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類型> 中國軍閥的最後結局> ◇知恩圖報,製造南苑「兵變」

◇知恩圖報,製造南苑「兵變」

2024-08-08 05:17:19 作者: 楊帆
  正所謂樹大招風,功高震主,在袁世凱北洋勢力迅速膨脹之時,清廷已用明升暗降的方法,開始了對他權力的遏制,尤其對北洋勢力的分化與削弱,無論袁世凱還是其他北洋將領,無不感到一種咄咄逼人的態勢。

  1908年11月,一個看似平常的日子,正在保定北洋陸軍各學堂督辦公署辦公的段祺瑞,突然接到袁世凱的親筆密函,要他儘快赴京。當段祺瑞趕到北京,進入位於紫禁城東邊錫拉胡同袁府後,袁世凱已經被傳入宮。

  袁世凱的長子袁克定驚慌失措地告訴段祺瑞:「大事不好了,皇上和太后都駕崩了!」

  原來,光緒帝駕崩後,袁世凱於當天夜裡被召到宮中商量立嗣之事,第二天慈禧也晏駕了。根據慈禧懿旨,立醇親王載灃之子溥儀為嗣君,由載灃監國攝政。而袁世凱卻一直留在宮中未歸。

  這個消息令段祺瑞大吃一驚,且不說一朝天子一朝臣,僅載灃上台就對袁世凱極為不利!長期以來,以載灃、鐵良等人為首的滿族排漢派一直對袁世凱耿耿於懷,而當年戊戌變法袁世凱告密導致光緒被囚瀛台一事,載灃作為光緒的胞弟,更不會放過袁世凱。對此,段祺瑞心急如焚。

  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袁世凱的知遇之恩,段祺瑞沒齒難忘,何況袁世凱之於北洋將領,本為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關係。返回保定後,段祺瑞決定以「兵諫」解救袁世凱。當他與手下第一謀士徐樹錚商量時,徐樹錚卻認為不妥。

  「貿然進行『兵諫』,實為大逆不道之舉,名不正言不順,難有取勝把握。」徐樹錚分析說,「不如先向朝廷稱病開缺,再放出風聲,舉行冬操,以引起朝廷重視,讓他們不敢輕易對袁大人下手。若事後追查起此事,也有退路可尋。」

  徐樹錚是江蘇蕭縣人,自幼聰穎過人,才華橫溢,與段祺瑞相識於袁世凱的山東巡撫任上,兩人性情相投。後來徐樹錚自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歸來,直接拜入段祺瑞門下。

  段祺瑞覺得徐樹錚的主意不錯,急忙著手施行。可就在此時,一個實行「兵諫」的更好理由送上門來。駐紮北京南苑北洋第六鎮第十一協的協統李純打來電話,說幾個士兵聚賭鬧事,發生火併,問該如何處置。段祺瑞一聽,在這種時候,居然為這點小事打電話請示,立刻來了火氣,剛想訓斥幾句,突然靈光一閃,大聲說:

  「秀山啊,這是發生兵變了!」

  李純號秀山,他與段祺瑞同是北洋武備學堂首屆畢業生,對光緒帝與西太后相繼晏駕、袁世凱滯留宮中雖有耳聞,卻不像段祺瑞那麼敏感,他一時沒有明白過來,堅持說:

  「沒那麼嚴重,只是幾個士兵賭博……」

  「是兵變!」段祺瑞厲聲打斷對方的話,「你那裡發生了兵變,立刻派兵彈壓,聲勢越大越好,明白嗎?」

  「哦,我明白……」李純有些開竅了。

  「我馬上派兵增援!」

  段祺瑞放下電話,立刻命令出兵南苑。南苑位於北京南城腳下,一時間軍號齊鳴,戰鼓震天。段祺瑞派出的增援部隊趕到後,竟然動用了大炮,隆隆的炮聲震動了紫禁城,清廷頓時亂成一片。

