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代都市> 重生之乘風而起> 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 特殊飾品

第一千九百九十六章 特殊飾品

2025-01-01 05:52:02 作者: 二子從周
  「引首用紙多為宋經箋、白宋箋等,紙質與宋拖尾紙相近,用絹鑲上下邊,形成天頭,隔水,引首,隔水,畫心,隔水,題跋,拖尾的手卷裝裱定式,這種定式歷經清代、民國,一直沿襲至今。」

  「加入引首後,裝裱對書畫作品的保護效果更好,更加適應鑑賞者的品題需求。此外,明代捲軸品式在沿襲宋代『撞邊卷』的基礎上進行了創新,增加了轉邊裝和套邊裝兩種形式,豐富了手卷裝裱的工藝。」

  「作為在文人案頭玩賞的畫作裝裱方式,除了捲軸,還有冊頁。」

  「冊頁產生於唐代,對於冊頁的裝裱多採用旋風裝、梵夾裝、經折裝、蝴蝶裝等方式,這是因為人們發現較長篇幅的作品閱讀起來非常不方便,因此更加簡潔的裝裱方式應運而生。」

  「明代冊頁裝裱方式依然盛行,在沿襲前代裝裱方法的基礎上,又出現了五鑲式的裝裱方法,該方法採用五條一色鑲料進行裝飾。此後,隨著文人墨客對摺扇的喜愛與日俱增,還出現了一種更適合摺扇裝裱的方式—推蓬裝。」

  「不過總體來說,明代冊頁還是以蝴蝶裝為多,蝴蝶裝一般前帶制頁,正頁普遍用絹、續開身。此外,還出現了摺扇面改成冊頁或掛軸的新形式,這兩種也是前代所沒有的。」

  「當然了,作為大型畫作最常見的展示需要,最能說明裝裱風格的,當數立軸。」

  「立軸是一種豎向的書畫形式,在鑑賞時視線需要沿豎向上下移動才可以觀其全貌。立式捲軸的長方形畫心是一種典型的書畫形式,在書畫裝裱中也是比較固定的一種框架模式。」

  「明代沿襲了以前書畫裝裱的經驗,使用風俗紋飾和裝飾品裝裱在明代依然很受青睞,然而又增加了許多變化,裝裱式樣也變的多種多樣起來,主要包括了綾圈綾天地兩色裱、仿宋宣和裱、加詩堂裱、屏條裝和對聯裝等形式。」

  「比如明代畫家苗復的作品《鸞鳥畫》,就是仿照宋代宣和裝的裝裱樣式,使用了窄檐這一元素。而朱端對《沿江夜景》的裝裱,則突破了宋代傳統思想的束縛,創造性地使用了米色寬邊錦緞圈、深藍色花錦緞面料作為裝裱材料,體現了明代裝裱的鮮明特點。」

  「相比於宋元的風格,明代立軸的天地頭、隔水尺寸有了明顯加長,天頭加到了約55厘米左右,而地頭30厘米;中幅尺寸更長,天頭在66厘米左右,地頭約33到50厘米。這些也都體現了當時裝裱工藝的豐富性和創新性。」

  「因宋代書畫繁榮,裝裱藝術得到了空前發展,裝裱樣式也變得豐富多樣。隨著社會安定繁榮,至明清時代,逐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裝裱風格。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吳裝』。」

  「吳裝又稱蘇裱,興於宋代宣和畫院,盛於明清淮揚姑蘇,在中國書畫裝裱藝術文化中占據著非常重要的地位。」

  「明代北方拼裝流派多用龍鳳、雲鶴等圖案的黑色綾,這幅《奢香夫人像》便是如此,而民間裝裱多用深藍、蔥白、月白色續綱。」

  「到了明代中後期,隨著文人畫的興起,吳門畫派的盛行,吳裝的影響也開始變得明顯起來,很快成為一個裝裱派別。」

  「吳裝所選擇的裱料也逐漸以素絹中淺色的絹為主,比北方拼裝多了幾分文人氣息,講究精良細緻,裱件規整、平挺,鑲料配色以素絹或淺色絹作為裝裱所用材料,偏重文靜色采,比較恬淡高雅,裁切平整得體,成品往往大而柔軟。」

  「受南方氣候條件的限制,也是受蘇州工藝風格習慣的影響,吳裝在裝裱細節上極度嚴謹,同時非常注重成品的防霉防蛀。」


  「在明代時期的吳地,書畫家與裝裱師之間往往交往甚密。受書畫家的影響,裝裱師的社會地位開始變得有所提高,這對於提高自身技能、品位作用明顯。與眾多書畫家接觸,裝裱師也更了解文人墨客的鑑賞風格和偏好。」

  「經過幾百年的傳承與發展,吳裝終於形成了獨具一格、應用廣泛,被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所採用的裝裱風格,最終在民國形成了著名的『揚工』,與北方的『京活』成為一南一北兩朵奇葩。」

  「除此以外,其餘諸如屏風、壁畫、甚至摺扇,其實都可以納入裝裱藝術之列,發展到了今天,又多了許多現代技術手段可以引入,比如在裝裱時加入驅蟲劑,可以防止發生蟲蛀;真空展櫃能減少字畫與空氣的接觸,減緩氧化,對書畫作品起到更好的保護作用;比如引入分子鐘等最新的鑑定手段,確定有機物的年代等等,便於幫助確定修複方案等等。」

  「而我們新一代的裝裱師,完全可以成為具有深厚傳統文化底蘊與獨特審美的複合型創新人才,讓更多被損壞的書畫文物得到科學的保護與修復,能使之恢復原貌,更好地傳承下去。」

  「現在這幅《奢香夫人像》,就是我們使用工程流程進度管理工具進行預先推演的時間表科學規劃完成的,將修復時間從過去的幾個月,縮短到了七天。」

  講解到這裡,周至輕輕一拉牆邊一根絲繩,工作牆上覆蓋著的軟絲簾幕緩緩拉開,精心修復後重新恢復原貌的《攝政水西宣慰使順德夫人像》,終於得以以它最完好的方式,展示在了大家的眼前。

  畫上的奢香夫人終於露出了她被隱藏了數百年的本來面目,容貌端莊清瘦,目光柔和卻堅韌,身上穿著的明代朝廷二品命婦的朝服,現在露出了鮮艷的紅色,朝服外披著藍色織金霞帔,完全體現出漢制服飾的風格,讓奢香夫人看上去不似一位彝族少數民族,而更像是一位漢人。

  不過還是有兩處地方暴露了這是一位在明代少數民族羈縻地區位高權重的人,一是奢香夫人的耳璫是兩個大大的金環,這在宋明清三朝命婦肖像當中是獨一無二的,二是霞帔的帔墜,是一隻很奇怪的金面具的形象。

  周至卻知道,那是彝族關於祖先的傳說,這個看著好像金面具的飾品,其實準確的名稱應該叫「阿魯」,也就是龍。

  「在彝族的傳說里,遠古時期,龍鷹從空中滴下三滴鮮血,滴在賢美的濮嫫娌依身上,姑娘因而懷孕,在年龍月龍日生下了一個嬰兒,後來成了大英雄,彝人的始祖,池薛荔正在製作的彝文古典長詩紀錄片《勒俄特依》里的主角,支格阿魯。」周至講解道:「支格阿魯就是龍子的意思,在各地彝族人群里,都有對龍的普遍崇拜。這枚帔墜,其實是彝族人在祭龍節上使用的面具的縮小版飾品。」

  「龍面具和耳璫兩件飾品,在畫卷被修復後顯現了出來,也恰好表明了奢香夫人獨特的身份。」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