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歷史軍事> 晉末長劍> 第970章 王政(下)

第970章 王政(下)

2024-12-11 11:32:48 作者: 孤獨麥客
  第970章 王政(下)

  毛邦抵達汴梁時,住進了宣仁坊的自宅,

  宅子是梁王賜下的。

  當年汴梁役戶多,直接「白」這些勞動力,興建了一大批住宅,賜給帳下文武官員。

  宣仁坊地段一般,離定鼎門不遠,離宮城不近,但對中下級官員來說不錯了。

  即便將來當上了高官,如果沒有官邸的話,也還是住這裡。死後更可以傳給子孫,蓋因都城的這種帶前、後二院的兩進宅子可不一般,搶手得很。

  入住之後,毛妻滿面春風地指著著僕人搬運行李,婢女灑掃庭院,

  幾名鮮卑家兵將馬送到既邊,仔細洗刷。

  另有數人持械站在門口,昂頭挺胸,同時好奇地看著大名鼎鼎的汴梁城。

  只是有些失望,人也太少了!

  毛邦沒有過多地查看這個他只短暫住過的宅邸,而是帶著四名賓客到書房一敘。

  「此事較為緊迫,冬月前就得定下來,算一算也就四月時光。」毛邦開宗明義,直接說道:「十餘年來,選官不暢,至今仍有不少州郡中正尚闕。官員入仕多靠舉薦,有些地方甚至孝廉、秀才都不能每年察舉,更有武人入仕占官,亂象頻生。正所謂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大王所憂之事,便在於此。」

  幾人仔細聽著。

  他們的出身都不算高,除了兩人是高陽孫氏、許氏這種中小士族子弟外,另外兩人身份更低:

  一為豪強子弟,一為富商家庭出身。

  大晉朝官場是士人的天下,但你若說普通百姓沒資格當官,那我可要說你造謠了啊,明明是可以的,只不過實際上鳳毛麟角罷了。

  不過實際情況如此,久而久之,人們就真的認為只有士人才能當官了。

  太康九年(288),武帝詔曰:

  :「令內外群官舉清能,拔寒素。」

  看到沒有,一個是讓官員推薦,第二個是要求推薦「寒素」。

  寒素也是士人!

  可能有的寒素子弟飯都吃不飽,有的豪強頓頓大魚大肉,但前者這類窮鬼可以當官,後者這種地方實力派,一踩腳能讓一縣翻天的人不行。

  有實力造反的人沒法登堂入室,沒落的寒素士人卻可做官,從國家穩定的角度來說好像有點問題。

  「啟之。」毛邦看向左下首一人,問道:「先前讓你整理魏晉以來仕官履歷,可已完成?」

  孫容孫啟之解開身旁的包袱,取出一本冊子,苦笑道:「府君,皆在冊中了。老夫日察夜看,

  還跑了五次洛陽,終於辦成此事。查閱檔籍之時,眼晴都看花了。「

  場中幾人一笑。

  毛邦接過冊子,一開始是隨意翻看,到最後一頁時才仔細審閱。

  看了許久之後,放下冊子,沉吟許久,道:「國朝選官不如曹魏。」

  孫容自己編纂的冊子,當然知道毛邦在說什麼。

  曹魏時期檔籍多已散佚,他只能查閱史書,得知入正史有傳者247人,出身寒素者百人,約占四成。

  國朝檔籍損毀、遺失了一部分,但整體比較豐富,最後一統計,寒素為官者只占一成。


  「大王說要『實事求是」,誠斯言哉!」毛邦嘆道:「都說本朝士人把持上進之途,你去一問,個個不承認,此詭辯也。」

  這就好比兩人爭論,一人說本朝是高門大族的天下,另一人馬上舉出寒門乃至平民當官的例子來反駁。

  一個不夠?兩個。

  兩個不夠?十個都有。

  但數據一出,真相大白。

  中高級士族當了九成的官,寒素以下占一成,全國上萬官員,你舉反例能舉出一千個,能說明什麼?