  與此同時,段祺瑞上報陸軍部:北京南苑發生「兵變」,他正率部鎮壓。載灃原本優柔寡斷,缺乏經天緯地之才,雖意欲除掉袁世凱,卻又瞻前顧後,擔心由此引發動亂,徵求蔭昌、張之洞等人意見後更不敢輕舉妄動,在「兵變」面前,自然會做出讓步,最終於1909年1月2日,以袁世凱患「足疾」為由,一道諭旨將其開缺回河南「養疴」。

  袁世凱「死裡逃生」,隨即帶著一家老小登車返鄉。離京時,不僅往日前呼後擁的風光不再,連送行者都寥寥無幾。人們唯恐避之不及,哪裡還敢車站送行招惹麻煩呢!車到保定,段祺瑞上車相見。見到段祺瑞,袁世凱感慨萬千,連說:「芝泉啊,項城沒看錯人!項城沒看錯人!」

  段祺瑞見袁世凱往日威風全無,心中頗感淒涼,也動了感情:「大人於我有知遇之恩,縱是赴湯蹈火,也在所不惜。」

  袁世凱被開缺後,段祺瑞的命運也隨之發生了變化。攝政王載灃下令重新改編全國武裝,建立新軍三十六鎮,各鎮高級將領均由滿族人擔任。1910年12月,段祺瑞被調任江北提督。提督是清朝從一品的官銜,表面上看段祺瑞被提升了,實際上,清廷用明升暗降的辦法,奪去了他的兵權,並把他從直隸省調開。

  段祺瑞焦急萬分,上任途中繞道袁世凱「隱居」的彰德洹上村,袁世凱勸他要沉住氣,北洋將領總有鹹魚翻身之日。

  果然,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爆發,清政府派出陸軍大臣蔭昌率北洋軍隊前去鎮壓,同時派馮國璋為第二軍軍統增援。由於蔭昌指揮不動袁世凱的北洋軍,清政府被迫敦請袁世凱出山,袁世凱出山的條件之一,便是在調任馮國璋為第一軍軍統的同時,任命段祺瑞為第二軍軍統,前往湖北鎮壓起義軍。


  赴京之前,段祺瑞再去彰德洹上村請示機宜,袁世凱對段祺瑞推心置腹:「芝泉啊,我不妨對你直說,儘管南方鬧得很兇,但要害之處不在南,而在北!」

  「大人的意思是北方不能亂?」

  「是的。出兵南方,更要隨時準備回師北方,不能讓人家把我們的老窩端掉。就讓華甫(馮國璋)在前面打吧,你在後邊要控制鐵路,以便進可以援於武昌,退可以左右直隸和北京。」

  後來事實證明,袁世凱此舉可謂有先見之明。段祺瑞到信陽尚未坐穩,北方便出了大亂子。山西新軍中革命黨人首先在北方發動起義,推舉新軍標統閻錫山為軍政府都督,準備進攻北京。清政府急令駐紮灤州的第二十鎮統制張紹曾出兵討伐。豈料這位「士官派」代表聯合其他將領,電奏朝廷,宣布實行「兵諫」。清廷情急之下,派出第六鎮統制吳祿貞前往灤州說服。吳祿貞與張紹曾、藍天蔚同為「士官三傑」,三人關係甚篤,清廷原以為吳祿貞的說服工作會大見奇效,豈不知吳祿貞是一位以儘快推翻滿清政權為己任的激進革命者。吳祿貞一到灤州,便提出聯合閻錫山,合圍攻打北京的主張。

  此時,清廷剛剛任命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由他出面組織責任內閣,清廷軍政大權已落入袁世凱的掌控之中,倘若在這個時候清廷被北方革命力量所消滅,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尤其嚴重的是,袁世凱便有被逐出政治舞台的危險。幸虧他早有防範,已收買張紹曾手下的協統,因此在第一時間內知道了內幕。

  北方所發生的事,段祺瑞在信陽已有所耳聞。10月31日,袁世凱赴湖北孝感視察的專車抵達信陽,段祺瑞上車拜見袁世凱,方知事態遠比想像的要嚴重。兩人就如何平亂進行了一番商議。由於兵諫將領中許多是段祺瑞的舊部與學生,因此決定由段祺瑞北上以攻心戰進行瓦解。

