋制,但未設專門的畫院。朝廷徵召的許多畫家,皆隸屬於內府管理,與唐宋授翰林待召不同,多授以錦衣衛武職。畫史稱他們為畫院畫家,實際上是宮廷畫家。」

  「洪武和永樂兩朝屬初創時期,機構未臻完備,風格也多沿續元代舊貌。至宣德到弘治年間,兩浙與閩地繼承南宋院體畫風的畫家,陸續應召入宮,遂使明代院畫一時呈現出取法南宋院體畫的面貌,宮廷繪畫創作達到鼎盛時期。直到正德以後,吳門派崛起,民間水準逐漸取宮廷而代之。創作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峰。」

  「明代宮廷繪畫以山水、花鳥畫為盛,人物畫取材比較狹窄,以描繪帝後的肖像和行樂生活、皇室的文治武功、君王的禮賢下士為主。如商喜《明宣宗行樂圖》、謝環《杏園雅集圖》、倪端《聘龐圖》、劉俊《雪夜訪普圖》等都是其例。」

  「在繪畫上,明代宮院畫沒有能夠超出兩宋,但是在裝裱方面,卻達到了大成。」

  「在明朝之前,手卷的形式已經出現。因為書畫作品較長,古人為了方便閱覽,將書畫作品握於手中並按順序展開,衍生出卷的形式。比如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用一幅整卷完成,橫幅長達5厘米,因整幅畫作的幅面較長,需要裹捲起來,鑑賞時不能一眼觀其全貌,必須從其中一頭開始,漸次領略。在瀏覽不同裝裱部位的題款、題跋時,便於前後進行對比,觀者的印象會逐漸加深,審美欣賞情緒逐漸高漲,當閱至尾部題跋時則能給人一種意猶未盡的感覺。形成了中國裝裱藝術的獨特魅力,甚至影響了審美和畫家創作取景的方式。」

  「宋代趙希鵠的著作《洞天清祿集》和米芾的著作《畫史》中,都對橫卷形制及其演變進行了深入的分析,並對裝裱技藝的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

  「而明代手卷作品開始常見大捲軸畫,因畫幅較長,被稱作『長收卷』,因款式為橫幅,也被稱作『橫卷』,如著名的東晉時期王羲之的《蘭亭序》,就是後人橫卷修裱。」

  「另外,明代手卷的裝裱形式也有了新的發展,在天頭後面、畫心隔水前面,增加了一段空白紙,稱為『引首』。」

  「這樣的裝裱風格在明代以前是沒有的,這也是區分修裱年代的一個重要標誌。」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