  「不過,寒素為官者多能人啊。」毛邦又翻開冊子,說道:「曹魏八十餘名立傳之台閣重臣、

  四方大將,寒素者六十。國朝至今,亦有一一嗯,多位寒素名臣。」

  說到後半段時,毛邦頓了一下。

  不過,雖然比不上曹魏時四分之三的重臣都是寒素或豪強出身,本朝確實也有不少。另外,曹魏時的寒素重臣經過魏晉兩朝百年經營,已然是高門大族。

  但實話實說,寒素出身的官員整體能力確實強不少。

  他們也經歷過完整、系統的教育,即便家道中落了,至少在剛敗落的那一代,仍能依靠父母乃至家族獲得質量不錯的教育。

  同時又沒有高門大族子弟身上那種臭毛病,為人相對務實,上進心強烈,願意吃苦乃至冒險,

  辦事盡心盡力,確實是很不錯的官吏來源。

  邵勛在陳留時,大力提拔董、吳、王、邊等家族子弟,用起來感覺還不錯。

  這次他想形成固定的規矩,讓寒素以下士人有個上進通道,而不是靠他個人簡拔。

  「寒素士人之外,大王亦欲給予武勛卓著者入仕之途。」毛邦又道:「我知你等不喜,但此事辦也得辦,不辦也得辦一一」

  正說話間,有僕人在門外輕呼:「官人,丞相召見。」

  毛邦一愣,很快便起身,想了想後,拿起一份條陳,又對四位賓客說道:「選寒素士人對你等有利,選武人入仕對你等不利,但世間哪有光拿好處不付出之事?在此事上,你等與武人當力同心。」

  說罷,匆匆而去。

  ******

  王衍經邵勛特許在梁宮觀風殿偏殿辦公,這裡就是如今的梁國丞相府了。

  毛邦經通傳入內時,老王正在欣賞院中的花木。

  見得來人,王衍指了指移栽過來的名貴樹木,又指了指毛邦,笑道:「瑤林瓊樹,今見矣。」

  毛邦深施一禮,道:「丞相過譽了。」

  王衍笑而不語,背著手在竹木花草之畔走來走去。

  毛邦侍立於側,靜靜等著他說話。

  「聽聞你師從燕國劉元卿(劉翰)?」王衍停下了腳步,問道。

  「仆師從梁王。」毛邦糾正道。

  王衍大笑,道:「太白之文業,確有幾分可觀之處。」

  「大王天授武略,生知王佐,文才武功,冠絕當世,我只習得萬一,讓丞相見笑了。」毛邦拱手道。

  王衍收起笑容,不再挪,伸出右手,道:「拿來。」


  毛邦取出條陳,遞了過去。

  王衍坐回胡床上,輕嗅著花香,聆聽著鳥語,悠然自得地看著條陳。

  一邊看,一邊拿手指點劃,搖頭晃腦。

  毛邦耐心等著,目不斜視。

  良久之後,王衍放下條陳,問道:「寒素士人,普遍鄉品低下,初始任官之時,往往只得小官。你這位卑權重之法,倒也不失為一條門路。」

  思及此處,王衍又道:「下月,老夫於芳洲亭宴請諸郡有名望之人,你也來吧。舉薦寒人,理當被作為嘉言懿行,為時人稱許。」

  這是要帶動風潮了。

  位卑權重之法,是從制度上給寒素以下之人機會,讓他們執掌大權,然後憑功勞升遷。

  帶動風潮之意,則在於讓諸州郡、朝堂高官更多任用寒人,給他們入仕的機會,不然的話,察舉孝廉、高官徵辟輪得到你?