  段祺瑞旋即帶領數名親信趕到北京,以發送公開或秘密電報的形式,以同僚或師長身份,勸說兵諫將領們服從袁世凱指揮,率部南下。同時派出徐樹錚等得力幹將到自己舊部和學生中進行遊說。段祺瑞在北洋將領中素有威望,此招一出,將領們紛紛倒戈,張紹曾很快被架空。

  與此同時,袁世凱授意軍諮府以令吳祿貞率部赴山西鎮壓起義為名,將吳祿貞從灤州調開。而吳祿貞率部趕到石家莊後便停滯不前,他一面謊報軍情麻痹清廷,一面與閻錫山取得聯繫,約定組成燕晉聯軍,於11月8日聯合舉事,圍攻北京。

  就在吳祿貞與閻錫山密謀舉事的同時,袁世凱已採取行動,決定暗殺吳祿貞以除後患。袁世凱的親信收買了一個叫周符麟的協統,負責暗殺事宜。周符麟先到北京面見段祺瑞,然後遄赴石家莊組織暗殺行動,11月7日深夜,在約定舉事的前一天夜裡,吳祿貞在石家莊的臨時辦公處被刺殺身亡。

  為了給輿論一個交代,段祺瑞按事先約定傳訊周符麟,兩人合演了一出雙簧,然後便把周符麟放走了。喧囂一時的北方事件終於風平浪靜,段祺瑞為袁世凱又立一功。在接下來對南方的用兵中,段祺瑞由於吃透了袁世凱的意圖,屢屢為袁世凱排憂解難,再建功績。

  此時,擔任前敵主將的馮國璋打得十分賣力,先攻克漢口,又攻克漢陽,接著要一鼓作氣拿下武昌。這下急壞了袁世凱。袁世凱的策略是「養敵自重」,無奈他連發七道急令,並三次派員南下讓馮國璋停戰,馮國璋都不得要領。而袁世凱「借敵自重」要挾清廷的目的又不便明說。情急之下,袁世凱走馬換將,命段祺瑞為湖廣總督,兼辦剿撫事宜,同時以第二軍軍統兼任第一軍軍統,將馮國璋調回北京。

  段祺瑞果然不負厚望,他深知袁世凱早已無意於清廷,更不會安心於內閣總理大臣,他追求的是大總統的寶座,於是,與袁世凱一南一北,一唱一和,配合默契,既利用革命軍脅迫清廷談條件,又利用清廷向革命軍「討價還價」。

  在「南北議和」進行中,南方革命黨領袖黎元洪等人與袁世凱基本達成默契,黎元洪等人表示,「如袁反正,將擁其為總統」。

  然而,就在袁世凱做著大總統美夢的時候,孫中山自海外歸來,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

  這一變化令袁世凱與段祺瑞萬分震驚與憤怒,因為正是袁世凱試圖借敵自重,漢陽戰役之後停止進攻,才使武昌民軍化險為夷。如今孫中山做了總統,袁世凱豈能善罷甘休,立刻電令段祺瑞炮擊武昌。

  在各方面的壓力下,孫中山作出讓步,南方代表以「清帝退位和保證共和」作為袁世凱出任大總統的先決條件。袁世凱對民主共和不以為然,不過是想藉機壓迫清廷,達到上台的目的。但是,清室少壯親貴對清帝退位一事反應激烈,而袁世凱本人不願承擔背叛清廷的罵名,逼宮的重任便落到了段祺瑞肩上。

  1月下旬,段祺瑞振臂一呼,率前線北洋將領46人,先後兩次聯名致電朝廷,籲請清帝退位,稱「人民進步非共和不可」,必須「立定共和政體」,否則「即率全體將士入京」,並隨即將司令部從湖北孝感遷往河北保定,作出一副進京逼宮的樣子,對清廷造成咄咄逼人的態勢。

  1912年2月12日,清隆裕太后迫於壓力,終於以宣統的名義下詔清帝退位,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自此壽終正寢。

  3月10日,袁世凱在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段祺瑞也因逼宮有功,被視為「一造共和」的英雄,不久被任命為陸軍總長,執掌戎機。


關閉
Δ