  「丞相此舉,有張司空之風。」毛邦贊道,

  「張司空」就是張華,范陽人。

  毛邦在幽州多年,聽這個名字耳朵都快聽出老繭了,實在太有名。

  張華名望極大,位高權重,更願意提攜非高門士人或寒素之人,「窮賤候門之士有一介之善者」,便「為之延譽」。

  被張華讚譽的普通士人、寒素士人有哪些呢?陶侃、束皙、陳壽、霍原、劉卞、范喬等。

  這種讚譽可不是說幾句好話而已,事實上「藥效」很強勁。

  有的人直接被張華收作幕僚,踏入仕途,有的則甫一回鄉,馬上就「孝」了(孝廉),馬上就「秀」了(秀才),還有被大士族招為女婿的。

  這就是毛邦所說帶動風潮的意思。

  當年還有一個山濤,也非常喜歡點評小士族,大加提攜。

  大晉朝的寒素官員比例,大部分是那會提上去的。

  但太康過後,情況就不太一樣了——

  「永泰你幸好沒說老夫有王沖(王戎)之風。」王衍嘆了口氣,說道:「其實,按老夫的性情,多半也會和沖一般無二,都是太白壓著。沖死後,還莫名其妙欠了一大筆債,都是太白的手筆。」

  毛邦也想起了當年之事,心中暗笑。

  王戎這人就與張華不一樣,當尚書左僕射領吏部的時候,「未嘗進寒素」,「戶調門選而已」。

  對了,他是王衍的從兄。

  「文人之外,武人若何?」王衍又問道:「大王以武起家,不能不照拂武人。」

  「納武學為官學,輔以詔、策。」毛邦答道。

  「國朝太學是擺設,以此途入官者少之又少,大王是要來真的了。」王衍撫須凝眉,道:「具體方略為何?」

  「今諸武生入學五年後,即可聽用為武職。」毛邦說道:「若任諸曹及州郡之官,可仿漢魏太學舊制。」

  「試經?」王衍問道。

  「正是。」

  王衍沉吟不語。

  魏文帝黃初五年(224),立太學於洛陽,入學新生稱為「門人」。

  「門人」入學滿兩年,試通一經者稱為「弟子」,不通者罷遣(退學)。


  「弟子」在讀兩年,試通二經者補「文學掌故」一一僅僅只是「補」,是要等缺的,官缺出現後,還要和其他途逕入仕的人競爭這個實缺,不一定真能當官。

  不通者等下一年(留級),與後輩同考。

  真當上「文學掌故」後,在職滿兩年,還可以試通三經,通過者可為「太子舍人」,不通者隨後輩複試。

  「太子舍人」在職滿兩年後,可試通四經,通過者可為「郎中」,不通者隨後輩複試。

  「郎中」在職滿兩年後,可試通五經,通過者「隨才敘用」,不通者隨後輩複試。

  這是曹魏年間的政策,其實途徑也很窄,到了國朝後,更窄,很難當官。

  晉武帝泰始八年(272),可能是入學的官宦子弟感覺自己被騙了,讓父輩起來鬧。於是有司上奏,說太學生有七千多人了,怎麼搞?

  司馬炎下詔:「已試經者留之,其餘遣還郡國。」

  「留」也不一定能當官,事實上這條門路就是非常窄。

  理論上來說,從門人一路升級,經十年時間、五次考試,可「隨才敘用」,實際上最多到弟子,文學掌故這一關就淘汰絕大部分人了。

  因為考試不是唯一入仕的途徑,你得不到這個官缺。

  而當上太子舍人後,也不需要考試升官了,做點什麼不好?成濟就是太子舍人,他做的事多大?

  「太白是要大興官學啊。」王衍說道:「武官能通一經都不容易,通二經者少之又少,能通三經堪為鳳毛麟角。」

  其實,也不是沒有變通辦法,可以降低難度嘛。

  不通過考試肯定是不行的,那樣怎麼證明你能當政務官?但與太學生用同一份試卷,那太欺負人了,可適當變通,畢竟這是在職考試。

  至於什麼級別的武人可以試經,也得有一個標準。

  但不管怎樣,門路給出來了。畢竟武職太單一了,有點追求的高級武官都想轉文職,所謂「出將入相」。

  「武學、太學、國子學———.」王衍的神色間有些煩躁。

  武學都這樣了,太學、國子學說不定也要重振,

  把這些明面上是入仕途徑,實則擺設的事物用起來,有點改變天下選官格局的意味了,震動不小的。


關閉
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